电影一开场,几乎被里约热内卢迷住了,面朝大海的大房子,海边度假似的生活,借着大女儿维拉的摄像机看出去是热闹多彩的街道和人们潮气蓬勃的生活,特别是尤尼丝一家简直是梦想中的岁月静好中产阶级家庭模样,一个事业成功的温文尔雅的男人和一个把家打理得优雅舒适的高知家庭主妇,夫妻相爱孩子可爱。
电影有两个转折,第一个是维拉和同阶层的朋友们聚会后开开心心的回家路上被军警拦下来搜查恐怖分子,多彩和浪漫完全被惊恐代替,特别是通缉令上模糊的罪犯头像故意看起来和那群年轻人非常相像更强化了观众内心的震撼。
但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背景交代,马上镜头又回归日常高朋满座孩子有美好前程的日子,虽然观众已经隐隐看到转折的蛛丝马迹。
后半部鲁本斯被捕后的镜头也非常分化,一边是黑暗冷酷的军政府镜头,一边是无可挑剔的女主坚强应对的镜头,压倒一切的邪恶力量和个人在这种压力下依然展现美好人性的对比。
这是观看性非常强的处理方法,但可能也是太过容易的。
我以前看过阿根廷军政府统治期间的电影和书,看到把人扔进海里这一段有一种“南美传统”的感受,又或者所有的类似国家都有一种传统感和相思感。
包括电影后半部分巴西重回民主制度后非常美好的画面,感觉有点复杂,突然理解了岁月静好群体的存在,电影里一家人要不是发生突变,要不是离政治那么近,不管从哪方面来看都可以说是过着超出全球普通中产阶级生活的家庭,主要还是由他们的经济决定着生活状态,而知识分子身份又可以在地位上得到满足。
包括在军政府期间和现在不是那么完美的民主时期,包括现在很多经济高速发展的地方,也很像南美一些军政府统治时期的国家因为经济高速发展,城市仍然是漂亮的,大多数人看起来也开开心心。
电影一开始介绍了一些极端左翼的恐怖主义方式,我也不知道那些国家,共同存在极左和极右基础的情况是不是妨碍了他们现在的发展
星期五言:这里说的“回避”是就电影作品本身而言。
至于电影外的人物、事件原型我们无从评论。
而电影内展示的现实素材(比如说电影结尾的人物原型照片)在我看来多半是为故事逼真性与戏剧性服务的,而非故事主体(否则导演就去拍纪录片了)。
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再来看这部以”巴西军事独裁期”为背景讲述的故事。
显然创作者为了把故事讲好讲动人,回避了很多东西。
文:野人五编辑:Mr.Friday图片:网络看过电影的人不难发现导演在着重表现的是一家人的“遭遇”以及他们的“乐观”,这两样东西形成了电影故事的主体与主题,且被紧紧的与母性、家庭、自由捆绑在了一起,与军事独裁、政治迫害形成了绝对正邪对立的架势(看看中文海报那句“微笑对抗风暴”的标语便知了)。
可以说它完全附和了主流价值观。
然而我们得明白一点:这种“正”是有底线和漏洞的。
细心的观众或许会觉察到:电影整个过程(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一直到本世纪近十年)那一家人始终过着“中产式的生活”(即便是在丈夫被消失断了经济来源后,妻子仍还有庞大的关系网照顾支撑着她一家人的开销,她仍还有美元可兑换,有地可卖);那一家老小始终在事业上一帆风顺(我们可以看到之后有人当了律师,有人当了作家,家族更为庞大,然而你却不知道他们到底是怎么成功的)。
如此我们可以说,这家子人的乐观、坚韧、自强是有底气有资本的。
是有条件支撑的。
而这些潜在条件,却成了这部电影“回避”的东西,或者说,这部电影对人物主体只有赞美,没有反思与批判。
我们来具体看下那些回避的东西是什么——*首先是一家人(除被害的父亲)免遭痛苦的原因回避注意这里说的“一家人”可不包括佣人以及宠物呃(这两样东西待会再说)。
他们主要是针对直系血亲以及身份等同的朋友而言的。
而就电影呈现:那是因为母亲善意的谎言与自我承受,从而保住了多半孩子们纯洁快乐以及物资充沛的童年,进而避免了政治牵连。
然而再细琢磨,你会发现那些独裁者对这一家人的打压是有所收敛以及有底线的,这当然不是母亲一己之力争取来的,当然跟他们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以及政治地位有关,跟丈夫暗中做的一些保护措施(比如说不跟家人谈工作)有关。
可惜故事回避或淡化了他们的这些身份背景。
如此,就这一家人的遭遇,孩子们仅仅是失去了个陪玩的父亲,失去了能包揽家务的保姆,以及失去了个首都阔宅而已。
他们的中产小资生活实质上并没有受到影响(至少性质没变)。
*其次是对“另一些”受及影响的“无辜者”的回避这里的“另一些”指的是这一家族集团之外阶层的人。
这一阶层的人在剧中有所体现,最具代表性的要数那条狗和那个佣人了。
看完此片的都知道,那条被捡来的流浪狗被车撞死了,那个女佣被主人给辞退了。
这两段情节被导演一带而过,轻描淡写。
而就剧情而言,与其说狗和佣人是受害者,不如说他们是为主角一家人的“悲惨度”(即戏剧性张力)服务的道具。
除此之外再无这家人所代表的阶层之外的受害者展示了。
显然电影在回避“另一些无辜受害者”。
为什么要回避,在本人看来很好理解:其它阶层的过度渲染会跟导演塑造女主角一家人的正面形象产生冲突;会让观众的焦点从一家人的光鲜健康生活上移开;更会让电影的乐观基调变得沉重(关于乐观且沉重的电影最典型不过的要数那部《美丽人生》了,大家可对比参考)……话不多说,大家可就此深入思考女佣和狗在故事框架及电影主题上所起的职能作用。
*再次是对女主人公丈夫政治行为的回避这是独裁者秘密逮捕其丈夫的原因所在。
导演对此处理的更潦草,仅仅借角色道出一些“传递信件”之类的话,并将其解释为保护家人,除此之外再无细究。
从编剧与电影批评的角度而言,这便是问题的回避。
这种回避从创作者动机的角度来看,更有利于观众将侧重点放在人权道义之上,放在一家人受到的迫害之上,而非政治角斗。
然而就事实而言,这就是一个政治事件。
换句话说一家人命运的走向是跟丈夫的秘密工作紧密相连的,当权者的政治迫害也是有差别性与针对性的。
只可惜导演没有就此深入探讨,反之将其轻描淡写。
(显然,如果电影像《色&戒》那样细究下去,其主题利益就会落到人性上,会偏离“道德感的塑造”)
综上谈及的这些“回避”,让这部《我仍在此》看起来更像是一部站在“精英”立场上宣扬自由的电影,其中不乏那种自高自恋倾向。
但这些自高自恋被和“受迫害”紧紧捆绑在一起的时候,便美化成了一种自强、乐观、民主、大义……我认为这是此片能一举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最佳国际电影)的原因所在。
但同时也是拉低其艺术性与思想性且落于意识形态范畴的东西。
至于创作者回避这些问题的原因何在?
不外乎两种可能:一是编剧能力不足。
二是求奖心切(我认为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在此给喜欢钻营电影的朋友推荐以下电影作为对比研究——*首先是阿方索·卡隆的《罗马》(2018),这部电影同样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讲述的一家人的生活。
然而“政治因素”在其中并没有起到捆绑与因果关系,这便使其立意偏离开了道德层面,与《我仍在此》大相径庭。
*其次是英国导演乔纳森·格雷泽《利益区域》(2023),这部电影更为极致地在特定政治背景下讲述了一家人的生活琐事,它虽为政治片的反向展示,却没有将主题立意落在道德审判层面,而是表现出了一种“平庸之恶”(这似乎与帕索里尼的《索多玛120天》异曲同工)。
*最后是《依尼舍林的报丧女妖》(2022)与贝托鲁奇的《戏梦巴黎》(2006),这两部电影的人物命运及性格虽与政治紧密相连,导演却几乎只字未提政治,取而代之的是某些象征性隐喻手法演绎,这也让其艺术隐晦性与《我仍在此》艺术表达的简单粗暴形成了鲜明对比。
最后提醒大家《我仍在此》正在国内上映,祝大家带着客观批判眼光欣赏电影,而非单纯地被一些氛围渲染所打动。
看这部电影的精神压力不亚于看一部恐怖片,尽管提前看过简介,明了会有逮捕迫害的部分,电影里每次电话响起和信件送来我也都会紧张一下,但这么多铺垫后的急转直下,还是让人恐惧。
政治恐怖感让心跳一直随着监牢的铁门和殴打声砰砰作响,而从时间上第二幕开始后,渐渐意识到这是一部真人真事的改编电影,加之结束后的原型人物介绍和真实影像资料,每年的全家福照片,时间和真实给了它让人落泪的厚重。
开篇时,海边、足球、小狗、胶卷、蛋奶酥和潘趣酒,一个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实在拍摄得太好,于是破碎后给人的感触也就更加强烈。
中产阶级在强权猛政面前总是那么脆弱。
女主的表演堪称完美,一个人撑起的家庭,一个人生命背后的国家酷刑。
保持体面,保持不接触也是一种反抗。
保持发声,保持记录也是一种控诉。
我仍在此和还有明天,今年最好的两个电影名。
当其他困难重重,普通人唯一能做的不遗忘也是一种力量。
希望永远在此,永远还有明天。
镜头随尤妮丝,在大海中漂浮着、晃动着,一家直升机掠过从女主尤妮丝派瓦的视角讲述整个故事,影片第一部分的家庭生活是幸福的欢乐的,视听也随之律动着,手持的晃动,快速的剪辑,还有各摇滚、迷影、爵士等各种流行文化元素,但导演一直在提醒我们危机时刻潜伏着:马塞罗过马路时一架大车贴面呼啸而过、尤妮丝夫妇快亲上时被电话打断、大姐与朋友们被警察无罪暴力执法……直到父亲被抓走,影片第二部分开始,导演在整体叙事着重展现家中人物的情感变化,让影片整体充满丰盈的情感,从第一部分的大喜走向第二部分的大悲,再到第三部分,用一种淡淡的白描手法略过一家人现今的生活,沧海桑田。
影片浑然一体,情感力量爆棚,是一把温情的小刀
该电影是由巴西导演沃尔特·塞勒斯导演(《中央车站》)改编自马塞洛·鲁本斯·派瓦的同名回忆录,在2024年第8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得到了最佳剧本奖,并提名了奥斯卡的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国际影片,最终获得了最佳国际影片的奖项,成为奥斯卡历史上第一部获此殊荣的巴西影片。
该影片讲述了生活在军事独裁时期的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幸福中产家庭在遭到非法军事审讯后失去了父亲鲁本斯,一家的生活重担落在了母亲尤妮斯身上,她没有失去生活的希望开始参与对证明鲁本斯被捕的行动,并主动想办法平衡家庭经济状况、稳定子女心态,并在大女儿回归后出租房子搬去法国生活,此时她已确定丈夫死亡。
而后尤妮斯一直从事维护保留地权益的工作,并最终等来了丈夫官方的死亡证明,国家进入民主时期,他们的遭遇得以诉说。
而在后面的字幕中可以看到,尽管许多时任军官承认了罪行,但并没有得到惩罚,但鲁本斯一家依然繁盛伫立。
这部影片将一个家庭放置在一个国家的特殊政治历史时期与流变下,通过一个家庭的故事展现对非人道的非法政政治独裁行为的谴责,以及对在这样历史重压下依旧生生不息、顽强抵抗的人类意志的礼赞。
影片用了大量篇幅表现一家人生活的温馨与美好以及对未来的希翼,他们在海边与朋友玩要、领养小狗、做美味的舒芙蕾、跳舞,爸爸会把小女儿的掉牙偷偷藏起来等等,但当鲁本斯被非法带走后一切都产生了变化,除了与尤尼斯的牢讯生活的对比外,最显著的就是最后他们不得不离开里约的热土——独裁改变了一切,该影片使用这样重白的情节对比配合影像建构来表达对政府行为的控诉。
另外该影片通过母亲尤妮斯身为一个普通家庭妇女到面对突发事件后成长为一名负担家庭负责任与不法分子斗争的斗士的人物线索,来表现在任何条件下都反抗到底的决心,直到影片的最后一场戏,一家人人口更多、更加繁荣,对这种人的生命力的赞美达到顶峰。
这部影的主题表达具有历史的反思性以及人道主义色彩,具有其表达价值,但不论从主题呈现或是表达方式上,似乎都没有更加新的东西呈现,也没有在人物的塑造上达到较高的水准,观者没有办法看到尤妮斯一步步成长的具体过程,只能看到一个一直不放弃的女人,因此没有挖握掘出其特殊性,只能看到最广泛的泛泛而谈,现众达不到从同情到共情的进一步跃升,削减了情感张力。
另外,影片较有趣的是对于手持摄影机的使用,其复古效果在视觉上打破了正在进行与过去的时空,使得“转瞬即可思念”的情感盈满而出。
巧了,看了下故事背景,昨天正好是巴西结束军事独裁40年。
看电影又get新知识。
巴西军事独裁指在1964年3月31日,巴西军方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发动政变,推翻了民选总统若昂·古拉特,建立了一个威权的、反共的、发展主义的政权,直到1985年3月15日,通过间接选举让位于反对派领导人,结束了21年的军政府时期。
这一时期,巴西军政府颁布了一部新的、限制性宪法,并且扼杀了该国的言论自由、审查所有媒体以及镇压反对党和流放持不同政见者。
据估计,在此期间,共有434人被杀或失踪,并且有20,000人受到酷刑 。
不过巴西军方对这一数字持有异议。
这部电影由真实事件改编,描述了其中一家的父亲被军方秘杀后,母亲在面临危难时的坚强、勇敢、决断和担当,拍的好,演的也好!
(眼睛也就看湿5次,面膜都哭热了)
巴西名导Walter Salles,是奥斯卡历史上迄今第一位既被最佳外语片也被最佳国际影片所提名的导演。
前者是1998年的《中央车站》,在最佳外语片角逐中惜败于意大利影片《美丽人生》;后者则是在今年刚拿下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的《我仍在此》。
当然,学院是在2020年,才将最佳外语片更名为了最佳国际电影,Walter Salles的这一不太显著的纪录被打破只是时间问题。
而在这一重要奖项不更名前,上世纪若干位欧洲电影大师都曾多次拿到过最佳外语片(而非只是提名)。
德西卡两次,伯格曼三次,费里尼四次。
与《中央车站》相似,《我仍在此》也是一部以导演故乡里约热内卢的平凡女性为主角、并赞颂她们崇高人格的剧情电影。
不过相比催泪感人的《中央车站》,《我仍在此》在处理家庭剧变时的情感表达要更为克制,角色人物的成长更体现出摒除戏剧性的真实感,叙事技法也更为成熟,确实配得上最佳国际影片的荣誉。
《我仍在此》的女主角Eunice Paive有着一个既吵闹又融洽的中产大家庭,她与曾担任过国会议员的丈夫一共育有四女一子,共同生活在里约最富裕的Leblon街区,抱着球出门过条街,就能面对面包山和碧海蓝天踢沙滩足球的黄金位置。
这也是整个拉丁美洲楼市价格最高的区域,与此同时,他们还在忙于装修乡下另一套大宅,可见这家人日子有多殷实。
动荡的时代却不一定能确保他们一直保持衣食无忧的美好生活,甚至人身安全都成了隐忧。
1964年巴西军人在美国支持下,推翻总统若昂·古拉特,开始长达21年的军政独裁统治。
电影中的大宅男主人、也是真实历史人物的Rubens Paiva,跟着从1964年流亡海外,直至1970年回到里约。
即便看似不问国事地全面回归自己土木工程师的老本行,但不代表军人独裁政府会忘了他这个属于前政权的重要人物。
电影开头,就成功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家庭生活与不安外界新闻的反差。
电视新闻里,瑞士驻巴西大使被武装游击队绑架,要求交换他们被关押于狱中的战友;带着家用录像机跟朋友飙车玩乐的大女儿Vera,被军警在隧道截停并搜身。
回家后,Vera抱怨着当前可怕的局势,感慨幸好同行朋友车里有他爸的律师证,母亲Eunice还轻松调侃着回应,“看来家里有个律师真好“。
另一边,爸爸Rubens也不当回事地纳闷,开书店的老友干嘛非得全家搬到伦敦去,”他有些偏执,觉得有人在监控自己“。
可没想到,监控甚至抓捕乃至失踪,迅速降临到了自己身上。
2016年那趟漫长的南美壮游中,我曾在巴西游历了一个多月。
记得在Minas Gerais州小城São João del-Rei的简介里读到,出生于这座城市的Tancredo Neves,在1985年成为军政独裁结束后的第一任民选总统,可惜还没正式上任履职,就因突发重疾而去世。
旅游指南Lonely Planet上还进一步表达,“不过这位总统至少努力结束了巴西之前‘最温柔最没独裁组织能力’的军政统治”。
这段话的前后语境,是在说巴西人及时行乐的乐观天性。
或许正因巴西人实在太快乐,无论在文学还是电影中,巴西的军政独裁看上去,也就没有邻国阿根廷和智利那么险恶和恐怖。
不过,《我仍在此》还是以绝佳的试听语言,传达出母女俩人被带到兵营“协助调查”时冰冷而可怕的氛围,戴上头套让人不知被带去何处;从不熄灭的昏黄灯光和进不了自然光的囚室,让人不知道时间过去了多久;不同侦办人员以成熟的话术,一步步摧毁着审讯卓另一头“配合调查者”的心理防线。
毕竟也是导致434人被害和失踪、2万人遭受酷刑的长达21年军政独裁,受影响的巴西人,不可能完全能以苦中作乐的桑巴精神来撑过吧。
不过,Walter Salles依然选择让他的角色们笑对苦难。
四场不同时间的合影戏,决定了《我仍在此》的故事基调。
第一场,是1971年1月父亲失踪前最后一次家庭合影。
一家人齐聚Leblon海滩,抱着刚领养的小狗,开怀大笑着面对镜头。
背后的Delfilm Moreira大道上,装甲车辆正隆隆驶过。
第二场,是母女从让她们去“协助调查”的军营归来后,接受敢于报道失踪问题的杂志采访。
编辑希望他们表情严肃甚至凄苦些,母亲Eunice不答应,非要让女儿和自己一起笑着面对。
第三场,是1996年,已经搬到圣保罗并成为原住民权益顾问的Eunice,终于收到丈夫的死亡证明。
总算释怀了的她,跟来看望自己的一双儿女,在家里微笑合影。
第四场,是2014年一场家人再一次聚齐的聚会。
这一年,五名军官因对Rubens Paiva施以酷刑和杀害而终于被起诉。
84岁Eunice已经进入阿兹海默晚期,表情呆滞,但在跟子女们一道面向镜头时,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而这也是这部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
去影院看了母亲节特别点映的获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我仍在此》。
电影由巴西导演沃尔特·塞勒斯执导,改编自马塞洛·鲁本斯·派瓦的回忆录,以20世纪70年代巴西军政府独裁为背景,通过一个家庭的创伤与抗争,探讨了历史暴力、个体尊严与集体记忆的复杂关系。
影片以尤妮斯·派瓦的视角切入,展现军政府统治下普通家庭的破碎与重生。
导演摒弃宏大的政治叙事,转而通过家庭相册般的细腻镜头,记录丈夫鲁本斯失踪后,尤妮斯从家庭主妇蜕变为人权斗士的历程。
三次时间跳跃(1970年代、1998年、2014年)串联起半个世纪的创伤记忆,以泛黄的胶片影像、褪色的家庭合照为媒介,将私人记忆升华为公共历史的一部分。
我很喜欢电影这种“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叙述风格,平静的叙事下自有一种平民对抗独裁政权的悲壮与无奈。
影片不仅是家庭史诗,更是巴西民主化进程的缩影。
两位女主的表演尤其可圈可点,克制的表演传递出角色的复杂性。
尤其暮年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一段,不着一字,仅用眼神便“尽得风流”。
总之,《我仍在此》以家庭为镜,映照出一个时代的创痛与重生。
它既是对巴西独裁历史的无情批判,也是对个体尊严的庄严礼赞。
之前看过母亲蒙特内格罗演的《中央车站》,只能说女儿托里斯和母亲长得真像。
两部电影的导演都是沃尔特·赛勒斯,《我仍在此》是根据回忆录改编的,一个养育五个孩子的母亲,经历过丈夫失踪,自己被监禁,经济危机,身处长时间的监控中,最终成为律师和讲师,致力于人权问题。
生活会强加给人不公平,反抗的结果大概率是胳膊拧不过大腿。
自怨自艾,埋怨或者退缩,都不在妈妈们的字典里。
母亲们疗伤的时间,只有冲澡的一刻钟,外加说好的一个晚上。
母亲们也曾生活在呵护里,美丽光鲜中,在爱中沐浴。
母亲们的伟大之处在于,她既能享受幸福,又能坚强接受辛苦。
就算辛苦,也不忘笑。
最近在看《醒来的女性》,里面提到的女人大都是妈妈们,这部小说很少提到各色各样的妈妈们和孩子的关系。
20世纪60年代,美国中产阶级的家庭主妇,处在封建男权和开放浪潮的夹缝里,女性主义初露端倪,“自我”“性解放”被列入家庭主妇的厨房菜单里。
一旦芭比娃娃开始思考,全球陷入离婚热潮。
希望所有的女人不因母爱被歌颂,因自己而荣耀。
巴西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在某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下,一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因此分崩离析支离破碎!
一部讲述家庭破碎的电影,却没有太过描述悲情的情节。
拍摄手法中却无丝毫的悲剧色彩,从一些生活场景里描述着那个时代的苦痛。
其实整部电影观看下来,电影是采用的直叙的手法,但我感觉更像一部倒叙的回忆录。
仿佛笔者从一开始就是站在故事的末尾回望着25年前的家庭变故。
我非常喜欢电影中所塑造的女主角色。
在面对一切困难面前,她所表现出的愤怒、悲伤和坚强都不够突出强烈,但作为妻子、母亲和一个女人的她,她用自己温和但坚定的方式去对抗不公。
她不仅是一个失去丈夫的妻子,更是5个孩子的母亲。
身为女人,她独自支撑着家庭淌过蕞难熬的岁月,终于在真相大白的日子里,举着丈夫地s亡证明坦诚一笑,“拿到s亡证明,我松了一口气”。
几十年的光阴,我也如同女主一般会心一笑了!
真的非常值得推荐的一部好作品!
希望你也和我一样喜欢!
塞勒斯的讲故事能力还是这么强,在前半段展现了大量的家庭生活的细节,这些温馨的场景也让被捕后生活的改变极具冲击力,如养狗、去国外、做糕点、拍录像、买唱片等等,在残酷现实之中,这个女人坚强地孜孜不倦地去争取一个结果,并用微笑面对残酷的历史,照片承载了电影最重要的意义,它象征着拒绝遗忘的态度,人的记忆会随着时间消逝,甚至阿尔兹海默症会带走我们的记忆,但历史需要传承,也必须被保留,对真相的追问也永远不会停止,当电影结尾真实的照片出现时,我们仿佛感觉自己看了一部纪录片,消失是他们希望的结果,毁尸灭迹后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但个人的回忆会战胜一切,它是对抗强大的时间的力量,是摧毁谎言的武器,塞勒斯的电影并没有太多个人特色,但他总是对宏大历史下的被挟持的人投去了人道主义的关怀,所以能收获广泛的赞赏
差差的,而且尾巴实在拖太长了。对于这样一个故事,是怎么如此避重就轻地抹去了那些“血与泪”,只剩下了那些悬浮在空中的闪光?我并不是指我不喜欢创作者试图在这份平静中突出的那份平静和坚毅的力量,但是我觉得这份鲜亮太过怪异。对于如此的灾难,本片创作者的视线中却只剩下了一个高层家庭永远的成功,那些最艰难的时刻反而被他们一笔带过。搬家、辞去女仆、毫发无损的审讯竟然成了本片表面上最大的痛苦,而有些东西却消失不见,这种消解绝对是故意的,所以甚至有些时候让我感觉在“美化”?//拍得也很普通,循规蹈矩。
看睡着了。。。
全靠巴西网友抬进奥斯卡
#Venezia81 三星半。基于真实事件改编,整体处理比较传统老派。母亲角色很成功,把当时军政府施加在个体身上的暴力表现无疑。家庭录像和音乐塑造时代感是规定动作,有些台词写得很出彩——孩子们之间的对话:「你是什么时候埋葬爸爸的?」「埋葬?」「就是说觉得他再也不会回来。」正是这些细节使电影颇具情感浓度。
很有力量的作品,最后的情感冲击很强。电影介入参与历史的功用:记录、创造与传播。
很难想象是怎么把一个很好的底子拍的这么老套和敷衍的
奶蛋酥再也吃不上了,失踪策略是更下作的,不光人死了,还要让一家人在希望与失望之间长时间煎熬。近140分钟的片长,都没有拍煽情的部份,有的只是一家人如何接受和承受父亲再也不会回来的点点滴滴。甚至都没拍父亲在牢里可能遭遇了什么。这片要是在我国拍,我不敢想还有不煽情的选项,必须让你哭足两小时啊,还好我们拍不了,也没这审美,所以这部片排片非常少。在父亲不会回来的情况下拍的第一张合照以及领取死亡证明时都是笑的,靠想象是编排不出来的。前面的一家人的幸福生活拍得长,但确有必要。尽管逃离祖国永远不晚,他们到最后都没有离开祖国。
#11231。2024威尼斯最佳编剧+2025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另提最佳影片、女主)。其实最厉害还是女主被抓走到回家之后重整生活的段落,军政府给人带来的恐惧感表现得非常到位,女主表演也非常有层次(尤其在记者拍全家合影时坚持要笑那里)。房子空间设计也做得挺好。三段故事的后两段非常短,虽然剧作上非常到位,但是还是会显得有些两次谢幕的感觉,但想了想好像也没有什么办法,或者第二个时间段应该再长一些?结尾又请出《中央车站》老太太真是泪目……
后三分之一可以缩一点,他们是中产阶级,有大房子有各界朋友还有女仆都发生这种事,可想而知普通人的遭遇。世上的毒财者不断涌现,每天都在发生这样的悲剧,完全看不到希望,却又被他们拒绝媒体拍难过的照片依然选择昂头挺胸笑容满面的情节打动
靠一个女演员撑起来的电影。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不想面对的记忆,但那并不代表它不曾发生。尽管电影在讲故事上并不出众,甚至有些平庸;但好在它感情质朴、真切,再配以女主四两拨千斤的表演,颇有“一个女人的史诗”的味道。
非常煎熬的观影。平庸至极是如此可怕毫不夸张的说本片近70%都是完全无效的段落,1970后所有都是。所谓隐忍克制可以是面如平湖的表现方式,但不能是内核情绪。过于温柔平淡就是失去力度——回忆独裁就是这个情绪态度吗?女主面孔确实好,但和照片一样都因为内容极度贫乏陈腐而显得像有效的煽情工具。残存些微的电影意识但视听语言整体依然贫瘠,加上这个无重点全闲笔的剧情写作、缓慢节奏,看上去近乎山东老人给自己家拍的家族简史以及最后这个结尾是,粉饰太平?
3.5。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不想面对的记忆,但那并不代表它不曾发生。尽管电影在讲故事上并不出众,甚至有些平庸;但好在它感情质朴、真切,再配以女主四两拨千斤的表演,颇有“一个女人的史诗”的味道。
8th PYIFF# 基于历史自觉的写作,却完全是老旧套路的年代剧的再现:政治背景-家庭单元-个人意志的权衡与博弈。几乎是对原始素材的最为平庸的简单戏剧化加工,情节发展的每一步进程都是可预料的、拖沓的处理,没有任何破碎和重建的余地。
独裁统治和白色恐怖真的是太可怕了,其对一个家庭的影响根深蒂固如幽灵一般久久不会离去。
伟大的巴西个人(家庭)记忆,但却如此的似曾相识。许多力量都是在这种电影里汲取的。#pyiff08
@Rberg
《摩托日记》20年后的水准之作。每个孩子都曾艳羡过别人的模范家庭,导演怀着私情把主角一家的亲密开放刻画得格外细腻生动,明亮温暖的色彩和Roma反向,是他表达怀念和邀请观众置身其中的方式,也让圆满的破碎更令人痛心,迟来的情感宣泄也因而刻骨铭心。女主投射出无可估量的尊严,是值得载入史册的表演。
很迷人的胶片质感,拍的冷静克制,“杀人于无形”的手法,最后看哭…
看的时候一再想到郑念与她的回忆录《上海生与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