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在提到之前照顾我和我弟的时候,经常会用一句话来概括“像打仗一样,每天眼睛一睁,就进入了战斗状态”。
长大后的我听这句话,耳朵都起茧了。
久而久之连安慰的话也没有了,只是敷衍地笑一笑,给个回应。
我不理解。
我是真的不理解。
或者说,我从来没有站在妈妈的角度想过带孩子的问题。
我只是想着我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怎么会让妈妈忙到像打仗一样?
这也太夸张了吧!
这部电影给了我具象化的理解,它帮忙把我妈的那句“像打仗一样”的话,抽丝剥茧,娓娓道来。
它告诉我,在我起床之前,我妈就已经要考虑做早餐了。
在等我起床,帮我梳头的时候,我弟又开始在床上闹着要上厕所了。
在终于把我和我弟送到学校之后,她也要开始她自己的工作了。
然后中午十一点回来,去超市买菜,赶着在十二点我进门前,就要把饭菜端上桌,不然就会耽误我的午休时间。
而等我睡醒起来去学校时,我妈往往已经赶着眯了几分钟,再次进入上班状态了...很像,我妈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过的是和女主一样的生活。
只不过好的是,我爸大部分时间是在场的。
但他也同样忙碌,他负责接送,负责课后辅导,负责赚更多的钱,负责应付生活的意外,负责规避未来的风险...他们分工合作,我爸也很少应酬,两人围着“小家”和老人在的“大家”转,时间和金钱上只能说是刚刚好能应付。
女主的战况更加的激烈,没有伴侣的帮助,没有父母的支撑,没有稳定的通勤...她一个人带着孩子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中,奋力地挣扎着,近乎窒息。
求生的本能让她拼命抓住任何一切有可能的稻草。
例如抓住曾有一次带她去上班的顺风车,抓住帮她带孩子的老人,抓住更专业对口、可以给与更多资金支持的新工作...可是“顺风”、“老人”、“新工作”都是不可靠的、未知的、动摇的存在,它们或许可以让她短暂地得到一丝喘息,可下一秒又只能任由她沉入海底...无尽的绝望与挣扎,我仿佛看到海面上女主胡乱挥舞,想要抓住什么的双手。
看到有评论说,女主对儿子同学爸爸的一吻,显得有些轻浮。
emmmm,如果从内往外,而不是从外往内地看人物的话,我会觉得这是女主的一次情不自禁,这里的情不涉及任何男女之情或者是性暗示,只关乎一种人际温暖和生活希望。
因为在女主的世界里,一切都是动荡的,包括家里的热水都不可控。
但是儿子同学的爸爸帮他修好了热水器,让她的世界多了一丝可靠的保障。
那份源源不断的热水对于女主来说,就是干涸沙漠的绿洲,汪洋大海中的一个浮板。
他让她看到了稳固生活的希望,就在眼前。
这个主动帮他摆放餐具、修好热水器,还曾主动载她去巴黎的男人就是一切稳固的象征,他在那片汪洋大海中给她伸来了三次树枝,让她有了三次喘息的机会,他给了她温暖的、短暂的支撑乃至希望。
他救了她,帮他包扎了奋力挣扎的伤口,于是她情不自禁吻了他,吻了那个有支撑的、温暖的、稳定生活的象征。
她太渴望上岸了,所以情不自禁地想要靠拢... 电影到最后也没能让我们看到女主的上岸。
但是至少那通电话给了女主希望,给了又一次至关重要的喘息机会。
从女主把储存罐里的钱拿出来,一颗颗数着钢镚的时候,我就想着,这要是我,我可能就自杀了,实在挺不住了。
带着孩子去游乐场,做最后一场告别,然后解脱。
这或许也是女主一念之间的想法。
但电影在承认生活之残酷的同时,还是希望给女主以及屏幕前的我们一丝希望:再坚持一下,就一下,或许生活就会有转机,有了那通电话,尽管前路漫漫,但或许还有力气再挣扎一下,或许还有上岸的可能...
2024观影|11|豆瓣日历真的很歹毒,谁家好人在周六推荐这么高强度到窒息的工作纪实电影!!
尤其是对我这种周六还在加班的人来说更窒息了。
全片用节奏极密集的音乐来承托忙碌的朱莉,似乎连呼吸的时间都没有。
大量的中近景也使画面的内容极度被压缩,那种在大都市里被催促、压抑的感觉扑面而来,看的过程中好几次得按一下暂停键缓一缓。
看完之后如果庆幸自己现在的生活比朱莉好些,也不见得是件好事。
不时的会将自己和朱莉的生活做对比,会小小的庆幸自己现在不必生活奔波。
但这也说明,假设我到了朱莉这个境地,我未必能有她这么强大的意志力承受如此可怕的生活压力。
超长的通勤时间、用不上的学历、不接电话不负责任的前夫、期待生日的孩子、重体力且繁复的工作、瘫痪的交通、石沉大海的面试通知…好几次在朱莉下班或者面试结束后还在给儿子准备生日派对的东西和礼物,我都不得不感叹一句她真的情绪已经算是很稳定的了,没有因为自身的工作劳累和不顺利,而牺牲掉孩子们的期待。
但是作为未婚女性也同时很害怕,感觉朱莉明明维系自己的生活平衡都已经竭尽全力了,还有两个基本上帮不上忙的孩子等着她照顾。
在全片紧张的音乐节奏里,为数不多放缓的时候就是在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
可即使孩子们可以抚慰心灵上的疲劳,小孩们需要洗澡吃饭收拾残局又是增加了肉体疲劳。
当朱莉接到新工作的通知电话时大大的松了一口气,可我却觉得更加可怕。
或许新工作更符合她的专业也能赚更多钱能给自己和孩子们更好的生活,但一份需要加班操劳的工作居然被一个人视为救命的绳索,难道不令人害怕吗?
乍一看好像是一部反社会运动的片子,朱莉的一切遭遇好像都能怪罪于“罢工”之类的社会暴动。
在片子里,“罢工”无论媒体如何渲染,它都好像不是全民参与的一项社会运动,反而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漂浮在巴黎上空的幽灵,牵连了无辜的市民的命运,争取权利的运动反而伤害了别人的权利。
但这真的是罢工的问题吗?
片中最令人窒息的并不是朱莉的奔跑,而是每次朱莉沉思时背景虚化的特写。
所有片中出现的人物都像这样,孤独且无法沟通,所有人都在按部就班的做自己的事情,但是他们都在自己的世界里打转,但我们不能怪罪任何一个人(除了不给赡养费的违法男),就像列车员说的“提供基础保障服务不是他们必须的义务”。
一切的矛盾交织在一起,罢工给朱莉带来压迫,不就是上司给朱莉的压迫吗?
结尾朱莉得知自己拿到offer,终于在夕阳下喜极而泣。
但这并不是一个he。
这一瞬的阳光马上就会被黑夜代替,这个上司也和酒店的上司一样没有关心过朱莉。
朱莉只是再次获得奔跑的权利,就像无数次的罢工换来的只是再次罢工的权利。
不是人们病了,是资本主义病了。
全职的故事讲得很精妙,它截取了女主人公很短的一段经历,讲述了她的前半生:受过很好的高等教育(经济学硕士),有不错的工作,后来离开职场(被解雇?
自愿回归家庭?
),离婚后成为两个孩子的单亲母亲,为着经济原因又重新出来工作,工作时只能将孩子寄送在邻居家照顾。
而这次她能找到的工作只有酒店清洁员领班这样的岗位:清扫房间,甚至要处理客人抹在墙上的粪便;因为家住远郊,她每天要在通勤路上花费几个小时,回家后还要照顾孩子,每天精疲力尽,毫无个人时间。
尽管如此她也是一个温柔的母亲,没有把怨气撒在孩子身上,尽可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这些全是在影片的细节中一点一滴交代给观众,观众可以直接看到的,是她几天时间里所面临的麻烦和问题:前夫失联,拖欠赡养费,她被银行催账;有好的工作机会需要去面试,却难以请假并遇见交通罢工导致时间越发紧张,她一直在疾走或奔跑:赶车、赶上班、赶面试、赶回家,配乐几乎都是节奏急促的人工合成乐,让人焦灼和烦躁。
她无处求助,只能凭自己硬撑;她的面容一直是绷紧的,很少露出笑容,像一根随时会断掉的弦。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细节是她向几位甚至只有一面之缘的人求助:你父亲还能再看顾俩个孩子吗?
你还在巴黎吗能顺便带我回去吗?
你能帮我代班吗?
这让她显得讨人嫌、没有分寸感,但是真是太真实了,上山打虎易开口求人难,她显然是一位高自尊高敏感的人,若不是走投无路,她不会厚着脸皮到处开口—并被拒绝。
可是,试一试也好,万一呢?
所以男邻居雪中送炭邀请她搭了顺风车,后来又随手帮她修好了热水器,她下意识的吻了对方一下:那场景非常尴尬,但我也可以理解,这是孤军奋战太久之后,对他人一点善意的过度反应。
山穷水尽时,她迎来了转机。
故事到此为止。
可这转机真的会改变她往后的生活吗,她会有经济能力搬进城里吗,她的孩子可以找到新的托管人吗,新的工作环境会比之前要宽松吗,如果遇见特殊情况,她有求助对象吗?
如果这不是一个故事,是真实的酒店女清洁工,她没有硕士文凭,没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一样住在远郊,一样有俩个孩子,一样身边没有丈夫家人,她会怎样?
无论如何,这是今年迄今为止我看到的最好的一个故事。
由于本片主人公设定和前阵子大火的电影《好东西》非常类似,不自觉就将两者联系起来。
略作对比之后,发现非常有趣。
茱莉,单亲妈妈,全职工作,住在巴黎郊外,每天眼睛一睁就开始争分夺秒地打仗:叫孩子起床,做早饭,送孩子,跑步去赶火车上班。
作为酒店服务员领班,一到岗就马不停蹄开始干活,忙活一天,再赶火车回家,照顾俩孩子上床睡觉。
生活没有一丝空隙,累得自己在浴缸里都能睡着。
人物关系:俩孩子;前夫:不管孩子,从未出现,不付抚养费;邻居:老太太,茱莉忙的时候帮忙照顾孩子,虽然口头偶有抱怨,但心地善良;同事:同为酒店服务员,正常关系;感情:一瞬间怦然心动的对象是有妇之夫,双方只是点头之交;朋友:有好朋友,但她忙得喘不过气,没时间来往。
故事:由于交通大罢工,茱莉竭尽全力仍然顾此失彼,连续上班迟到,接娃迟到,被酒店辞退,经济捉襟见肘,但她最终找到了新工作。
在生活重担密不透风的压迫之下,似乎她终于可以喘口气了,但只要略想一想,然后呢?
这可是一份压力更大,更需要加班的工作!
《好东西》的主人公王铁梅,单亲妈妈,全职工作,住上海市中心最好的洋房,走路上班,孩子上学走路,工作似乎可忙可不忙,都是手到擒来的活儿,偶尔下班晚一点,孩子也能轻易找到人来照顾,从来不会因为工作和孩子顾此失彼。
有空去酒吧,有空谈恋爱,虽然人设是普通工薪阶层,但是钱从来不是问题。
人物关系:一个孩子,人小鬼大,语出惊人;前夫:鸡贼,作,想吃软饭,但人品性不赖,一心想复合,特别顾孩子;邻居:年轻美女,居家工作,偶尔演出,有钱有闲,恋爱脑,特别顾孩子;同事:特别佩服铁梅,基本是铁梅在指点江山;感情:多才多艺的乐队年轻鼓手一心追求铁梅;朋友:邻居成了好朋友,一起吃饭一起聊天,老友记的即视感;故事:王铁梅离婚,搬家找工作,开始新的生活。
新的追求者出现,前夫时时纠缠,与邻居渐成好友,帮她感情成长的同时,自己也接受了新的爱情,女儿也逐渐长大,做了自己的选择。
两厢对比,明显感到《全职》是写实的,一切都源自生活。
主人公的工作,生活,人际关系都那么写实,虽然导演将之进行了一些极致化,将故事放在了交通大罢工期间,增强了紧迫感,但一切的底色仍是真实的。
它展现了单亲妈妈的生活现状和面临的种种困难:经济困难;心理脆弱;育儿能力不足;社会偏见;情感缺失;社交孤立等。
视听语言上,影片几乎抽离了所有诗意:茱莉的公寓永远笼罩在冷灰色调中,急促的电子音效和手持跟拍制造出纪录片般的压迫感,使得整部影片更像是单亲妈妈生存纪实。
而《好东西》是架空现实的,它将一切现实浪漫化。
铁梅这个单亲妈妈经济独立,心理强大,时间自由,有充足的时间教育孩子,有好姐妹支持,还有两个男人时时刻刻为她雄竞……在满足所有这一切的条件下,影片再辅以暖色的灯光,碎片化的小品式叙事,小资化的情节内容,酒吧啦,乐队啦,打造了一个女性乌托邦。
如果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那么这个故事,可以说是源于导演对生活的想象。
这是一部小清新爱情电影,而绝不是一部现实题材电影。
不是每个人都拥有成为母亲的生命经验,但大多数人都有过竭尽全力把事情搞砸的无奈和沮丧。
埃里克·格拉韦尔导演的《全职》自发地放低摄影机,把镜头对准单身母亲的琐碎日常,生活里水深火热借用行云流水视听语言,激烈得不输一场战争。
一 跑起来:困在时间里的母亲凌晨时分,黑暗中的特写伴随着睡觉时的喘息,紧接着急促的手机闹铃像教官吹响口哨,手持摄影与流畅剪辑拉开了与时间赛跑的模式,与此同时,朱莉需要动用三头六臂,应付孩子、保姆、同事、顾客、上司、前夫。
大环境也丝毫不松动,巴黎罢工与公共交通瘫痪,紧锣密鼓地打破排满的日程,迟到早退成为常态,接二连三的警告,工作岌岌可危。
笼罩在经济压力下的焦虑与压抑,愈演愈烈。
整个故事并未从解剖单身母亲的内心感受,只是灵活地游走在主客视角的转换里,举重若轻地勾勒出外部环境中诸多不可抗因素,让朱莉作为两个孩子的单身母亲形象,浮雕般从中凸显。
仅有的喘息,是俯瞰的全景下,车门关闭前,踩点赶上车的侥幸,时间被窗外流动的风景匆忙切割,间歇性放松转眼结束。
一下车,领班,贷款人,求职者等角色在狂奔中轮番上场,只不过,饰演者是同一个人。
二 动脑筋:饼干吃完怎么办不加修饰的现实处境,咬合着故事节奏,把独自承担抚养义务的朱莉,塑造成不靠谱的妈妈,员工,雇主,心不在焉地工作,见缝插针地练习,假戏真做地敷衍,没日没夜的连轴转,瓜分着朱莉作为独立个体的生活。
固定时长,塞纳河边小酒馆,男男女女间的你侬我侬,侯麦电影里的慵懒自在,浪漫之都的巴黎,沦为资本主义精心编织的曼妙谎言。
朱莉的生活纵然没有重大变故,但在温饱边缘游走的窘迫,足以令人焦头烂额。
不定时炸弹,不出意外地,在最困难的时候原地爆炸,以“合作双赢”为由,与主管谈判,据理力争来的工作机会,转眼就丢;全心全意准备的面试,杳无音信;经济硕士到超市投递收银、理货员,委婉被拒;隐身断联的前夫,从始至终都靠答录机重复着承诺好的空话。
暴躁的母亲形象,在儿子要吃饼干的要求下,忍无可忍地迸发。
三 别担心:最坏的结果逃不掉到这里,从开片营造出惊悚片般紧张,似乎可以放松一下,焦虑、忐忑、不安显得多余,最坏的结果终会到来。
竭尽全力改变现状的付出不顾是徒劳。
工作结束后独自租货车运蹦床,为孩子准备生日聚会,翘班面试违规操作,信用卡透支,偷用孩子存钱罐里的零钱,无论怎样积极投入生活,生活仍旧布满瑕疵,溢出的泪珠,用粉扑盖在脸上,坚韧与隐忍让朱莉继续向前。
创作者切入故事的方式与其立场相一致,有意回避了同情,用干练的视听语言告诉观众,女性并不虚弱,不需要怜悯,需要的是理解和尊重。
具体情节的内部紧张,在故事起承转合的关键节点聚焦、放大、绵延,片中出现的为数不多的男性角色,是辅助叙事的点缀,尤其是修好热水器后的轻轻一吻,唤醒的朱莉作为女性本身的情感,发乎情,止乎礼,恰到好处。
四 没关系:天无绝人之路个体差异远远大于性别差异,生活似乎只有在一地鸡毛的时候,才能迎来转机,竭尽全力把事情搞砸的单亲妈妈,迎来她前所未有的“假期”。
火车从候车月台呼啸而过,放大的环境声潜藏着危险,联系到可能卧轨的隐忧绷紧神经,在心率飙升后,回到熟悉的窗外风景,终于长舒口气。
《全职》并没有把“为母则刚”的帽子扣在女性身上,不负责任地划开朱莉的“皮肤”,曝光置身事内的主观感受,而是有意回避了同情和怜悯,把人当作立体的人,让她自然而然地从沼泽般的生活里显露。
尤其可贵的是,迎来转机的结尾没有怼在人脸上,给个喜极而泣的特写,而是拉开距离,交代身处游乐园里朱莉,终于等到满意工作机会时的苦尽甘来,身后上下摆动的游乐设施,像极了内心的雀跃,情绪高潮在电影落幕前的冷处理,保留了全职妈妈坚韧与隐忍,自尊与自爱。
最近几年看的《小偷家族》和这部《全职》,也包括寄生虫等,常常让我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农村还是要比城市好上一些……我出生于农村,家里有个两三亩地,不管怎样,在村里也还有个宅基地,有个住房。
即便在最极端的情况下,总也不至于没饭吃,也总不至于没有住的地方……当然,这得益于新中国的土地分配政策。
但如果你生在城市,又是完全的无产阶级,那么当金融危机来临,失业潮来临,这种下跌真的是完全没有止境的……话说回来,农村又究竟为中国的失业问题提供了多么巨大的缓冲呢?
《全职À plein temps》 (2021),一部讲述离异妈妈朱莉(法国凯撒奖影后劳尔·卡拉米饰)「一周零两天」全职生活的电影。
其斩获了第78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奖」最佳导演,也获得了今年北京电影节最佳电影的提名。
《全职》可以说是近年来,最好的女性题材与女性电影。
电影的魅力在《全职》中无限散发,导演以出色的视听打破了共情难关。
观者甚至可以在短短88分钟里,感受到这位离异妈妈的窒息生活。
朱莉在巴黎的一家五星级酒店做领班,每日跨城上班还要照顾两个孩子。
影片开始的第一天,法国进入罢工,公共交通几乎停运。
如何从郊区到市中心巴黎上班,成了她整部电影致命性的难题。
天还未亮朱莉便要出发,一路狂奔,勉强赶上火车、挤上汽车,直到近中午朱莉才勉强到达酒店。
下班后,准时到邻居吕希太太家接孩子,是朱莉面对的第二个难题。
火车停摆,汽车难寻,没有人知道哪里可以坐车。
艰难到家后,却得知吕希太太不能继续照顾孩子了。
如何找到新的保姆照顾孩子成了一个新的难题,而此时朱莉仅有的希望是做回原来的工作——市场分析经理。
电影中并未交代,但可以猜想到,朱莉生育两个孩子的过程使得她的职场生涯停摆,而离婚后只能在酒店做清洁工作。
初试时,朱莉索性有职场上交好的同事帮助其代班。
到了复试朱莉问遍同事,没有人有时间,有时间的死对头根本不愿意帮助朱莉。
无奈之下,朱莉违规以帮助新人莉迪亚通过试用期为由,让莉迪亚替她下班打卡。
复试不顺,打卡的事情也被发现,莉迪亚被辞退。
和朱莉一样,新人也是一个要养两个孩子的母亲。
成年人的世界里,人人自危的状态,被《全职》极致呈现。
罢工愈演愈烈,朱莉除了每日要为基本的交通发愁,由于房贷逾期,在周五下班后,朱莉信用卡被停止使用。
超市收银台前,她只能困窘地把无法付钱的物品退还。
前夫持续的消失,朱莉面对无法联系前夫的种种困窘、处理客人洗手间满墙的大便、没有交通工具可以回家、车站遭遇性骚扰……灌满在这朱莉五天的工作里,没有一刻喘息。
终于,到了周五的晚上,朱莉准备给儿子诺兰过生日。
刚刚经历了辞退的风险,与上司的交锋,晚上还要在院子竭力安装蹦床。
朱莉像一个超人,可以上一秒愁容满面,下一秒就春风满面,留给她伤心的时间不是以分以天计算,而是以秒计算。
周六又要扮演一个柔情蜜意的妈妈,欢声笑语给儿子过生日,唯一的属于朱莉的喘息时间,安安静静洗个澡,却因为儿子诺兰做噩梦而打断,她又要立刻到达儿子的身边不断安慰。
周日,又因为诺兰玩蹦床手臂受伤,在医院度过了完整一日。
影片在法国上映后大获好评,专业媒体和普通观众都不约而同地打出来8分好评。
电影完全呈现了一个想要孩子享受生活好妈妈,苦心经营事业跨城工作的进取女性,如何度过如战场般的生活…哪怕时间已经高度压缩,也事事周到,给孩子的老师采买礼物、给照顾孩子的吕希太太带酒店的花、给孩子购买生日礼物……《当代女性》更是高度赞扬“紧张而又有尊严的卡拉米,为所有每天战斗的女性扬起了旗帜。
”
但更重要的是,影片呈现了更为复杂的女性人物与女性关系。
朱莉不是一个完美女性,比如《三十而以》式的顾佳。
她也不是超人妈妈,也不是圣母,甚至让观者恨得牙痒。
为了面试连累刚入职的同事惨遭辞退,面试时甚至说谎。
也让观者茫然,电影表现朱莉遭到性骚扰巧妙躲过,也呈现朱莉利用性别优势让男同事违规为其叫车。
从我们的视角来看,是更为大胆地讲述了离异妈妈的性需求。
在孩子生日当天,她混乱地亲吻了孩子朋友的父亲,一个热水器的维修就让朱莉动容。
在女性关系上,它呈现女性友谊,女性间的互助,也呈现职场中女性的利益博弈。
到了电影结尾段落的最后两天,由于朱莉一周里种种的工作失误,两次缺班、用高压枪清洗昂贵的瓷砖、让同事打卡等等,朱莉还是失去了工作。
作为一个经济学硕士,她想删除简历去做超市的收银员却没有机会,甚至连采买基本生活用品的资金都没有了。
影片甚至在暗示朱莉可能要卧轨自杀。
但疾驰而过的火车后,是朱莉开着车带着孩子去游乐园,带着仅剩不多的现金。
但编剧并没有给这个影片一个庸俗的死亡,因为现实中作为妈妈本就是没有解脱的,只有孩子长大。
朱莉得到了她前一周面试的工作,画外的现实是,这份工作需要大量的加班、而巴黎还在罢工、也没有找到照顾孩子的保姆。
每一个为难着朱莉日常生活的困难,都没能解决,朱莉的生活仍旧要重复上一周的奔跑,甚至更多。
因为只要一句妈妈,朱莉就要立刻装作无事发生。
在《全职》中,除了讲述女性的生活困境之外,电影深刻地质疑了,罢工作为一种政治正确的不容置疑性,实际层面上,它会引发了多少人的分崩离析,这是左派不曾考虑过的。
就如同法国大革命,一味地高喊自由与革命之后,是大量群众可见的、以及于不可见的流血。
这一反思,多少带有当代法国哲学家雷蒙·阿隆的味道,“某些人以为自己掌握了对历史世界总体和全面的阐释,因而可以预见未来,解决全部问题。
”试图戳穿一种属于左派的政治神话。
意识形态之外,《全职》完成与现代经典电影《罗拉快跑》(1998)的一种电影史层面的对话。
《罗拉快跑》的罗拉与《全职》的朱莉,她们共享一份时间节点,一旦不能在标准时间内到达坐标点,生活就会崩溃。
罗拉,竭尽全力奔跑是为了拯救自己的爱人,朱莉,竭尽全力奔跑则是为了每日的生活。
她们作为不同时代意义下的优秀女性主义作品,前者的类型性与实验性更强,后者的现实性则更强。
与《罗拉快跑》的红所对应的是蓝,朱莉的生活之蓝,没有暂停也没有结束。
生活不是实验电影,不是哲学意义的探索,不是《罗拉快跑》可以回到起点,生活是每日都在走钢丝,一丝混乱就足以毁灭。
只有不停止奔跑,才能勉强维系生活。
作为一个让观者高度窒息的电影,身临其境是其视听层面难得的突破,尤其体现在电影产业从3D到4D的发展中,以及电影导演们想要通过技术完成电影艺术突破的漫长尝试中。
120帧、4K、3D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2016)尤其是李安导演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2016)以及门德斯导演的《1917》 (2019)的一镜到底,都未能完美突破观者与荧幕内角色的深度共情障碍。
《全职》作为导演埃里克的第二部故事片,其完成度之高,高到已经让人开始畅想这位电影新人的大师之路。
_本文配图,来自电影与网络
单亲母亲相较起来是更下一层地域。
很操蛋的一点在于,朱莉在母职和工作都已用尽120分力气,但从孩子或职场角度评价也许只值60分。
整个社会体系是洪水猛兽,个人的一叶孤舟又怎能在其中独善其身?
像诺兰从蹦床上摔下来一样,对女性、成为母亲后的女性、成为母亲后的职场女性没有安全网支持,朱莉受伤是必然,这几乎能成为一个隐喻了,区别仅在于严重程度。
我们从影片感受到整个基调是焦虑紧张而不是悲伤完全归功于朱莉超人般的意志和超强的行动力,若非如此则很可能目睹松子或绝叫的故事,但就算如此,独自在站台边的那个镜头,朱莉有没有想跳下去的瞬间?
全篇属于朱莉自己的时间只有那个不得善终的吻,她永远在路上奔跑,她睡梦中的呼吸紊乱,她的流泪也只能在化妆的时间,她的生活如同巴黎的公共交通永远充满意外和没有预告并造成严重后果的罢工。
p.s. 罢工是权利,本身亦是为了争取工人权利的手段,但没有权利是不需要牺牲而可以获得的,我觉得这里把罢工造成的消极后果很具象地表现出来了,仅仅是公共交通的停摆对于每日例行通勤的城市人的影响都相当致命,everything comes at a price.
节奏极佳,配乐用心,整部电影顺畅无比。
单亲妈妈对生活与工作的干练,就和电影本身简洁的手法一样,让片子非常利落。
几处不多却非常重要的睡前、梦境、睡醒,简单而干脆却浑然天成的剪辑,也完全符合基调、情绪、人物状态。
即便在如此完美的节奏下,很多细节依然没有丢失,对保姆的态度,前夫打不通的电话,工作一天后一个人租货车运蹦床为孩子准备生日聚会,为了翘班面试使用手段……特别是信用卡没法使用,偷偷用孩子存钱罐里的零钱,是最心酸的一幕,但导演从来不用类似的生活无奈来博取观众同情的眼泪,都是一笔带过或迅速转场,以让观众停止对主角困境的同情,更多地让观众和女主一样投入生活的努力中,相反只在结尾给了女主一个很长的固定镜头,观众和女主一样,终于可以长舒口气(对比开场呼吸的大特写镜头与突出呼吸声)。
或许有部分人会觉得结尾过于美好,来个失败的结尾更像“电影”或电影节的那种“电影”,但既然导演本身就有意回避了同情,而侧重生活中种种无奈情况下需要的尊重与理解。
比如女主给孩子重新找到保姆后,她对之前保姆的态度,就是很好的说明,所以导演自然就不需要一个看起来更深刻的悲观结尾。
在如今大量政治正确,煽动性别对立情绪,一味卖惨博取同情和眼泪的女性电影中,本片是一股清流,用干练的镜头语言告诉人们,女性不需要同情与眼泪甚至特殊优待,只需要理解,尊重以及应有的权利。
外教安利的,要写观后感的。
如果没有最后的30分钟那就只是纯粹的脸谱化套路化无聊故事。话虽如此,只能靠最后的30分钟去拯救前面无聊的一个半小时的剧本也没好到哪里去。
音乐剧果然能将电影版中的尬化解成欢乐,但是欢乐之外歌曲本身基本没有能记住的旋律,当然除了已经出圈的gay or European,想当年还是从versailles同人视频里知道的,就觉得很好笑。另外比影版带来更多满足感的当然是学长甜甜的男友力和爱情线!此处插入八卦:Christian Borle原来是Sutton女神的ex哦!作为Reese小粉,个人觉得不如电影之处当然是女主没有当年的Reese那么甜妹,不过唱跳来说当然很是很棒的,虽然我们Reese当然也超能唱的!同样觉得当年的Alli Mauzey肯定会是很好的Elle Woods,因为她的Glinda就是有这样甜甜的pink power啊!
一部赛一部的烂…
Brava!
狗狗~
总觉得,这部音乐剧被舞台限制住了很奇怪,明明剧情很精彩,歌也很好听,但是感觉还是不如电影
文广20171216打卡 文广爹真的太不走心了 gay or european基友小哥开口麦坏 干吼完半首歌 唱到后来主角妹子的麦也不灵光了 三楼刚好能看到整个band区的头顶 小号小哥真是忙死了 一有空档就疯狂打消消乐好皮 你们玩小号的这么皮的吗
第一部不错,第二部就啰嗦了点。
真心励志 学习的榜样 另女主现在依旧这幅模样~ 美~
粉嫩粉嫩~~哈哈
不错不错。
希腊风建筑前的宏伟阶梯上,茫茫黑色职业装中那一点粉红真是分外醒目啊……
查漏补缺
这种狗东西。。。
这个系列一个套路,感觉新意不足
蠢电影
让人看完心情好好~大爱女主角这样的女生
gay and European那段太经典了!还有walking porn也是哈哈!歌曲都很轻松愉快,爱情也很甜美,比电影更合胃口。
剧情非常一般,但是女主的成长还是可圈可点的,这部真的体验到了音乐剧演员都是魔鬼,从此不能用正常语调说出omyg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