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你真好,我觉得很幸福–我想我更幸福–才不是呢,我更幸福!!–我都幸福到巴塞罗那了!–我幸福到天边–是吗,那我幸福的更远!–有多远?–天空之上三公尺。
总感觉这一切发生的太快了,从热恋到陌生。
也许当我们遇到那个人是都会变得那么快吧,但这部剧又一次给我们证明了快乐都是短暂的。
每次看到她们通话的画面莫名的心动,两个人脸上的笑容无法挡住对彼此的爱,非常的甜。
和一个西班牙的朋友看完的。
她说电影刚出来的时候所有西班牙女孩都爱上了男主Hugo。
但我看却喜欢上了女主。
看似柔弱却勇敢强悍,情敌挑拨离间时毫不动摇毫无示弱,打得对方满地找牙,男主的朋友带着一群没素质的人在自家捣乱时毫不留情地把所有人扫地出门。
发现男主为自己威胁班主任时没有偏袒直面质疑他的过度控制。
男主带来了极致的爱情体验,但她面对大是大非时仍然能理性看待而不是对男友偏袒依赖。
最后男主给她的一巴掌让她下定决心彻底远离,不再联系。
这才是真正自爱的女性形象。
我小时候看的都是什么垃圾毒剧女主动不动为了男的要死要活。
国产青春片小甜剧什么时候能写到这种程度,说到底还是developing,求求了,快进步吧。
看了不到一小时,男主不是在打架就是在打架的路上,女主是在高中得参加高考,国外教育这么松弛吗?
不用高考改变命运吗?
女主家里有钱是富二代,但是男主就是渣男吧,带着女主逃课甚至去纹身,什么玩意啊?
现实遇到赶紧跑,甚至情绪不稳定,有暴力倾向,带着女主狂飙摩托车,不怕出事故啊,这不是爱啊,这玩意居然还有续集,未成年的小孩别看,三观炸裂,误导青少年,啥玩意都
说实话,每每别人觉得平庸俗不可耐的套路总能让我动容。
也许保守如我,总是在这样的故事里寻找共鸣。
天空上三公尺是阿彻对于幸福的描述。
一个狂野放荡不羁的男子,他的世界在认识芭比以前充满了暴力,认识之后亦是,直到好友的死亡将他们分开,这份徘徊在理智边缘的情感才画上一个悲情的符号。
阿彻无疑是幸运的那个,至少芭比给她的爱情值得他回味一生。
最终的最终,芭比的生活回归正轨,她坦然接受其他男孩的追求,只是收起了那份藏在眼底的炙热。
喜欢马里奥,把这个性感的坏小子形象演绎的淋漓尽致,也诠释了很多人心中这种如烟火般的爱情
好几年前写过影评,搬过来吧,当时只道是寻常。
很久没写影评,久到不记得曾经写过了。
这次打算写一写,竟然是为了一部…额…某种意义上的烂片。
如果不是吃了好几个学生的安利,我应该是不会主动找个纯爱题材来看的。
安利我的这几个,本科在读,都是女孩。
(好吧,不知不觉已经贴了不少标签…)从取景和选角来看,堪称一部出众的偶像剧,以本人的审美,完胜暮光系列。
多年前听的“春风再美也比不上你的笑,没见过你的人不会明了”,在我迄今的观影记录中,唯有H当得起这句话。
对白方面,非常清晰,很适合听力练习。
其实很多西语的情话译成中文,真是难以启齿,然而本片中文难得的还挺和谐,当然其中也有字幕组的功劳,字幕组很伟大,字幕组辛苦了,向字幕组致敬。
然后我要来个小勘误,影片中段H在泳池说的那句应该是“Contigo no tengo prisa”,而不是“Creo que no tengo prisa”(16/08/01blibli版本)。
这里较真一下,私以为这两句差别太大了,嗯,差别太大了。
把本片称为“某种意义上的烂片”的原因主要还是情节——转折突兀,桥段老套。
但我后来仔细想想,其实,又有多少人的青春年少不是一部充满俗套的大烂片呢?
飙车、打架、叛逆、私奔,每个自以为是的独一无二,每一滴热血和热泪,不过为青春期多添一条生物学注解。
太阳底下并无新鲜事。
果然,青春,最适合的还是用来缅怀。
身处其中者,困顿多于珍惜,疼痛多于美好。
多年以后,那个挽起发髻面沉如水坐在车里的妇人,胸中若有微澜,也一定是那颗雀跃着跳上摩托后座的少女心吧。
本片最不“烂片”的地方就是并没有设计一个转角遇到爱人的结局。
意料之中的事情。
毕竟对很多人来说,“吸引”的原则总是和“坚持”的原则背道而驰,因“你和我想的不一样”而相爱,却因“你怎么可以和我想的不一样”而无法相处。
影片结束于H的雨中痛哭,想想又有多少人的成长始于一场不可挽回的遗憾。
当他有一天终被稳重克制理智成熟等美德加持,想必也会在为一蔬一饭奔波的疲惫生活中,遥忆当年的英雄梦想,并轻轻的说:“感谢你从人海中来,并又回到人海。
”
看了这部电影,为什么别人看到的是年少轻狂、激情与浪漫,而我看到的却是西班牙的政治与社会生态?
西班牙人对俊男美女的喜爱,超越了理智的范畴。
是不是只要长得靓,调戏女生、偷人钱包、漠视自己和他人生命的阿飞们就受欢迎?
这种态度在个人身上(影片中),就是个人悲剧的开始;在国民身上(阿根延),就是这个国家衰亡的开始。
是不是看过江峰老师关于貝隆夫人那段视频的人,都会产生像我一样的想法?
当然,江峰老师讲的故事是关于阿根延的,但它同时也是关于包括西班牙在内的整个西班牙语世界(hispanic world)的
很久很久以前看过一个故事,大致是这样的:有一只很懒的北极熊,他过着独居的生活,他不善与人交流,也不喜欢出远门,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一只企鹅。
企鹅姑娘从南极来,她过着群居的生活,但她渴望外面的世界,她想看看世界的另一头是什么样,于是她不辞千辛来到了北极,遇见了大熊。
就这样,他们一起捕食,一起玩耍,一起分享美到窒息的风景……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分别的时刻来得悄无声息但也在意料之中。
她要返回家乡了,大熊虽不舍,但也无可奈何,企鹅姑娘向大熊发出了邀请,欢迎他来南极玩。
但我们都知道,故事,结束了。
影片亦是如此,一个坏男孩,一个富家千金,两个不同世界的人,阴差阳错,有了一段交集。
我觉得,如果男生能因为这段相遇,而痛改前非,两人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也是一个不错的结局。
然而,这也只是我的一厢情愿罢了。
生活嘛,哪有这么容易。
他们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但是,这时光短暂无情。
男主的不成熟以及好友的离世,让这段本就饱经风霜的感情,更加风雨飘摇。
分离,在所难免。
女主有了新的生活,男主也开始了一段新的旅途。
剧终。
那份刻骨铭心的爱,也被永远地留在了天空上三公尺。
不管多烂的电影,人们在导演和主创用心拍出的片段里总能收获一些感悟,这部电影里的人物就是让我感悟颇深的点。
不得不说,看到男主我就看到了一位阳性能量强大、富有攻击性和性张力的“坏小子”,而女主则是一位内心对性能量和攻击性有渴望、却屈服于家庭的规范将这些隐藏起来的“乖乖女”。
电影的情节是俗套的,但两位主角的演绎却十分精彩,不知是他们本身和角色十分贴合还是演技精湛,两人的细微表情和动作都在精准地刻画着人物,而“坏小子”和“乖乖女”的相互吸引几乎是不可抵挡的,因为二元对立的一方总在渴望另一方以求达到平衡。
女主渴望向男主一样做真实的自己,坦然地表达叛逆、攻击性和性能量。
而男主也在渴望着女主的女性能量、纯洁和美好。
而男主也不仅仅是一位“坏小子”,他攻击性的背后是未被自身接受的创伤和愤怒,看到母亲出轨,他感受到的羞耻、悲伤和愤怒一直通过暴力和自我放逐来表达,女主在看到他暴力的一面时选择抱住他、安抚他,他在女主身上看到了治愈的能量,最初对女主抱有的利用和追逐变成了对她治愈力量的渴望。
每次醒来看不到女主时他的恐慌像是找不到妈妈的孩子,他内心深处真正渴求的是关爱和接纳,女主对他的安抚是一种提醒和引导,最终需要他对自己的接纳和疗愈来平息失控的攻击性。
虽然电影的最后女主没能延续她对男主的治愈力和接纳性,男主也在暴力和自我放逐中遭遇了挫折,但这短暂的相遇依然给了我很多启迪。
每每谈及浪子、渣男,人们总抱有诸多批判,但通过我个人与所谓“渣男”的交往和电影给我的启迪来看,在男性对女性的伤害背后藏着的是男性对自身创伤和愤怒的不接纳,受伤的心灵未能治愈自己于是选择了经意或不经意地伤害他人,而对他们一味地谴责无法真正阻止伤害的发生,唯有帮助男性治愈自身的创伤才能找到两性之间的平衡与和谐。
而女主身上对自身性能量、攻击性的压抑何尝不是现实中许多女性的投射,反思自己,也依然在压抑自我和敢于表达之间摇摆,对女性千百年来的打击和压制让女性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弱化自己的力量,不敢展现真实的自我,顺从社会的规范做着“乖乖女”,女主其实是勇敢的,她敢于面对自己对男主的感情,敢于体验和尝试性和攻击性,这也让我反思自己,是否能够像她一样直面内心的渴求,不再压抑自己,坦荡而真实。
答案是不一定,我依然在勇敢和胆怯之间摇摆,但我一直在进步,不断地把自己隐藏的一面拿出来放在阳光下,虽然也会感到羞愧和不接纳,但我依然为这样不断进步、不断变得更勇敢的自己感到骄傲。
也希望每位女性都能接纳自我,关爱自我,坦然地做自己,与诸位共勉。
文/风无柒<图片1><图片2>《天空上三公尺》,一部写意的青春爱情电影,俊男美女加上极富渲染性的拍摄手法,激烈的情节冲突将一段无疾而终的青春血泪史完美得呈现。
如果要说故事性的话,它的可看度并不高,但是高颜值的男女主角,唯美浪漫的情节设计,充满激烈火拼的赛车现场,以及懵懂无知的青春融合在一起就是一部让人印象深刻的青春电影。
<图片3><图片4><图片5><图片6>在你尚且懵懂而不自知的时候,你有没有为一个人而怦然心动,他完全不符合你的要求,他打架斗殴,他粗野,他冲动,甚至连初次相遇都是一场不愉快的交汇,可是就是这么一个人,在你的青春记忆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图片7><图片8>你为了他会做出许多曾经自己都无法想象的事情,你为了他去逃学,你为了他而心生嫉妒,你不喜欢所有与他粘上关系的其他女性,甚至你为了他想要逃到世界尽头,这样就没有那座看不见的高墙。
你甚至为了他忤逆你的父母,你为了他撒谎,即使他闯了很大的祸,你最后也默默得包容了,尽管你当时很是生气。
<图片9><图片10><图片11>你为了他还做了什么呢?
好像几乎你能想到的和不能想到的你都做了,甚至你无比坚定得觉得你们永远只有彼此······可是,你终将发现你们处于不同的纬度,你们在两个平行线上,如果不是打破地心引力,也许永远不会有相交的那一天。
可是所谓的命中注定就是如此,没有那么多的壁垒,也没有那么多的假设,只有“嘿,我好像见过你,好像是在梦里···”<图片12><图片13>可是平行线终究是平行线,在地心引力重新起作用的时候,他们终究要回归到原来的轨道,也许这才是命运,在经历了血的教训之后终于明白,那场惊艳的过往不过是昙花一现的春梦,是不可握住的海市蜃楼,于是你还是你,我可能不再是原来的那个我!
<图片14>
爱是什么?
是一场华丽的冒险,即使你百般躲避,终究逃不过对一个人不可控制的心跳如鼓,然后便是不可遏制的沦陷,沦陷在一场名字叫做爱情的漩涡里,那场惊天浩狼将你我卷入其中,然后便是飞蛾扑火般得不顾一切,享受那份痛苦的甜蜜。
<图片16><图片17>为什么那么多人追求爱情,我想这就是原因,我们都在等待一个人来掀起我们内心的惊天巨浪!
男主更爱女主吧,女主的青春叛逆,跟男主谈了个恋爱,最后又回归了自己乖乖女的生活,男主痛彻心扉。
但是男主的暴力,反叛,也是一切悲剧的来源。
也许,做个好人才是正路。
和谐民主富强的核心价值观才是好的道路。
电影里的浪子都会回头,而真正的悲剧是,生活中的浪子从来都是一错再错。
可看可不看
只能说……我真没看出来那姑娘有多聪明……这是在黑哈佛么……
..太二了...
第二部为了一狗狗〒_〒真心无厘头。打发时间还行
希腊风建筑前的宏伟阶梯上,茫茫黑色职业装中那一点粉红真是分外醒目啊……
舞台编排很赞,但是唱段设计和歌词有点不够精美,最喜欢的一段应该就是“gay or European”(划掉),“There right there”~哈哈哈哈
这姑娘只要稍稍努努力就能做到别人不能做到的事
There right there!
最后的求婚很cool
麻麻喜欢
想通了,讨厌blonde不能怪我有偏见,本土人士用这种刻板印象呈现这样的人物怪观众吗🙄我已经是很open的观众了
随便看看
音乐剧果然能将电影版中的尬化解成欢乐,但是欢乐之外歌曲本身基本没有能记住的旋律,当然除了已经出圈的gay or European,想当年还是从versailles同人视频里知道的,就觉得很好笑。另外比影版带来更多满足感的当然是学长甜甜的男友力和爱情线!此处插入八卦:Christian Borle原来是Sutton女神的ex哦!作为Reese小粉,个人觉得不如电影之处当然是女主没有当年的Reese那么甜妹,不过唱跳来说当然很是很棒的,虽然我们Reese当然也超能唱的!同样觉得当年的Alli Mauzey肯定会是很好的Elle Woods,因为她的Glinda就是有这样甜甜的pink power啊!
童话结尾,好人有好报~当喜剧看,还是不错的~~~
我最喜欢的,还曾经立志要成为律师!
还可以
我终于发现歌舞剧才是押韵爱好者的归宿,嗯!
大学的时候老师放给我们看的,内容不记得了但是女主的独立还记得
还是更喜欢电影
超好看!!!!歌也好听!!一开始还以为会比摩门之书难看一点,完全没有!!!里面的女生都好可爱!!助教也帅!!案子也很棒!(gay or eurupean简直笑死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