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有些人无法想象,当史泰龙、施瓦辛格和布鲁斯威利斯并肩伫立在同一个镜头中的样子所带来的震撼,远比任何华美的特效场面都震撼人心。
我一直认为电影是一种多感官的集成艺术,在视觉、听觉和心理上给人一场完美经历,所以好的电影都可以给人带来一场奇异旅行——人们购票进电影院,购买的是感官体验。
尤其是商业电影,则更要把感官刺激做足。
在感官中,最直接的便是视觉冲击。
商业片制片商殚精竭虑,通过种种手段去营造视觉奇观,特别是B级片,各种奇技淫巧层出不穷,滋生出僵尸片这种奇特类型。
直到斯皮尔伯格出现,将视觉和叙事结合得出神入化,既壮美又多元:外星人、恐龙、巨型怪物各成经典。
上世纪80年代,肌肉男们在电影屏幕上轮番上阵,他们用坚韧不拔的正义感和波澜起伏的肌肉让我们的热血澎湃燃烧,孤胆英雄的传说似乎怎么也看不够。
中国功夫片在那时也广受欢迎,袁八爷也得以在好莱坞一展拳脚。
视觉特效的发展,令史诗魔幻电影迅速侵入了商业片,漫画英雄的各种传奇得以完美实现,他们年轻俊美,而且电影场面华美。
四肢发达胸大无脑的现实主义动作英雄远不如以往那般受欢迎了,甚至可以说,是没落了。
是的,我们有《谍影重重》系列,我们还喜欢《碟中谍》系列。
马特达蒙这样的白面小生练上一身肌肉,也可以打得迅猛凌厉。
汤姆克鲁斯这样的美大叔借助高科技,也能虎虎生威。
他们确实能文能武,但你说他们是动作明星?
呵呵。
无论洛奇还是兰博,史泰龙扮演的永远是史泰龙。
这就叫做动作明星。
提到史泰龙和施瓦辛格等人,我们脑中浮现的永远是他们自己的样子,而且在脑中已经自动组合出了电影的大致剧情,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趋之若鹜。
在那个年代里,我们不需要新鲜感,我们只需要他仍然是他。
可是,似乎再也没有出现新的动作明星了。
杰森斯坦森一直在卖车卖手表卖手机,顺便和各种不入流的女演员玩绑架游戏。
岩石更是各种打酱油。
至于文迪塞尔,《速度与激情》那也叫动作片?
什么,你说亚洲动作片?
甄子丹?
呵呵呵。
“我回来了。
”施瓦辛格从驾驶室探出头。
“这架飞机老得能进博物馆了。
”“我们也是。
”布鲁斯威利斯和史泰龙相视一笑。
这两段台词又好笑又感人,简直令我热泪盈眶。
史泰龙一直是个聪明人。
(《第一滴血》的剧本是他写的)如果说现如今的好莱坞电影是贩卖奇观的老手,那么这部电影贩卖的是巨星效应和壮丽的英雄回忆。
我一直跟朋友说我今天是去电影院用眼睛采阳补阴。
看着这帮记忆深处的老男人扎堆出来彪血卖肉,表示哥依然很能打,这是何等激动人心!
“你有什么计划?
”“找到他,抓住他,杀了他。
”史泰龙面无表情却字字凿心,这种粗狂豪迈热血沸腾的纯爷们气息,真太久违了。
还纠结什么剧情?
当你看到史泰龙和尚格云顿扭杀在一起,你究竟还有什么不满足,要啥自行车?
最后吐两个槽:利亚姆海姆斯沃斯蛮帅的,但我还是更喜欢锤哥。
余男的嘴巴和屁股触感一定很好,但是看起来就不是那么美观了。
我写这玩意儿纯粹是用来暴露年龄的,无所谓了。
如果还有下一部,会有史蒂芬席格吗?
1、开场的丛林大战!
这简直是所有硬汉片的标配型开场!
五分钟之内打得满腿泥一脸血,各种爆炸!
丛林背景也是必备!
然后开几句硬汉玩笑,接着片名爆出在屏幕!
其实还是拍得比以前文明,没有满腿泥了。
2、大刀!
就真的高科技充斥屏幕以后很少看到这么大的刀了啊!
3、完事之后一群糙汉子去真正的老式酒吧喝酒!
不是夜店!
酒吧名还叫old point!
4、实打实的爆头和血肉横飞!
5、主角就是打不中!
特棒!
6、慢动作的扛枪出场!
7、孤狼这样老土的浑名!
8、残忍的反派!
那时候的反派是没有那么多纠结内心戏的!
就是纯坏蛋!
9、大boss一对一决一死战!
而且是靠肉搏和冷兵器!
10、螺旋桨削脑袋!
11、一个打一百个!
等等!
反正是特靠谱特怀旧的真正的硬汉动作片!
搁现在看是很傻!
但是我喜欢!
《敢死队2》比《敢死队》要好得多。
作为导演,西蒙韦斯特比史泰龙在节奏把握、气氛渲染和桥段设计上都显得更为纯熟,从而让影片具有了一部常规商业片最基本的素质,开场的大战尤其震撼,剩下的就是枯木逢春的老朽们锦上添花了。
最重要的,这里面有了更多的老家伙们的自嘲和卖萌,影片结尾,史泰龙说布鲁斯威利斯新送给他们的那架飞机“老得可以进博物馆了”,施瓦辛格接了一句:“难道我们不是吗?
”这种姿态比上一集中一味地表现大叔们的老而弥坚显得更加从容,文戏也更有趣味性了。
大约20年前,施瓦辛格还正值当打之年的时候,曾主演了一部名为《最后的动作英雄》的奇幻动作片,那不是一部很成功的电影,但也因为影片中所表现出的对动作电影的自嘲而具有了自己的价值,而《Last Action Hero》这个片名现在看来更是具有了一语成谶的意味。
《敢死队2》中代表中生代动作明星的是杰森斯坦森,他也是目前好莱坞最有号召力的走肌肉路线的动作演员,而且他在这部影片中的动作场面也很有水准,特别是假扮神父击杀桑族战士的一段戏。
但以他目前在好莱坞演员中的地位,也只能是个二线演员,已经不可能具有当年施瓦辛格、史泰龙、布鲁斯威利斯、梅尔吉布森等人的巨星地位,这些老一代铁血硬汉的衣钵和影响力并没有在新生代演员中得到传承,也就是说实际上他们是没有接班人的。
这并不仅仅是因为观众口味的变化,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电影工业体系的发展所带来的表现手法上的演变以及这种演变所加诸观众的趣味更新。
现在大行其道的是以电影技术为背景和支撑的超级英雄电影,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后果是对演员自身相关素质的要求降低,文艺明星照样可以在技术手段辅助之下完成动作场面,而且他们在诠释人物性格方面又具有着单纯的动作明星所不具备的优势,单靠肌肉打天下的动作演员走向式微也具有其必然性。
尽管如此,当年那些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让我们热血沸腾的动作英雄们也永远不会也不应该被淡忘,那代表着一种最原始也最真实的审美体验,这种B级片风格也是目前充斥市场的PG级别的所谓动作大片所无法替代的血性召唤。
也许等到这些大叔真的淡出银幕之后,所有的金戈铁马也只能是在梦中再去体验了,所以像《敢死队2》所具有的实际上的挽歌意味,是很多90后观众所体会不到的。
影片中有几处真正触到我G点的地方,如在《荒野大镖客》的音乐中健步走来的罗礼士,施瓦辛格那句标志性的“I will be back!
”,尚格云顿招牌式的飞腿,还有史泰龙、布鲁斯威利斯、施瓦辛格并肩扫射的场面,等等。
只是当这些画面出现的时候,黑暗的影院中显得很平静,我一个人的欢呼和笑声被淹没在轰鸣的音效中,还是显得有点寂寥。
不过我更期待的让尚格云顿和李连杰做终极对决的场面没有出现。
也许这个《敢死队》系列会一直拍下去,会不断地有人加入,有人淡出,去印证着动作电影的前世今生和潮涨潮落。
ps:谁给捎个话,我希望下一集中看到Steven Seagal。。。
如果你看过80年代这些老明星的任何一部电影,在当年肯定会有一种想法那就是如果这些大明星都出现在同一部电影里该是多么的开心。
那么这部敢死队2是你最好的选择。
老布与诺爷互换台词、各种电影桥断的卖萌会满足你对童年时对于电影大明星们在一起聊些什么的种种疑惑。
当然最有意思的是调侃龙格尔那段,“大块头有高学历”是的不用怀疑,当你去查一下这位大叔的背景你就会发现他不仅有高学历,而且还真是化学硕士。
当然除去这些温情与怀旧不说,这部电影还是满足了一大批观众的各种对于枪械的好奇心。
电影硬伤也不必详说,剧本情节单一,剧情有些拖沓,甚至有点莫名奇妙。
李连杰的打酱油,老将们莫名的出现,有时我真的无法理解为什么编剧要这么干。
安静的怀旧是一件开心的事儿。
看完敢死队2,以下感慨:恐怖分子怎么知道铀原料的地图在美国政府手上,怎么知道是这架飞机运送的?
他们的军备哪儿来的?
敢死队打赢以后,那些原料跑哪儿去了?
那个神秘的买家是谁?
这买家有这么大的购买能力,在那么个小国家竟然不能保护下珍贵的原料......作为一个胡思乱想人士,以下是我的结论:美国获取原料地图后,碍于美国人工成本太高和不过于张扬的原则,泄露并扶持当地黑社会利用当地劳动资源进行开采,同时在开采即将完成时假装交易,并消灭奴隶包工头,堂而皇之拿走原料。
所以说,操纵市场,发挥智商才是硬道理,敢死队这几个人,为了500万就去敢死了...要知道一斤原料就得多少钱啊...
之前这些估计连预告片都没看过的吊丝可以闭嘴了。
比敢死队1好10倍。
最坑爹的是,豆瓣的剧情没有一个字是对的.
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
当一群昔日的荧屏英雄重出江湖,看的就不是电影了,只是告诉我们他们还好。
有时暗想,如果李小龙不是英年早逝,会否成为今日的神话?
张国荣那纵身一跃,是否为了成为传奇?
可惜历史是不能假设的,所以也只留下我们无限的想象。
如今的世界再也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胜利的时代,只有团队协作才能从胜利走向胜利。
君不见复仇者联盟、敢死队,还有正在拍的正义联盟,莫不告诉我们这个深刻的道理。
谁说电影不是虚幻的现实?
施瓦辛格一开始就告诉我们,孤军奋战的下场就是鼻青脸肿。
最后那匹孤独的狼也是顺应时代潮流,融入了团队的大家庭。
只可惜这个曾跟李小龙交手的功夫高手未能一展拳脚,而且据说不会再加入敢死队3的拍摄了,确实也是一个遗憾。
不知大家看完是否有些沧桑。
这些曾经那么辉煌的英雄,这样的party小聚,反而让人觉得心里涩涩的。
不知是否因为自己也愈发感觉到年龄的概念,看到这些“老人们”的拼打心里并不完全开心。
一直很不喜欢动作片,但不可否认,人类的本性使我们看到这样从始打到尾的电影后肾上腺素居高不下的感觉。
因为永远不变的主题,所以结局没有任何悬念,情节结构也无需深究,或许也不能深究。。
只是花费一个多小时欣赏他们以不死之身去做所谓expendable的事情。
自认为余男表现不错,虽然看她的电影不多,但从图雅的婚事开始就一直很喜欢她,表演大气。
不可否认好莱坞的大制作,开篇的画面很精彩,很多场景的布置也很好,画面制作很震撼,背景音相当大气,偶尔的幽默也可笑笑。
但是,真的尔尔。
有点遗憾看的是配音,但绝不打算为原声再去看一次。
李连杰打了回酱油;施瓦辛格和布鲁斯韦利斯开着Smart打了回酱油;最帅气最拉风的动作戏都给了杰森斯坦森;结局史泰龙和尚格云顿死磕了十五分钟;段子不少尤其布鲁斯拿施瓦辛格的I'll be back开涮。
用余南代替李连杰来调剂众老爷们儿的招儿没使好。
昨天看了
一直以来猴王都是最棒的 现在依然期待创造更好的成绩
4岁就开始练起,我是没机会了 :)
像是Rossi和Lorenzo两人的交锋史传记。
7.5/10
"You can't be the fastest forever. And when the red lights go out, nobody is looking back. The past is behind you. There is only one question, who's fastest now. " 現在看到這麼鬧騰有爱的46和58還是有點...ㅠㅠ
燃!
8.0 2011MOTOGP赛季结束后的纪录片,盘点了罗西进入GP组之后近10年的经典赛事,特别是开场09年加泰罗尼亚那场最后一弯,那时我正观看直播!当吉比尔努、比亚吉退役之后,着重介绍了斯通纳和洛伦佐对罗西王位的冲击,也呈现了摩托运动的危险残酷,因为下一年赛道就发生了西蒙切里的事故
罗西,我为你陷入疯狂!我要和你舌吻!
一群不要命的人向你讲诉自己的人生哲学
当红灯熄灭,没有人会回首,过去已成往事,眼前只剩一个问题,谁的速度最快?
罗西
虽然有鬼一样的字幕时间轴 我还是看完了 Rossi!!!!
每次看motoGP的片子,都像在看Valentino Rossi的纪录片。偶尔看到别人夺冠时,才反应过来这是motogp罗西小的时候也太萌了,圆圆的脸,真的好圆家乡的服装店模特身上都插着罗西的头像,披萨老板也会把包装袋上电话号码里的46做高亮还有Marco Simoncelli的采访,每次看到这么鲜活激情四射充满天赋的选手的结局,五味杂陈原来日本的摩托车厂这么nb,一大原因是二战后禁止日本造飞机,航空发动机工程师只能转去了摩托车行业……早知道这样我可能当年也学航空发动机去了……哪天不想搞了,也跑摩托车厂去……不得不说人的一生很多节点,稍微给点儿外力,就会偏到不同的航向。就像当年看完wonders of the solar system,后悔没报天文一样。但人生就这样,不同的分支有不同的奇幻世界,还是希望多多探索,不断刷新自己的认知。希望早一天能当上护林员
“最后,罗西重回比赛,因为他有能力,他一定得回来。他为赛车而活,他们也都是为赛车而活。”
本片是2003年《Faster》的续集,原班人马回归,拍摄于2009年到2010年赛季的世界摩托车锦标赛,全面回顾了MotoGP的历史和展望未来,还有当时赛季的各种车祸事故,以及瓦伦蒂诺·罗西的家乡和现在,很多观点的重复虽详细却也使影片显得有点繁复,而如今MotoGP的冠军也早已是澳洲的凯西·斯通纳了。★★★
敬佩
我真的respect
钟爱速度与激情
所有人总是关心,谁是现在最快的?好想我的摩托车啊……
整个青春的追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