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旺达饭店

Hotel Rwanda,卢安达饭店(台)

主演:唐·钱德尔,苏菲·奥康内多,华金·菲尼克斯,尼克·诺特,哈基姆·凯-卡西姆,托尼·戈罗奇,法纳·莫科纳,大卫·奥哈拉,莫苏西·麦格诺,西莫·莫加瓦扎,卡拉·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南非,意大利,美国语言:英语,法语年份:2004

《卢旺达饭店》剧照

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1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2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3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4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5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6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13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14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15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16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17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18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19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20

《卢旺达饭店》剧情介绍

《卢旺达饭店》长篇影评

 1 ) (多图)2022年的卢旺达|那些我去了卢旺达之后才知道的事

因为工作需要,7月下旬去了一趟卢旺达。

时间仓促到没空做功课,仅有的认知也停留在《卢旺达饭店》那部电影里。

一、初到卢旺达1、他们的摩的都带了颜色统一的头盔,不是红色就是绿色,后面几天见到了少量的黑色。

每个头盔上都打了广告。

摩的是按时间收费的,起步的时候在手机的计时软件上摁开始。

(戴头盔也不是一件新鲜事,但新奇在颜色样式能这么统一)

2、卢旺达的马路是有人行道的,中央分隔带做了绿化,还有正规的公交站。

(对标肯尼亚,这一点很不错了)3、马路边上间隔一公里左右就有警察,但是他们的警察不会随意拦车,随意敲诈,张口就要钱。

在卢旺达的四天里,没有一次因为我们是中国人的面孔被敲诈勒索。

(不好意思,又内涵了某个肯字开头的国家了)交警是24小时执勤,所以晚上出门也安全。

傍晚时分,酒店附近的商场

4、干净整洁——名不虚传。

虽然在路边没有看到垃圾桶,但马路旁边的草坪上没有散落的垃圾,也没有臭不可闻的排水沟。

即便是个收入很低的国家,但大家都穿得干净整洁。

基加利是全非洲最干净的城市,卢旺达也是非洲最早实行禁塑令的国家。

5、随处可见的自行车——原以为在这个“千丘之国”,自行车并不是适用,但在郊区,出行却可以打一辆自行车,只不过是遇到上坡的地方得下车,还要帮忙推车。

在乡村,自行车更加普遍,用来驮甘蔗,土豆、香蕉。

6、安全———刚到的时候,还带着从肯出发的恐惧,窗子不敢多开,有人靠近车窗马上就觉得紧张。

但在基加利,车窗想开多大就开多大,在这里一点不用担心被抢劫。

下午和晚上没事做的时候,下楼去附近的街道晃荡,也没有一个人会因为肤色的不一样多看一眼,大家都行色匆匆,忙碌着自己手头的事。

十点的路边,仍然有人在路边摆摊卖蔬菜,小孩子手脚麻利地帮忙母亲打包,收拾小摊,几个西红柿,几个包菜也是一天的生意。

7、虽然街边也有乞讨的小孩和妇女,但比内罗毕的少很多,只在大酒店附近有那么几个。

穿着也挺干净,也不怎么纠缠。

8、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六是全民大扫除日Umuganda。

9、他们有正儿八经的出租车,是那种在车顶上标记了“Taxi”的统一车型的车子。

(虽然不至于惊讶,但内罗毕就没有。。

)不过打车软件在这里不适用,路费靠砍价。

10、千丘之国Land of a Thousand Hills——有点像重庆,只是没有重庆那么5D魔幻,这边的房子高层只有几栋,超过20层的楼都没有,大多数房子只有1-2层。

某一日去基伍湖,一路都在山路十八弯里穿行,直线行驶不到100米就有一个坡道或者弯道,越过一个山丘,接下来还是山丘。

出城的路段遇到一条河流,岸边是葱葱郁郁的竹林。

老家在四川的同事忍不住感叹:这个地方真让人亲切,跟她老家那边的风景一模一样。

11、基加利十字路口有红绿灯,但是没有拍照功能,倒是一路上有测速检测装置,大部分路段都限速在60km/h。

12、位于基加利的酒店Hôtel des Mille Collines就是电影《卢旺达饭店》的原型,但电影不是在卢旺达而是在南非拍摄的。

13、中餐馆有五家左右,在卢旺达的四天里,前后去了四家中餐厅,但味道嘛,跟大内村没法比。

这一点内罗毕完胜。

某中餐店的自助早餐还不错

14、卢旺达的当地语言是卢旺达语,法语、英语被广泛使用,也有一些人会讲斯瓦西里语。

想起来来的第一天跟接机司机的对话:我们:你是英语比较好对吗?

司机:一点点。

我们:那你是讲法语?

司机:只会一点点。

我们:哦哦,你讲斯瓦西里语?

司机:一点点。

我们一脸地迷惑,那他到底会说什么语言?

(原来还有一种语言叫卢旺达语,是我们无知了)15、卢旺达咖啡————是继肯尼亚咖啡和埃塞俄比亚咖啡后最受欢迎的非洲咖啡。

但跟其他两个产国不同,卢旺达没有悠久的栽种历史,更没有野生遍地的原生品种。

地理上,它拥有适合栽种咖啡的条件,但自1904年由德国传教士传入起,当地的咖啡都是处理不良的商用级别,当中大部分被出口到宗主国比利时。

咖啡是乡村农家唯一可以赚取收入的作物,咖啡蓬勃发展但不像其邻近国家有集中拍卖制度, 推动精品咖啡生产,是在经历战火蹂躏后、经济重回正轨后才开始。

幸存的小咖啡农中,有很高的比例是妇女甚至是寡妇。

传统意义上,种植包括咖啡在内的经济作物一直是以男性为主,而以女性作为种植咖啡的主力在世界范围内都非常罕见。

对于幸存下来的卢旺达女性来说,一起种植咖啡不仅是她们支撑家庭生计的手段,更是改变生活仅有的希望。

她们期盼着以自己的力量重建生活、女性群体和这个国家,为更好的生活着。

正是大家拥有这个共同的目标,这些曾经在暴力冲突中互相对立的妇女于是放下仇恨,重拾勇气与希望,咖啡成了她们连接彼此的纽带,逐渐在当地形成由女性主导的咖啡合作社。

这就是 ABAKUNDAKAWA,意为“我们这群热爱咖啡的人”。

这也是卢旺达的“女性力量”。

——纪录片《卢旺达咖啡故事》2020年6月,阿巴坤达卡瓦咖啡都在星巴克门店上市。

星巴克中国的纪录片《卢旺达咖啡故事》截图

在卢旺达Question Coffee出售的咖啡包装袋上,标记了一行字“Grown by Rwandan women ”。

16、银背大猩猩——从基伍湖回来的路上看到了大猩猩的广告牌,还以为是自己眼花了,888USD/人,后来查了攻略,888已经算很低的价格了,别人去过的是1100USD或者1500USD的门票价,这个低于1000的价格已经是疫情期间的打折价了。

——希望下次钱包鼓一点的时候去看一下金刚的原型。

17、中国公司修建公路的里程占到卢旺达公路总里程的70%。

从基加利国际机场出来不久,便驶上总长36公里的城市主干道。

(这条主干道由中国路桥设计施工。

)18、香蕉酒——比普通的啤酒甜,但度数有12度。

来之前我想象里的卢旺达,是个自然资源几乎没有,进出口还要用别人家的港口,底子弱到普通玩家会选择删号重练的烂摊子吧,但真正踏上这片土地,但没想到的是它以凤凰涅槃的姿态,在废墟中新生,在破败里重建,欣欣向荣,充满希望。

闲暇在基加利漫无目的地散步的时候,总会为点点滴滴的不一样所触动。

这里也是非洲,却是不一样的非洲。

二、卢旺达大屠杀纪念馆周末的上午,去了一趟纪念馆,买票后,工作人员会发一个戴耳机的播放器,可以选择语言,有普通话选项。

先进去看一段视频,然后进入展厅,展位有编号,到了在播放器上摁下对应的编号,就会有详细的音频播放。

即便在去之前做了一些心理上的准备,但仍然被惊心的图片压得喘不过气来。

省去了尸骸馆,最后一站是儿童之家,里面的图片上列了小孩的照片和去世原因,看完嗓子都疼。

出馆的时候看到一段话,忍不住泪目。

三、基伍湖一日一天往返基伍湖确实是紧张的行程,因为限速的原因,单程耗费4个小时左右,但架不住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出去玩一趟。

起了个大早,一路上的行人很多,看起来像是国内赶集的模样,有的推了自行车,有的全靠人力,带的大多是甘蔗和香蕉。

大步行走的人群

路边的广告画风让人想起海澜之家

颜色统一的房子

路过一块草地,被这个天然氧吧的地方吸引。

到湖边也才10点多一点,风很大,冷到打颤。

饭店里正好有人结婚(据说是卢旺达人都是周六结婚,这个说法没有找其他人验证),等到快中午的时候客人陆续进场,但直到我们吃过饭离开,也没有看到新人。

卢旺达的物价很感人,四个人点了鱼+披萨+炒米饭+烤香蕉,还有四壶咖啡,也才34000当地币,约等于3400Ksh。

门口的露天餐厅正在给婚礼准备餐食,同事过去看完回来说做的是豆角焖面。

吃过饭坐着车在湖边晃了一圈,然后去坐船,基伍湖的浪有点大。

有房屋的那片是刚果的地盘

卢旺达的地盘

离开前,有个当地人的小贩过来兜售他的明信片,一开始的期待并不高,但看了之后爱不释手,因为图案的设计很有故事感,也做得很精致,所以挑了不同的图案各买了一张。

(除了黑色的线条,其他颜色是用木材(可能是树叶)和布料贴上去的)

回来的路上,买了路边的烤串、烤土豆还有当地的菠萝饮料,相当好吃,是惊喜一样的存在。

快进城了,能看到的那几栋高楼是基加利的市中心

郊区民居,房屋虽然简陋,但卢旺达没有贫民窟。

四、Muhazi湖的下午周末的下午去Muhazi湖,初衷只是想去找个安静的地方吹风晒太阳,仿佛只有这样的状态才叫生活。

因为限速的原因,从基加利市出发去湖边,花了两个小时左右。

虽然一到酒店就点了午饭,但真正吃到饭是两个小时后。

Muhazi湖

地图上的的Muhazi湖有很多分支。

湖边有成双入对的灰冠鹤,身高接近1米,走路也快。

本来想凑近拍个照的,未果。

还有一只老鹰,在几米外的草地里晒太阳,晒一会儿飞出去晃悠一圈。

餐厅里的两桌当地人看起来并不认识,但因为各自的小孩互相好奇,于是大人们安排俩小孩拉着手出去玩,于是羞涩的俩孩子开始了一连串的同步动作,小心翼翼地走几步,再小心翼翼地观望大人,甚至连扭头的角度都是一致的。

等午餐的漫长时间在湖边的秋千上度过的。

回到餐厅落座后,音乐突然停了两分钟,然后传来了中文歌的声音,还是一首我们都没听过的歌。

或许是因为歌曲节奏太慢的原因,全餐厅人的目光齐刷刷地看向我们,我们看向远处的服务员,他一副“看我多懂事”的表情。

我和朋友面面相觑,就差把“不是我们点的歌”几个字写在脑门上了。

(百度了歌词才知道那首歌叫《梅花梦》,听完就知道画风有多割裂了)几分钟的时间可真漫长,原以为只放一首就结束了,没想到中文歌持续了整个用餐时间,成龙的歌,晃着脑袋假装享受服务员给的惊喜。

在卢旺达喝得最多的是树茄果汁

吃完饭就逃离了餐厅,看完夕阳回来的时候,发现歌曲切到了英文歌。

湖边夕阳

五、最爱的是基加利的夜景在卢旺达的每一个晚上,都沉迷在星光闪闪的夜景里。

在Ubumwe Grande Hotel,从停车场坐电梯直达Roof top,看夜景最理想的地方,可以俯瞰到整个基加利城。

某一个晚上去了会议中心大楼(灯光的颜色取自卢旺达国旗的颜色),基加利的地标,去停车场的时候,对面一群西装革履的当地人迎上来,潜意识地躲到了朋友身后,我以为跟肯尼亚一样,肯定又是一番“盘问”,结果他们只是问我们需不需要出租车。

连忙摆手说不需要,他们马上离开了。

——可能是这块是比较正式的场合,所以出租车的司机也都打扮得比较正式吧。

会议中心旁边是丽笙酒店。

某一晚兴致勃勃地去找了一个稍高的小山包看星星,但最后禁不住风大,没等到十一点,老早就返回了酒店。

卢旺达政府鼓励民众在晚上亮一盏路灯,给晚归的路人还有大屠杀的去世的人照亮回家的路。

于是才有了这璀璨夜景。

引用纪录片《卢旺达咖啡故事》里的话作个结尾:“They say my country is so beautiful that although God may wander the world during the day. He returns at night to sleep in Rwanda.”卢旺达如此之美,以至于上帝白天巡游世间后,晚上都会选择在这里入眠。

 2 ) 观影小记:人性的礼赞与悲歌——《卢旺达旅馆》

今天看了 《卢旺达酒店》,觉得毫无疑问这个是我2005 年看到的最好的一部电影,尤其是在看完了 2005 奥斯卡的几部电影后:飞行家的激情与壮美,杯酒人生的温暖与些许无奈,百万宝贝的惆怅与遗憾,还有Ray 的质朴与激励,都不如这部 2004 电影的无冕之王:Hotel wanda 。

因为,这部电影让我感受到了真正的震撼,这种震撼,我已经很久没有过了。

影片的主要内容是:1994年4月6日,一架载着卢旺达胡图族总统哈比亚利马纳和布隆迪总统的座机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上空被火箭击落,两国元首同时罹难。

4月7日,空难在卢旺达国内立即引发了胡图族与图西族两族的互相猜疑,从而爆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武装冲突和部族大屠杀,令世界震惊的人间惨剧拉开了帷幕……被胡图族种族主义者控制的广播电台也为大屠杀的行为煽风助阵,他们叫嚣着“让一切郁积的爆发出来吧……在这样一个时刻,鲜血将滚滚而出”,失控的人群在失控的媒体号召下四处搜寻和杀死图西族人,空气中弥漫着血腥的味道。

  当一个国家陷入了疯狂,世界也闭上了双眼时,有一个名叫保罗?卢斯赛伯吉纳(唐?奇德尔饰)的饭店经理却敞开了温暖的怀抱,他经营着当地一家云集着欧洲游客和军界政要的米勒?科林斯饭店,八面玲珑地运用着一切关系尽心地呵护着饭店的顾客们。

保罗是胡图族人,而他的妻子塔莎娜(索菲?奥康尼多饰)却是图西族的,对他而言,在动荡的时局中,保护他的图西族的亲戚与朋友成为了一生中面临的最大使命与挑战。

联合国维和部队的无作为和与世界媒体的隔绝使得保罗夫妇二人和在饭店中避难的1268名当地居民更加坚定了活下去的信心与勇气,“我们一定让全世界都无地自容地去采取应有的行动。

”事态越来越严重,百日之内竟有约100万人死于非命,但米勒科林斯饭店却成为了嗜血荒漠中的一片生命绿洲.......整部影片开门见山,一气呵成,没有精巧花哨的剪辑技巧,有的只是质朴之中撼动人心的——真实。

一个人,善良可以到什么地步?

在人人只求自保的时候,主人公收留了1268 名难民,天天冒着生命危险在军阀、政治家中周旋,但求多救一个人。

一个人,邪恶可以到什么地步?

种族屠杀的煽动者们,可以在广播电台上公然说道:坟墓还没有满!

号召屠杀继续。。。。。。

纵观这个电影,在高潮不断的惊悸之中,观众们总是关心着主人公一家,以及和他们在一起的众多难民们的命运,在这种牵着观众鼻子走的导演技巧中,影片非常成功的塑造了两个大高潮和几个小高潮,最终,非常自然的让观众的情感 high 到极点,可以说是老手法了,但是却非常的成功,印象极深是第一个大高潮在外国人撤离的时候,满怀希望的主人公本以为UN 是来接走难民们的,却没想到只是来接走外国人,接走白人,等待难民们的恐怕是凶多吉少,在滂沱的大雨中,主人公看着UN 的车队离开,想着上校酒后的真话:你们是黑人,非洲人,连 nigger 都不是。

这个时候,突然驶来一辆红十字的车,车上都是从孤儿院带来的孤儿,一双双纯真中带着悲伤的眼睛,不解的看着UN车队离开,同样不解的看着这个血腥的世界,此时,童声非洲民谣响起.....这个大约是影片进行到2/5的时候,就在这里,这几个镜头,这个配乐,我的眼眶湿润了,而我也就此断定,这个片子很不错,值得为其写点什么!

一部电影,拍出来要有意义,多少部电影史上的传世佳作,从感动我们开始?

这部电影,以最朴实点语言,最写实的手法,赞美了人道主义者,观众们在看到翻倒在路边的那辆熟悉的,红十字的面包车的时候,一定都阵阵揪心:那个无私无畏的志愿者呢?

她是不是也被杀害了呢?

让观众关心影片中的人物,从而从人物中告诉观众影片想要表达的理念,这种手法只有上上的电影能够做到。

看着影片中的主人公周旋在屠杀者、军阀、欧洲国家、UN 之中,用尽一切办法要保住酒店,保住这血雨腥风中的唯一生命绿洲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那个同样善良、无私的人,那个同样在疯狂的年代中保护弱势群体的人:辛德勒。

但是主人公比辛德勒更加艰辛,因为他没有丝毫地位,他只有些贿赂来的关系,他每天都一样可能被杀死。

写这篇文章,是觉得,不写点什么对不起这么好的电影,看了下,果然,【IMDB评分】8.5/10 (4,680 votes) top 250: #126 是历史上最好的 250 部电影之一,应该更高,应该更高啊。

BTW:让?雷诺 也来客串...呵呵背景资料:1、卢旺达大屠杀:1994年4月6日,一架载着卢旺达胡图族总统哈比亚利马纳和布隆迪总统的座机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上空被火箭击落,两国元首同时罹难。

1994年4月6日,由胡图族士兵组成的总统卫队杀害了卢旺达女总理和3名部长。

之后,全国范围内爆发了种族大屠杀,100万人死亡,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杀戮。

2、事件导火索:1994年4月6日,卢旺达总统和布隆迪总统同乘的座机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上空被火箭击落,两国元首同时罹难。

4月7日,空难在卢旺达国内立即引发了胡图族与图西族两族的互相猜疑,从而爆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武装冲突和部族大屠杀:百日之内竟有约100万人死于非命,200多万难民逃往国外,另有200多万人流离失所,酿成了令世界震惊的人间惨剧。

3、深层次原因:造成卢旺达内战和部族大屠杀的原因十分复杂。

卢旺达部族矛盾由来已久。

历史上,西方殖民主义者对卢旺达实行“间接统治”和“分而治之”:先用占人口14%的图西人统治占人口85%的胡图人,后又利用胡图人反对图西人并统治图西人,导致1959年、1963年、1967年和1973年先后发生4次大规模部族流血冲突。

一批又一批图西人被迫逃往邻国,截至1990年10月,流亡国外的难民多达50万人,其中绝大多数是图西人,使先前原本和睦相处的两部族反目成仇。

这次内战便是卢旺达部族矛盾长期蓄积的恶果。

  另一方面,这次卢旺达部族仇杀也是一场争夺土地的战争。

卢旺达独立时人口仅有300万,到内战前夕已增至800万,而国土面积仅有2.6万平方公里。

作为非洲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卢旺达许多农民无地可种,难以谋生。

在此情势下,流亡国外的难民要回国,而国内居民又担心危及自身生存而反对,也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4、联合国重大失误:卢旺达大屠杀留下了深刻教训,引发了人们对安理会作用、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有效性以及国际社会在预防此类屠杀事件中的责任等问题的沉重反思。

早在惨案发生之前,就有人向联合国提出关于卢旺达可能发生部族屠杀的报告,但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事发后,联合国曾与10多个国家协商出兵卢旺达事宜,也未能成功,从而丧失了防患于未然的机会。

5、卢旺达:地处非洲中部、有“千丘之国”之称的卢旺达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1992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47个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1994年的内战和种族屠杀给卢旺达带来了巨大灾难,使这个原本贫困的国家雪上加霜,大批劳动力丧失,国家经济处于崩溃边缘。

大屠杀还使这个国家的人口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全国14岁以下的儿童约占总人口的40%,许多妇女成为寡妇,至今仍有大量逃亡邻国的胡图族极端主义分子渗入邻近国家,给这些国家的安定带来负面影响。

如今的卢旺达已重新成为一个和平的国家。

为防止悲剧重演,卢旺达全国拟在本月举办各种纪念活动,旨在追思过去、警示未来。

可喜的是,非洲联盟决定设置“和平与安全理事会”的预防机构,以便在成员国发生武装政变、践踏民主的情况下动用武力干预,也可在成员国之间发生交战的状态下及时派出维和部队。

卢旺达人民有理由相信,由于非洲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昔日不堪回首的大屠杀惨剧将永远成为历史。

6、安南承认在1994年卢旺达种族大屠杀上联合国的失败,并呼吁吸取既往的教训在卢旺达种族大屠杀10周年之际,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都承认,未能阻止屠杀是整个国际社会的耻辱。

今年1月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国际会议上,许多领导人都表示了阻止悲剧重演的决心。

实现这个决心,不仅需要展示出坚定的政治意志,也要发展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列举如下:  教训一:扼杀种族大屠杀于萌芽状态  卢旺达种族屠杀似乎爆发于一夜之间,但事实上早已酝酿了长达数十年之久。

在20多年的时间里,哈比亚利马纳政府一直对图西族实行种族歧视政策。

1994年之前的3 年多,政府官员、军队、警察和政党激起和指挥了对图西族的16次屠杀,每次都有数千手无寸铁的平民丧命。

政府不断纵火,怂恿支持者暴力袭击图西族人和反对党派。

国际社会只是偶尔地表示关注,从未进行有效的施压。

即便发生数千人的屠杀,换来的也至多是昙花一现的批评。

     教训二迅速而有效地行动反击屠杀图谋    许多卢旺达人、在卢旺达的外交官和联合国官员都知道,卢旺达政府在招募民兵并进行训练,但即使有人告知联合国维和人员,民兵即意味着屠杀图西族平民,也没有得到积极的回应,没有进行任何有效的干预阻止民兵活动。

向平民分发武器也广为人知,也同样没有引起有效的国际反应。

    教训三密切关注危机地区的媒体动向  在大屠杀前的三年里,许多报纸都把图西族人等同为国家的敌人,大力加以鞭挞,煽起胡图族人的恐惧和仇恨。

一家受到党政军多名要人支持的私人广播电台,在大屠杀前9个月,带着更深的恶意宣传同样的信息,甚至公开宣布要被消灭的人的名单,包括总理。

其效果也更为显著。

国际观察员都对动用媒体传播仇恨深感不安,但没有人干预、阻止媒体传播仇恨或宣扬宽容。

    教训四谨防周边地区负面榜样的传染  1993年至末1994年初,在卢旺达邻国布隆迪,数万胡图族人和图西族人被杀,这是个与卢旺达人口结构相似的国家。

这些屠杀被卢旺达鼓动家们阴险地利用了,加剧了国内紧张气氛。

由于国际社会没有作出有效的反应,鼓励了大屠杀谋划者仿效布隆迪先例,经常引用布隆迪的例证鼓动屠杀行动。

    其余教训动用包括武力干预在内的一切有效手段  对具有发生宗族屠杀危险的国家,应建立准确的情报系统,及时掌握该国发生的一切。

对发动种族屠杀的政府,在道义上应予以强烈的谴责,以表明国际社会的政治意志和决心;在行动上则取消一切国际援助,实行武器禁运,并事先准备好当事态进一步恶化时进行武力干预。

迫使支持种族屠杀政府的国家改变政策立场,卢旺达种族大屠杀由于受到了法国以及一些非洲国家的支持,大大地削弱了国际谴责对它施加的压力。

7、下场:位于坦桑尼亚阿鲁沙的联合国“卢旺达战争罪刑事法庭”,对1994年在卢旺达大屠杀中利用媒体煽动暴力的三名被告进行了审判。

这是国际社会首次认定,利用媒体“煽动种族仇杀”应负有不可推卸的罪责。

  两名被判无期徒刑的男子,分别是卢旺达前政府新闻官员、卢“千丘广播电视”RTLM的负责人纳西马纳和报刊总编辑纳泽。

被判35年徒刑的男子是卢外交部原高级顾问、RTLM电台主要创办人巴拉亚维萨。

三人的罪名都是“大屠杀,策划实施大屠杀,政治煽动和直接参与大屠杀”。

  53岁纳西马纳原是大学历史学教授。

1990年12月,流亡乌干达的图西族难民组织“卢旺达爱国阵线”与卢旺达胡图族政府军爆发内战后,纳西马纳被任命为官方新闻媒体的主管官员,随后于1993年参与私营RTLM广播电视公司的建立。

他在卢旺达大屠杀时还担任总统顾问。

1993年8月4日,“卢旺达爱国阵线”同卢政府在坦桑尼亚阿鲁沙签署和平协议并结束了内战,但RTLM电台却不断污蔑和平协定,对联合国和比利时蓝盔部队进行攻击。

1994年4月6日胡图族总统哈比亚利马纳死于空难后,RTLM电台开始播出煽动屠杀图西族的节目。

司法调查证明,纳西马纳对这一切负有主要责任。

控方形容他是“种族仇杀的理论家”,RTLM电台是“大屠杀的参谋部”。

  卢旺达没有多少家庭有电视机,收音机是人们获取资讯的主要来源,广播的影响力可想而知。

在一百天的大屠杀中,该电台每天号召到哪里寻找和杀死图西族人和温和派胡图族人。

大屠杀使一百多万人遭杀戮。

卢旺达人称该电台为“大砍刀电台”。

  另一名被判终身监禁的42岁的纳泽,是一极端主义刊物的总编。

该杂志因刊登《胡图十戒》而闻名,它将少数民族图西族称作“压迫者”,是“企图灭绝胡图人”的“蟑螂”,并用漫画极力丑化出身反对派的总理,导致后者连同保护其安全的十多名比利时蓝盔士兵惨遭屠杀。

他被指控利用刊物“煽动仇恨和大屠杀。

”萨现年53岁。

他同纳泽一样也是胡图族极端主义政党成员。

他同上述两人都于1996年前后在喀麦隆被捕。

巴拉亚维萨一直称自己是“政治犯”,受现当政的图西人迫害,拒绝出庭。

他原也被缺席判决无期徒刑,后减为35年监禁。

  2000年6月,比利时记者乔治?鲁久曾因“煽动大屠杀及反人类罪”被“卢旺达战争罪国际刑事法庭”判处12年徒刑,由于他承认指控并表示悔恨,才被 “从轻发落”。

对此次判决,“卢旺达战争罪国际刑事法庭”大法官布巴卡指出,它“开创了一个国际先例,即那些利用媒体煽动种族仇杀的人,必将面临正义的审判。

”  人们注意到,目前在一些非洲国家,一些媒体正煽动种族仇恨,或发表仇视外国记者的文章。

此间舆论认为,这次审判具有一定的警示意义,它呼唤新闻工作者尽量保持客观,维护正义,慎用手中的工具,遵守职业准则和行为规范。

8、片中人物下场:片中的将军和民兵领导都是真实人物,在片尾有交待,收审,判刑......9、克林顿:责任难逃!据英国媒体3月31日报道,最近解密的美国政府秘密文件披露了一个尘封10年的惊人秘密:克林顿政府对卢旺达发生的种族灭绝悲剧了如指掌,但是为了其国家利益,却一直对这个消息进行了严密封锁。

  对内情了如指掌  解密的政府文件表明,在大屠杀刚刚开始的时候,美国情报部门就向克林顿总统提供了一份报告,详细论述了卢旺达胡图族希望对图西族进行种族灭绝的政策。

中央情报局的《每日情报简报》是一份提供给克林顿总统和其余几位政府高官的情报汇报,几乎每天都提到卢旺达发生的大屠杀情况。

  为自身利益决定不干预  为了美国的自身利益,克林顿决定对此事采取不作为态度,假装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

  克林顿认为,卢旺达这个非洲小国地理位置偏僻,没有什么战略价值,而且美国在卢旺达又没有什么利益需要保护;再者,美军在索马里遭遇的惨败让美国政府心有余悸,他们再也不敢把美军士兵送到卢旺达这个烽火连天的战场上去冒险。

  于是,美国政府官员始终不在公开场合提及“种族灭绝”一词,同时也严密控制了新闻媒体的报道。

  假惺惺地道歉  据悉,当持续三个月之久的种族灭绝大屠杀结束之后,80万死亡的消息震惊了国际社会,美国国内也纷纷对克林顿政府的不作为政策提出了批评。

于是,克林顿总统公开就此事进行了道歉,声称美国政府没有得到足够的情报,对卢旺达发生的情况不了解,也不知道事件会很快恶化。

欢迎来我的BLOG看看http://blog.sina.com.cn/u/1196778850

 3 ) 《卢旺达饭店》——人性的仓皇

正沉浸在小崔几年前写的那本家常里短,轻松幽默又不乏认真严肃的《不过如此》时候,看了今年奥斯卡获奖影片《卢旺达饭店》,再也笑不起来了。

小崔在书中谈到的关于日本的那一章节中提到:当人进入到一个群体时代之后,个人在“集体潜意识机制下,在心理上回产生一种本质性的变化,就像”动物痴呆、低能儿和原始人一样,这样的个体会不由自主地失去自我意识完全变成另一种理智水平十分底下的生物。

他还提到,勒庞在他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说,因为我们从原始时代继承了野蛮和破坏性的本能,它蛰伏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

孤立的个人在生活满足这种本能是很危险的,但是当他加入一个不负责人的群体时,因为很清楚不会受到惩罚,他便会彻底放纵这种本能。

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向自己的同胞发泄这种破坏本能,便把它发泄到动物身上。

与群体狩猎的热情和破坏的本能发泄在他们认为猪狗不如的人的身上。

原来人都是一样的。

卢旺达的种族仇恨由来已旧,大致是由西方殖民者所造成。

政治利益掩盖下的经济利益驱使野心家要用极端的手段来得到他们认为应该属于他们的东西。

媒体成了他的帮凶,被激起热情的民众成了丧失理性的野兽。

这个时候,他们平时的邻居、朋友甚至亲人在一夜之间都成了四处乱窜让人讨厌的蟑螂。

在这个时候,最无辜就是惨死在反叛者刀下的众多亡魂。

他们手无寸铁,无力反抗,他们只有东躲西藏,被人逼成了蟑螂,心中虽然有一丝生的渴望(他们很多人都是被杀害在卢旺达和扎伊尔的边界的湖边)。

可是谁来救他们?

上帝似乎太忙,屠杀者眼中没有一丝仁慈的光芒,西方的救世主们,依然是高高在上,在他们眼中,卢旺达不过又一次成了奴隶们的竞技场。

保罗最终安全地同他极力保护的人们离开了这个恐怖的家乡,希望、喜悦和哀伤都在他的脸上。

我不禁想,上帝的天平永远在倾斜,当今天倾向到保罗身上,那些仍然如惊弓之鸟般逃难的人们呢,谁又来帮他们的忙?

保罗的生命并不比其他人的坚强。

但他有利用在外国饭店工作机会所学习到的“国际交往惯例”;他会熟练地使用利益交易中换得将军一次又一次的手下留情,他懂得如何让自己和同伴脆弱的生命去博取国外友人的同情从而再让它转成生的希望,他苦苦地抵住这个沙漠绿洲那破烂不堪的,快被暴徒踢破了的大门不让风卷进沙尘。

而那些被当作蟑螂给“踩”死的人们呢?

那些象动物一样关在笼子里的“图西族妓女”呢?

那些成为蜗牛一样的背着行李行走的难民呢?

他们什么都没有,只有求生的本能在驱使他们到处流走。

整个影片都让我都叹息着生命的脆弱,平时以为稳固的家其实随时都可以被人轻而易举的冲破,优美柔软的脖子比不过寒刀上坚硬的线条,外力的倚靠突然之间就化得虚无飘渺。

红十字工作人员谈到她眼睁睁看着被杀害的图西族孤儿说,要是她能活着她再也不做图西族人了。

天真的孩子并不知道,错不在她的民族身份。

她甚至不知道一切都已经注定。

要想改变也许只有等到来生。

千百年来,人类社会上演着剧情雷同的戏码,就连是在号称文明社会的现在。

现代?

除了通讯工具的进步,逃跑方式的多样和所能寻求的帮助力量的限制增多以外,事件的本质仍然还是人性的退化和人伦的流放。

难道这就是人的宿命?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责怪贪婪阴险的胡图族人,可以抱怨冷漠势利的西方国家,甚至怪罪曾经是殖民者帮凶的图西族人。

可悲的是,当我试图要超越这些,从人性中来反思的时候,才发现,人逃不开利益的争夺。

无论是殖民者曾经对卢旺达以及整个非洲,拉美和亚洲的奴役,还是二战中与此相似的种族清洗,起因无非是都是人性的黑暗面所投下的阴影。

不否认,我是个悲观主义者,我感动于辛德勒倾家当产去拯救那些在由于他的同胞的威胁下只有微弱气息的犹太人所表现出的清醒无私;也感动于保罗用他并不宽大的肩膀来帮助信赖他的异族时让我们看到的人性的坚强高尚;同时还为在抗日战争时期,自己的家园都丢失的情况下还有人愿意去帮助远到而来的客人所表现出的勇敢力量。

但是,所有这些都象是天边乌云的阳光那样渺小,仿佛随时都会给黑色吞没。

难道没办法让黑暗永远都离开我们的生活,没有哭泣,没有逃亡更没有杀戮?

当然这不再是电影的任务。

 4 ) 在人性危机中嘲讽

《卢旺达饭店》买了几个星期了,一直都没看,不是不舍得看,而是不敢看,因为知道这是一场人间惨剧,不知道电影会怎么来表达,面对每天繁忙的工作,不敢让自己的心情过于沉重,坚持到昨天晚上,才下决心看了。

看着电影,好几次,我禁不住都笑了,当然电影不是搞笑剧,而且这里处理得没有过多的血腥镜头,只是这里面的好多次入微的动作细节和语言,让我不由得想大声嘲笑现在这个世界,这个所谓的世界秩序和格局。

这是一个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一个卢旺达的高档酒店经理,保罗,胡图族人,在1994年种族冲突中救了1000多位难民的生命。

当年比利时殖民者硬生生地把当地的土著人按照皮肤的深浅和鼻梁的高低分为胡图族和图西族,并在他们离开的时候把政权交给了图西族,从此也就造成了两族世世代代的恩怨。

终于掌握了政权的胡图族人要向图西族人报复,纵容着民兵组织的仇视情绪,终于在一个总统被刺身亡的节点爆发了,“砍倒高高的树”,“胡图力量”,种族大屠杀开始了。

保罗所在的那家酒店是比利时老板高级休闲度假酒店,利用酒店经理的职位,他与那些军方上层人士,白人,联合国官员周旋着,啤酒,威士忌,香烟,紧张地巴结着,对于西方的强大和维护世界秩序世界和平的信念已经渗透到了他的每个血管里。

他一直都相信着依靠那些以美国西欧国家为主导的联合国可以在卢旺达实现和平,至少那些白人朋友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帮助他。

但在战争爆发后的一系列事件,所有的希望都成了泡影,多年的经营只能换来一个生命的延续而已,最后也被迫背井离乡。

这中间一系列努力在电影里看来只能是对现实的巨大嘲讽。

镜头一:战争爆发,屠杀开始,可怜的几个比利时籍联合国维和士兵只能顾上仅有的几个酒店和难民营,甚至有11个维和士兵被杀,虽然有枪,却不能开枪,维和将军的电话求救,数天的等待,随后等到的只是一个小队的维和官兵,在酒店避难的上千人欢呼雀跃,以为是和平的力量,生存的机会,可他们带来的却只是帮助所有联合国官员和所有外国人撤离的命令。

维和将军告诉保罗,因为你们这些黑人,而且是非洲的黑人没有价值,不值得他们的政治角逐中的选票,所以没人会来真正关心他们的死活。

哼哼,看到这里,我不禁点头,那些所谓维护和平的漂亮宣言在这里多么苍白无力啊!

美国大兵们,在越南,在韩国,在伊拉克,在索马里到处出现,扮演着世界宪兵的角色,为什么,因为那里有他们的战略和经济利益,可怜的卢旺达,连这点仅有的利益都没办法实现,所以,他们自己的问题只能自己办。

镜头二:一个欧洲摄影记者,很正义的人,拼死在外面拍到了种族屠杀的画面,只是男人的花心总是没办法抑制的,在酒店搭上了一个当地图西族女孩。

在撤离的时候,图西族女孩哭喊着希望他可以救她,而他可以做的却只是把钱(已经没用了的货币)给保罗希望他可以帮助,而保罗一直都是相信西方人可以救他们的啊。

撤离的那天下着大雨,摄影记者走向大巴士的时候,酒店的侍者还在后面给他打着伞,他连声说着不要侍者却坚持,因为即使在那时,他们都还坚持着自己的专业—高级酒店的星级服务,记者无以自容,只能说羞愧两字。

西方人给当地人洗脑,告诉他们什么叫品位,什么叫服务,却没有告诉当地人怎么振兴自己的民族,他们只是用这些来挣钱而已,在生死相关的时候这些东西就显得非常得无聊了。

镜头三:保罗对西方的信任无以复加,以至于很多次他救人竟然用非常可笑的一些借口,而事实是,这些借口竟然都帮他实现了救人的目的。

在酒店里他一直在巴结一个胡图政府军队的将军,战乱当中要求将军的帮助除了贿赂,当然还需要一些威胁:一次保罗说美国人一直用卫星在监视,事后妻子问他是不是真有其事,他笑笑说他怎么可能知道,总不能说美国人躲在树上偷窥着,两人大笑,我也大笑;另一次他威胁将军说如果不去阻止屠杀,如果到时候美国人来抓战犯,他将不会替他辩护作证。

真真可笑,可那个将军确实相信了,他希望如果真得有那个时候,还是多一个人替他说话的好,而且还是一个在白人圈子里混得还不错的人。

一场屠杀避免了,不过不知道布什看到这里是为美国骄傲呢还是像那个摄影记者一样感到羞愧呢?

这部电影今年金球奖金熊奖都拿到了提名。

这场人类的浩劫今天终于有部电影可以来记录了,只是不知道这些西方人看到这部电影后会怎么想?

看来卢旺达人民应该好好学学中国人的近代史,靠别人是靠不住的,民族只有自立才能自强。

 5 ) 有关战争,国际法能做些什么?

看完电影很震撼。

打了很长时间的国际刑法模拟法庭,ICTR的案子也读了不少,但真的从来没有意识到,判决书轻飘飘的几个字叙述的应当是这样沉重的画面。

纸上谈兵了很长时间,最近才开始反思国际刑法究竟能做些什么。

过去看待国际刑法与其他法律无异,无外乎法条要件的涵摄,加上点人道主义的理想呼告。

看了很多战争片和难民故事,先是愤怒,然后是无力,为自己的人道主义圣母病感到羞耻,但也许经历了这些才能理解到一点点国际刑法这种举重若轻,化悲愤为理性的尝试。

最近对国际法很迷茫,晚点也许会写篇日记。

影评先写一些与电影有关的事。

去把比齐蒙古(Augustin Bizimungu)的判决书找了出来,发现了许多有意思的细节:1. 比齐蒙古是影片中受保罗贿赂一直为饭店提供安保的那位将军,他是卢旺达正规军领袖。

他的案子在联合国设立的卢旺达刑庭(ICTR)中,与另外三位卢旺达高级军官一起合并审理。

2. 比齐蒙古并没有影片中表现的这么清白,法庭将他认定为卢旺达种族灭绝的第一责任人。

他亲自参与了几场屠杀,并且被指控幕后训练了民兵武装(Interahamwe)。

但更重要的是,作为卢旺达军方的最高将领,他对卢旺达全境内,正规军与民兵武装的疯狂屠杀并不制止,反倒默许、鼓励,因此法庭认定他对所有的种族灭绝行为负共犯责任(aiding and abetting)和领导责任(superior responsibility)。

二审法庭最终判处30年有期徒刑。

3. 影片中叙述的情节基本符合事实。

保罗在外交官饭店威胁比齐蒙古说,若不帮助米尔·科林斯饭店的难民,比齐蒙古未来作为战犯受审时将没有人愿意为他出庭作证。

最终保罗也的确为比齐蒙古出庭作证。

4. 判决书中提到米尔·科林斯饭店的难民只有60人,和影片中的数据相差有点大,有空我再去找一下原被告双方的诉状和预审庭的裁决确认一下。

5. 最终法庭没有将比齐蒙古对米尔·科林斯饭店难民的庇护作为一个减刑情节,只是将保罗的证言和其他亲友的证言放在一起考虑,评估了对罪犯进行社会改造(rehabilitation)的可行性。

6. 维和部队比利时籍军官,奥利弗上校(Colonel Oliver)的人物原型是一位加拿大籍维和部队司令官,达莱尔中将(Lieutenant-General Roméo Dallaire)。

和影片中的情节类似,在总统被刺杀后维和部队撤走了大半,达莱尔中将率领一支不足300人的多国部队成功挽救了将近两万多平民的性命。

7. 达莱尔中将(Lieutenant-General Roméo Dallaire)作为控方证人出庭作证,但也为比齐蒙古说了一些好话。

两人在保卫米尔·科林斯饭店时有不少合作,达莱尔中将证明,战地情况复杂、通讯不良、民兵情绪疯狂,比齐蒙古作为正规军将领而非民兵将领,对民兵没有直接领导关系,很难实质控制民兵的所有行为,这一点被法庭考虑为量刑情节。

8. 保卫米尔·科林斯饭店中出力最大的卢旺达军官并不是比齐蒙古,而是丁迪利伊马纳(Augustin Ndindiliyimana)(dbq这个中文名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翻orzzzz)。

他是比齐蒙古的前任,即前卢旺达将军与前国家宪兵队(Gendarmerie)队长,在屠杀爆发后已经不再掌握军队实权。

他是一个温和胡图派将领,在一开始与维和部队达莱尔中将一起推进了米尔·科林斯饭店的保卫事宜,后来才由比齐蒙古接手。

9. 丁迪利伊马纳在一审判决作出前被羁押了11年,一审给一个好笑的判决,判处他“与审理期限相当的”刑期,也就是现在关了多久算多久(大概是刑庭不想认错吧hhh),然后在判决作出后释放了他。

丁迪利伊马纳在二审上诉指控一审法庭侵犯了他的多项被告人权利,包括审判无故拖延等(undue delay),上诉庭未予支持,不过倒是帮他推翻了几条一审法庭定的罪名。

10. 比齐蒙古案庭审的核心争议在于比齐蒙古究竟是否能有效控制民兵武装的行为,因为大部分屠杀是民兵武装进行的,如果比齐蒙古对他们没有实质控制能力,也就不应对他们的暴行承担个人责任。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暴行将无人担责,法院同时审了多位民兵武装的高级将领,比如影片中出现过的卢塔甘达(Rutaganda)(原先保罗的生意伙伴)。

卢塔甘达作为民兵武装的第二副主席,最终被判处终身监禁。

11. 影片当中比齐蒙古和保罗赶回米尔·科林斯饭店制止民兵武装屠杀行为的经典情节成为庭审中的一项关键证据,比齐蒙古以此主张自己应当获得减刑,但这个证据反被控方利用,论证比齐蒙古有能力制止民兵,之前的所有不作为全部成为可归责的犯罪行为(actus reus)。

这成为最后给比齐蒙古定罪的关键一环。

这是ICTR一审判决书中比齐蒙古的个人责任部分,跟别的一些案子比起来,算不上是罄竹难书,但是应当担责的罪行也不算少了。

当然,相较暴徒恶行,国际法能做的只是杯水车薪。

第一,法官身处庙堂之高,难说能对战地情况有多么全面的了解。

例如比齐蒙古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控制住民兵武装,并不是一项不言自明的事实,在法庭上就非常依赖对事实的不同解读。

第二,法律永远是冰冷理性并且马后炮的。

法律无法介入战场直接将将领处以死刑,所有战争罪的事后判决也总会有人不满判得太轻,但法律无法以暴行对抗暴行。

第三,对于国际法而言,一个更大的弱点在于它强烈受制于大国意志。

比齐蒙古并不是这场屠杀的最大责任人,绿松石一族在巴黎活得舒爽滋润。

一般而言,对于这种涉嫌他国干涉的案子,国际刑庭都会实质审查涉案国在战争中起到的作用。

但显然,这个案子里ICTR不会有半点胆子提法国。

因人立法、区别对待、政治干预,这些是法律最严重的禁区,但偏偏国际法必须依靠这种方式在大国政治的夹缝中维持影响力,多少守住一些剩余的正义。

为了正义放弃一些正义,其实挺讽刺的。

另外歪个楼,胡图族和图西族的划分其实并不像影片中说的那么武断。

目前看到比较可靠的两种说法是:1. 职业区分:图西族代表人数较少的牧民,掌握着耕牛等重要的生物资源,胡图族代表人数较多农民,两者仅仅是职业的差别。

2. 阶层区分:图西族代表富人阶层,有十头牛以上的人属于图西族,十头牛以下的算胡图族。

这些都是在被殖民之前已经形成的种族划分,但从这两种划分标准来看,图西族和胡图族的文化差异并没有那么大,甚至每个人的族群身份也是可以随着职业或阶层变动而变动的。

德国与比利时干的事只是:第一,宣传贯彻了图西族优越论;第二,落实了身份证制度,把族群身份给固定下来了。

 6 ) 请记住这个名字:保罗-卢斯赛伯吉纳

真正的善良,不在于富裕时偶尔的施舍之举;真正的慈悲,也不仅是危难时保护家人的视死如归。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在自顾不暇的岁月,在杀戮横行的国土,你有没有足够的善良去舍弃全部的财产换取他人的性命,你有没有足够的慈悲去尽己所能的帮助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同胞?

保罗-卢斯赛伯吉纳做到了,也许有过内心的挣扎与惶恐,也许曾权衡过利弊得失,但当他面对一双双渴求的眼睛,面对决定生死的瞬间时,选择了伟大。

1994年,卢旺达内战爆发,种族屠杀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联合国的不作为与西方白人的相继撤离使得局势越发严峻。

作为一家饭店的客房经理,保罗出于人道主义的崇高收留了1268名当地居民,并周旋于军阀、联合国部队、比利时总部之间,为的是维护每个人生存的权力。

与辛德勒不同,保罗没有任何社会地位,况且他妻子还是被追杀的图西族,使得他的处境异常艰辛,唯一能派上用场的就是贿赂与游说。

然而,凭借着过人的胆识、聪慧的头脑,以及金子般珍贵的心,他成为了1268名平民的救赎者。

片尾,孩子们的歌声在空中回荡,虽远离了战火,但是心灵的创伤何时才能抚平?

为什么世界会充斥着种族的歧视与屠杀,为什么直至今日仍存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为什么要用武器来摧毁无辜者的生命?

我庆幸生长在和平的国家,但依然会为所有战争中的受难者而祈祷,想起了John Lennon的歌词:Imagine all the people Living life in peace You may say that I'm a dreamer But I'm not the only one I hope someday you'll join us And the world will be as one……不妨听听《卢旺达饭店》片尾曲吧:Nduzaricyeza ricyeza. (非洲土著语)   [When will the sun rise again? ] 〔太阳何时再升起〕   [Who will reveal it "to" us again?] 〔谁再次向我们展现它〕   Rwanda, Rwanda, 卢旺达,卢旺达   Yeah Rwanda, Rwanda. 啊!

卢旺达,卢旺达   They said: "Many are called and few are chosen," 他们说:“很多被渴求,很少被选择。

”   But I wish some wasn't chosen 但我希望一些永不被选择   for the blood spilling of Rwanda. 如卢旺达的血流成河   They said: "Meshach Eshach and Abednego, 他们说:“米煞 艾萨奇和亚伯尼歌   Thrown in the fire but you never get burned," 从火中走出从不受伤”   but I wish that I didn't get burned in Rwanda 但我希望我不被卢旺达的战火烧伤   They said: "The man is judged according to his works," 他们说:“人因贡献被辨别。

“   so tell me Africa, what is your worth? 告诉我,非洲,你的价值是什么?

  There is no money, no diamonds, no fortunes 这里没有钱,没有钻石,没有财富   on this planet that can replace Rwanda? 在这个星球上,它们能取代卢旺达?

  Rwanda Rwanda 卢旺达,卢旺达   Yeah, Rwanda Rwanda 啊!

卢旺达,卢旺达   These are the cry of the children 这是孩子的哭泣   Rwanda Rwanda 卢旺达,卢旺达   Anybody hear my cry? 谁又听见我的哭泣   If America, is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如果美洲是美利坚合众国   Then why can't Africa, be the United States of Africa? 为什么非洲不能是阿非利加合众国   And if England, is the United Kingdom, 如果英格兰是联合王国   Then why can’t Africa unite all the kingdoms 为什么非洲不能联合所有部落   and become United Kingdom of Africa? 成为非洲联合王国   Rwanda Rwanda, Rwanda Rwanda 卢旺达,卢旺达,卢旺达卢旺达   These are the cries of the children, yeah 这是孩子的哭泣,啊!

  Can anybody out there hear our cries? 这里以外谁又能听见这哭泣?

  Yeah, heavens cry ... Jesus cry. 啊!

天堂哭泣,基督哭泣   Lord, did you hear us calling you? 主啊!

你可曾听见我们呼唤你?

  Yeah, Rwanda Rwanda 啊!

卢旺达卢旺达   Lord, did you hear us calling? 主啊!

你可曾听见我们呼唤?

  Can you do something in Rwanda? 你能否帮助卢旺达?

  Rwanda Rwanda, Rwanda Rwanda 卢旺达卢旺达   I'm talking about Jesus; talking about 我在谈论基督,我在谈论   Rwanda Rwanda Rwanda 卢旺达卢旺达   Talking about ?talking about ... 谈论?

谈论。

  Talking about ?talking about ... 谈论?

谈论。

  I wanna play my guitar for Rwanda.... 我想为卢旺达弹我的吉他

 7 ) 卢旺达种族大屠杀背景补充

国名:卢旺达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Rwanda) 独立日:7月1日(1962年) 国庆日:7月1日(1962年) 国旗:2002年1月1日开始使用新国旗。

自然地理:面积为26338平方公里。

位于非洲中东部赤道两侧,内陆国家。

西和西北与刚果(金)为邻,北与乌干达接壤,东与坦桑尼亚毗连,南界布隆迪。

全境多山地和高原,有“千丘之国”之称。

大部地区属热带高原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温和凉爽。

人口:801万(1998年),由胡图(占85%)、图西(占14%)和特瓦(占1%)三个部族组成。

官方语言为卢旺达语和法语。

1999年1月18日卢旺达总统比齐蒙古宣布,英语将作为官方语言,取消法语的官方语言地位。

居民65%信奉天主教,9%信奉基督教新教,25%信奉非洲原始宗教。

1%信奉伊斯兰教。

首都:基加利(Kigali)。

简史:16世纪图西族人在卢旺达建立了封建王国。

19世纪中叶起,英、德、比势力相继侵入。

1890年沦为“德属东非”保护地。

1916年被比利时占领。

1922年根据凡尔赛和约,国联将卢“委托”比利时统治,成为比属卢安达-乌隆迪的一部分。

1946年成为联合国托管地。

仍由比利时统治。

1960年比同意卢“自治”。

1962年7月1日宣告独立,定国名为卢旺达共和国。

独立后,图西族和胡图族多次发生冲突,战事持续不断。

1991年6月卢实行多党制。

政治:卢旺达实行总统制,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

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部长会议主席)和武装部队总司令,执掌国家的行政权。

外交:奉行和平、中立和不结盟政策,强调睦邻友好,维护非洲团结,是非统组织、中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大湖国家经济共同体和非洲开发银行成员国。

关于种族清洗大屠杀: 1994年4月6日,卢旺达总统、胡图族人哈比亚利马纳的座机在基加利上空被导弹击落,机上人员全部遇难。

该事件立即在卢全国范围内引发了针对图西族人的血腥报复。

7日,由胡图族士兵组成的总统卫队杀害了卢旺达女总理、图西族人乌维林吉伊姆扎纳和3名部长。

在此后3个月里,先后约有100万人被杀,其中绝大部分为图西族人。

飞机失事是导致种族屠杀的直接原因,但究其内部原因则是卢旺达胡图族与图西族两部族长期以来矛盾冲突的直接碰撞。

20世纪60年代以前,仅占人口10%—15%的图西族在卢旺达占据统治地位,88%的政府官员都是图西族人,并拥有绝大部分可耕地。

1959年,卢旺达南部的胡图族农民开始反抗图西族贵族的统治并掌了权,把土地重新分配给无地的人,许多图西族贵族逃到了邻近国家。

1962年卢旺达宣布独立后,图西族和胡图族多次发生冲突,战事持续不断。

地处非洲中部、有“千丘之国”之称的卢旺达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1992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47个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1994年的内战和种族屠杀给卢旺达带来了巨大灾难,使这个原本贫困的国家雪上加霜,大批劳动力丧失,国家经济处于崩溃边缘。

大屠杀还使这个国家的人口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全国14岁以下的儿童约占总人口的40%,许多妇女成为寡妇,至今仍有大量逃亡邻国的胡图族极端主义分子渗入邻近国家,给这些国家的安定带来负面影响。

2004年2月13日,卢旺达总统卡加梅在非洲互查机制首届论坛上宣布,2004年4月卢旺达全国上下将举行卢旺达大屠杀10周年纪念活动。

3月26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卢旺达大屠杀1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讲话,呼吁国际社会采取行动,防止卢旺达大屠杀事件重演。

他希望各国人民响应卢旺达政府的提议,在每年的4月7日中午12时默哀1分钟,以追思过去,警世未来。

联合国大会将每年的4月7日定为“反思卢旺达大屠杀国际日”。

1994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设立了联合国卢旺达战犯法庭,审判犯有大屠杀罪的嫌疑犯。

在非洲,是个多乱的是非之地,种族大屠杀经常发生啊!相关事件:亚美尼亚大屠杀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8673102.html?si=9

 8 ) 卢旺达屠杀背景

比利时的种族划分是起源,法国从头到尾一直向胡图族输送军火物资,正是密特朗的干涉和支持让Bagosora 横行无忌。

本来联合国部队可以有所作为,护卫总理的前宿主国比利时籍维和士兵被杀,导致剩下的比利时籍维和部队全部撤离,达莱尔只剩300兵员,为阻止屠杀,他只得致电联合国增兵3000。

而就在半年前的93年10月,美国在索马里的伤亡引发舆论关注,克林顿不敢再强力干涉类似事务,英国无非亦步亦趋,两大最可能干涉的安理会常任成员国态度暧昧,法国不支持,也就决定了联合国的态度,这就是为什么片中达莱尔申请增兵,但只来了一小队,而且只是护送白人回去的,还命令达莱尔撤退。

片中没讲的是,来的那小队主要是法籍部队,他们对被杀的图西族不闻不问,却在Bagosora 战败后,帮他建立胡图族难民营,而且后期一直将卡加梅视为哈比亚利马纳的凶手调查。

卢旺达和法国的关系直到萨科齐获选总统访问卢旺达期间,承认法国对卢旺达大屠杀判断失误,这才有所缓解。

在这样的情况下,达莱尔拒绝撤兵的命令,继续留在卢旺达,利用剩下的这300名士兵,配合像保罗,Zura Karuhimbi这样暗中保护图西族的人士,在胡图族的屠杀中挽救了两万多图西族以及——为什么保罗值得称颂?

Bagosora 在1993年到1994年进口了50万大砍刀发给当时的胡图族民兵组织,如果你身为胡图族却同情图西族,你会被视为背叛者,同样会被杀,这种处境比辛德勒危险多了——被视为背叛者的胡图族人。

屠杀到7月份,卡加梅率领反叛军“卢旺达爱国战线”战胜方才停止。

但后期由于卡加梅招募了很多幸存的图西族平民,反叛军报复情绪强烈,卡加梅事实上默认了军队对胡图族人的报复性杀戮,这一期间又有10,万到20万胡图族人被杀。

直到卡加梅平定境内及刚果境内胡图族人反抗势力后,卢旺达才迎来和平。

在此之后,作为事实上的卢旺达领袖,卡加梅抛出了《2020年宏愿》,借着盗取刚果的矿产资源,带着卢旺达奔跑在新加坡之路上。

这位老兄风格和方针都和李光耀很像,是位非常值得研究的政治家。

 9 ) 你离战争到底有多远

陪爸妈重温这部片子 上次看应该是在大学 其实我一直不喜欢这种类型的片子 过于沉重 过于压抑 宁愿看些口水片子博一笑 不愿多想年少无知不知天高地厚之时 虽不曾游行抗议或打砸日本大使馆 却曾说 攻打日本我愿倾己之力 抛头颅洒热血绝不惜力 也曾洋洋洒洒豪气万丈的写上数千字的议论文 论及中日关系、爱国情怀和中日军备实力对比 贴于公告栏之上妄图唤醒人们的热血但如今 我却淡淡的看着身边一些热血骚年重复的做着与我年少时一样的举动 而并不参与也不阻止 只是想问问他们 你们知道什么是战争 而如果发起了战争 你们、你们的家人 将会怎么样我生于1989年5月 那个敏感的年月 我生于北京 住地只和长安街一街之隔 六四时我只有一个月大 听父母讲 那时大街上都是坦克 荷枪实弹的军队 每晚都能听到枪响 整座北京城风声鹤唳 我妈曾说 她抱着一个月大的我 从没有像那样无助和恐慌 如果打仗了还在襁褓中的我 必死无疑 所以那时她每天醒来都感谢上天 我们都还活着 我太姥姥生于解放前 经历过日军侵略的年月 现如今年岁大了 提及侵华战争 我太姥总不愿说太多但她每每从梦中惊醒后 拉着我姑姥说 日本鬼子来了 快藏起来 快跑 然后四处找包袱 任凭人们怎样安慰都没有用骚年们 我们没经历过战火 没经历过那些担惊受怕的年月 你有什么资格大言不惭的鼓励战争 你们眼中的战争不过是那些电视上报道遥远的非洲亦或是中东国家才有的事 电影里的记者说I think if people see this footage......they will say,"Oh,my god,that is horrible,"and then go on eating their dinners. 你们认为战争 杀戮不过是那些无关痛痒的事情 不过是高级科技产物的对垒 你们天真的以为 你们不会受到连累么权利政治战争 最先牺牲的往往都是庶民 你冷漠歧视的无非都是与你相同命运的人 你感慨图西族的悲惨 你不知如果战火肆意时 你的命运与他们没有区别 所以不要轻言战争 你没有资格 对生命的尊重 才是真正的成长

 10 ) Million Voices的歌词(片尾插曲)

Wyclef Jean - Million VoicesAfrican Chorus throughout song:---Ni dyar'izuba, Rizagaruka, Hejuru yacu,Ni nduzaricyeza ricyeza.[When will the sun return above us?][Who will reveal it once again to us?]---Rwanda, Rwanda,Yeah Rwanda, Rwanda.They said: "Many are called and few are chosen,"But I wish some wasn’t chosenfor the blood spilling of Rwanda.They said: "Meshach Eshach and Abednego,Thrown in the fire but you never get burned,"but I wish that I didn't get burned in Rwanda.They said: "The man is judged according to his works,"so tell me Africa, what’s your worth?There’s no money, no diamonds, no fortuneson this planet that can replace Rwanda…Rwanda RwandaYeah, Rwanda RwandaThese are the cry of the childrenRwanda RwandaAnybody hear my cry?If America, is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Then why can’t Africa, be the United States of Africa?And if England, is the United Kingdom,Then why can’t Africa unite all the kingdomsand become United Kingdom of Africa?Rwanda Rwanda, Rwanda RwandaYeah, yeah.These are the cries of the children, yeah.Can anybody out there hear our cries?Yeah, heavens cry ... Jesus cry.Lord, did you hear us calling you?Yeah, Rwanda Rwanda,Lord, did you hear us calling?Can you do something in Rwanda?Rwanda Rwanda, Rwanda RwandaI’m talkin' 'bout Jesus; talkin' 'boutRwanda Rwanda RwandaTalkin' 'bout … talk'n 'bout ...Talkin' 'bout … talk'n 'bout ...I wanna play my guitar for Rwanda....

《卢旺达饭店》短评

电影只能说一般,鉴于评分偏高了,所以只打两星。总体来说刚开始看的时候会对这段残酷的历史感兴趣,也确实明白,人命在战争年代如草芥,而战争却是由人类的自私与贪婪亲手打造的。电影的节奏不是很好,男主的个人英雄主义也着实没什么看头,而且从头至尾整个人物也没什么成长变化,导演想告诉我们的是他很聪明、很有正义感,但这件事绝不是他自己能做到的。除此之外他的妻子也总是刻画得非常愚蠢,一天起来没别的事只会害怕、哭泣,然后心里只装着自己家的这几个人,一开始甚至还会说帮一下邻居这种话。感动不到,又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登味电影,祝男人们享用愉快。

7分钟前
  • 杨子恤
  • 较差

看一帮白腩主创如何消费第三世界苦难。这种片子得以存在,甚至比大屠杀本身更令人类蒙羞

8分钟前
  • FiΙTн
  • 较差

屠杀是人对待人能做出的最残忍的事情 无关殖民 无关东西南北 还好 有一个饭店 就像灯塔一样 在绝望与恐惧中一直闪耀着 希望有时候很苍白和无奈 但是依然充满力量

9分钟前
  • 小河子
  • 推荐

以前非洲政治的课上看过,当时脸盲发作,完全没走心,所以今天对我来说,它又是一部全新的片子。积极而touching的一面,Paul是卢旺达的辛德勒和拉贝,用实际行动证明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然而人性和智慧闪耀的背后是惨烈的种族清洗。造成大屠杀的根源来自殖民遗毒,而局势失控后,白人仍可以及时撤走,甚至手持英国护照的黑人,而承受惨剧的当地人呢,借上校之口:you’re not even a nigger. you’re an African. 没人关心你们死活。目送白人撤离的那一刻,确实需要天降大雨……

13分钟前
  • 猫阿水
  • 力荐

没办法,国家太落后了,总是得靠天靠地靠外国人。编剧很有意思,主角是卢旺达最聪明的人,其他人都是弱智。

14分钟前
  • 较差

卢旺达名单。

17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對於一些影片來說 比藝術價值更為緊要的是 力圖還原真實歷史的努力 進而令那個世界原先安放在時尚 娛樂和泡沫的目光 去注視那些雖然遙遠卻真實存在的悲劇。沒有一個人是一座孤島 可以自全。仇恨的種子播下 足以纏繞一個國家 毀滅無數代人維持的淳樸善良 前一晚各自的鄰居 醒過來就在彼此的戰場 悲哀…

19分钟前
  • Azeril
  • 推荐

时隔一年终于把卢旺达酒店后半截看完了。其实对这电影的印象远不如当时奇葩的毛左室友来的深刻。当讨论像当时没有国际势力等介入造成种族屠杀怎么办,毛左青年很理所当然的说,那他们去死吧………

24分钟前
  • 小然看云歌
  • 力荐

2.5; 这种拍法太懒惰了,人是卢旺达的人,历史是卢旺达的历史,视角却彻底地属于美国。未对卢旺达当地文化历史作任何挖掘,民俗风情还是罪恶渊源,一律只做最为蜻蜓点水的呈现;我们全程跟着Paul这个土生土长的胡图族人,看到的却是白人记者眼中的卢旺达。拿灾难类型片的模式来拍这种题材,实际上是架空了历史,对历史、对受害者都毫无尊重可言。

28分钟前
  • 林文清
  • 较差

种族屠杀用剧情片来表达显得轻佻且廉价。而且节奏有问题,感觉全片都是高潮,导演压不住这个故事。

31分钟前
  • 馬悌原
  • 还行

这不像一部电影,只像一部历史的重阅。没有批评的意思,只是总体感觉太平铺直叙,没有更多深层挖掘,完全依靠了男主角一个人的演技撑场。送走白人那一幕很让人热泪盈眶,还有红十字车翻车让我以为那位白人太太死了的场景有些波澜。

34分钟前
  • MasterViVi
  • 还行

记者和保罗对话,对于外国观众看到图西族遭受的惨象后所可能的反应作出的揣测,令我想起《关于他人的痛苦》,苏珊·桑塔格在书中提到,我们看多了反映苦难的照片,就会在某种层面上以为自己真的帮助了那些身陷囫囵的人。当然这是一句题外话,但与我们切身相关。

35分钟前
  • nightourists
  • 推荐

他保护的还是那个国家的中上层难民,最底层的难民只会更惨

38分钟前
  • 较差

两星半。浪费题材优势。编导技术表现漏洞多多,衰竭周期过短,后半程悬念低,凑段子感强。此外,白人视角(即使针对双重种族主义进行了政治正确的自嘲)下的故事呈现隔靴搔痒,支撑作品的仍是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价值观。人道主义格局惨遭做小,摊手。// p.s. 历史不可遗忘,然更不可被好莱坞化演绎。

40分钟前
  • mecca
  • 较差

拯救一人,则救全世界。战争的残酷就在于无辜人们在它面前时候的无可奈何

45分钟前
  • 方枪枪
  • 力荐

片名取得真好,和老舍的《茶馆》有得一拼,Hotel也好,Teahouse也罢,都是来来往往之地,有故事发生的频率大大增加。本片的谴责对象是欧洲那些军队,不顾难民死活逃离是非之地,这种思想很low,仿佛欧洲军队是上帝子民,有资格审判异国斗争,有义务拯救汹涌难民一样。本片还差的地方,在于没有深刻揭示两族斗争的原因,没有拍摄出政权何以振荡的真相,基本上一带而过,这就失去了历史反思价值。本片可取的地方是谈贿赂问题理直气壮,当然要这样,没有贿赂,什么都做不成,保持成这样的道德君子癖好不是非洲人民的传统,只有愚昧的中国孔子教徒们认为贿赂一无是处。本片最差的地方,就是拍的人都很傻,没有一种政治意识,提前预料的危机感,不知道是真相,还是导演水平不行,不懂构思,换做是我,绝对不会在富足的同时,让妻子儿女处在一种动荡的社会里。

46分钟前
  • 吉吉范特西
  • 还行

《人造英雄》《人造历史》

47分钟前
  • 嘶唛耦
  • 很差

1.也许所有人都是看着新闻联播里关于黎巴嫩事件的新闻时或许也会说“天哪,那真恐怖!”然后继续享用我们的晚餐的人。2.不得不说电影撼动人心的真实太过于深刻,让原先完全无法感同身受且看电影极少流泪的我完全抑制不住飙泪的进程

49分钟前
  • Marvis PiRAtea
  • 力荐

The backstory here is genocide.

52分钟前
  • Kovin
  • 还行

电影的背后,满是上位者的自私和百姓的血液。片尾的童声合唱,是对战争震耳欲聋的控诉。————————————————————又看了b站有关主人公原型的视频,现实中保罗真是纯傻逼一个。以这个角度来看电影也是充满了西方意识形态的输出。

56分钟前
  • BalenceBreaker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