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留下的诗句,写下一生的思想。
也告诉我们人生总会曲曲折折,不能向命运低头,随时保持乐观精神向前行。
佛字的释义有很多种,其中一种说佛字代表每个人的一生,单人旁代表每个人,弓字是说每个人一生都会曲曲折折,一撇抛去世俗的观念,一竖代表坚持正直的一生。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曲曲折折中坚韧不拔,为官造福一方百姓,力所能及比教书育人,为后世留下的诗歌远远留传
总有些人爱拿一些历史资料来诋毁一部好的电视剧,以凸显自己的博学多识。
难道一部电视剧就一定是好剧非要严格按照历史一板一眼的拍出来?
非也,非也。
一部好的电视剧,在于告诉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理想,如何对待现实,在于树立一个好的形象而让人学习之。
《苏东坡》这部电视剧名为写古,实为写今,是在告诉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在告诉知识分子追求理想无论深陷如何逆境是不能放弃的;是在告诉当代年轻人要敢于挑战恶势力的。
此片为何被禁?
看了电视剧的人都会知道其原因。
何况这部电视剧已经尽力遵循史实,一些剧情添加也是为了让人物更加丰满。
追求史实是没有错的,但过于计较只会阻碍你的眼睛。
陆毅演的苏东坡让我想起《人民的名义》,大义凛然,一身正气,念着伟光正的台词,仿佛下一秒就要入党……除了陆毅颜值不错,其他和我印象中的东坡先生差距还挺大的。
这样一个贪吃又毒舌的可爱人设,应该更加接地气,虽然我也认同苏轼是个好人:当官时做了一些实事,朋友也多。
但他也是一个听说官兵来抓他而怕死的人,也是一个把菜谱写成诗的人,也是一个“骂司马光是司马牛”的气鼓鼓的人,也是一个写完“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后呼呼大睡的人。
我想象的苏东坡,应该是东邪黄药师的才华+北丐洪七公的性格结合体,现在这个苏东坡,像是南帝一灯大师?
这部戏的可观性和历史性都不是很高。
但作为中国大陆仅有的几部反映北宋末年政局的电视剧,还是要给一点情怀分的。
但以我的猜测,就这部戏而言,懂历史的多半看不下去,不懂历史的多半看不懂。
我目前只看了前20集。
涉及到文学的部分还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包括欧阳修在嘉佑二年知贡举的时候贬抑太学体,苏轼礼部试时写的那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还有任职凤翔期间做《喜雨亭记》,这些桥段基本都是根据史实进行的较为真实的戏剧创作。
这部作品中甚至还有王安石在新法期间作《元日》的小情节,算是个小惊喜。
但是本剧一开始就让苏轼苏辙章惇和一帮太学生对对联,这个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我差点就因为这个情节把这部戏弃掉了。。。。。。
虽然这部剧的历史硬伤很多(比如剧中王安石外任之地居然是鄞州,陈希亮直接变成了武将等等),但是文学作品毕竟与史书不同,过于强求贴合历史反而是苛求。
故而我决定以看“戏说”的态度继续往下看,但是看到20集又有些看不下去了。。。。。。
在王安石变法这一部分中,本戏为了突出苏轼,对配角的刻画多有不到位之处,这就显得剧中人物的行为都有些解释不通。
比如皇帝为什么要变法,为什么要用王安石,新法的内容是什么,王安石为什么固执坚持变法,朝中大臣为什么反对变法,苏轼当时在朝中的立场和地位究竟是怎样的,这些都只是一笔带过,没有真正说清楚。
但是这些对于解释苏轼在朝局的起落和对新法的言行都是很重要的。
不明白这些事情,看戏的人是难以真正明白苏轼当时的所作所为和处境的。
所以我说,这部戏到王安石熙宁变法为止,不懂历史的人很难真正看明白,懂历史的人往往因为其中硬伤太多又看不下去,比如本人。
不过看到现在也有些许亮点。
仁宗皇帝,欧阳修刻画的都很不错。
王珪,吕惠卿,范镇算是比较特色鲜明的。
至于王安石,锐气有之,但诠释的微微不够坦荡,让人有些遗憾。
从剧中亦可以看出编剧对王安石的偏爱,编剧不仅借韩维、范镇、司马光多次为王安石正名,甚至还在剧中穿插讲了他的几个小故事;虽然如此,这个人物还是没有完全立起来。
司马牛到目前为止只有立场,少有性格,更没有立起来。。。。。。
言多则限于篇幅,言少则不足观苏轼全貌;言深恐曲高和寡,言浅则不足道其命,更无法解其文章。
可以说本剧就是在这种矛盾的纠缠下完成的。
熙宁变法之难拍,难在褒贬之意。
无论如何,还是当赞本剧开拓之勇气。
东坡--万世真楷模,千古最真人。
剧中虽有粗糙瑕疵,但已超期望。
在现在的中国,拍这个题材可能是冷门,从投资人/导演到演员都需要勇气。
力顶此剧,希望有更多的人去拍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杜牧/柳永/辛弃疾/李清照/陆游。。。。。。
他们的故事写成小说能得诺贝尔,拍成电影能拿奥斯卡,就是拍成电视剧也能让韩剧美剧汗颜。。。
他们才是中华文化真正值得弘扬的根本,他们身上蕴藏着中华民族的力量!
都来顶吧!!
年少和弟弟,双双进士及第,然而母亲离世,丁忧三年丁忧归来,赴任通判,政绩斐然,然才气逼人,自古恃才傲物三年期满,回京述职没多久,家中父亲病故,又是丁忧三年,但天子已经换了人接下来就是在变法两党之间,颇受牵连一生漂泊不定然,多次外地赴任,时间空余,对文学,对艺术,对人生都是有大作为大感悟- - - - -有时间机器的话,想回去告诉他厚黑学一下,他的智力完全很轻松的掌握朝堂做些对天下有益的大事他死后二十多年,北宋亡了
众多剧目皆能动我之情,却第一次给出自己电视剧之五星。
名为剧,也实有夸大虚构之成分,但已甚好甚好,使我第一次对苏轼有如此全面的理解。
苏东坡,乃天纵之才,却不用中庸之道,虽万民敬仰,却不容于小人,一生颠沛流离,却不失其志,可敬,可叹。
作为子瞻十八年的粉丝,我之前是看到过陆毅演苏东坡的。
但男神太难被演绎,而且这部剧知名度很低,就一直没有看。
上周末听蒋勋老师讲苏东坡,又泛起心中涟漪。
目前身处美国农村手边无书,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看了第一集以解相思。
十九岁的子瞻大婚当日第一次出镜至少是不雷的,然后我就看进去了,越来越好。
大部分的故事都知道,但电影电视这个行业这种艺术形式的价值就在这里——当这些历史故事真切地发生在我的显示屏幕上的时候,我像走进了时光隧道。
子瞻的面目在我的脑中并不曾有一个具象,但现在,他就是这部剧中的样子。
(陆毅的古装扮相正气儒雅偶尔也带一丝狡黠,就是比历史上的子瞻更帅了哈哈哈哈)我知道那些诗那些词是在子瞻几岁的时候何种境遇下写的,但在剧里看到时,那种情感的冲击和拉扯太强烈了——我甘之如饴。
我知道他每到一地都造福当地百姓——史书上只有几行字,但当我穿越时光隧道看到他做这些事的时候,内心汹涌的感激和那些平民是一样的。
一千年了。
生为中国人真幸运啊,可以认识你。
林语堂写了The gay genius,可是老外又怎能理解你的才情秉性之万一?
ps: 编剧乱改王闰之太气人了,加的杨小莲也很气人
一直很仰慕坡翁的气度和风采,奔着对其生平的了解,我以此剧为引线,结合关于苏轼的十余本传记,开始了对苏轼此生的了解。
此剧给出的,基本是官宦生涯下的苏轼,对文学、艺术、交游层面的苏轼涉及不足,也就是所,此剧只给出了一个平面化的东坡,而不是立体的东坡。
剧情方面,有点碎片化,是东坡典故与事迹按部就班的拼接,剪辑生硬,甚至有时突兀,故事发展的整体性差。
在人物塑造上,也有脸谱化的倾向, 欧阳修、范镇等角色诠释的较好,司马光、章惇的转变太突兀,对吕惠卿、张璪等人结局的交代虎头蛇尾。
说白了,就是此剧拍的没有意境,没有东坡的那股风流达观的感觉,倒是有不少说教、传播主流价值观的意味。
但是,至少此剧让我对北宋这段历史有所了解,开启了我对“唐朝雄浑外放,宋朝风雅内敛”这一差异的兴趣和研读,也让我怀着一颗批判之心,对东坡的生平有了整体的了解。
经过八年筹拍,四年雪冻,长篇电视连续剧《苏东坡》终于和观众见面了。
这部电视剧开创了中国古代文人名士剧的新风。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自从电视在中国普及以来,古装人物电视剧的表现重心几乎一致地都把帝王戏放在首位,以战争权谋宫斗为首选。
《康熙大帝》,《雍正王朝》,《汉武大帝》先后都热遍荧屏,而对于中国历史上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的文人名士却极少有表现。
究其原因,一是中国固有的贤君明主得天下的传统观念,以此表达某种盛世的理念;二是因为编创人员本身素质不够,无法准确理解和表现中国古代文人名士的情操与人格。
因此像李白杜甫这样的文人大家几乎都无人敢拍,或者拍得非常糟糕。
而《苏东坡》的创作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希望有更多的人去拍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杜牧、柳永、辛弃疾、李清照、陆游等文人名士的电视剧。
给中国观众奉献渴望已久的文化营养。
这部电视剧邀请苏轼专家冷成金教授作为主创编剧,首先使这部戏在历史和文化的真实性上有了基本的保证。
该剧以“东坡文化”为背景,以苏轼一生的坎坷经历为叙事主线,刻画出一个集大政治家、大文学家、大思想家、大书法家等多重身份于一体的人物形象。
冷成金将这个极其复杂的人物的一生经历总结为功业线、情感线和文化线三条线索,相互穿插,使得整部剧头绪纷繁而脉络清晰,剧本充实,布衣主线,有血有肉有深度。
将苏轼大起大落的一生几乎囊括其中。
剧本通观全局,缓缓图之,慢慢用真情渗透于润物细无声之境界。
另外,苏轼的诗词是这个人物最重要的成就,也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所在。
冷成金将苏轼最重的诗词作为本剧的灵魂,在经过苏轼的生活细节反复铺垫后,在最重要的关口引出这些诗词,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让观众更深刻地理解这些诗词产生的背景,也是苏轼这个人物卓尔不群形象油然而生。
比如纪念亡妻王弗的“十年生死两茫茫”;密州出猎的“老夫聊发少年狂”;被称为千古绝唱的《赤壁怀古》“大江东去”,以及“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的“明月几时有”。
这些诗词伴随着苏轼跌宕人生,将一代文豪的形象托入云端。
剧本台词时时刻刻透着传统文人知识分子的理想、清高和偏执,严谨而不死板,诵道却不晦涩。
处处彰显着文人对执政者、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思考和期待。
该剧历史背景厚重,尊重事实题材,人物性格鲜明,情节平淡无华却也跌宕起伏,不娇柔做作,将苏轼超人的才华与高尚的品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部影视作品是否成功关键是三个要素:一个好的编剧,一个好的导演和一群好的演员。
有了好编剧就有好的故事,有了好的故事还要导演把故事转化为银幕形象,电视剧《苏东坡》的导演王文杰是倾尽所能,为塑造苏东坡的形象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这部44集的电视连续剧,除了少量的话外音和字幕提示外,基本都是靠情节的转换和人物的对话与表演完成了作品的叙事。
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因为苏轼的一生所到之处甚多,接触的人物也是万千,要想叙而不乱,就必须用形象的画面来表达,使观众始终知道剧情的走向和人物在这一时段的作用,这部剧基本做到这一点。
这部作品的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自始至终保持了一种平淡之处起波澜的风格。
作品不追求奢华和强眼,无论是人物造型还是场景的设置力求真实和平淡,而重点放在苏轼与各种人物的交锋,以此推进故事的发展。
每每在故事和细节中引发出苏轼人格的伟大和文采飞扬。
刻画了一个才思敏捷、风趣幽默、豪放不羁、快意恩仇、光明磊落、潇洒自在、爱憎分明、忧国忧民,这样一个痴情、性情、重情集于一身的真性情的苏东坡。
陆毅扮演的苏东坡是这部电视剧的又一个亮点。
苏东坡是一个文武农商兼备,诗文书画全通,儒释道皆懂;在政坛跌宕起伏,在文坛光芒四射的极其复杂的人物,要把握这个人物的神韵的确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陆毅对苏轼的演绎可谓是恰到好处:豪俊中不减儒雅,文宗里常有悲悯,喜乐之间能自在方达,忧愤之时自显坚毅,可谓尽善。
陆毅扮演苏轼从20岁进京赶考一直演到他66岁因病亡故,年龄跨度达40多年。
演技横跨青、中、老年三阶段,全面展现了苏东坡跌宕一生与诗心傲骨,将自身儒雅俊逸的气质融入表演,与角色浑然一体,处处动人心弦基本把握住了这个人物的各个时期的心态和韵味,将一个才华超群,文思四射,性格豪放,心地善良,心胸宽阔,忠君爱民的超天才的一生都表现出来了。
可以用不温不火,形似神随来评价陆毅的表演。
看到最后仿佛陆毅真就成了那个仙风道骨、穿越百年依然屹立在中国文化史上,永不可磨灭的东坡先生了。
另外剧中其他演员和非常到位。
包括林心如扮演的王弗和那些扮演欧阳修,司马光,范镇的老戏骨一个个都很有味道,长袖白须,仙风道骨。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如今打开电视,穿越剧、帝王剧、戏说剧比比皆是,插浑打科,生编滥造的电视充实银屏。
而真正用心去发掘中华文化的精髓,精心塑造中国古代文人名士的生动形象的作品少之又少。
电视剧《苏东坡》让观众眼前为之一震。
这部作品的编剧导演皆很用心,一些细节处足见功力。
真正的文人与东坡先生一样,自有他们的骄傲与坚守,是愚是痴、是狂是拗,历史会记住。
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中国的电视荧屏中就会有极品出现,《苏东坡》为我们开了个好头。
拍得比较烂
爸妈在看的~
实拍,现场录音,道具极其简朴,摄影好像用的手机一样,演员演技也一般,但拍范公,多给一星。看着看着倒觉得很质朴,哈哈。
没想到这小成本制作的群演剧看得我眼花缭乱,哈哈,冲着范仲淹去的,还不错,主要是摄像太拉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