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当年看天下粮仓的时候,觉得实在是很好看,明君贤臣,正气凛然,为天下百姓的粮食,与贪官斗,与老天斗。
无需讳言,当时真是太喜欢这部电视剧了。
现在再看,其实粮仓与传统戏剧很相似,贪官清官,搜奇志异,而且同样也是官本位的思虑,只不过主题升华了,天下粮仓。
其实仅从大处着手看就觉得逻辑上很难说的过去,时值清朝盛世,封建农业文明已经在中国存在发展了2000多年,而普通民众的温饱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依然跳不出贪官清官的圈子。
小的方面,由于他的出发点是官本位所以官本位中说不通的地方他全有。
不过总的来说是比较严肃的电视剧,最后疑心现在清宫穿越流行,哪个台会放这个呢,一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电台,顿时恍然。
看完《天下长河》,发现有很多人提到《天下粮仓》。
抱着极大的期待看《天下粮仓》,越往后看越发现这是当年断断续续看过的剧,只是大多数剧情都忘了。
看完,不得不纳闷,这剧怎么能和《天下长河》相提并论呢?
《天下粮仓》里不连贯的剧情一个接一个,并不能很好地串联。
弄半天最大的贪官,是看上去的清官、男主的爸爸。
田文镜构陷刘统勋的那一段剧情,更是无头无尾。
如果这类电视剧在20年前算得上“经典”,那么20年后,是真真极差的。
和《天下长河》相比,更是粗制滥造、不值一提。
天下人的粮仓就是天下掌权者的命门所在,从米河这个书香门第之后,却又被称为疯子的主线入手,以小见大,剥开了乾隆盛世时期表面天下太平实则腐败的肮脏外衣,贪官弄权枉法的故事也被一幕幕智斗演绎的包含张力。
再者,剧中汇聚了很多的老戏骨,令人赞叹的演技不得不服。
将近二十年了,这部历史正剧中永远被奉为经典,了不起!
这都是什么和什么呀?
某朱格格吗?
还是张无忌?
乱七八糟的 看不下去了看不下去了 开头看的我热血沸腾以为是部历史好剧 可惜呀 从疯疯癫癫的小梳子和疯疯癫癫的米和一出场我就有种不好的预感 果然 十几集就磨磨叽叽不知所云 情节冗长每帧都透露着无力感 打发时间都嫌墨迹 唯一欣慰的j是只要一看就可以治好我的失眠症 真是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必备佳剧呀!
这是一部靠片名取胜的伪巨制,代表了那个时代电视剧粗劣的制作水平!
看到第二集,送画的士兵都骑马走了,这官老爷去了死去的前县令家转一圈,然后让管家赶着马车竟然追上了士兵,你说多神奇?
看着刘统勋这正面人物给刻画的第一集草菅人命第八集让王大人画押前喝毒酒,蠢得不要不要,孰轻孰重分不清。
古时候讲男女授受不亲,小梳子见个男人就上身,随随便便就让人家背着抱着,可能吗?
米大人家的奴婢通晓官场暗战又通音律,就是你后几集告诉我她是宰相家女儿我都不信,胡咧咧!
还有那个凤爷受白爷之托去赎柳品月,路上一口一个婊子叫人家,他做好事还要找骂,他可是潦倒之际白爷给的饭吃,白爷这么大事儿拜托这种脑残?
这逻辑通吗?
就这破剧情起个大气的名字就8分多?
看到三十集婵儿还要把自己熏瞎,谁咋对不起她了这么作践自己?
真踏马矫情!
父亲脑袋贪了12000两都白贪了,再说了,借商人12000两也是死罪那何苦打个借条?
脑袋都锈逗了?
另外,在以农为生的年代,包括八十年代以前,江浙遇灾很多都逃荒到东北,那时东北人都善待他们,从没有骂他们穷鬼,如今靠商业富裕了也别得志便猖狂,浅薄!
中国历史大多为帝王史而鲜有大众史学,如此浸淫之下皆为帝王论亦即今天所谓“大局观”。
米何在清河一案中所表现的,就是此种学说。
他怒斥李忠爱民而不爱国,把民与国放在对立的位置,而实际上民即是国国即是民,国民乃一体,如何爱民而不爱国,他所没有做到的是没有爱当权者即皇帝;他又说李忠只爱一方百姓而不爱全国百姓,古语云,不扫一室何以扫天下,爱全国百姓正是从爱一方百姓而始,把一方与全国对立实则大错特错!
这种思维的内在逻辑是帝王统治为出发点,忠君为先,当与国与民冲突时,就开始要讲大局观了,牺牲的却是无数小民的利益。
情有可原而法理难容,法与情发生根本冲突时,我们应该深入思考法与情的深层次关系,实际上二者是同一根系上结出的两朵花,本质都是维护公序良俗,只是那个年代的法不同于今日之法,本质是为封建统治服务。
从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我们要遵法而又不能宥于法,处理此类表象冲突而实际统一需要大智慧与勇气,比如说是不是可以少砍几颗人头,亦或者可以坐监偿罪,曹孟德马踏青苗可以削发代首,我觉得还大有可以商榷之处。
彼时年代自有其认知局限,但我们作为当代人应该有所突破,以更大的智慧与更大的勇气处之。
好人不长命,清官难善终,好人难做好官,弹幕此类言论比比皆是,反应的是我们这个民族千百年来深藏于骨髓的流毒,世界对于一个民族的精英与忠魂如此对待的实在鲜有,我们进入现代,应该冲破思维藩篱,保护好民族之精华,如此,才能屹立不倒!
前两天突发奇想,把天下粮仓翻出来看了一遍,上次看到时候我才十四五岁,内容基本忘得差不多了,只记得结尾曲刘欢那气魄雄浑的嗓音。
我跟我姐姐提起,她说我记得,那个渣男。
我那美丽与智慧并存的姐姐可不是无知妇孺,虽算不上才高八斗,可也能说是博古通今了。
她的评价想来不会有大错。
米河刚出现是被父亲锁与书楼之上,楼梯被锯掉了,他只能和自己的壁上同年说话。
我想起了高考前的我们,被锁于学校,处在近疯的边缘。
只是米河比我们疯得更彻底罢了。
逃出书楼,走向广阔的天空,米河带着他的状元策,就像我们带着满腔的雄心壮志走向广阔的天空。
他想去见皇帝,把天下不平之事告诉他,协助他一起创建一个清平盛世。
就像刚出学校的少年,想给马云写封信,说我们一起去改变世界吧。
走出象牙塔,米河的世界将不再是原来那个世界。
和我们一样,米河要接受他的父亲走下神坛,成为一个普通的人,成为一个有错点会犯错的普通人。
他要接受信仰的坍塌,茧手为官的卢焯是贪官,他引以为傲的父亲也是贪官。
有些信仰和他一起走下去,刘统勋还是那个一身正气的刘延清。
有的信仰如数学中的公理一样,好似先天地而生,明灯法师永远都是那个明灯法师。
不管是看电视的我们,还是米河,都不会去怀疑。
他会主动做一些不想做但是应该去做的事情。
他面对人品有望的李忠,必然是心有恻隐之心。
但能从情感在剥离出理性。
他知道如果这样一个官德无存的好官不死,会遗患无穷。
他会有如高斌那样的忘年交,能力不如他,眼界不如他,但是个顶天立地的君子。
顶子越来越小,越来越受人敬重,是个可以深交的朋友。
他会遇到爱情,对卢蝉儿,对柳含月,对小梳子,他可能都动过心。
但他决算不上一个渣男。
人心是自由的,是不可控制的,只要他没有做出行动,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指责他。
他旁边有一群狗头军师告诉他你是喜欢谁的,你应该喜欢谁,谁对你多好多好。
有可能他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爱的是谁。
但他自始至终只对蝉儿提出过共度一生的邀约。
就像现实中的人,今天喜欢苍井空,明天喜欢大幂幂,后天又喜欢周冬雨。
思想自由,行为克制。
丧心病狂,人性泯灭的王士俊被乱民打死,行若狐属的宵小之辈王凤林死于鼠爷的弹弓之下。
老迈昏庸的顾琮真的只是老迈了而已,该站起来的时候他不比任何人怂,他真的只是老了糊涂了,真不是刻意给您使绊子。
这一切想来其实都是畅快而美妙的,各归其位,恰到好处。
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是这个样子,坏得脚底长疮头顶流脓的人很少。
大部分的都是要和我们一起走下去的同路之人。
是我们长长的一生中要面对的,要经历的,要携手的,要舍弃的,要分离的。
只是可惜了白爷这个自带BGM的老大叔了,就喜欢了两个女人,一个头发剪了当姑子去了。
一个婚礼当天跑了,其实白爷人还不错的。
六月份看的剧了,给五颗星,满分好评。
谈到历史剧,或者准确的来讲历史正剧的话,脑海里浮现《大明王朝1566》、《康熙王朝》、《雍正王朝》、《汉武大帝》等等。
但是这又是一部特别的历史剧,如果说其他历史剧有的是历史的厚重感,那么这部剧除了历史的厚重感,也带有一些诙谐的气息,可能是和电视剧本身是讲关于粮田有关吧,民以食为天,而粮食,是最底层不过的事情了,在电视剧里,很难登大雅之堂。
观以往的历史剧,无非是讲人物的一生,其间由一些我们熟悉或不熟悉的历史事件组成。
而这部剧,则聚焦粮食。
几起大案,也均与粮食息息相关,这个切入点可以说让人耳目一新了。
从最开始的粥场由于‘筷子浮起,人头落地’而让刘统勋怒杀沈石,到后来的火龙烧仓,阴兵借粮杀李忠,再到后面的一系列事件,无时无刻不感受导演的良苦用心。
相比于其他的一些历史剧,这部剧抛开了人物的脸谱化,使得一些关键人物鲜活饱满,粥场沈石咬下自己的肉喂母亲, "茧手为官" 的浙江巡抚 卢焯 为了自己的盲女儿卢蝉儿能安稳度日,向商人借出一万二千两纹银而犯了索贿罪,按律斩首 。
还有 谨小慎微 、一生俭朴的米汝成管理大清粮仓二十余年,却是“空心粮仓”的一手缔造者!
他的所作所为,为的是儿子米河有朝一日揭发他而谋取仕途上的巨大回馈!
一生与刘统勋为政敌的元老田文镜死后,刘统勋依然亲自赴添加吊唁 。
还有“阴兵借粮”的清河知县李忠,不惜违反大清律私自开仓救民的官粮。
李忠与手下被斩首于河畔,纸钱纷扬洒落如雪飞。
所有的这些情节,都塑造了那个时代饱满的人物性格,有忠臣,有直臣,也有乱臣。
看剧的时候我就猜想,本剧的编剧和导演大概是个古龙迷,也还是王家卫的铁粉。
台词、对白无不充斥着满满的古龙小说的气息。
以记录的一段台词为例,觉得写得真好。
“小梳子告诉过我,你小时候在自己怀里孵过一只鸟,后来这只鸟飞走了,是吗”“是”“这只鸟飞走了,可是这只鸟,却让你记住了"这是什么神仙台词啊,简直不能再好了好吗?
大爱之。
此剧是影射剧。
撇开现实不说,清朝的皮相也挺那个的。
清河县令李忠率阴兵劫了皇粮,只为平账。
他被捕后,说去年发洪水,百姓饿死太多,不得已开了官仓,这才造成了亏空。
钦差震惊:朝廷明明拨了十万石赈灾粮。
李忠说清河县一粒米也没见到。
这和开头的“筷子浮起人头落地”是一样的,又被贪污了。
然而乾隆的怒火只对李忠,定要严惩。
男主米河更是振振有词:“李忠爱民而不爱国!
”“李忠只爱一方百姓,不爱全国百姓。
”非杀不可。
好一番诡辩。
李忠只是个县令,他当然只需要管好一方百姓。
为全国百姓考虑,那是最高统治者该做的事。
男主如此为皇权背书,想要传递什么信息?
隋大业六年,张须陀私自开仓。
他知道请旨必然拖延时间,饥民却是一天都等不得,不待帝命,冒死放粮。
炀帝非但没追究还大加奖赏。
这个剧的乾隆连杨广都不如。
李忠干犯天威,死固宜然。
可视他为首恶的荒唐就在于,当朝皇帝不为江山社稷考虑,纵容巨蠹,却要求一个县令为秩序的破坏抵罪,他当得起吗。
李忠听说来日问斩,自缢于牢中,尸体被推出去砍头。
百姓在刑场哭天抢地,拼命扔纸钱。
在场诸公,当扪心自问:一朝身死,有人为你扔纸钱吗?
2025.1
这个剧持续到第九集都是高开状态,败笔在于男主的故事前后不一,编剧前期想要写一个被父亲控制的囚禁在阁楼读书,只有考取功名的工具人儿子,他在阁楼里没有人可以说话,没有人聊天解闷,没有人答疑解惑,他的人生只剩下一堆的大道理,而这些道理根本无法解释他对人生的疑惑,塑造是非常成功的,作为父子关系中子,在封建家长制度下天然处于权力的下位者,他的疯狂痛苦是可以被观众共情的,他也曾经尝试过逃跑,也曾经试过和管教毒打他的仆人辩论,这都是人物底色中的闪光点,这个尚且懵懂不知的年轻人一边忍受痛苦,一边尝试寻找生命的出口,然后他就被一个年轻姑娘救走了,得到了自由,自己从前不会轻易得到的自由。
在这段后人物设定就出现明显的逻辑断裂,少爷的逃跑是因为他不能理解常年读书就为了考取功名,考取功名的意义是什么,然后变成家族里的官员画像,功成名就的价值是什么,他也不能清楚自己逃跑想要自由有什么错,所以人物本身应该是倾向解构宏观叙事的,我反对世俗的功名利禄对我的捆绑,我反对圣贤道理四书五经对人性的禁锢,这样的人物就算逃跑初期还带上状元册,我也只会理解成是他回应家庭期待的一种习惯使然,结果编剧来一个急转弯,给男主与高僧交谈,树立一个没有状元名义但是有状元光环的标准儒生形象,让人始料未及,他终于逃出来囚禁他两年的阁楼,精神却永远困在了阁楼之中,他缺乏拯救自我寻找自我的能力,却被编剧安排了拯救苍生的使命,男主在自我解放道路误入歧途,从疯狂到了自恋,再没有正常过。
拍得比较烂
爸妈在看的~
没想到这小成本制作的群演剧看得我眼花缭乱,哈哈,冲着范仲淹去的,还不错,主要是摄像太拉跨。
实拍,现场录音,道具极其简朴,摄影好像用的手机一样,演员演技也一般,但拍范公,多给一星。看着看着倒觉得很质朴,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