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尾征服了我。
在结尾之前,我一直认为不过不失,就还满享受电影本身的,享受什么,后边一点说。
我也是觉得,导演想说的东西太多,可是时间就只有两个多小时,但他还是固执地要把它们全说出来。
这个结果就是,前半部分我看得有点糊涂,人物都没太搞清楚,其实到结尾的时候,次要人物我还是没搞清楚关系。
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是,我看过这个导演的四部电影,他的电影里只有一个视角,他自己,少年的自己。
尽管他会很乐意炫技,拍摄技巧上的炫技我往往不是很喜欢,比如《海上钢琴师》里一些说钢琴师琴艺如何的好的桥段,但是我特别喜欢这个导演在感情上的展露,尤其喜欢他的电影的结尾,他总是特别擅长把他自己想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
他更愿意用少年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甚至就用街坊四邻的伦理来处理影片的善恶黑白。
看的时候,我觉得如果我是导演的话,在那里坐着我会感到很幸福,因为,那点儿我想说的事儿都说完了,而不是别人认为我应该去怎么说的。
我认为哈,这个意大利人根本就不在乎别人认为他应该怎么去拍一部牛的电影,他就是想拍一部自己觉得很牛的东西。
最享受里边的家庭戏,我起先一直以为,所谓浓缩一个世纪的家族史,必然会像《活着》那样有很多的悲欢离合,但是没有那么多,也没那么强烈,日子就那样过去,西西里鲜洌的阳光伴着主人公走过了他的一生,好喜欢那些从《教父》起就开始熟悉的意大利西西里人没完没了的聚会和美酒,这一点好像中国人。
而这个家庭,成员们都很正常,主人公虽然是个搞政治的二流子,但是亲人们对待他,还是他对待妻子、子女和家庭,还都是很有爱的,至少作为家族儿子的导演没有表达自己的怨念。
这些个零零碎碎,其实正像影片快结束,少年时的父亲,来到现在,把记忆中闪光的耳环,从旧日的废墟中拾捡起来的,那些美丽只是一闪而过的,并不在乎它是否在别人眼中也同样是价值连城的珍宝。
我一开始觉得演员并不炉火纯青,从小到老,除了鬓角染霜,基本没变样,可是,从另一个角度讲,这样本身青春的老人,不就让人有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感觉吗。
toto很会拍自己,你看他每次找到的替代自己从前的那个小演员,是多么的传神,而他的父亲的少年时候的替代,也外形气质酷似。
toto是一个不打算如何去成熟的导演。
他就是把电影完成看成了他自己的东西,就像他自己构思、落实到剧本,乃至剪辑都亲自操刀一样,这就是他自己弄的一个东西。
飞在空中的孩子就是导演toto,主人公就是父亲,就是浅,看了并不难受,只是有点淡淡的东西在积累,直到同是孩子的父子俩迎面跑来,又交错跑向自己的人生前路。
西西里的大风,碎的流出蛋黄的鸡蛋,黑黏的蛇,象征什么都不重要吧,因为那些确实在梦里出现过吧。
我们的理想不就应该是一辈子就这么简单而快乐地做事,做自己想做的电影。
因为其实,在无聊的提问阶段,关于好莱坞和艺术电影,人家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想拍电影就投入自己的一切,然后,现在数字设备很发达,想拍什么就自己去拍就完了。
除了重复自己,托纳托雷就是在玩政治,这是意大利最时兴的电影题材。
可惜他没处理好,和家庭观、迷影情都有些脱节。
表演也浮于表面,煽情但不纯。
也没留给莫里康多大空间。
Luc,2009年9月2日于威尼斯
《小人物的大党派》意大利小城市巴阿里亚,一个曾经跟着叔叔去放羊的孩子,读书不多,认知不少。
反对传统,反抗既有财富分配制度。
二战后,参与了大社会的小政党PIC。
不过这个叫做GC的党在那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地方,却是最大最大的!
为何学习再分配,他作为当地一个代表朝圣于那里,回来后还组织了同样渴望进行分配制度改变的实名等,来到郊外,私垦荒地!
之后也有大城市发起的各类运动与活动,可慢慢火焰变得温和,唇枪取代暴力!
小人物的大党派参与城市和市民的管理,也获得了一席之地!
小人物的孩子们也在长大,他们的未来是全球融合,眼界更广阔了!
哦,对了,我说的不是西西里黑手党!
虽然它的故事背景是巴盖里亚(意大利语:Bagheria)是位于意大利南部西西里大区巴勒莫省的一个城市。
最早建于1658年。
后发展为一个度假胜地。
该片导演是:朱塞佩-托纳多雷靠他的“西西里三部曲”(《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必定成为所谓万千人心中之名片!
回顾下意大利该党历史:为西欧最大的共产党。
1921年1月在里窝那成立。
由意大利社会党的左翼组成。
1991年2月改名为意大利左翼民主党。
1921年1月在里窝那成立,由意大利社会党的左翼组成,认为必须用暴力革命摧毁现存政治秩序,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次年国家法西斯党上台,在意大利政党中 ,唯有意共坚持反法西斯立场。
1926年10月被墨索里尼政权取缔,总书记A.葛兰西被捕入狱。
1934年意共与社会党订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行动公约。
(片中我们看见一些基层人士不无幽默地讽刺着法西斯及其爪牙们!
)1943年墨索里尼政府垮台,纳粹德国侵占意大利,意共率先组织民族解放委员会,派遣意大利旅开展反法西斯武装斗争,其威望空前提高。
意大利被划为西方势力范围。
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巨大变化,意共决定进行战略调整。
意共领导认为,党最初的性质和纲领已不能完全适应形势的需要,党根本没有机会用暴力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党必须制定一条与党的创始人最初设想不同的新道路。
1944年4月参加联合政府,党的领导人陶里亚蒂先后任副总理等职。
1947年,国际形势日趋紧张,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起冷战。
意共及其领导人被排挤出政府。
此后长期居于反对党地位。
(片中我们看见主人公所在集体,积极参政议政的活动)1956年提出走议会道路和进行结构改革的战略,主张从内部逐步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并认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应实行多中心主义。
60年代,一些派别分裂出去,另立意大利共产党(马列)和意大利统一共产党等政党。
该事件背景是:1956年苏共召开二十大,赫鲁晓夫揭开了非斯大林化进程,公开承认实现社会主义有不同的道路。
于是,意共重新恢复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进程。
(片中我们看见主人公所在党派,带领大家上山抢夺土地,积极开垦,最后万恶的地主武装之骑马者说“闹剧结束了,回家去吧”)70年代,意共是欧洲共产主义和民族共产主义倡导者之一。
80年代以来,在国内提出“民主替代”战略,试图联合左翼民主力量,取代以天主教民主党为中心的政权体系;在国际上提出“新国际主义”概念,呼吁加强国际合作;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主张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自主、平等、互不干涉内部事务。
1984年在欧洲议会选举中,得票超过天主教民主党。
1987年大选后,仍为议会第二大党。
在2000多个市镇、约半数省份和若干大区,与社会党联合执政。
总书记A.奥凯托(1988年起)。
中央机关报为《团结报》。
图为:1985年意大利共产党《团结报》节会场这么一个摇啊摇,随着国际趋势、环境不断看多和看空的集体,终于到了要转变投资方向的一天了!
最后,1989年东欧发生剧变,意共全党上下经过长达14个月的激烈辩论,最终决定解散共产党,建立左翼民主党。
1991年2月改名为意大利左翼民主党。
经过几十年的策略调整,意大利共产党已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传统的共产党标准。
因此,小人物一梦睡醒,从教室的黑板后面迷糊双眼走入车水马龙的当代21世纪,不变的,就是教堂(宗教)。
Baarìa!
确实是托纳多雷的电影,画面、色彩、配乐、摄影、风情、叙事……人的一生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总会有些特定的事、特定的情上一个几十年就是这样动荡的往前走我们的几十年呢?
恍惚中,自己马上就到而立之年了佩佩的童年、佩佩的成长、佩佩的爱情、佩佩的事业、佩佩的家庭、佩佩孩子、佩佩老去……人的一生,就是这样过去了当同一块石子一次同时击中三块石头时,就会有一个盛满金币的宝藏出现在你的面前,多么熟悉的故事啊。
这个传说,即使都知道是假的,可是直到有人同时击中时,你才能真正的确定他的真假……我喜欢的托纳多雷,但愿你能永不老去……
意大利电影不可避免的政治化,在托纳托雷的这部新片中愈加明显,掩盖了其他元素,导演托纳托雷的政治倾向太过明显,立场不同自然会影响观感。
影片发展到中间段时,很自然的联想到这两年的《胜利》和《明星总理》,从墨索里尼开始,到现代政客黑幕结束。
意大利本土和外国观众的兴趣点可能不同,前者对战后的政治生活,意共和基民党的斗争运动深有体会,后者则比较感兴趣于巴阿立亚的风土人情和主人公的家庭传承。
而且,不是每个人都适应这片的节奏,开场很“库斯特里卡”,有种狂欢式的荒诞感,各种嘈杂的音效,也一度遮盖了莫丽康的配乐。
可影片越到后面越主流,节奏从一开场的瀑布般宣泄而下,逐渐变得和缓煽情,到主人公功成名就后,连色调和视点都偏向了好莱坞手法。
结局时,导演只能硬靠个“时空穿越”,把风格拉回到开局。
至于这种穿越是“妙笔”还是“俗套”,各位影评人自有观点,反正托纳托雷是不避讳用这种方式向自己致敬的。
其实莫妮卡•贝鲁奇只能算是有情客串,她的短暂露面,也是导演前作的片段重现。
《西西里岛的美丽传说》给人印象太深,贝鲁奇香艳的身影哪怕只有两秒,也足够勾起少男们青葱的回忆。
各类人回忆的总结,很明显这是一部属于意大利的影片,从爱情,民俗,政治等各个方面为本国人书写史诗。
超过两千万欧元的投资,大部分都花到了场景重现和群众演员身上了,这也可以看出托纳托雷的野心和责任感。
莫丽康的配乐和节奏非常饱满,并没有统一的主题,在剪辑上也常刻意得配合声效。
也有不少外国记者不习惯这种叙事方式,一个多小时后,才会被故事中的人和景所吸引入戏,被导演的情感所感染。
两个半小时的确很长,但和片中三代人跨越半个世纪的时代相比,又太短了。
主人公佩皮诺和幼子对电影的迷恋,也像是《天堂电影院》的重拍版,托纳托雷深情溢满的大笔一挥,就要写个西西里岛的家族史,连同自己的人生经历全包进去。
影片中所涉及的爱情和家庭观偏向于古典,有着意大利人的激情张扬,戏剧化的台词和舞台式调度。
出场人物众多,也造成了形象塑造浮于表面得遗憾,小配角多承担喜剧调料,主角的年龄跨度大,但缺少心理演变的递进。
佩皮诺和父亲,妻子和兄弟和都没能继续挖掘,也显得有些零散。
他对政治的向往也并未交代完全,而是常常带有讽刺感和影射。
导演时不时要片中人物道出点人生哲理,甚至有些理想化和幻想主义的成分。
对于政治和世俗、宗教,托纳托雷既怀念又批判,怀念的是曾经的巴阿立亚,这样的风俗和景致已经渐渐消逝,批判的是政治依然黑暗,宗教并不能解决道德问题。
倒是现代化的思潮,更能改变意大利人的生活方式,影片中关于六十年代的学潮部分来得突然,古旧的小镇迅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汽车和楼房。
世界变化得太快,佩皮诺“黄粱一梦”后,从孩童到花甲又变回海童,才在奔跑中挖掘出幼年的记忆,这让托纳托雷很感慨,也让意大利人找到了复苏时的温暖。
Luc, 2009年9月2日于威尼斯
《巴阿里亚:风之门》是托纳多雷继“西西里三部曲”之后,蛰伏多年推出的对故乡西西里岛的致敬之作。
倘若我没有坚持看到结尾,我不会想动笔写一写它的。
人在死的一瞬间是痛苦还是舒服呢?
我想会是舒服的。
一生的经历,总该用去最后一点气力去回顾一下。
就算是十恶不赦得罪人,或者是江洋大盗,在死的一瞬也该是安乐的。
人生来就有回忆的本领,年纪越大,这个本领越强。
去年读张爱玲的《小团圆》,发现她梳理一生的精妙方式,发现“她醒来快乐了很久很久。
”莫扎特死得早,他不愿死去,他死前写《安魂曲》,我愿相信那是莫扎特的自言自语,他没写完,但我仍相信他死时也是“快乐”的,就算他没有填完最后一个音符,但在脑中早已将这段乐曲谱写完整。
托纳多雷当然没死,他亦能通过《巴阿里亚:风之门》“慢慢醒来”,也“快乐了很久很久”。
诚然这是一部快乐的电影,意大利西西里岛的阳光是快乐的,意大利西西里岛的百姓是快乐的,从头至尾的橘色调,足以让人相信,人的一生就该是充满阳光的安然处之。
巴阿里亚,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小镇,那里平静、祥和,那里就是导演托纳多雷的故乡。
故乡能赋予一个艺术家多大的意义?
鲁迅在小说《故乡》的结尾感悟到:“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来没有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是鲁迅坐看风云的卜然一笑,对希望的无所谓事实上是对生活的无所畏惧,故乡告诉鲁迅生活就好比走路。
《故乡》倘若没有这个结尾,只能算是平庸;有了,便是伟大。
《巴阿里亚:风之门》亦是结尾取胜法,电影的百分之九十九都在通过主人公讲述其一生的经历,平淡无奇,毫无悬念的那种讲述,犹如观看美丽的风情照片。
但结尾太妙了,和鲁迅的小说《故乡》异曲同工。
《巴阿里亚:风之门》以主人公佩皮诺从小到大的人生轨迹为主线,伴随其父亲奇科从壮年到死去以及孩子彼得罗从嗷嗷待哺到远走高飞的生命历程,又将诸多历史事件穿插其中。
我、父亲、孩子,三代人犹如一个人,一代一代下去,不过是自生到死的一代又一代的生命轮回。
影片故意将佩皮诺的童年和轮回的未来的自己,以及梦里面自己的儿子参杂在一起,仿佛不是一个人,又仿佛是一个人。
影片的一开始,童年的佩皮诺在教室里睡着,在梦中自己从青年走到壮年,从壮年走到老年,影片的结束,童年的佩皮诺醒来,他走上大街,来到了当代,看到了自己轮回的未来。
这个轮回未来并没什么大不了,他仍然是西西里的活泼少年,依然会经历人生的酸甜苦辣,依然会在死前回忆一生,然后安乐地死去。
真正好的电影,不在于它多么吸引人的眼球,而在于你看完它之后不断地去回味。
我不记得鲁迅在小说《故乡》中和闰土说了哪些话,但始终记得小说的结尾。
我也宁可忘记《巴阿里亚:风之门》的大篇幅的叙事,而只愿记住他最后一个画面。
那是一只苍蝇:未来的佩皮诺即是童年的佩皮诺,当他的玩具陀螺被砸碎后,陀螺里面飞出一直苍蝇。
那是前世的苍蝇,是梦里面佩皮诺的儿子放进去的苍蝇,一只还能飞的苍蝇。
《巴阿里亚:风之门》,让托纳多雷继续着自己的故乡梦,不管是《天堂电影院》还是《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西西里的故事还在继续,我们每一个人的故事也都在继续,并将永远继续下去。
刊于5月14日《假日一百天》
朱塞佩•托纳多雷靠他的“西西里三部曲”(《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俘虏了万千人的心,现已是国内电影青年和文艺青年的入门必修课。
托氏不仅获得了大众支持,还获得专业人员的奖赏,《天堂电影院》曾获戛纳评委会大奖,那时托氏过而立之年不久,称得上年轻有为。
托氏和他的前辈瑟吉欧•莱昂内一样,将商业和艺术平衡得非常好,也有一个相似的“毛病”:作品产量不多。
在2000年的《海上钢琴师》之后,过了6年,他拍了一部风格阴郁的悬疑片《隐秘》,影片未失水准却也没多少新意,传统的严谨结构中仍含着浓烈的情感。
时隔几年,托氏重新回到西西里,为我们带来了这部《巴阿里亚》。
《巴阿里亚》投资不小,高达2500万欧元,在意大利电影界算是顶级制作,配乐由莫里康尼操刀。
托氏自己和外界都对该片寄予厚望,影片是2009年威尼斯电影节的开幕片,在年底,代表意大利参与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竞逐。
后来的结果我们都清楚,铩羽而归。
影片讲了一个家族几十年的历史,涵盖了从法西斯时代到后来眼花缭乱的种种政治更迭。
在这种历史事件参与过多的叙述中,我等外人如同不明真相的人误入大观园,不免有些走马观花地看下去。
虽然影片基本遵循了时间上的线性叙述,却像是难以衔接的碎片,节奏过快甚至有点紊乱。
在如此情况的干扰下,很难体会片中的情怀。
托氏称这部作品带着强烈的自传性质:“一半是真事,一般是想象,不过虚构与真实巧妙结合在一起,以便以假乱真。
”我认为,恰是这自传性质束缚了托氏的手脚。
一个人在处理涉及自身的题材,很易失控,在取舍问题上如果做的不当,便会使作品变味。
在《巴阿里亚》中,家族人物的情感与政治事件似乎脱钩,各行其道。
历史事件的功效似乎仅是改变了片中人物的命运,横跨的时间过长、截取的时间段过多,影片的容器无法同时容纳历史与情感。
一般情况下,自传性质浓厚的作品,感情强烈,更容易打动人。
而托氏这部新作明显走形,动人程度不及他之前的任何一部作品。
飞奔的小孩,镜头后退,现出巴阿里亚的生活画面。
没有料到的是,这个美丽的开场之后,却很难进入托氏耗时三年营造的西西里影像。
有莫里康尼的配乐又如何,它在片中和意大利人的大嗓门都显得有些噪杂。
莫妮卡•贝鲁奇的短暂出场也没有召回前些年的动人记忆。
影片中的女主角依然有着精致的样貌(如《天堂电影院》、《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海上钢琴师》都是如此),但没有再次散发出以往托氏片中的女性魅力。
托氏的传统手法失效之后,不再有古典的戏剧张力,只剩了些陈词滥调。
片子除了它的片长:两个半小时,其它地方都不具备家族史诗的特点,有史无诗。
托氏的乡愁抒发没有成为动人的诗篇,既没达到抒情的效果,也没有成全史诗的格局。
最大的希望还是,熟悉本土历史的意大利人能给托氏一些掌声,但在威尼斯影展开幕的尴尬表明,这点似乎也没生效。
去年有部由罗伯特•德尼罗主演的好莱坞电影《天伦之旅》,质量不错,翻拍的是托氏1990年的同名电影。
对于托氏,该欣慰呢,还是感到讽刺意味?
当西西里的传说不再动人、不再美丽,他与前辈莱昂内多了一个不同点:莱昂内的作品从没失手过。
依照托氏的创作速度,他重返巅峰,可得不少年头。
我常听人说意大利人与中国人有无数种的相似,比如对美食的热爱,对生活的阿Q精神——相传墨索里尼的军队可以因为没有充足的意大利面而放弃对北非战场关键阵地的防守,而被德国人怒吼:与意大利联盟,还不如与十个法国开战。
这也许是一个古老文化在传承中总会出现的共性。
西西里是意大利乃至欧洲最具传奇色彩的地方之一。
这个三角形的岛屿曾经被各种民族、各种宗教所统治,也经历过各种各样的独立王国。
这里的文化复杂多样,这里的故事层出不穷。
在这里诞生了《Baaria》的导演Tornatore。
他用西西里人独有的幽默和包容,诠释了二十世纪一个西西里人平凡又不平凡的一生。
这是一部复杂而不能被概括的电影。
没有人比二十世纪初出生的那一代人经历了更多的沧海桑田。
中国人如此,西西里人也是一样。
电影的时间是混乱的,现实和梦境是不能被分开的——正如这个时代的人一样,闭上眼睛,曾经的硝烟仿佛还在昨天,而谁有知道明天还会如此平静安详?
对于一般的西西里平民而言,谁会去关心基督主义、共产主义、抑或社会主义——人们甚至不想知道这些到底是政治名词抑或舞蹈术语——正如中国的所谓“庸人”一样。
然而,他们为什么要去关心呢?
不管政治如何,生活总还是会照旧——不管是什么主义的政客们关心的其实也不过就是自己和家人的体面和收入,至于什么理论,那是年轻人当政前在茶余饭后的娱乐罢了。
然而,导演Tornatore的乐观主义和包容精神却让我们这些善于批判的年轻人着实自惭形秽了一回。
不管是什么主义,民众有多么厌恶,电影的表达都那么含蓄,而富有幽默。
卖香肠的男子,在笑声和叫卖声中坐在两名宪兵的肩上远去,留下了母亲的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解释:去监狱。
Peppino夫人的流产,不过是一场破碎鸡蛋的梦境和夫妻相拥的镜头的淡去。
就连为了逃避战争而不惜自残四肢的Minicu,也不过是一笔带过。
在各种的沉重中,导演却一直把主旋律拿捏得充满激情和意大利式的幽默。
或许导演以为,一切都是宿命。
所以不分善恶美丑,不管喜怒哀乐,一切仿佛都是安排好的,困苦总会过去,哀怨和仇恨,不如享受现在,心满感激——Peppino对儿子说:有的人看起来很好,其实很坏;有的人看起来很坏,其实不然——这很难区分。
那个看柠檬园子的胖跛子是这样,这些某某主义者或许也是如此。
而Peppino的“共产主义”也正在告诉我们,一切都是浮云,更还有什么善恶美丑?
Peppino从一个“不体面”的家庭出身,从事他所毕生奋斗的“共产主义”,带领工人游行,农民发动土地改革,参与革命战斗,甚至因此负伤。
然而他在家则是一个缺少责任的封建家长,苛扣邻居的社会补助,当政后镇压工人运动……他的“共产主义”似乎只停留在那个呆头呆脑的年轻人。
这个善于玩弄权术的西西里人,最终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和同事的好评,即使晚年的自己也毫不掩饰的承认自己的人品不好——而慈悲的导演对此的表达简单到几乎不经意。
Peppino是一个政客。
当政治不再眷顾这个连演讲都不能脱稿的“演说家”和“社会活动家”之后,生活再次归于平静。
和曾经的叛徒在服装店相遇的时候,两个人重新相拥,似乎一弃前嫌。
一切就如同浮云,政治不过是借力的青云,不过是脱离“不体面”生活的一种途径——老Cicco临终前所说的“Politics is beautiful”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当“痰用了一生的时间来干燥”,这个用了动听的意大利语和西西里方言拍成的电影进入了尾声。
当你已经对某些事情坚信无疑的时候,那个苍蝇却从陀螺里钻了出来。
A bon locova,困苦的过往。
看过《天堂电影院》的人可能会将两者对比,有些情节确实在刻意怀念从前的经典,但影片最后那些奇妙的安排仍然让我觉得导演有新意。
看着两个小朋友跑着擦肩而过,我的心突然抽搐了一下,其实那不是最感人之处,我却在那一段掉了眼泪。
人追逐来追逐去,最后迷失方向,想不起为何走上这条不归路。
暮年时回首来时路,心里又开始牵挂起童年纯真的梦。
PS:音乐依然是亮点!
“玛莲娜”又出现在西西里街头,这一幕让人觉得所有托纳多雷的片子里的主人公,都住在同一个时代同一个小镇,是相互间认识的乡亲,他们的故事里都有彼此。
即便是奉为电影圣经的《天堂电影院》,在一些人看来都问题重重,所以《巴阿里亚》明显会为很大一部分人所诟病。
最高兴的时刻是从中找到的电影记忆,仅此而已。
影片从如今观影习惯来看问题很明显,如果是某一位已经作古的导演的老作品,审视的角度肯定是不同的。
谁让朱塞佩·托纳多雷 Giuseppe Tornatore是陪我们90年代初同时成长的少数几个外籍导演呢,把追捧留给后世,苛责留给我们吧。
很不错
受够了听意大利土民扯着嗓门说话莫妮卡贝鲁奇在哪?我怎么没看到
意大利冲奥片
想给个2.5
典型的托氏之风,结尾如红楼中宝玉梦游太虚同出一辙。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一生,几乎一无所获。
烂片总有很多人随声附和的解读,但真的韵味却少有人知。
久违的托纳托雷&莫里康内!前40分钟铺垫非常琐碎,以至于一个半小时之内电影都呈现人物及对白太多的混乱状态。导演想讲述一座小城几十年间于静默中翻天覆地的变革,但过多的政治元素衍生出的旁枝末节反而影响了故事本身的流畅。莫妮卡阿姨的奶子魅力无边,梦幻的结尾导演证明了他仍旧是最棒的朱塞佩
托纳多雷 西西里三部曲之后的又一致敬之作 讲述着小镇巴阿里亚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的历史变迁 生活琐碎 让人感受到了当地人生活的变化 但有些过于政治化的东西还是不太明朗
想要表达一个家族的传奇,只可惜未能找到让观众得到共鸣的灵感
这老爷子真是一辈子当一天过呢
飞奔的小男孩好萌
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岁岁年年百年今年;天边地边山边水边,千变万变人变心变。
没灿烂人生好看呀,当然配乐还是一如既往地嗲
看到结尾的时候还是很激动
意大利貌似很喜欢拍这种涉及家、国、人的,跨越年代的宏大叙事片啊。
看个意大利片哀怨一下意大利队的离开。。。。
朱塞佩想在一部150分钟的电影里抒写一部史诗,但这回他做得不好,没有舒展开。
有着太多托纳多雷对意大利的感情变迁,是一部出色的奇幻现实主义历史剧。
史诗电影。结尾真心的好。我觉得对共产党的刻画不是一般的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