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去剧院看,有什么在家能看的线上资源吗|终于看上了。You have me. I surrender. Take me. Have me.卧槽独角戏还演出这么心动的感觉。不得不说两次看的剧院版doctor和伊莲娜的对手戏都很打动我,甚至一点点让我把重点放到doctor身上的感觉。Andrew好棒啊一个人演这么多角色都能演得这么好,通过语气,门,小道具如索尼娅的手帕,等来完成角色的转换。我好喜欢doctor role的声音,vanya自己的也很吸引我。Andrew Andrew怎么可以这么完美。我还很喜欢他的谢幕,我真的好喜欢他。可是我不喜欢vanya的结局,我觉得非常passive地回到了原来的track上,我感觉毫无意义。也许还有别的含义我没太懂。或许可以尝试写一个vanya后传。
"I surrender to youtake me have me"我就问Andrew这一段谁能抵挡得住?没有人。一个人完成亲热戏反正是给我看到大脑空白了。他怎么能那么好,从Fleabag到Present laughter再到这部,我对Andrew的表演、魅力的好已经失去能描述的语言了,谁能不说一句太棒了。甚至他还哼了一小段歌,oh god.而我到底有多怀念西区、怀念London呢。还好还有资料馆和新现场吧,国内也能这么快就看到最新ntlive了。《驾驶我的车》后决定高低得看一下万尼亚舅舅,没想到最先是看了这个一人分饰多角的版本。Andrew的气质是通过眼神从内到外激荡出来的,这部作品让他的这种特质更加淋漓尽致地显现出来,杀人最怕眼神杀,而我绝对已经被杀没了,投降投降。
对Andrew Scott 有滤镜也不太理解一人分饰多角 HK的观影环境太棒了🥹
除了去剧院看,有什么在家能看的线上资源吗|终于看上了。You have me. I surrender. Take me. Have me.卧槽独角戏还演出这么心动的感觉。不得不说两次看的剧院版doctor和伊莲娜的对手戏都很打动我,甚至一点点让我把重点放到doctor身上的感觉。Andrew好棒啊一个人演这么多角色都能演得这么好,通过语气,门,小道具如索尼娅的手帕,等来完成角色的转换。我好喜欢doctor role的声音,vanya自己的也很吸引我。Andrew Andrew怎么可以这么完美。我还很喜欢他的谢幕,我真的好喜欢他。可是我不喜欢vanya的结局,我觉得非常passive地回到了原来的track上,我感觉毫无意义。也许还有别的含义我没太懂。或许可以尝试写一个vanya后传。
表演救命系列。
知道你演技厉害,但真没必要一个人演那么多角色,观众根本代入不进来,情绪爆发的点也没get到,看到最后也只知道你演技很厉害。
看的现场,莫娘演技不要太惊艳,角色转换简直丝滑
无可挑剔的个人表演,落幕后周围没有人不赞叹“演得真好”。可是放进万尼亚各版本的比较中,又仿佛只适合应季尝鲜的黄泥螺。
一开始就在思考:为什么要一人饰多角?有什么必要?炫技么?随着剧情发展,带入角色,不再思考这个问题,只为人物本身而感动。或许这就是表演的魅力,这就是人活着的意义。
很流畅的调度很厉害的情感控制力,他对舞台的尊重、表演的能力不用质疑,但是他这种神经兮兮的表演风格我真的不喜欢,虽然每个角色的语调、标志性物品、性格差异都很明确,但是他们的碎碎念、歇斯底里的动作都是毫无差别和个性的,看一个人在舞台上频繁而同样地捂脸、张牙舞爪、碎碎念、大喊大叫两个小时真是有点烦了。这些问题应该归因于一人分饰多角这种形式的巨大局限,所有的矛盾冲突都没有跟对手的情感交流,看不到对手的反应,于是就没有对话的感觉,只有情感无指向的随意发散,像一个人在精神分裂,最后突然来了一个强行的毫无意义的升华独白。
"I surrender to youtake me have me"我就问Andrew这一段谁能抵挡得住?没有人。一个人完成亲热戏反正是给我看到大脑空白了。他怎么能那么好,从Fleabag到Present laughter再到这部,我对Andrew的表演、魅力的好已经失去能描述的语言了,谁能不说一句太棒了。甚至他还哼了一小段歌,oh god.而我到底有多怀念西区、怀念London呢。还好还有资料馆和新现场吧,国内也能这么快就看到最新ntlive了。《驾驶我的车》后决定高低得看一下万尼亚舅舅,没想到最先是看了这个一人分饰多角的版本。Andrew的气质是通过眼神从内到外激荡出来的,这部作品让他的这种特质更加淋漓尽致地显现出来,杀人最怕眼神杀,而我绝对已经被杀没了,投降投降。
在安煮老师身上看到了演员自我修养的最高级,爱尔兰演员都是什么怪物啊!争吵、指责,说不出口的爱和言不由衷的恨,统统由一具肉体凡胎来承载,如同一场神乎其技的通灵仪式。场间切换的灯光也被赋予功能,是“听见开心的你关灯,听见关心的你开灯”。【要两小时不间断高强度情绪输出也难怪健身健成安肘老师💪🏻
如果想看正宗《万尼亚舅舅》,我还是很推荐图米纳斯的版本,包括谢尔盖·马科韦茨基把握人物执拗可笑又荒诞的气质十分贴合;这版独角戏的想法可以但没必要,绝在安老师的爆表演技拯救了一个很可能造成灾难的排法,抽烟的奶妈、玩网球的医生、喝可乐的万尼亚、拿手帕的索尼娅、坐秋千的海伦娜...男男女女切换得丝滑又准确,还从独角戏的隐喻中凸显了一个不常被强调的主题(同时打薄了很多其他主题):每个人的悲剧可能会变成同一种悲剧——人生就是一场盛大的自说自话,顾影自怜。
收获了第一次看《人鼠之间》时的感动
的确是非常特别的一版万尼亚 细节设计蛮漂亮的。也确实可以拿一拿男主了。但就是 为啥要把万尼亚拍成独角戏来着 有一个除了拿男主以外的原因吗 我也没看出有展现人复杂性的优势?反而让一些人物更标签化了
对演员自身的加持和“光环”意义,快要盖过了这个经典文本。用肢体上的小动作和道具划分不同角色,是挺聪明的做法,但看到后面也渐感疲惫了(上帝啊,快让AS拿个托尼奖or奥提吧 @广州蓓蕾剧院
不是电影
I spent an hour on it. But I really couldn't make sense of it. Then I gave up. I had no idea what it was talking about.
好消息:没睡着(上次看《乐在当下》在熄灯亲嘴那附近睡着了)。坏消息:为了不睡着嗑了三颗王老吉喉糖,但结尾鸡汤还是咽不下去;尽管全程努力判断安煮老师来回切了哪个角色(而且他也确实利用道具、口音和动作设计做了些微角色区分),那么“高强度”的用脑还是好险没睡着。半年后补充:毫无共情点而且无聊到极点的老灯无病呻吟剧情,而且长时间声音嘶哑地发出一些十分费解的变声(广州是但揾个过咗身嘅讲古佬都完全可以做出比佢优秀几十倍嘅变声同情绪表达),歇斯底里得像羊癫疯犯了一样,想起来还是很想让剧院赔我钱。
一般
独角戏除了(借助道具)抓取并放大人物突出特征之外,确实没什么别的办法在如此众多的人物之间进行区分了,这势必削弱人物的多面性和复杂性。我非常难以接受,这样一个蠢萌直男的阿斯特罗夫(仿若从隔壁《致英格兰》拽来了哈里·凯恩)竟然能敏锐地洞穿叶连娜的心机,好在特写长镜头让这场戏足够动人(虽然分不清红眼圈的是阿斯特罗夫还是叶连娜)。但是那个自我戏剧化的万尼亚舅舅实在太对味了,万尼亚舅舅的根本属性就是无法认清现实的某种扮演性。
一个人抵得上千军万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