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始至终一直是吴彦祖饰演的角色在扯蛋,扯到最后影片还剩不到十分钟还真扯出故事来了。
看完之后,我豁然开朗,原来不是他扯他们的蛋,而是他们合伙把他的蛋扯了!
这尼玛太扯蛋了!
就逻辑思维来说,这部电影只有最后10分钟是合情合理的。
搭上前80分钟完全无厘头的瞎编故事就感觉后面的有点生搬硬套。
真的很扯蛋 我已经不想再辩解了,这是我有史以来看过最扯蛋的一部电影,怎一个蛋疼了得 都是被扯疼的撒。。。
=========================================以下内容严重剧透=========================================前奏:动作电影频道看到的。
感觉还挺有趣的,虽然在马克说神秘人什么什么的,但是我下意识里就觉得马克是大BOSS。
越往后看越觉得不像,因为导演难道觉得我们都傻?
结果,让我有点失望。。。
电影最后一句话引发了我的兴趣吧。
我以为这里的评论会有很理性的分析人物剧情的,但是长评论还是吐槽居多(其实我也就点开了几个,如果没能看到你的,不好意思)正片:如果是我来塑造神秘人的角色,他会是一个控制狂。
他以用别人的秘密威胁别人为生。
拥有秘密的人是恐惧的,而他拥有所有人的秘密,所以他心中的安全感非常弱。
同时,他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做事会十分缜密,他去的所有地方都有临时逃脱的方式,他在各个银行都有不同名字的帐户。
他拥有一个团队,团队的结构从上至下大概应该是这样的:神秘人 1人亲信 3-5人手下 40-60人被控制者 100+神秘人不会亲自给被控制者发话,他的指令会先传达给亲信。
亲信是他最信任的人,也许是他以前救过的人,总之亲信获得了神秘人的大部分信任,而他们愿意为神秘人付出生命。
亲信会把指令传达给手下,手下们从不知道神秘人的真实身份或者觉得联络他们的亲信就是神秘人,甚至他们认为根本就没有神秘人的存在。
手下会对被控制者进行监控,并汇报,同时负责给被控制者打电话。
神秘人可能会很享受这个游戏,他可能会自己成为一个被控制者,去体会被控制的感觉,同时观察其他的被控制者。
神秘人并不是完全邪恶的,他只是在利用自己的能力,发觉别人的弱点维生。
很有可能他的本心是善良的。
电影中,魔鬼这个角色,感觉不配做真的神秘人啊。
神秘人怎么会蠢到威胁别人直接用自己的工作手机号。。。
智商正常的坏人都不会这么做啊。
魔鬼的位置也过于危险,不适合神秘人观看正局表演。
所以魔鬼可能就是组织里的第三级:手下。
还有电影中的那笔赎金,神秘人肯定会很感兴趣赎金是用来做什么的,从而去追查赎金的用途,但是电影完全掠过了。
甚至他可能会派被控制者翻看马克扔掉文件的垃圾桶。
所以这部分的漏洞比较多。
最后神秘人再次通话,有可能是说刚那些漏洞其实都是神秘人在看一场精彩的表演。
目前只想到这么多,嗯,谢谢。
因为有吴彦祖看了《控制》,抛开其他噱头不谈,剧情绝对让你大呼过瘾,悬念的设置,前后线索的连接,甚至有点看夏洛克的感觉,只不过吴彦祖和卷福。。。
之后查了资料剧本是改编自 杰克麦斯特的小说。
看到网上喷的人大致分两种,一种是根本没看懂,在吐槽秀智商下限,另一种是说他好莱坞风格浓重,制作水平差照,搬照抄没创意。
第一种为中国票房做了很大贡献,所以烂片永远不怕没有出路,有需求就有市场。
其实我想谈的是第二种,我们一直在谈什么商业元素浓重,照搬好莱坞,我想说的是你连去模仿人家都做不好,何谈创新?
好的东西就该借鉴,我们的灾难片、科幻片,印象中所谓的大片凤毛麟角。
我们的近邻韩国的电影发展速度有目共睹,你可以看它的发展模式和美国几近相同。
我们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长处,更应该学会兼容并蓄。
我一直主张的是要学习好莱坞的方式,这没有什么不好,已经探索出的道路,再去走就轻松多了,你去学人家的CG技术,看人家的编剧产业化,有朝一日就会成为我们自己的东西,《控制》这部影片就是一个开始,你可以笑话他剧情生拉硬拽不本土化,你可以指责他科幻特技邯郸学步笑掉大牙,但他确确实实是一个开始。
我想说明的不是这一部影片在烂片中的争奇斗艳,是要表明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但凡一日华语电影有了好莱坞大片的歧视磅礴,它也算得上是垫脚石之一吧。
再回到商业大片这个元素上来,最近文艺片市场一下子敞亮起来 ,从早年间的微微曙光中步履蹒跚,一下子像迎着朝阳奔跑,我们尚不得知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总之风向标变了,看看今年的张艺谋,陈凯歌都回归初心了。
我们的市场中确实缺少文艺片这片沃土,可是有一个词叫做:过犹不及。
饿了你十天,不能一下子吃太饱!
现在有些人开始抵触商业片,可是要没有这十多年商业电影的发展就没有电影市场的今天。
我们的市场是不完善的,好莱坞靠的的也不仅仅是挑战你视觉神经的饕餮盛宴,他成熟的市场文艺片依然卖座。
艺术与商业不矛盾,欠缺的是我们畸形化的电影市场。
好莱坞成熟的商业机制,完善的市场构成,都是我们要吸取的。
跟风好莱坞 ,没什么不好。
还可以,有可看性,不过还是吐槽几点:1.电影前面木纹说服男主要找出神秘人是谁,这属于电影迎合观众的需要,试想想,既然这一切都 是男主“”策划“”的,那他妈的不是早就是计划之中的,干嘛还出现这么一个桥段。
2.可以啊,一个普通保险的职工可以说服刑警队队长帮他“”“报仇”,800万啊,万一神秘将钱消费 了,呵呵,怎么办??
3.男主女友恰好是银行人员,巧啊??
4.全程监控的神秘人,你屌!!!
直到结尾吴彦祖将戴立忍的手指放进嘴里一脚踹翻的时候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一个复仇与救赎的故事,但偏偏他更偏向于复仇。
上映的时候一直被无人区和私人定制夹击的排片黑洞也收获了不错的票房,看劣质的海报和未来世界和《云图》如出一辙的构造和设定,确实让我庆幸没买票去看。
不过幸好他没有海报那么劣质。
虽然不了解所谓的导演毕国智,但至少不是个个人情节很严重的导演,从头到尾影片都没有出现导演的名字。
不像有些导演名字快比广告出现次数还要多。
导演用一个复仇的故事至少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讲一个好故事的重要性。
确实,改编自美国的故事加上紧凑的节奏和不算拙劣的特效,收获了不错的效果。
除了线索太单一和最后的还原略拖沓之外,这仍旧是个不错的故事。
真正让人惊讶的不是吴彦祖才是终极大BOSS,也不是控制和反控制,恰好是导演最想抓住的每个人亲情友情与爱情的弱点,让人羡慕的是吴彦祖在复仇的过程中这三样一个没拉全部有了救赎。
听到病床上的那首儿歌你确实会有什么神秘人都扯淡的感觉。
三毛确实是全片最悲惨的一个人物,不仅邵兵被野人形象折磨的让多少人感叹岁月的确是把杀猪刀,更是结尾四个人从小一起长大竟然没有三毛。
任达华只要中规中矩就可以发挥在本片中的全部作用。
反倒是许久不出现的戴立忍在最后的胆小怕事上让人惊艳了一把,甚至演的演到最后我都怀疑他不是神秘人。
片子打着科幻剧情和姚晨复出这样的旗号,顺道给iphoneN做了个宣传,不过即便再怎么调侃,好故事还是不会让人失望。
编剧太会糊弄了,生搬硬套的行家。
最可笑的是回忆是从“当我们发现魔鬼的时候我们就开始策划。。。
" 这里面最应该解释的两点就这样一带而过,一是"魔鬼“如何控制别人;二是怎么发现的“魔鬼”。
“魔鬼”可以监听任何屋里屋外以及手机的谈话,还能看到画面,这分明是照搬美剧《疑犯追踪》的Boss,但是人家有最厉害的machine ,你有什么你一个黑帮小混混里的二把手怎么控制的这些人。
假设咱天朝混混就这么牛逼,就有这能耐,马克那帮人又如何发现的"魔鬼"。
蒜了,bug太多,无法言表。
电影讲述了保险业务员马克为了能让母亲住上更好的养老院积极努力的工作,为此不惜在法庭上作伪证。
而作伪证这件事被一个神秘人知道,神秘人以此为要挟,要求马克为自己做事。
最终,真相大白,马克才是幕后黑手。
这是一部复仇的电影,男主马克当年看到黑社会的人对自己父母做的事后,决心报仇。
多年后,马克长大成人,通过做局,将当年的黑社会的人引入局中,最终成功复仇。
这部电影看到一半就知道做局的人就是男主马克,而不是神秘人。
马克是因为作伪证才被神秘人抓住了把柄,神秘人让马克去抢劫,而马克选择听从神秘人的安排去抢劫。
作伪证和抢劫孰轻孰重,应该很好明白。
马克却选择了用更大的犯罪来隐瞒小的犯罪,马克自己主动入局,这里就说明了马克就是做局的人,他的入局就是为了引神秘人出现,他的背后将会是一个更大的阴谋,他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
其实这部电影有点就像一个熊孩子引发的故事。
如果当年黑社会的人来找男主爸爸,男主没有把那个锤子扔过去,可能男主的妈妈不会疯,爸爸不会自杀,也就没有后来的事情了。
男主扔了个锤子,打到了黑社会人的头,致使已经走了的黑社会又回来了,将男主妈妈的手指切了下来。
如果没有这个锤子,可能就不会有之后复仇的故事了。
还有一点,男主为了复仇,计划了这么长的时间,选择做局来引神秘人入局,如果神秘人不来怎么办呢?
即使神秘人来了并顺利的入局,这么大的计划费时费人,中间牵扯进来多少人,如果一步走错的话,之前做的就白费了。
这部电影看下来有几处不合理的地方:1、中国电影,但电影中的名字感觉不太像中国人的名字;2、黑社会老大真的很有耐心啊,可以完整的听完男主的故事,而且整个电影中黑社会老大一共做了两件事情,听故事和与老二火拼;3、故事讲完,黑社会老大和老二开始火拼,两方均受伤倒地,偏偏男主一点事没有,主角光环有点太厉害了;4、黑社会老二魔鬼为了争夺钱财,精通心理学和操控监控,抓住他人的把柄,以神秘人的身份去操控他人为自己谋得钱财。
为什么要选择男主呢?
如果选择有钱人的话或者直接对付老大,我觉着拿到钱的概率会大大增加而且还相对容易,一开始把魔鬼塑造的比较厉害,后来魔鬼直接被他人玩弄于股掌之中,转变的太快了。
最后,凯迪拉克的车啊。
这部电影的一张海报感觉很好,在黑暗的背景下,一张打手五个手指都被绳子控制,男主在大手下拼命的奔跑。
电影也讲述了男主一开始被人控制,最终反转,男主才是真正控制他人的幕后指使。
但是随着故事的展开,剧情已经不受控制了。
这类港片拍的较好的有扫毒 控制 基本包揽了港片的几大元素 悬疑 动作 人性的屈服与勇敢 反转的智慧 还有点缀的家庭亲情和兄弟情。
剧本一如既往的好 演员演技过硬 节奏恰当。
基本上看完会有还不错的感觉。
港片皆是如此 悬疑动作紧张类已经拍成习惯 基本上逃不出这些框。
人们喜欢看金融中心繁荣香港下的黑色夜幕 里面深藏着无数黑洞。
是金钱的诱惑 人性的软弱 还是未知的危险 铤而走险的遭遇。
港片一如香港二字浸润人心。
每一次新港片上映 不再有那种期盼经典的心理 因为港片多已形成惯例。
看完说句还不错 已是审美疲劳下挤出的耐心。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 这些观众爱看 导演爱拍的内容已经变成屈服于娱乐快餐大市场下的小虾米 嚼一嚼 吃个口味罢了 没什么营养。
除了视觉刺激 亦不能留下什么思考 观众比忘记午餐吃什么一样快速忘记了它。
就连以前我们称赞的美国大片 也渐渐被人发现它禁不起二次咀嚼的尴尬。
我们看得出整个剧组都很用心在拍 但本身定位就偏离了方向。
我只记得数年前看的一部月满轩尼诗 其实也没什么内容 没有特技没有悬疑 却能让你会心一笑。
它的剧情有没道出的蕴意 但你却能心领神会。
像是张爱玲的小说 既生活 又抽离。
真正用心讲东西 讲记得住的东西。
这是我想看到的港片。
且不论两个黑老大为何还一直兴致勃勃的听故事(类似这些仁慈的让人一头雾水的地方是在太多了),吴彦祖的故事一路讲来我可是一头雾水(对吧,泰哥?
),一直在留下疑问但总是希望在结局里能够得到一次过颠覆性的解答。
一开头,处于某个未来时空的光怪陆离,我的第一印象是:哦,《全面回忆》的构思么?
吴彦祖被扣留状态讲的故事,我以为是个弱化版的《非常嫌疑犯》;到了魔鬼声控的时候,我又以为是个群P版的《狙击电话亭》;好吧,最后的结局我可是没有想到,这种”猫玩老鼠逆袭猫”的套路,不就是前几个月刚上画的《惊天魔盗团》么?
按理来讲,四处杂糅也不是什么不好的事情,若能处理得当,虽难以操控但起码可保不过不失。
但在本片中,很多因素显得搭配很生硬,故事漏洞太多。
毕国智参与电影制作是很多年了,按资料显示,早在90年代中期的《春江花月夜》就有他的参与了。
最初挑起大梁的要数《海南鸡饭》了——犹如海南鸡饭一样,虽味道清淡但不差、很饱肚。
最令本人印象难忘的作品当然就是《囡囡》了。
联系到现在大行其道的风味港片,证明毕导还是有一定的能力和自我风格的。
在《控制》中,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合拍片、思维受限或被剪辑太多的原因(应该是了,否则怎么不能找个漂亮一点的女主角?
),偏偏就是失去了“控制”。
电影讲述的就是Mark这个保险经纪,因有作伪证的痛脚被名为魔鬼的陌生人控制,受摆布做了一系列坏事,穿插其中一些事一些情等等;讲完故事后又成功利用挑拨起内讧,将两个黑老大一网打尽,原来他才是控制了整个大局,成功实现了复仇……在这我想大概讲讲我觉得比较大的疑惑的地方:1) 或许是想给观众一些新奇的观感,加入了很多特效元素,例如未来的都市、貌似很牛B的手机等,但我看到最后都不觉得和故事情节有什么关系,只是觉得这个城市很阴暗,有必要渲染在未来么?
2) Mark在讲他的母亲的时候,病院里很有恐怖的气氛,李丽丽饰演的护士长也很恐怖,然后……就这么完了?
3) 戴立忍饰演的魔鬼,精通心理学能操控各种高科技实现监视,偏偏选上同一伙人我已经不说了,就不能控制一些有钱或者有势的人?
控制了一大堆穷人下等人慢慢的作案,原来只是谋泰哥的800万,成本上是不是太低下了一点?
4) 吴彦祖饰演的Mark,最后才是控制的大头。
但这场大龙凤是不是周期长了一点?
需要客观因素配合的太多了一点?
还是成本学的问题,有四个人有这么多精力的话,另起炉灶甚至是招兵买马和黑帮死拼也没有现在这个方法这么累啊。
5) 其他较为“细微”的就不说了,例如那个飞起的锤子砸中了戴立忍却点错相砍错人的部分,真是不能再弱智了……作为一个七星伴月式的电影,吴彦祖由头带到尾+拍出自己想拍的东西才是成功的最大关键。
可惜的是《控制》只实现了第一个要素,个别伏笔留得太突兀碍眼,必要的情节(小伙伴们如何被魔鬼控制)却欠缺交代或太粗线条的一笔带过,再加上太多的弱智情节(集中在戴立忍和任达华两位大哥身上),使得大逆转式结局弱了很多很多。
同样是处心积虑机关算尽的复仇,同样是吴彦祖,《窃听风云2》就显得可信很多,故事也就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控制》就是欠缺控制,到了最后不得不烂尾了。
如果说卖点只剩下吴彦祖的话,我只能说那45秒的人鱼线对我这种大老粗是毫无触动。
故事算是很曲折离奇了,悬疑剧最大的好处就是让你猜不到结尾。
吴彦祖以前有人跟我说过,他很帅,但是我一直认为谢霆锋才是最帅的。
现在看看觉得吴彦祖的演技到是挺好的。
姚晨最近处境率很高啊,香港人很迷信风水,就好像他们迷信因果循环,出来混的迟早是要还的,好像就是出自香港人的口。
还不错,剧情值得一看
比faster好看一点,开头追至最后一个弯角绝杀那段超级燃,整体还是感觉稀碎啊。罗西真是我见过的长得最像猴子的(帅)男人,猴系男是不是都很开朗😃
还是比较喜欢Casey Stoner.
8.0 2011MOTOGP赛季结束后的纪录片,盘点了罗西进入GP组之后近10年的经典赛事,特别是开场09年加泰罗尼亚那场最后一弯,那时我正观看直播!当吉比尔努、比亚吉退役之后,着重介绍了斯通纳和洛伦佐对罗西王位的冲击,也呈现了摩托运动的危险残酷,因为下一年赛道就发生了西蒙切里的事故
虽然有鬼一样的字幕时间轴 我还是看完了 Rossi!!!!
VR46 and MotoGP.
羅西的生涯加上伊萬的旁白,傳奇的紀錄片
罗西,我为你陷入疯狂!我要和你舌吻!
4岁就开始练起,我是没机会了 :)
我觉得摩托车跟汽车的参与感,速度感,操控感是完全不一样的。猴王罗西是motogp里的传奇。
在线朱军画质链接http://www.acfun.tv/v/ac413150_2
7.5/10
我就是Vale脑残粉
回顾Rossi的100胜太美好了!!从faster拍到fastest,Rossi的对手们换了一拨又一拨,呵呵~~也让我想起来这赛季又拖了四站还没看了。。补。。。
Fastest, chi è più veloce adesso?
像是Rossi和Lorenzo两人的交锋史传记。
很详实有料的纪录片。节奏控制、氛围拿捏的火候都不错。还有点励志的煽情味道。
传奇车手,很幸运看过他的一场场比赛。
you can't be the fastest forever. and there's only one question: who's the fastest now? Rossi去到杜卡迪之后到现在都还没拿过一个第一 好想他拿第八个grand prix champion…今年要开始看回MOTO GP!!! Lorenzo我真是喜欢不起来耶…rossi他爹说的:sex and bike are the best! hahaha
一直以来猴王都是最棒的 现在依然期待创造更好的成绩
本片是2003年《Faster》的续集,原班人马回归,拍摄于2009年到2010年赛季的世界摩托车锦标赛,全面回顾了MotoGP的历史和展望未来,还有当时赛季的各种车祸事故,以及瓦伦蒂诺·罗西的家乡和现在,很多观点的重复虽详细却也使影片显得有点繁复,而如今MotoGP的冠军也早已是澳洲的凯西·斯通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