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声明这不是影评。
—————————多伦多电影节9月16日周三晚。
今晚在家里连线看得的王晶这张≪不止不休≫,是今年tiff上看得的最好的电影。
个人觉得比赵婷科恩嫂金狮的那张还好,很可能是我今年看得最喜欢的电影,虽然两张都是写的寻常蝼蚁,而且王晶这张还这样秀才造反的一厢情愿,但不重要,我喜欢就好了,而且还有别个有本事才华和勇气的人做了出来,那就是开始。
“The Best Is Yet To Come”里面在我来看有许多重层面的惊喜。
和预期的贾樟柯模式大不一样(王晶是他十来年以来的副导)。
说实话贾樟柯在24城记和天注定早前的好些作品我并不喜欢,因为觉得是盒饭放养的缺乏抓马张力面目模糊的群戏。
这张看了他再次做演员后、尤其是后面那两个连线采访片段后彻底改观了。
他和tiff的那个南方华语口音胖丫头的采访我听几截就开始鼓掌。
这他妈是在自己家里,大半夜的。
这张电影给予我的惊喜:— 余力为。
我之前最讨厌余力为那路灰鼠鼠杂乱无章混乱的摄影。
这张全改观了。
似乎还是有些手持摄影的晃动,但不知他是不是加了斯坦尼康,反正不是120块人民币地摊货的手持DV。
看得清人脸了,饱和流丽的色彩,小景深大光圈焦外的温柔的圆形七彩大光斑,衬在slow tempo不怀好意的以及律动的电子音乐里。
谢谢你让我好好看了个沉静而不屈服的故事。
— 演员。
主角这个孩子我没听说过,不算美,但自始至终单眼皮里就是倔犟两个字。
苗苗前两年看得了她一张越战片,教人心疼价的。
张颂文那广东婆娘我一向喜欢的。
秦海璐在里面是张的恩爱婆娘。
这张电影和科长早期的片子最大不同是无数明显受过系统训练有经验的好演员,所以戏是戏、骨是骨。
哪怕科长叫了他在≪站台≫里的某个山西矿工老相好又来客串了个角色,在这片里也不是木呆呆的看着就是在赶鸭子上架似的做戏,不成这二十年得了训练熏陶?
群众演员做自己还是在纪录片里适合些。
另外恭喜贾樟柯监制:终于在这张电影里找到了最适合自己形象的角色——他做的是一山西黑心煤老板的没心肝的包工头,比伊去做东莞妓院里的买齐白石的商人传神太多了。
所以到底还是先有根基才会有感情。
— “大波浪”乐队。
我这段时间在个什么电视盒子上追国内的≪乐夏2≫追得要死要活的。
这个大波浪恰巧是我喜欢的乐队之一。
主唱那个像是个吸毒吸得马上要脱阳的王志文,但他们的音乐是真他妈好听的鸭!
开篇没多久见到这厮在个北京的地下酒吧里一阵阵抽筋似的扭动:cancel false cancel right,cancel false cancel right。。。
电影结束时这几个变态又还把那歌唱了一遍。
— 黄章晋。
没错,是大象公会的那个显然狠有趣的中年死秃驴黄章晋。
这张电影取材于当时似乎是南都的一个记者(2003/4年时互联网尚未席卷一切,那时大的纸媒是有号召和公信力的)。
黄在南都似乎做过有时日的,而且还是高级的。
他是这张电影的首席文学顾问(名字排第一个),在王晶这戏里大概客串他自己原型的一个无对白小角色。
我看见他那秃瓢在一群人里翩翩露出来,神情严肃,当场爆笑飆尿。
— 故事。
这故事我就不知道怎样描述了。
这张电影里的故事取材是真实的故事。
先前有些看过的文青拿它和≪药神≫做比较。
我估计后看的一些愤怒的文青很可能嫌它的故事主题避重就轻:上来声讨道那么多重要的事情你不去做不去讲,单捡酱的一个没死几个人不痛不痒的事来说,有没有一些主人翁的道德感的啦!
我对伊们的这问题也无解。
但我家老爷子本身原也是乙肝阳性携带者,广州在很南的南方,大概那时还是和北边动不动就闹革命的情形不一样。
也只是记得他有次从大学里回家来说道,阳性的,叫你们以后都注意小心。
似乎也并没有困扰工作入学就业的担忧。
当然那时我们一家已经很久没去北方看过了。
我们在学园区看的是K保入户的港台卫星电视,当然也是觉得再往南的那些人也是一样的蠢和无聊。
—————不知怎么我看王晶这张电影,时不时联想到一些秀才造反的古,尤其看到黄章晋那中年秃驴后。
年轻时也理想追寻是值得尊重鼓励的事情,老都老了头都秃了还坚持二十几岁的价值、凭地给人看笑话。
我小时候觉得自己是个有道德感理念的人。
2003年底我搬去温哥华住了一年,也就是王晶这电影背景的时候。
04年那一年我交了很多新朋友和男朋友们,快乐无边地,希望那样的时日不要过去。
2004年圣诞夜我和西风还有嘀嗒儿两个女孩子在荡烫晚上吃饭泡吧蹦迪后出来游荡,见到一个耶稣庙,于是决定进去和天上的神聊天祈祷。
我们进得庙里,在长椅上做了下来,各自在心里默默地和上苍对话,聊的是过去时候自己的恶行蠢行和往后的寄望。
平安夜里祷告完出来已经是第二天凌晨二三点,出来时我们没有彼此交流和上面那个刚才说了什么,只是说了当时有没有对话祈愿。
我当时像个中西部来选美的金发波霸小姐一样,祈愿的是世界和平、不要打下去了、让美国人赶紧从伊拉克滚蛋。
蠢成这样的祈愿当然没有告诉她俩。
后来我睡了好久。
多久不知道了,醒过来时开了电视去刷牙,迷迷糊糊地听说东南亚海啸。
过些时候发现死了好几十万人。
从那年起我没有再去参加过圣诞弥撒。
我也拒绝相信这是我念错祷文讨价还价的过错。
已经不知道扯到哪里去了。
说回王晶这张电影:格局再小也好,题材再安全也好,做了就是胜利。
像甘地说的:you must 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be.
科长作为本片的18分钟专访。
他明年有希望两张电影面试,一张是关于年轻人的,一张可能是纪录片
多伦多影节的亚太区选片指导Giovanna Fulvi女士。
磕磕巴巴的女翻译(字词其实选得挺好的)。
科长/煤老板的爪牙贾樟柯。
导演王晶。
“法律规定的一定都是对的么?
”这本身是个严肃但又追求社会进步的问题,同药神推动了制度改变的内核没有区别。
同样议题的还有韩国的《熔炉》。
一个人振聋发聩也好,一群人抱团取暖也罢,力量足够大时,对的永远是对的,真相浮出水面。
让我们产生一定疏离感的可能是「乙肝」这个遥远又陌生议题,它不像药神的“穷-病-死”那么宏大,某种意义上是因为这些人连呐喊的机会都没有,他们蜷缩在阴影中,比起无法直面死亡的绝望,这种没人理解的压抑,不可不谓心酸。
电影精准传达了这种压抑,笼罩在我们身上的阴影可能不是乙肝,可能不是某种可以被定义的那么清楚的歧视,但背后共同的,是一种扭曲,一种错误。
“我们凭什么要接受一个错误,不能试着改变它”揭示错误的勇敢,与试图改变的赤诚,构成了电影的全部视角。
而这一视角似乎比「乙肝」更加让此时的我们陌生,关于一个记者,调查记者。
当我们看到黄江穿着皮夹克风尘仆仆的赶来,他那么的生动形象,心中很难不勾起对这份职业的肃然起敬,但联想现世,总觉得对于新闻理想这份讴歌却又实在荒唐。
这构成了某种对电影的遗憾,甚至延伸出了一些“带着镣铐跳舞”的惋惜。
可碰巧前几天我看到一则新闻,未满14岁的男孩强奸了一名幼女无罪释放。
那时我看到大家的愤怒是相同的,态度也是一致的,甚至恐惧都是想通的,“如果那是我的女儿,我该怎么办?
”很多网民、大V在口诛笔伐,某种意义上,他们短暂的拾起过韩东飞起的那支笔。
只是当愤怒达不到顶点时,你我皆为沉默的大多数。
可惜当事不关己时,我们早已习惯了熟视无睹。
是该好好想想,“这世上的事,有哪件事和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呢?
”希望我们不再只是蜷缩在围墙里等待韩东的人。
无论怎样,“一亿人的反歧视主张”呐喊也好,一张白纸的无声也罢。
都希望有更多人能看到。
这让我想起去年的某一天,某个地方,寒风中,你我皆韩东。
镇压性国家机器——后简称国家机器:本质在于用武力保障再生产的政治条件。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Appareils Idéologiques d'Etat)——后简称AIE:内容上存在物的支撑而非纯粹“观念的存在”,并且这些支撑的物扎根于非意识形态的现实之中。
以本片来说,物的支撑体现在“法”(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应用的、被规范为法典的规则系统)的确定,并且扎根于经济生产实践和知识生产实践中。
一、《不止不休》的陈述——一次意识形态再生产路径论述先用阿尔都塞的重要观点原文来为本次关于电影陈述的分析下结论:“意识形态的作用在这里并不是简单地掩盖了总是起决定作用的经济方面 , 而是掩盖了统治作用的方面 ,并掩盖了其统治作用的事实本身”,“实际上就是它以一种特殊方式隐瞒阶级剥削,以致任何阶级统治的痕迹都系统地从它的语言中消失了。
事实是,它本身的状况不允许任何意识形态以阶级统治的意识形态出现。
”意识形态的再生产微观机制大致如下:意识形态的生产与再生产机制通过个人(韩东、乙肝携带者)、主体(媒体、被规训的一类群体)、大主体(AIE等)三个基本要素实现螺旋上升,首先通过意识形态的“唤问”将具体的个人转变为主体,意识形态的特性为:“把显而易见的事当做显而易见的事强加于个人,使个人意识到事情‘本就是那样的’”。
而后通过主体对大主体的“镜像承认”,形成了主体的自我承认、主体间的相互承认以及大主体的保证这样的意识形态重叠镜像结构保障,最终目的是通过意识形态确保主体落入“臣服、普遍承认、绝对保障”的三重组合体系中。
以电影本身举例,报社(行业)下媒体主体得以存续的一大核心就是有“新闻”,而在本片中新闻内容无一例外指向的都是法、规、会。
瞒报矿难关于法、春运事项关于规、听证会等自然关于会。
正是在这一大的绝对条件下才有如此多媒体主体的存在。
也正因为如此,片中着重提及了“学历问题”,我想这不仅仅作用于韩东本人最终自爆自己初中毕业的暗扣,同时也强调了记者的一条走向:通过自己丰富的人脉和高层关系这一先天优势去靠近理解大主体的唤问机制,并以此通过出版的方式唤问其他的个人。
正如影片中所说,一旦印刷的机器发动就不会再因为任何人、任何事停下来,这句话可以是一种“理解方式西化”的第四权理论的美好构想,同时也可以证明这一AIE的巨大惯性——一旦唤问发生,哪怕是错误的也无法停止,无数的个人就会被无休止地被唤问为个体,也可以理解为被规训。
我们可以发现,电影中,报社本身一直以来都是AIE系统中的重要构成组织/机器(姑且简化地确定AIE的范畴),重要程度仅次于学校、家庭等,如阿尔都塞所说“AIE在每一套机器(或组织)的物质配置中实现了一种外在于它们自己的意识形态,即国家的意识形态”,这一外在便体现在文本中反复提及的“法”之中,无论是国家机器抑或是转变之前的韩东本人亦或者是“观察报”所代表的其他媒体都是在用外在的“法”本身去规范自身的行为,从而形成一套媒体人特有的意识形态,这一意识形态一凝思自身形象的方式向大主体作出保证,即媒体人的客观(事实上违法)、理性冷静,构成了AIE的封闭内部结构,最终又作用于国家的意识形态本身,从政治上维护国家机器本身的合法性。
因此在影片的后半段,当韩东决定跳出他所处的AIE质疑大主体本身时,病友反而是拒绝的且封闭自己的,因为在长期的规训之下绝对的大主体占据了独一无二的位置,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当法被制定,通过其他的AIE层层传导以各自具有特色的表意去传达的过程中,意识形态因此被塑性,体现为社会中的整体性歧视,从家庭、教育、社会生产的各方面都予以了拒斥,同时这种拒斥会在意识形态层面稳固大主体的绝对权威和正确性,反作用与意识形态本身,强化对于乙肝的恐惧和怀疑,这样一个长期形成的过程即使后期会存在革命试图将其颠覆作用性也相对有限,一方面从电影本身来看是如此,另一方面从现实中各项事项来看也是如此,最遥远的可能要属秦制了。
因此,这也由此引出了本片的另一层思考:媒体、记者究竟是追寻什么,调查记者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在何处?
第一层是一般能够见到的一部分伟大的调查记者,出生入死发现一个个违法的事情,现实中对应着三鹿事件、大量的黑煤窑事件、污染事件,这些事件本身是违法的;但第二层是,仅仅这些就是一名伟大的调查记者的全部了吗?
也许在此之上还有一层亟待去调查的事情,例如呼格案、例如本片,这一层质疑和追寻本身的合理性基于的不仅仅是勇气和正义,还有的就是主角韩东所说的“观察和思考”,在冷静和理性之外,在黄江这个角色所强调的记者非常珍贵的品质之外,还有一层对于每一个事件背后深层问题的反思,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了《1367》最后一章,在叙述诡计背后隐藏的所谓“私货”,一种个人的、未被唤问、规训之下的最基本的思考。
二、关于《不止不休》意识形态的陈述——一次不彻底的革命叙事《不止不休》的主题是什么?
单从表面上来看,影片文本走向又是一次“药神”式的叙事——在反叛表象外表下的主流叙事:表述一个游离于既定国家机器之下的个体或组织,剖析其在既有意识形态之下发生的社会实践,再通过革命机制重塑AIE,以此证明国家机器的合理性、稳定性和自我革命意识。
诚然,这一叙事类型本质上对影片的表达蒙上了一层厚重的滤镜并且必定会影响到最终本文表意的指向,但是正如电影手册评价《青年林肯》时所说:一件艺术作品不能按照一种线形的、表现性的、直接的因果关系同它的社会-历史背景相连接,而是与社会-历史背景有一个复杂的、折射的、离心的关系,对此必须要严格地加以阐明(因此,借口说因为“经典的”好莱坞电影是资本主义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只能反映这个体系,所以应该抛弃,这是过分简单化的作法)。
在矿难事件报道后,在全片叙事中渗入了新的叙事主题的一个元素——一个关于媒体人作出的报道的效用的思考,也由此在新的具有统治力的新故事线出现时全片的革命性表达才具备了一定的合理性,接下来韩东在街巷、出租屋、报社、网吧四个场景中韩东被表现为①一个机敏的调查员、②一个涉及新闻报道伦理困扰的记者、③一个无法承受失败的带有家庭关系的生产者、④一个自由的脱离一切意识形态唤问的个人,对应的也是一篇新闻报道——AIE实现其意识形态机制的重要媒介被革命性颠覆的过程,在阶段③中,类似青年林肯,韩东本人的形象也被进行了一种充满愤怒和无力的描写,表现出了一种对于理想的完美调查记者形象(孤独、理性、冷静)的矛盾,但影片在韩东女友的描写上是失败的(这也是我目前只能称其为韩东女友的原因),韩东女友的工具化、扁平化的描述导致其在阶段③中的描述并非完全匹配和恰当,换言之,对于韩东来说第③阶段本身是可以不存在的,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物进入第④阶段时的光辉形象,本身扰乱了影片意识形态设计中企图灌输给人们的东西,甚至严重点说偷换了本身的核心表达的革命性——对人的讴歌立即转化为对于国家机器的讴歌,对于本片来说这样的核心主旨的调整稍显突兀。
正如电影手册对《青年林肯》的分析中二十二 胜利章节的剖析。
在报道完成后,个人认为并不算精妙的产生了一种表达:报道发出后,原先无人回应的QQ被大量回应,在这样的情况下还做了一层并不算高明的悬疑点,将头版报道的画面后置叙述,这样一种“悬疑揭晓点和最终的头版高潮以及结尾同时到来”稍显过火,类似电影手册在评价《青年林肯》最后一幕时评价约翰·福特:“可谓集哀感、拔高的符号之大成”、“福特写作的强制性和暴力性手段/风格为了自己的目的过渡利用这个形象并且暴露了它的过火和荒谬的方面,无法再进一步利用时,只好把它送进博物馆”,虽然未必应该或需要如此毒舌和严格,但是这样的结尾导致情绪和叙事上的陡然拔高带来的效果与青年林肯的一幕类似,个人的形象湮灭,仅剩最终保留在银幕上的那一个头版,括弧实习记者韩东一作,虽然从影像上呼应了片头提到的那些留在墙面上的报道,但是从本质上来说,留下的更多的是一个物化的新闻报道如同“林肯进入博物馆”一般的符号性表达。
回到“一次不彻底的革命”这一观点,影片的表达也在结尾处呈现出了一种:在影片的意识形态上仅仅表述了一次意识形态的调整,但是本身影片的意识形态最终目的是革命性地颠覆现有的AIE以及意识形态作用机制的,颇有一种虎头没尾的怅然若失之感。
最终完全复用《青年林肯》的结论也未尝不可:简而言之,为了完成这样一种工作,影片在行动中直接地规定了它的运作方式和一系列手段,这让我们看到了制作这样一部影片所付出的代价,所费的心机和所绕的迂回曲折的圈子,这一切只是为了把某种意识形态的设想贯穿到影片中去。
仅针对院线成片。
在当下选择这个题材无疑是一种可敬的勇气,而观众也因此看到了勇士的惨状:被拖延、改写,甚至去接受一些原本违背原则的东西。
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发现本片与《药神》的相似性:存在一个相同的一个边缘人群(病患)共同体、一个为这个人群奋斗的孤胆英雄式人物,人物为此作出牺牲,最终改变了体制。
与之不同的是,《药神》的人物是灰色的,承担的是违法犯罪的代价,做的是贩药救人的实事,因而作为一个健康人,徐峥能够自然而然的自洽于这个共同体中,与他们命运与共。
而白客,一个记者,撤销了一开始揭露乙肝代检的稿件,转而希望(或者说要求)乙肝患者们向他坦白自身受到歧视的遭遇,自己将这种情绪(甚至不是受歧视的客观事实:受到了何种歧视、怎样的歧视,而是一种极易引起人同情和忽略重点的情绪)扩散出去,凭此就能改变患者的处境。
这不能说是一种天真,而是近乎一种残忍;而他所受的代价,仅仅是失去了在体制内报刊工作的大好机会。
记者在本片中最终被定义为某种底层结社的二手意识领袖,逼迫着边缘人群站出来,而毋顾他们站出来的代价。
本片选择“反歧视”作为中心任务,实际上是一种极其险恶的诡计:一方面,电影中所有的被歧视困境基本都是体制与法律层面上对乙肝患者的不准入政策,但记者所要对抗的,却被统统偷换成了普通人对于一种不甚了解的疾病的恶意。
因此,记者本身成为了底层压迫底层的工具:他不对准造成矛盾的核心问题,不要求改变一系列不合理的规定,不要求社会提供对于乙肝疾病应有的知识普及;而是要禁止这种因为教育缺位、政策不公、管理缺失引发的大众对于疾病的恐惧和恶意,乃至取消人们为自身安全担忧的权利;把恶的产生和扩散、以及最终解决策略,统统锁定在了受害者和潜在受害者——也就是普通人当中,并且要求他们自己自发改变,以及承担后果。
另一方面,记者因而失去了他应有的锐度和尊严,一个严守事实的态度是被贬低和不尊重的,甚至会沦为多数人恶意的帮凶。
因此,这种职业操守的缺位和被替换,使得本片所描述的记者的核心行动欲望,或者说,记者的本质,不得不从属于一种朴素的、无处发泄的同情,从而近乎煽情和虚假。
最后,记者最终成为了某种煽动者——而这正是互联网时代人们对于舆论、意见领袖的样貌的基本理解:抛去事实而直抵共情,不问来处而肆意发泄,不问具体的人,具体的处境,却要改变天地。
而底层人,无论是“病患”还是“正常人”,则都是无望的和盲目的,不得不寄希望于这样的领袖身上,希望他们挺身而出,用某种温柔话语,去感动那个above us。
这不能不让人毛骨悚然。
尤其在一种社会重大疾病行将结束的当口,去攻击一种对于疾病的朴素的、来源于无知的恐惧,无疑是要驱赶人们,赶紧忘记这种疾病,忘记因此遭受的不公和痛苦,乃至以上的东西。
对于一个价值观最大的侮辱和损害和侮辱,不是忽视、封禁和污名化,而是偷换概念,再加以歌颂。
不止不休,本应是一种双关:一方面简洁地代表人文精神的某种操守、持续性和生命力;一方面某种暗指什么“不止”,什么便不能“休”。
而本片所呈现的,正是英文译名The Best is Yet to Come,一个虚假而造作的幻想,哄人入睡,而让你忘记那双推动摇篮的手。
说实话,进电影院之前,我是有期待的。
打开豆瓣,刷到了这部电影,“ 越来越严峻的大环境里能出现这样一部电影 ”,“ 在表达、市场、审核等各方面之中做了权衡, ”,“ 年度华语电影预警 ”;首页的诸多好评让我眼前一亮。
有关新闻记者题材的电影在国内是少之又少,我匆匆瞥了一眼简介和主演,看见张颂文与苗苗,心想莫非沉寂了许久的国内电影又会出一匹黑马?
二话没说,坐标深圳的我立马去看了点映。
然而,我的那颗满怀期待的心,只坚持到了电影的一半,就泄了气,尤其是在最后的二十分钟,我看了好几眼手表,一直在想就剩20分钟了,导演要如何收尾,如何把电影的高潮引出,如何将新闻记者的理想表现出来;如何将白客主演的主角的个人形象立起来;以及如何将电影当中那个新闻事件本身的故事讲好,讲完。
可惜,我没有等到心目中的答案。
我在想,终于有了一部国内的电影触碰到了新闻记者这个题材,然而戴着镣铐跳舞的同时,也给作为观众的我留下来太多的遗憾。
首先,作为类型片,这部电影在讲故事这件事,我认为就是有一些问题的,它不像《我不是药神》那样围绕着一个话题展开,所有的画面与旁白都是为了人物服务,开篇不到十分钟,就通过与邻居的对话,陪儿子搓澡,与前妻的争执,照顾父亲等画面,恰如其分地塑造了程勇的市侩,展现了其生活上的困境,甚至没有一句话一个画面是多余的;然而《不止不休》整部电影除了为了表现新闻记者的理想追求,还刻画了白客主演的小人物的成长,其在北京与女友的困顿漂泊在电影当中就占了大量的篇幅,电影呈现了好几处北京城市夜景的空镜,配合着忧郁的bgm,我承认我很喜欢这样的画面,但是这样一来,留给主线故事的内容就不剩多少了。
同时,整部电影在仅有的两个小时内,在主线上安排了两个有关新闻报道的故事,我不太满意的是第一个有关煤矿新闻的报道,似乎就是简单地陈述了这么一件事,我以为会发生什么,结果就是白客碰巧遇到了一个正在签字接受赔偿的家属,自然而然地完成了采访,结束了。
我甚至被迫理解导演的难处,不得不点到为止,甚至陷入了一种到底是不能拍还是拍不出来的疑惑当中。
煤矿新闻报道回来,张颂文对白客说,做记者,同情心只会影响你的判断力;这句话可能就是这个故事存在的唯一意义吧。
第二,几个主演所扮演的角色,人物略显扁平,且不说配角,就连主角也缺乏该有的人物弧光。
白客所饰演的小青年一上来就是一个极其有新闻理想的人,一个类似《狂飙》中安欣一般极其“轴”的人。
尽管我能接受剧本上这么一个高中肄业便能在京城报纸实习,与北大复旦等高校毕业生同台竞争,的戏剧设定;但是电影当中白客整个人物成长还是稍有欠缺,尤其是对于他得知乙肝携带者不应该被歧视的时候,驱使他坚持撤稿的到底是一登场就被赋予的同情心和正义感,还是自己同为弱者初中毕业不被接纳的同理心呢?
还是皆有之呢?
我认为这种不确定带给观众的就是说服力的欠缺。
白客个人的表演,虽然可圈可点,但比起《我不是药神》当中的徐峥,还是有些差距,给我一种略显呆板的感觉。
而徐峥在一出场就立住了自身贫穷、生活陷入困境但同时又有些市侩的形象。
紧接着,儿子要出国、父亲又入院,经济上的双重压力,导致他不得不开始卖印度仿制药;赚了钱之后,人物精神上的变化,那种暴发户趾高气扬的样子,通过撒钱让酒吧经理跳舞这一事件,得以充分展现,并且与前面没钱时的市侩一脉相承;与此同时,去谭卓所饰演的思慧家看见她女儿,便良心发现,这也点出了人物深藏内心的善,为后面的转变埋下伏笔。
电影《不止不休》当中的几个配角,宋洋的表现不错,他所扮演的主角的朋友,几场对手戏都极具戏剧冲突,也为主角内心的转变做了铺垫。
同样是配角,张颂文的表现自然没得说,但是苗苗所饰演的主角的女友,就稍显单薄,仅作为衬托主角穷困潦倒的作用,却给了我一种俩人是在演北漂奋斗爱情故事的感觉,这样一来,让我误以为是有关新闻记者的话题能说的就这么多,导演已经尽力了,只能来几个其他人物丰富一下故事。
苗苗和白客
宋洋和白客第三,剧本对主旨的表现不够明确,短短的两个小时塞进去了太多东西;同时,在主角如何用自己记者的力量来帮助这些乙肝携带者这一中心事件上,剧情过于简单。
我先简单地分享电影中几句台词:“与其苟延残喘,不如从容燃烧。
”“有些事,我想做完。
”“这世上的事,有哪一件事跟我们一点关系没有呢?
”“我们凭什么,我们明明有别的选择,凭什么要因为别人贴在我们身上的标签就抬不起头来,凭什么呀,凭什么要接受一个错误,就不能面对它,改变它吗?
”从这些台词,我们可以读出:青春向上、理想主义、执着、坚持、同情、对正义的追求、自尊自爱、甚至还有一种偏执!
真的太多主题而难以顾全。
最后20分钟,我一直在想导演如何收尾,结果是主角跑到乙肝携带者那里争执了一番,唯一的戏剧点就是先被哄了出来,然后又锲而不舍地对着门喊出了前面的这段“我们凭什么”的台词,于是就有一个先前被主角帮助过的小伙站了出来,带着主角到处采访,一段段蒙太奇之后,主角完成了对乙肝携带者的新闻纪录,发给他的老师后,新闻见报,电影结束,实在是过于仓促。
最后吐槽一下那段与乙肝携带者的对话,镜头语言也不好,我甚至有些出戏,白客好像在演一出话剧,门外的他在嘶吼,结果镜头转到门内,几个人默默相视,是被触动了?
还是感到无奈?
;结果镜头再给到白客,他刚说完,门开了。
我一直觉得社会题材类电影的语言,最好是贴近生活,可以有戏剧化的表达,但是如果主旨完完全全通过对话来表现,我只能归于导演的问题。
同样是长篇处女作,我们来看文牧野的《我不是药神》,在徐峥决定重新卖印度仿制药之前,他去看已经去世的老吕,从老吕家出来,无数的白血病患者戴着口罩站在门前注视着他,我们作为观众同样感受那份对于徐峥扮演的程勇的灵魂上的拷问,镜头一转我们从无数病人的身后,望见正处在中间的程勇的脸,那份自责,那份对内心善的拷问,直接就写在了他的脸上,直到他走过人群,镜头缓缓给到坐在楼梯上的黄毛,黄毛在吃橘子,悲痛再次揪人心弦。
在程勇再去找黄毛,想让他帮自己再卖起仿制药时,黄毛啥也没说,直接让程勇让开,我以为程勇会直接告诉黄毛,我这次只卖500块,结果电影没说;而正是此处留白,后面黄毛直接过来帮程勇搬货,让俩人的和解显得自然顺畅得多。
写完这篇稿子,已经是看完电影的第二天,如今是2023年,距离电影当中的2003年已经过去了20年,十年前我曾有过记者的梦想,那时候最爱看的就是南方周末,那时候似乎纸媒就已经日渐式微。
当我走进电影院,似乎从这部电影里面找寻当初理想的蛛丝马迹,殊不知没有人能再给我一个答案。
我不哀叹这样的变化,没有人,没有事物能逃得脱时代的变化,没有人知道下一个十年会发生什么变化,但我希望能有好的电影带给我从未有关的梦。
《不止不休》综合评分:7分。
不止不休这部电影,其实是一部温暖又充满着力量的一部电影。
其实大家一开始不要把这部电影想的太过于悲痛,或者是太过于沉重。
虽然讲述的故事是有一点点让人感慨的,但是看完了这部电影之后,你一定会感受到内心充满了温暖的一种力量。
说实话,现在很难看到这样子好的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这部电影也是改编于真实的故事,并且聚焦到了新闻记者这样子的题材上面,在现在的影视圈里面,真是实属难得一见。
在这部电影里面能够让我们看到了小人物的热血的情怀,也看到了新闻记者的内心的一种坚持和理想,更看到了大家想要为了公平,反对歧视的一份意志力!
这就是一个温暖的力量。
在这部电影的前半段部分,我们能够看到了一个新闻调查记者的成长,在电影的后半段的时候又把内容聚焦到了乙肝群体,与其说这是充满着故事性的,还不如说这更像一种群像的写实。
在这一次的电影里面,能够让我们看到一个宏观的意义,不仅仅只讲述了一个人,其实也是讲求了一整个群体。
让我们看到了一代新闻人对于真相真理的一种追求!
这又是另一个温暖的力量。
最后很想谈一谈苗苗饰演的小竹这个人物角色,其实小竹也是韩东的一个港湾,给予了更多的支持,也给予了更多珍惜的意义,这就是为什么我说这部电影是充满着温暖的力量。
其实哪怕是通过了这样子一个小小的女性的角色,都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感触。
因此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也希望每一个人都可以坚持着自己内心温暖的这份力量,朝着自己的人生走下去。
歌舞片、谍战片、西部片、体育片,不论什么片子,用在一段时间内在一个地区会火一阵子,就像港台流行过赌神、也流行过僵尸片。
我们不一定知道下一个会火的片子是什么样子,但是现在在做的是什么还能看到的。
从《我不是药神》开始,我们大概是发现了一种类型片不仅在韩国、印度有成功先例,在中国它也是有市场的,就让我们把它称作社会题材片吧。
于是天下的作文一旦成了固定主题,就有了固定套路:选一个不太得志的主角,选一群破落的社会弱势群体,选几个善恶两难的问题,选一个唤醒天真的小孩。
一片故事大抵就这么促成了。
先摆正姿态,这片子好不好?
坏不坏?
我的答案是都谈不上,中等而已,如果真的评分的话,6.5到7.2之间吧。
不过对于有期待的观众来说这部片子是不是令人失望的?
我觉得是的。
你要是问我为什么有失望,那没办法,我关注啊,哪怕我不关注,你别在网上放推广啊,你低调点啊倒是!
结果变成了,贾导演戏,逼真,我看到了,挺好;宋洋爆发,激烈,我看到了,挺好;白客在车上帮助他人,反对歧视,我也看到了,也挺好;我觉得你这片子这几个片段整的都挺好,我就去电影院看了,结果合着你这里面好片段也就这么几个啊?
这就是类型片的伤痛,不论你是搞社会题材还是做动作大片,你预告里放出来的东西哪怕是你整个片子里最好的,那都无所谓,但是你放出来的东西是你仅有的,你这一整部动作片的子弹都打在预告片这五十秒里了,那特么我这票价就有点不值得了。
而且说个真的,贾导玩票很帅很有范,但是不论大世界扭蛋机还是不止不休,导演咱真觉得自己演的好么?
占那么大的戏有必要么?
做一个天注定里嫖客不好么?
再说伤痛中的伤痛,就是剧本不对,太多的争论都让人感觉不对。
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我价值观差太多,我就不明白了为啥白客要撤稿,一个前面说了自己机会不多就这一次的,一个高中肄业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也小十年的,更重要的是一个明明已经知道了哪怕自己不发出来同行也会把报道发出来的,为什么非要把稿子扯掉?
如果是我的话我更愿意在这件事上做好,做成在这件事上说什么都令人信服的媒体,然后再想发表什么言论再说呗?
有啥本质问题么?
是我太复杂么?
我不懂还有,为啥宋洋要突然那么生气啊?
就为了诉那几分钟不诉不激烈的苦?
这个爆发就在剧情上让人觉得离谱啊。
明明自己朋友都回来帮你了,报道也没写,造假的文件也还给你了,你还想要啥啊?
是我生活过的太顺遂么?
我不懂还有还有,这都不是我觉得这是我女朋友说的,那彪哥有什么可站在道德制高点的啊,那你造假代检你还把人家医生给坑了,问题是你不是收钱了么,人家医生不是没收钱么,那为啥给你整的那么仗义啊。
不过这一段我还是宁愿相信是因为太多原因被改掉了,我宁愿是医生收钱帮忙,要不然实在是太奇怪了。
总之就是,太多的剧情的爆发点,都没有足够的剧情铺垫做推进,太多的人物都没有足够的剧情让他们变完整,不是片子不能好,是编剧上太奇怪了。
我倒是更愿意相信是因为这两年半的延期,让这部片子变得奇怪,让很多本要说的东西因为怕刺痛太多人而说不出来。
因为片子还是让人有想看的想法的。
再说演员,张颂文实在是不需要提了,好,从一个观众的角度,很好,除了要亲秦海璐那一寸镜头的眼神有点奇怪,剩下的都好。
尤其在现在的整个媒体对他戏痴的运营下,让他在以记者身份去现场时那些故意的细节表现在观众眼里建立的特别快,大概是做一个卧底的记者要掌握的技能和演员有相同之处吧。
喜欢张颂文老师有一段时间了,大概是从《演技派》那个节目里对他大有好感的,看了许多他的表演,但是讲真的,演的有点多了似乎,像是刻意安排了细节的学生作业,拳套里的烟,把烟灰缸拿到身后,这种细节有点占镜头了,反而不像他出场的一刻,风尘仆仆里有细节却不占人眼球。
白客倒是没什么可说的,相比起小鲜肉,演的很好,哪怕与张颂文对戏也表现的不落下风,白客的戏是让人感觉不错的,为了脱掉喜剧外衣,有他重要戏份的电影几乎总是一副不言语的狠人模样,有些重复但还算耐看,只可惜他似乎是个标准的有资源却又资源都一般的资源咖,对于我这种有王大锤陪伴过童年的人看过来多少是有些可惜的。
最后说一句吧,第二天又去看了新海诚的铃芽之旅,女朋友看完了说看吧,这就是好歹剧情合理。
我深以为然,两个人都认为哪怕有不太合理的地方,在一个动画世界里也相对合理了。
这也告诉我们,一部电影合理很重要,就好比你让圆珠笔飞起来可能很梦幻,但是你让报纸在飞起来,就真的很恶心了。
最后希望是删减太多了吧,希望是这样的,毕竟导演感觉还挺好的,哪怕不是因为删减原因,也是及格的。
害,观众嘛,期待太大了。
首先最大的问题是,白客他报不报道血牛都不会影响到电影走向,他报道了有了记者最起码的素养就是客观,而且还可以继续为乙肝患者争取地位,这样还能转正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而放弃只是苦了自己罢了结果导向的话毫无区别,只是导演自己非要为人物安排改变。
另外唯一的女性角色就是个没有用的工具人,全部都是男性角色,前后风格也不一样,一开始手持摄影带入电影世界感觉还不错,但后期就消失了感觉前期科长看着呢后期就王晶自己弄的感觉,开始用滑跪啥的了,前期过于平淡为了塑造记者的过程花了很长时间但是没有戏剧冲突没有体现出记者队社会的影响,以及记者危险的过程,比如煤炭只是展示了过去了采访了结束了就头版了然后就没了很平淡,而后期突然就开始极度的剧情性,甚至于有些离谱夸大同时有过分简单化了,而且后期主要想说的是乙肝前半段是说记者很割裂。
光圈一直非常大也蛮奇怪的,我一开始猜想是后期是光圈小了点因为一开始没有看清世界后面看清了结果啥也不是,估计导演是为了不暴露现代场景下拍04的北京吧
古人说,枪打出头鸟。
可罗永浩说,有些鸟来到世间,是为了做自己认为对的事,不是躲枪子儿来的。
这个世界很复杂,在一些黑暗的角落,需要那么一束光去照亮。
电影《不止不休》主要讲了两件事。
一件是,追求新闻真理,不止不休。
一件是,反对歧视,追求正义,不止不休。
东北小伙韩东(白客饰演),出身贫寒,初中毕业高中肄业,学历低微,找份普通的工作可能都费劲,但是他却一心想要进报社,当记者。
他的好朋友张博(宋洋饰演)劝他,不如先找份其他的工作先凑合着。
但他却用张博说过的话反驳,“与其苟延残喘,不如尽情燃烧”。
他想尽一切办法,终于在去报社领稿费的时候,遇见了自己新闻事业的领路人,黄江(张颂文饰演)。
靠着之前自己对老家化工厂污染的新闻报道,韩东赢得了黄江的青睐。
尽管在报社当实习生没有工资,稿费减半,甚至一年都留不下一个实习生,但是他还是毫不犹豫地一口答应。
拥有这样的新闻热情,是最初级的追求新闻真理。
跟着师傅黄江走了一趟矿难采访,深入了解到矿难家属的痛心遭遇之后,韩东对新闻报道有了自己的体验与认知。
韩东和师傅的这篇人命关天的稿子,也第一次拿到了头版头条,作为荣誉挂到了墙上。
努力报道被掩盖的事实真相,及时出现在第一现场,拿到第一手关键证据,刊发在报纸上公之于众,是中级的追求新闻真理。
在一次宴会上,一位前辈对韩东说,有的人记者当久了,就把它当成一个职业而不是理想了。
换句话说,如果你做记者,就是每天盼望着出现点大新闻,抢头版头条,被当做荣誉挂在墙上,那其实是路走偏了。
因此,对新闻真理的终极追求,应该是不止不休的,比如反对对乙肝群体的歧视。
这就要求你深入到了新闻现场第一线,拿到了真实可靠的新闻素材,加班加点撰写完稿件,交付印刷发行刊发拿奖挂墙上之后,仍然会关注这个新闻事件,仍然会去挖掘这个新闻背后的真相。
有些记者拼命做新闻,不是为了被人记住,也不是为了挂在墙上。
他们的新闻理想要求他们,要做一束光。
这就是为什么电影中韩东最后的文章没有拿到头版头条的原因。
因为那对一个记者很重要,但是对需要为自己所遭受歧视的人群来说,不重要。
对他们来说,有人愿意为他们发声,就已经很好了。
反对歧视,追求正义,一直在路上。
那些触犯法律,做乙肝代检的群体,也并不都是坏人。
因为这个社会对他们深深的歧视,让他们不能够像普通人那样正常地生活,周遭的舆论让他们承担了很大的精神压力。
即便是放弃在报社那前途光明的工作,韩东也要努力去为遭到歧视的人群找寻公道,因为他自己就曾经被低学历的标签所困扰。
所以努力地为不公平的事情发声,不仅仅只是记者的责任和义务,同样也是所有拥有正义感的人需要努力的事情。
因为在这个世上,有哪一件事,是和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的呢?
本片的摄影采用了很多大光圈浅景深的手持镜头,让我们聚焦主人公一举一动的同时,还能身临其境地代入他们所遭遇的处境,感受他们当时的心境。
白客雪中枯坐的镜头让人印象深刻,他放弃自己在报社的前途,想要为千万人鸣不平,却即将在下一刻因为没有拿到稿费签订租房合同而流离失所。
张颂文老师总是工作时在吃饼干的细节,是这部影片打动人的基石,这意味着他专注到顾不上吃饭把所有时间都用来做新闻。
这就是所谓的,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吧。
《不止不休》是一部转移矛盾焦点的电影:挂着新闻理想的羊头,卖的却是乙肝歧视的狗肉。
新闻理想之所以是“理想”,因为新闻在理念上虽然自由,却无不困厄在审查的枷锁中。
电影完全抛弃了关于新闻审查的内容——撤掉头条是韩东的个人原因使然,而不是体制弊病。
通过放射新闻理想这枚烟雾弹,电影成功激起观众对新闻自由的追念,也避开了真正的审查。
这难道不是一种讽刺?
一部以新闻自由为题眼的电影,却以圆滑避开审查枪口的方式获得了市场认可。
因此,电影本质上不是讲新闻理想——一个实习生以个人偏好和力量就撤掉了重要头条,新闻还能算理想吗?
——而是讲乙肝歧视这个社会现象。
新闻曾经自由(相对而言),现在不自由了,因此讲新闻自由可能隐含否定当下的意图,这不是硬生生抵枪口吗?
乙肝感染者曾经被歧视,现在不被歧视了,因此讲乙肝歧视是挖掘“前朝旧事”,反过来有为“今朝新事”歌颂的意图。
电影在设计韩东心路转变时,也缺乏说服力。
他知道好友是乙肝感染者,代检是为了通过考研,但他还是撰写了头条,并把好友作为采访对象写进去;可当他与好友发生矛盾,获悉更多好友的事,他的态度发生了180度转变。
同样,在他撤完头条,万念俱灰离开报社,知道乙肝代检的新闻被其他报社爆出,曾经卧底的点被查,好友也因代检曝出再次被拒于考研门外,此时韩东又唤起了记者的职业精神,继续从乙肝歧视的角度撰写新的新闻。
这条心理线非常奇怪,很难让人信服。
如果这是一部伊朗电影,故事会怎么讲呢?
伊朗电影叙事的魔法——两难抉择——发生在利己与利他之间、私欲与良知之间。
这时候,韩东好友这个角色很可能就不需要了,他自己就要分担对方的角色。
韩东大学毕业,在报社实习,转正只差一篇有社会影响力的头条,他把目光放到了乙肝代检这个社会暗现象上,结果发现自己就是一名乙肝携带者,身份的暴露将影响他转正,那么他还会发布头条吗?
这是摆在他面前的两难抉择:光明的前途与心中的正义。
3.5 很怀念那个纸媒时代。电影尺度如此实属不易,虽然蜻蜓点水,但也足以热泪盈眶。我相信导演最终呈现的绝不是这样的残作,因为黄江和韩东的角色塑造明显是孱弱的。尤其是张颂文演的黄江。写人的失败或许也是审查原因,亦或是能力,不得而知。但能看到这样的电影出现在大银幕上,已然真是振奋人心了。(我都不好意思说我也是学新闻的)
太仓促了,感觉才开始做正事,就结束了,不过也能理解吧,毕竟电影也是当下媒体环境的产物之一。不过还是值得去贡献一张电影票。2013年进都市报,在落日余晖中入行的人,心情复杂地打下三星吧。
心有余而力不足
《南方周末》在1999年有一句知名的新年致辞:“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抖擞精神,总有一种力量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正义、爱心、良知。”本片仿佛是这段话的影像版本。本质上属于《我不是药神》那一卦的电影,用一己之力推动现实变革。故事虽然没有药神那么精巧,但对于那个时代的氛围还原的很到位。现在来看,这种奇迹已经近乎绝迹,所以本片更像是新闻和记者的一曲挽歌。唯愿爱与良知仍然存于大部分人的心底,相信正义可能会迟到,但不会缺席。贾科长的灵魂客串是亮点!
2023年2月17日,真的期盼到了!
苗苗纯纯工具人,可惜了。劲儿太小了,但想想现在的局面,还敢去碰这种题材,我不忍心只给个三星,希望更多人有这样的胆子。
后半段整体垮掉,不仅女角色,连导师这个角色到后半段也完全脸谱化。白瞎了这个搭建完整的世纪之交北京城乡结合部大乐园。
我要撤稿,分水岭
披着现实主义的外衣,隔靴搔一搔痒,且还搔错了位置。不仅没有直指病灶,反而把造成乙肝患者困境的问题和矛盾转移了!在这方面和《我不是药神》都是一样的毛病。没有勇气和环境去呈现问题根源,只能捡软柿子捏一捏,感动感动自己啥的。整体软绵绵,不是半野喜弘的配乐使劲往上努就有了力量,不是这样的。
做梦梦见首日票房1.7亿
这些所谓的青年导演,总喜欢搞这些自以为深刻揭露了社会问题的无病呻吟题材。拍就拍吧,能力还有限,总抓不住重点,罗里吧嗦一大套,出来的片子就跟裹脚布一样又臭又长。到了最后,莫名其妙就出现了大光明结局,皆大欢喜,老套的模板式结尾。导演再去修炼修炼吧,少点奋青。
和药神完全不是一个类型,只不过都共同关注中国社会现实,王晶的表达也更“作者”,甚至有点固执(比如两个稍显突兀的慢镜头),不是药神那种商业类型片的节奏。不管怎么说,做为导演处女作,这个完成度值得更多鼓励,尤其结尾,很有力量。
跟白客深藏不露的烂演技比起来 几乎可以忽略大学生作业水平的剧本和调度了
《我不是报神》
好题材,烂拍法。
串访贾监制的作品,你在期待什么
世界戏剧日看了依托石一样的电影,和瞿导狂骂二十分钟,不切实际的个人英雄主义夹杂着恶心的泥土气只让人觉得反胃🤢btw第一次见到这么单薄的女角色 从撤稿开始就拳头硬了,我想看到的是调音师是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是爆裂鼓手至少是我不是药神
不是真正的社会议题电影,导演真正想讲的是记者,而不是乙肝携带者。剧作层面非常随意,不是商业类型片的路数,拍得也很地下电影范儿。创作者如果不张开双手拥抱观众,市场也不会拥抱这样的创作者。
很安全很疲软很陈旧,浮光掠影、两头不靠,纪录片部分一早就开始穿插是不是因为知道后面一定会走偏。白客的台词后期重配了很多。重听了那期回顾媒体黄金时代的播客,我会想这片如果真的在十年前创作会不会有一点点不一样?但所谓的“黄金时代”从来就没有存在过。
新闻理想作证,九千多万个名字作证,理想主义的热血总有破碎现实主义枷锁的一天!千言万语一句话,这种电影一定要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