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美一众明星中,莎拉·波利是一个传奇的存在。
童星出身的她,却一身反骨,12岁她参加一个儿童颁奖秀,因为拒绝戴象征和平的标志(当时正值海湾战争期间)而被迪士尼列入黑名单。
后来参加示威游行,甚至被打掉牙。
正因为她这样的性格,慢慢和主流拉开了距离,后来接了很多小众电影,20岁开始自己拍电影。
去年,她凭借自导自编的电影《女人们的谈话》赢得奥斯卡最佳剧本奖。
今天来谈谈《女人们的谈话》这部电影。
《女人们的谈话》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的是在19世纪一个天主教殖民地上,所有的女人被秘密下药强奸几十年,男人们心知肚明却默不作声,事发后,女人们聚集在一起讨论该何去何从的故事。
这是一部令人惊艳的电影。
虽然故事发生在19世纪,但是莎拉·波利并不打算老老实实讲一个关于女人过去的故事。
她用一种创新而大胆的手法将女人的过去和未来联结起来,将女人的历史和未来联结起来,让过去的女人开口说话,让历史上的女性跟现代女性无障碍沟通,让我们反思女人的历史命运,展望女人可能拥有的未来命运。
这种创新大胆首先表现在语言上,这也是很多人诟病这部电影的原因。
因为这些19世纪的女人使用了一种非常现代,也就是现代女性主义者所使用的一种语言。
尤其是鲁妮·玛拉饰演的那个角色奥娜,她的语言非常现代,她的思想非常独立,她就是一位现代女性主义者。
这是因为导演想让这些历史上失声的女人们开口说话。
如果这些女性受过教育,拥有思考和书写的能力,她们会怎么跟我们讲述她们的故事呢?
我想就是像电影中所呈现出来的这样。
这是一种非常创造性的拍摄手法,它是一种关于女性历史的想象,也是一种关于女性未来的想象。
在两种想象之间,它指出女人未来命运的可能性。
所以,它是一部有力量的电影,因为只有有创造性的事物才能激发人身上的力量和生命力。
其次,这种创新大胆表现在交错的时间背景上,这也是令许多观众疑惑的地方。
刚开始,从女人们的穿着打扮上,推测出故事可能发生在19世纪。
但是电影中本·卫肖扮演的男主奥古斯特跟女孩聊天时,突然说起二战防空洞的一些事。
第二天,一段音乐响起,一辆车子驰入村庄,他车子上的大喇叭一直重复“现在进行2010年人口普查,请大家出门做好配合”。
对于这样的场景设计,你看的时候可能会疑惑,但是等你看完电影仔细想想就会恍然大悟。
因为这殖民地上,女人们所遭受的伤害,并不是孤例,也不是个例。
这种对女性的性暴力直到现在还很普遍,也可以说从未消失。
不信,你随便打开新闻看看,#66岁女保安被队长性侵后遭辞退#,#女子出差被老板强奸##韩国酒店员工刷卡进房性侵中国女游客#……女人不管生在哪个时代,不管生在哪个国家,不管什么年龄,都始终面临着被性侵的危险。
就像影片中一位女孩发出的灵魂疑问:“你们是怎么在那种恐惧中活着的?
”
电影一开始,就是一个女孩被性侵后的场景,早晨起来,她看到自己双腿间有血痕,大声喊母亲,母亲过来拥抱她,说这是恶魔或是撒旦的杰作。
直到,一个男人想强奸一个十六岁小女孩时,被她和她母亲当场抓到,这件事才曝光。
原来根本没有什么恶魔,这些性侵害全是当地男人做的,他们给女人注射牛镇定剂,然后强奸她们,让她们被迫怀孕,或染上疾病。
这样的性侵现象持续了多久?
没有人知道。
只知道这里的每一个女人都被性侵过,上至六七十岁的老人,下至四五岁的幼童,无一人幸免。
这里所有的男人都知道这一切,他们却都默不作声,他们纵容这种行为,并加入其中,男孩子一旦长大也加入他们父辈的行列,然后反过头来骗女人说这是鬼魂或撒旦做的。
当一个四岁女孩的母亲愤怒的想杀死强奸犯时,被警察制止了,强奸犯被警察带回镇上。
然后,这个殖民地上所有的男人们带着保释金前往镇上,要把强奸犯赎回来。
男人们离开前,留下话,让女人们原谅强奸犯,否则她们将要被赶出殖民地,而且失去进入天堂的资格。
这是一个严格的天主教徒聚集地,宗教对很多人来说意义重大,而且这个地方,一切都是男人说了算。
于是,男人们走后,女人们立即召开集体会议,讨论她们该怎么办。
最初形成了三派。
一种是妥协派,当作什么事也没发生,继续在这里生活,死后升入天堂。
这是一种非常落后保守的思想,在年长女性中最为普遍。
她们接受了男人的规训,内化了男人的暴行。
明明她们也是男权的受害者,却还反过来拥护男权,明明她们被男人奴役一生,反而劝女儿也这样活。
就像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饰演的老太太一样,她们祖孙三代都被性侵过,她却当作什么事都没有发生,甚至不允许其他人谈论这件事,尽管她那张饱经沧桑的脸上甚至还留着男人暴力的证据。
因为她这种隐忍沉默的态度,她的家庭一片死寂,一家人像生活在坟墓中一样。
第二种是激进派,坚决不原谅男人,主张留下来和男人战斗,哪怕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
以克莱尔·芙伊饰演的沙隆米,她四岁的女儿被性侵后患上疾病,她恨不得杀死全部强奸犯。
第三种是温和派,主张离开这里,在其他地方开启新生活,以鲁妮·玛拉扮演的奥娜为代表。
因为大部分人都属于这两个派别,所以会议的讨论重点就在于“离开”还是“留下”。
不管“离开”还是“留下”,她们都选择不原谅男人们罪行,按照男人们所言,她们将面临失去进入天堂的资格。
这里电影拍得特别好,因为你看到女人们开始反思她们一直以来所信仰的宗教。
正是她们对宗教的反思中,她们体内的女性意识觉醒了。
这正如波伏瓦所说的那句话:“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后天怎么形成的,是被教化而成。
而这种教化全部是由男人制定的,它最大限度的奴役女人,最大限度的保护男人的利益。
一旦想通这点,你就不会轻易被男人的言语洗脑了。
当有人害怕不原谅男人升不了天堂时,有人反驳:“我们没有做错事,为什么要受到惩罚?
”面对犯病的四岁小女孩,大家默默祈祷,她的母亲质疑:“如果上帝真的无所不能,为什么我们遭受伤害的时候他没有出来保护我们?
”这一质疑,令在场的所有人陷入了沉默。
在一次次讨论和质疑中,大家不再关心死后能不能升天堂,而只关注于当下,怎样保护自己和孩子们不受侵害。
于是,她们让奥古斯特做会议记录,并在黑板上写出“离开”和“留下”的好处和坏处。
她们先列举了很多“离开”的好处:她们将获得安全,她们自己和孩子们将不再遭受性侵。
她们将开启新的生活,建立新的秩序,找到新的信仰,以爱为基础,大家友爱的生活。
当她们要列举“离开”的坏处时,那个四岁的小女孩跑过来,跟妈妈说她身体疼。
她妈妈默默地把她抱在怀里。
这时候一位年长的女性说:“离开没有任何坏处”。
“离开没有任何坏处”这句话也意味着“留下没有任何好处”。
因为根据目前的情况,她们留下来跟男人战斗,几乎没有赢的可能。
输了之后,她和女儿们只能继续被奴役,被侵害,被家暴。
渐渐地,大家都达成共识,决定一起离开。
然后带上重要的东西和女孩子们,也带上15岁以下的男孩子们。
15岁以上的男孩子们,将由留下来的唯一的一位男教师奥古斯特教育他们。
他的任务就是尽最大努力教育这些男孩子们成尊重女性的男人们,避免他们成为像父辈那样的混蛋。
奥古斯特为什么没有像这里的其他男人那样暴力罪恶呢?
因为他有一位女性主义者的妈妈。
这说明“男人也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形成的”。
所以,人都是教化的产物。
如果,接受好的教育,好的文化,大家都有可能成为更好的人。
最后,这些女人们赶在男人们回家之前,带着孩子们和重要的东西一起离开,走向远方。
连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饰演的老太太家的女儿和外孙女也加入了大队伍,她们只带了一个小皮箱,但她们依然决定离开这里,迎接新生活。
就像格葛瑞塔所说的那样“连马遇到危险的时候都知道逃离,为什么人不可以?”。
最后再说下这部电影的优点:没有出现性侵的直接镜头,而是重点呈现性侵给女人们留下的阴影。
比如那个需要服用抗生素的四岁小女孩,比如那个被性侵后,简短头发,再也不穿女孩衣服,再也不肯开口说话的麦尔文,比如时隔多年,想起自己被性侵的画面,还是会情绪崩溃的女人。
当有人问导演莎拉·波利“为什么电影没有出现性侵画面时”,导演说她看到影视剧中女人被性侵的画面就难受,觉得这没有必要,不知为什么成了男导演的拍摄癖好。
的确,男导演更乐于呈现性暴力,而且把性暴力拍得具有娱乐性来满足男性观众。
这其实是对女性的二次伤害。
只有女导演才会明确拒绝这么做。
公众号:时空记1994
1:44:16。
如果他们真的相信天堂与地狱,现在世界不会变成这样的恶土。
所以女人们更加相信他们所造教义的天堂地狱,良善悲悯,灵魂,宽恕与正义。
没必要。
棉花种植园的黑奴用白人奴隶主的锤子无法打造出她们自己的基石。
神志正常的犹太人在奥斯维辛不会爱上迫害她们的纳粹。
唯一那个主要戏的男性角色最后还加个“我有一些知识可以教给你”,“让我来照顾你”(剧本是相当懂的)。
虽然最后他选择闭嘴。
(这段看的忍不住笑出声)每次看女性主义电影想打比较客观四星时看到主观拉低这些好电影分数的恶意低分就忍不住给改个五星和怀疑“人民内部出了叛徒”,再对照这部电影里的一些场景台词就更贴合了。
一些“公正”给女导演电影打低分的往往给杨德昌等男导演电影打高分(一个观察)。
如果这是一部科幻女性主义电影,带上男性后代将是她们最错误的决定,所以喜欢拉斯疯版本的美狄亚结局(虽然他是男导演)。
她们在里面的谈话,今时今日一些还在争论不休(也算一种内耗)。
前一阵和朋友聊到展现女性苦难,我们共同说到不喜欢仅仅展现苦难的那种类型,反之就是要有战斗意志和出口的那种展现。
不是说展现女性苦难不可以,然而女性主义走到现在(一直是走两步被拉回或者被叛徒拉退三步已经很难了),如果仅仅是展示苦难是不够的。
一些场景想到了厄休拉《寻获与失落》里的一篇,一些台词想到了网文赌石师里的一些设定(BL慎入 这个古早小说让我念念不忘的原因之一是关于石头能量的设定和穿越过去时间线的一场对话 明显的女作者和自然主义)。
两段她驾马车的故事,台词。
配乐,布光。
片尾的自然声。
如果有她乡(未被那三个男的进入和破坏的她乡),想立马坐上飞船回到她乡母星。
墙上的画,两个女孩编在一起的辫子,她们编辫子的场景,涂满墙的血,她的头发更短点就更完美。
原来我是“Ona”的孩子……如果你是被父权凝视长大的,而在这个过程中有所觉醒的,同时,也是被伤害过的…..这太有同感了,你会觉得,你就在她们中间,原来这个世界上,不只我一个人觉得这样的环境很奇怪..透过屏幕,直视她们的眼睛,你能看到切肤的痛跟狠,那双眼睛,就仿佛穿过屏幕,直视着你,正视着你鼓舞着你、警醒着你这就是女性力量天啊,是柔韧似刚的,是温暖而不软弱的,是强大的天啊,电影里探讨的不仅是女性的社会地位,还探讨了,为什么现在社会上的男性会变成这样,“他们在孩童时期也如夕阳般美好”,是啊,这是为什么呢还探讨了亲密关系,对于女性的意义以及,施暴者的孩子对于女性而言是什么在“女权觉醒者”中,把自己当成“男人”的人,将会怎么被对待天啊那双双眼睛,是你和我的眼睛我相信,能理解女性地位的人,像August那样的男人,一定很少……如果你对此篇感到反感或是怪异,以及不理解,或许可以尝试想想,自己的思想是否已经被“社会”主流给同化、奴役了呢?
你有试过,被人用语言调戏吗?
你体会过被尖锐的眼神锁定的不安全感吗?
为什么女孩们会怕?
你知道吗?
因为我们知道,如果我们不在法律保护范围内,他们会扒下你的衣服,用异物一次又一次捅入你的身体,造成撕裂伤、内出血,那是伤口、那是永不可磨灭的创伤。
就像用一把刀,反复刺穿你的腹部,穿透你的肠子、捅破你的胃、搅碎你的肺你知道,你的一切都被人认为不重要的定位吗?
把你永远的定位于下位,但你知道吗?
我们都是人!
没有贵贱之分!
是谁有着私心,以这种方式妄图贬低另外一种人,让“女性”被奴役。
我们可以拥有平等的权利,所有的方面的,所有的情感的我是我,不是谁的女人、谁的夫人、谁的老婆、谁的妻子我是我,不是谁的从属我就是我太好了,这部电影怎么能这么好呢我一直认为自己应该做个男生,从小时候起就有这种思想,我小时候讨厌自己属于女性的特征,去追求一切“言行举止”像个男的那个时候的我,满嘴脏话,走路外八,坐姿劈叉,这就是小时候的我,眼中的男性形象我以前不理解为什么自己那么激进于“成为一个男人”我现在明白了我不想成为一个女人,是因为女性的社会地位。
小时候的我,或许打从内心里觉得,“女性”是脆弱的、软弱无力的、是总是要归属于另外一个人生存的寄生虫但,我逐渐长大,我发现了,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另外一种女性,她们传达着,“我们很强大的概念,我们温柔但不怯懦,我们柔软而不软弱,我们是柔韧的、坚强的,我们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我们不用成为谁的附属”我这才意识到,噢,原来做一个女孩儿没什么不好的,我要为我、你们、她们、大家,争取属于我们应有的权利“你会过上不同的生活….”
不是女权,不一定要是女权,只需要做出一个决定让现在比过去、未来比现在过得好。
女权可以是方法和过程,但不是目的,目的是女性的生活变得足够好。
它不是一个真实故事,谁说出什么话、超不超越人们认为的她们的阶层可以说出的话都不要紧,哪怕是导演替她们说的话,也是有力的,实在的。
她们不认字,但她们能背下整部圣经,能在伤害后存续理性、互相慰藉、不失爱人之心。
所以能怀疑她们的智识远不如现在的高知女性吗?
就因为男人们觉得女人无知,所以女人被隔离在思维和表达的场域外了整个人类史不是吗?
很少有电影能让我2个小时哭着看完,很难想象2010年一群白女人被困在一片小小的农牧场连字都不识、连家都走不出去,是什么禁锢了她们?
对她们来说主的慈悲是全部恩典,那对主来说她们又是什么?
我哭她们的遭遇,哭她们的忍受,哭她们的愤怒,哭她们最后的最后也没有采用同样的暴力来对待施暴者,哭她们的垂怜和不忍,哭上帝不如一群女人。
出走是一个寓言,导演借此表达了一种不复制男性暴力的反抗形式,一种新的女性抗争路径,不围绕与男权逻辑对立的方式(因为对立代表沿着同样的逻辑做选择),只寻找自己的正义。
不要怪导演没拍出走以后的事,就算在如今,谁又能为女性之路提供一个确切的方向呢?
谁能保证任何一个决定不会又是荆棘之路、需要流血牺牲?
但至少她们走出去了,已经足够勇敢了,该被祝福。
在我4年的面向儿童的教学过程中,我的小男孩学生们常常因为一些极小的事情哭鼻子。
他们是那么脆弱无助,需要你的爱和拥抱,渴望你的抚慰和注视。
那么多温存的瞬间我都在默默祈愿,愿他们在长大成年之后,在可能做出伤害女性的事情的瞬间,仍能想起曾经的脆弱,并记得那时是多少来自女性的爱治愈了他们、抚慰了他们。
我不希望我的任何一个学生成为施暴者,因为我会深深责备自己,没有再多一点教会他们爱。
所有的所有都是爱与被爱的课题,愿我们都知道怎么爱人,都被爱。
打着女权的名号,诉说着对抗暴力的故事,宗教在其中也只是个工具罢了。
女人们金句摆出,随便拿一句出来都可以分分钟教你做人,很多哲理放在宗教信仰中显得更无法反驳和神圣。
大字不识一个,却可以民主,可以追求文明自由,可以背诵圣经故事,而当字幕提示这是2010年的时候顿时觉得诧异和荒诞,谁又能说现代社会没有信仰村的女人和男人们,那些角落里的暴力,饥饿,贫困,变态,无处不在。
影片中的三个女人,代表着三种类型,激进,忍耐,逃离,选择哪一种,都有生命的代价,这代价没有一个是牺牲孩子(影片中并没有特别强调母爱,也不煽情,但这种天性无时无刻存在)。
女人们的谈话就像是个乌托邦式的社会,他们争吵却不诋毁,共同进退,不强迫不辱骂不偏见,虽然遭遇痛苦但却对未来充满希望,客观记录每个人的想法,当列队向着村外行进的时候,庄严肃穆,如同去战场般斗志昂扬。
胖老太太笑着说,即使死,也要死在路上。
那是一群通过对话和投票抵抗暴力追求自由的女人们,it is leaving not fleeing。
文明也不过如此。
故事的背景虽围绕着信仰和宗教展开,但在这群女人的行动和言语中,这些无非是他们仅剩的寄托和能够利用的工具,为他们的行为创造一种合理性,宗教为人所创造又为人所利用,共同发展,大概是最优解法。
人类太脆弱,需要仰望宗教和信仰来支撑精神世界;但这群女人们善用它解放自己,也许是种更高阶的信仰方式?
一直不太能体会宗教信仰除了给人寄托,还能带给人什么,当影片中女人们用各种角度解释圣经故事,给自己的目的和需求创造出一套新的解读,我突然感觉这才是宗教的意义吧。
一种服务于人的意义。
上帝说的太少,留下的太少,其余的都需要人类自己创造。
片中唯一的男人,送走追寻自由的女人们的落泪着实让人动容,像是一个圣人一样放下小爱成就大爱。
Isn’t it interesting that the one and only request we women would have of the men would be for them to leave? (22:15)- It is men who prevent us from achieving those goals. - But not all men.- Perhaps not men, but a way of seeing the world, and us women, which has been allowed to take hold of men’s hearts and minds (40:00)the men would definitely leave with us because they can’t survive without us (47:43)misuse of forgiveness- perhaps forgiveness can in some instances be confused with permission (1:06:00)
从开始我的内心是偏向于反抗,但最后的勇敢离开依旧让我泪流满面。
这场talking开始的基础本就各说纷云,每个人都有复杂的理由和选择,即使我们某一大的立场一致,或多或少还有需要考虑的因素。
令我感动的是没有为了反对观点而表达观点,大家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始终大家是一体的,我们互相理解,互相包容,或许最后的离开不是唯一的选择,但是最好的。
1、本片本质上探讨的不是男性伤害女性的问题,那些“总是在描述女性受苦受难”的评价肤浅且有个人偏见。
电影讲的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关系,片子是真实事件改编,像《熔炉》、《为奴12年》和《辛德勒名单》一般。
这个世界上发生过或者正在发生的任何压迫都值得被书写,它值得被讲述出来去引起更多人的觉醒和反思。
关于宗教对于人们思想的束缚、信徒村的集体施暴者与被施暴者之间的关系问题等等,之前存在,现在依然存在,未来可能还会继续。
2、为何片子从头到尾都是一群女人们的谈话?
这是导演选择的一种电影表达形式。
电影有非常非常多的表达形式。
3、为何一群不会读写的女人会频频出金句?
这不是纪录片,也不是真实生活,是借助电影媒介表达作者的想法,属于一种艺术表达方式。
就像生活中没有会飞的超人,没有不死的英雄,更没有“正义一定打败罪恶”的定理,电影中“虚构”的部分只是为了让观众产生共鸣。
如果把电影的内容想象成一个内卷的公司呢?
男人是高层,女人为基层?
公司残忍对待员工,员工只要团结起来反抗离开时带走全部资源,想想剩下的男人(高层)啥也不是。
这是在警告一些不法企业。
员工们开会时才会去愤怒怒骂高层的决策,背景为不识字的女人其实是没有办法进入资本的圈子的界限。
现实中有多少的公司让员工加班到凌晨,没有加班费第二天仍然要上班,996都是一种奢望,又因为房贷车贷家人没办法潇洒离开,
离开,永远别回来。
“我们从不谈论自己的身体每当这样的事情发生没有语言可以形容它因为没有语言就只是一片空洞的寂静那空洞的寂静才是真正的恐怖”
Sun.Stars.Pails.The harvest.Numbers.Window.Sounds.Straw.Beans.Love.Language.Wind.Women.
夏天海边,为你的任性花掉五千放生的生蚝。闯入陌生人的婚礼吃饭跳舞,这是一场梦还是真实。假期结束后你还记得我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这个结尾多加一星,太触动我了,大哭特哭。。
丰富的感情流动 不管是群像还是两个老师的塑造 假期结束了 戏剧结束了 但会永远记得这个夏天和你的眼睛颜色
最后玛利亚开着车载着丈夫,默默地湿润了眼眶......草莓酒被永久封存在了那个夏夜的玻璃瓶中......
「One Last Kiss」剧本和现实的穿插非常非常好,戏剧和电影的情节和真实的我们活的现实。海边的假期如耳边的一首歌,爱是耳边的歌曲。今后的日子里海浪扑上石子滩的声音还将不断回响。那些澎湃的短暂真实。你感受到活着的时刻。就着自己的垃圾俄语和讯飞听见勉勉强强看完了,看完的感觉和她们回程路上的心境如此相似。
吻戏呢?!
吃饭和在车上的群像拍的太好了。几次感受到了压力底下的悸动。两辆车、两种身份,完美的依据两位成年人把群体切割成了两部分。形成了上行下行两条穿插的感情线。孩子们和戏剧老师先扬后抑,教导主任先抑后扬。剧场是转折节点。两个群体的情绪在话剧过后实现了转换。太漂亮了。两个面具拍在桌上的时候,连我作为看客都笑出了声。戏剧的意义是什么呢?不是表演或者获奖,而是在意识到快乐短暂洒泪不舍的时候,我们能勇敢的说封存住这杯夏日的酒,夏天就永远不会离开。什么是真正的儿童艺术?不是表演我们心目中的孩子的模样,而是走进真的孩子,观察、融入她们。车窗上的爱心会被新一轮的雾气遮盖,再见了,玛利亚。最不幸的就在于,我们已经到了明白封存的酒也无法永存的年纪。未来不再会有我摔倒在你身上,也不再会有踢翻的那瓶酒了。
偶然在b看到这个片子的切片,两位演得实在很美妙,带着大鹅特有的冷咧,不过大鹅这么崆峒的地方能出这类片子也是很有意思
好看好看求女同性恋们都去看!!!年上太美了😍😍😍😍😍😍😍😍😍😍😍😍😍😍😍😍
这段感情就像电影的名字一样,假期是美好的,但是也会有结束的那天
挺浪费时间
看得我死了
相处短短五天,暧昧氛围拉满。至少我们拥有过完整的回忆。老鹅能不能先从崆峒山上下来会儿,会拍多拍点?
情感处理得克制冷静,大片的留白让人浮想无限。这一天结束了,夏天结束了,有些事发生了,有些事没发生,都叫人抓狂。非常好的be美学。
最悲伤的事情,假期结束了。
又是summer camp!年下刚一出场就是调皮捣蛋的感觉,好像总会惹事生非,可关键时刻还是帮年上解决问题,她对艺术理解和纯粹的追求令人动容。海边的咖啡,乱入婚礼现场,顽皮的跳海,放生牡蛎,之后就是我不经意间倒在你的怀里,那一刻似乎总是严肃的年上我相信你的心绝对化了,一衣同穿,有没有她的温度?年下又从后面追上来,又是皮皮的,你闹她笑🥹当年上宠溺的把哭笑两个面具给年下时,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其实没有多少亲密的动作、热烈奔放的表达,但暗潮涌动的暖昧情愫早已藏不住,眼神里就能感觉到她们对彼此的欣赏和惊喜,但是一切都在这个夏天,年下在年上老公前不经意的脸颊一吻是她们的告别,年上载着老公飙车的时候又在想什么呢。还有孩子们 这个夏天也是他们情感萌发的夏天,我们都舍不得这个戏剧节,我们也都舍不得这感情
只喜欢穿年上西装的那一段戏,好美好美
哇终于有词条了!ficbook上俄人写的同人文能有100篇了,怎么不算大热(x)俄人说其实有一丢丢吻戏被剪掉了。片子初剪一共有三小时,但制片说三小时没人看啦,剪成现在的成品。剧组特别穷,所以谢谢芬兰人支持⬆️
😭
“假期转瞬即逝,而你眼睛的颜色让我领悟到真实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