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看过这部片子的原作,因此不知道到底翻拍的还原度到底高不高,如果原创成分足够多的话,我觉得是可以在6.5分左右,高过国产电影及格线的一部中规中矩的作品。
片子就是讲述不回家过周末的四个孩子引起了父亲的怀疑,于是他决定借着给自己的回忆录增添素材的理由去挨个拜访一下他的四个孩子,并从而展开的一系列故事。
四个孩子,姚晨,窦骁,叶一云,陈赫,有混得好的,有混得不好的,但是好像都或多或少对父亲隐瞒着什么,两代人的情感交流中,慢慢把整个故事有条不紊的展开,这不是一部剧情多精彩演技多突出的电影,一切都很平淡,因此很多人说是公益广告,我觉得也没错,这不算是侮辱,我想很多人都记得某品牌可乐的新年广告把乐带回家系列,曾经就有一年也是张国立主演,讲孩子们不回家过年的故事,当然剧情上并不是如那个广告那样发展,只是由于都是张国立且主题有些接近所以自然而然就想到了。
整部片子有虐点,有温馨点,还有不少笑点,这一点很让我惊喜,不同于前两天看的唐人街和一念天堂,这部片子里展示出的笑点都非常非常简单,全靠演技给你漏出来,嘴角上扬之余还会感觉到很温馨,一开始张国立和范伟的斗嘴,后来外公和小外孙的对话,这些都是适合给全家人看,很容易接受的笑点,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这片子非常适合阖家观看,今年贺岁档至今的电影,这部是毫无疑问最适合的,带小孩子带老人去都可以,但是啊,如果想要精彩的剧情的话,还是看隔壁的唐人街探案吧。
影片想表达的深意我就不多说了,很好体会,每个人家庭情况不同,自己会有自己独特的体会总体来说,对于普通的观影人群,还是不是很推荐的,但如果是一个人在外地打拼,或者元旦回家想和父母孩子一起看电影的话,选择它也许不错,看完和家人一起吃顿饭,快过年了嘛。
电影温柔如水,确实没有什么大的戏剧冲突,唯一有些紧张的大概也就是陈赫去西藏洗涤心灵,结果遭遇雪崩这件事,当然,这件事也都是在叙述中慢慢解决的,并不是跌宕起伏的叙事。
可是,这大概就是生活真正的样子吧,生活它本身并没有那么多的大起大落,平淡中各式各样的无奈,才是生活的样子。
既然是一部写家庭的片子,就着重说一下父子关系好了。
这部电影最令人感动的地方,其实应该是父亲拼命走近孩子生活的努力吧。
如果说对姚晨孩子的纵容还有溺爱的成分,那么对窦骁创业的理解的转变,对叶一云放弃舞蹈乃至选择同性伴侣的理解将父亲的这种努力推向了高潮。
而和陈赫的戏份则是这种感情在电影中的尾声,陈赫坦承自己过得不是很好,父亲拿来从前的照片与子女交心,使得父子的感情达到了妥协,我认为也是最好的父子感情的范本吧。
影片中张国立最初对于回忆录的追寻,应该是一种对于从前父子感情的怀念,这种追寻也可以看作是父亲对于自己在孩子小时候的缺位的弥补。
这种缺位恐怕每个父亲都有,前些日子大火的《老炮儿》也有。
不同的是,老炮儿里为了人物塑造,最终选择的是父亲坚持自己的正确,所谓的达成和解是儿子接受了父亲的价值,接受了一个在孩子成长中长期缺位却依旧我行我素的父亲的价值,这种接受我看来,同化的成分居多。
而生活中更常见的,是张国立的那种走近。
所以,单单从父子关系的刻画上,我更喜欢《一切都好》。
讲情节,这部电影也确实没有什么惊天动地,但还是能够触动和父母日渐疏远的长大的孩子的内心。
平淡的温柔,是这部电影从宣传就采用的主旋律,无论是报喜不报忧,还是报喜又报忧,作为孩子总不该疏远了自己的父母吧。
最后,希望所有的父母孩子,一切都好。
好吧,我承认,我手贱!
说好的远离国产片,说好的不是无数人口碑爆棚绝不碰国产片,欠揍活该倒霉就是我!
《一切都好》是一部典型的国产片,大牌云集,制作精良,故事脉络感人,具备了好片所应该有的所有要素,所以,等你看过方便面的广告,最后实际吃到那个产品,那个酸爽的感觉,亲们都懂得。
先安利一下梗概:老爸老年丧偶,在空虚寂寞冷之余,想到去外地看看孩儿们,毕竟,这边孙子一个都不回来,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情节的生搬硬套,剪辑设定的不合逻辑,让阿西帮你一一拆解,也不枉我中毒一回。
、故事一开始是一个北京的四合院,没错,北京后海的四合院哦?
有没有不知道北京四合院价格的同学,好吧:换句话说,故事的主人公,是身家2个亿的豪!
有人跳出来说,房子是国家的....我就回答一个字:滚!
价值2个亿的房产,会让你免费住?
建设部部长有这个待遇没有?
所以《一切都好》其实是一个顶级富豪吃饱没事做访亲的故事,好吧,这样一来,片子瞬间是不是距离好片子远了一点,别慌,后面会更远!
主人(张国立)丧偶,孩子们约好回家聚聚,结果一个没回来。
(导演你脑子有水么?
孩子们一个天津,一个杭州,一个上海,一个澳门,没事就能随便回家聚聚?
当然,对于豪的世界,一切皆可能。
)所以他决定给孩子们个“惊喜”,去看他们。
加油~国立豪~我们一直看好你。
豪的路线必须吐槽一下:天津~杭州~上海~澳门。
导演你看过地图没有,天津去杭州经过上海,不然就绕路了,当然,好吧,豪的世界就是任性!
老豪先去了天津,摄影师儿子不在,无奈,转杭州看女儿。
第一幕:大姐看房子就知道了吧?
大姐是杭州豪,独栋别墅,周围view古朴典雅,我算便宜点,400万吧。
大姐和老公不合,是否离婚我没仔细看(干嘛不仔细?这种烂片不拉着看,我自杀啊我?
)导演交代了下 ,女儿是能接怕蒙牛贺岁片广告的公司老总,是否人物设定和性格会做这种幼稚明显的事情,我们就不深究了,总之,女儿也是寂寞冷,不空虚是因为工作儿子事太多,豪没辙了,找大仔去。
第二幕:大仔儿子在上海有房子,豪的妈妈攒钱买的,一个亿万富豪要攒钱买上海的房子,这点充分证明了上海房价他妈的贵到了多么离谱的程度!
好吧,咱们不究细节,咱孩子有志气,去创业,不住!
之后就铺垫了无数创业,梦想,激情,和团队同甘苦之类。
我们看下面这张图,左边是孩子每周三的活动现场,有经验的人应该知道,这个场子,没有个十万以上是搭不起来的,每周搭哦?
大仔创业团队真心不差钱,后面是创业团队的住址,距离东方明珠的位置啥的我也不吐槽了,好一个年轻人,加油!
第三幕:小女儿除了小女儿是拉拉之外,本章节没太大槽点,然后豪遇到的意外的抢劫(劫匪好眼光!
)不说现在的劫匪不但要钱还无聊的抢拉杆箱的不专业行为,单说一个研究广告和文学的劫匪,就绝壁不会干出这种蠢事。
好吧,老豪没事,当然小豪也不会有事。
第四幕:小儿子当这个孩(sun)子说出混的不好的时候,我哭了。
你看看他的器材架子,长焦和短炮有多少,而且,每个镜头后面都配了机身,每个啊~毛估估已经过了百万....最后,导演可口可乐式的结束了全片,每个人都好,正能量和主旋律满满。
大陆电影目前的特点就是脱离现实,要么是贾樟柯师的“真实”,要么是本片这种“现实”,就是怎么看都和我们距离挺远,他们的喜怒哀乐,就如同我们看本片所体会的,是一个豪门的喜怒哀乐,关老子屁事!?
通俗点说,即使有好的演员,好的美术,也一样是烂片,何况中间穿插人物的生硬,各种段子和全片的不和谐.....归根结底一句话,就是他们什么话都说了,就是不会说人话。
有同学说了,至少剧本还行吧,也抓到了时代的痛点,还关注了留守老人(当然,你认为四合院主人算的话)。
然而并不是,片子结束的字幕,说出了一切: 本片是意大利电影天伦之旅 Stanno tutti bene (1990)的翻拍版本,我建议看了这个微信的同学,果断去看那部吧,不要比较了,没有任何意义。
最后的一句话带给剧组,我不相信这是拍出了《钢的琴》的张猛导演的片子,我也不相信好的剧本和好的演员能拍出这么烂的玩意,你们说好的自尊呢?
平安夜计划之外地去看了张国立的新片《一切都好》,悄么声儿地就上了,原来是90年意大利电影的翻拍再翻拍,在年末看这个题材还蛮应景的,毕竟圣诞的含义远不止爱情嘛。
剧情做了不少本土化的改编,然而比较难得地保留了同性恋设定,虽然张国立本人接受采访时low了一把,影片里也处理得十分含蓄。
雷的是那款APP,突然汹涌地全屏出现时,我实在忍不住用爪机偷摸查了下是不是真有这么个神奇的玩意儿,还好没有…不然这广告植得也忒硬了…叙事走的是平淡中见真情的路线,节奏偶尔感觉像公益片,看得尴尬症发作,但总体观感不错。
熟面孔一沓沓地出现,倒是更增加了亲切感,王千源饰演的小吃店老板要是直接端上一盘饺子就可乐了,然而最有记忆点的居然是贾导,“你跟了我,follow me, my body, my money, my everything……”估计往后一年内看到他都会想起这不紧不慢的神台词。
影片本意应该是呼唤亲情,常回家看看,却让我想起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失,而且看来还是比较全球性的问题,不然两部不同地域的前作不会都是高分,至少说明都有一定的共鸣吧。
以父亲写回忆录为线串起整个故事,可很多细节都要问孩子本人才知道,虽然他的确很深情地写着,文笔也很好。
里面有句话大意是:我们这代人呀,大半辈子都献给了工作,忽略了家庭。
我不禁在想,似乎不止那一代人,新的一代也有很多也正重复着这样的缺失吧,这其中又有多少人能有片中父亲一样的包容胸怀与自察意识,愿意做出努力去缝补与子女们曾有的误解与情感裂痕,而不是真正等到为时已晚,毕竟,靠负疚维系的任何关系都不是健康的。
这个角度也许比热热闹闹的大团圆结局更加有意义。
老早就看完了这部电影,一时心中有许多感触不知道从哪里起头说起。
所以之前先写了个短评。
过了这么久其实我好像还是不知道该怎么把心中的话写出来,那就乱说一点吧,总要留下点记号。
看见有很多人批评这部电影的,说太过匠气,导演拍的太刻板,就像公益广告。
可能大家都是站在专业的制高点的角度来批评吧,我并没有很懂,所以我从心的角度来说说。
主人公有许多儿女,每个儿女都对他说“好着呢,别操心” 但他也曾为人儿女,身为父母总放心不下,所以开始了寻回儿女的亲情之旅。
不说我和主人公儿女有没有相似的经历,会不会感同身受。
但是想到自己的父母,和自己独自在外求学的日子,还是忍不住有点心酸。
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出门报喜不报忧,所以才有了“一切都好”。
感觉还是有很多没说,我大概也说不详尽了。
能引人深思的作品就是成功了吧,还好我是在在家里看的,否则我可能会马上回家。
看到这部影片的时候涌现出的回忆瞬间让鼻子酸酸的,不禁红了眼眶。
蓦然明白了什么叫感同身受……从影片里的父亲和孩子的身上,仿佛看到了熟悉的影子。
我家爸爸也是一个不善表达的人,我知道他很爱我,我也很爱他,但是我们从来没有互相说过我爱你这句话。
依稀记得小的时候他特别宠我,和我一起看动画片,唱里面的主题曲,我把他用来题字的墨全部用来在地板上和墙上涂鸦,他也只是轻笑着说了一句,我宝有天分,画的真好看,去他的班里找他的时候,他的学生们会跟我说他今天又讲了什么关于我的趣事。。
然而从什么时候开始呢,我俩几乎不怎么交流,偶尔说话客气的像个陌生人。
大概是上了寄宿制学校之后吧。。。
出外求学工作多年,有时会感到迷茫,也难免会遇到挫折历经磨难,和小时候不同的是,受了伤吃了苦却是不会再第一时间向父母倾诉,不想让他们担心,又仿佛想要向他们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了,完全可以承担起自己的一切了。
报喜不报忧,也是唯一会做出的选择。
缺乏交流,是很多家庭都会存在的问题吧。
早已经习惯了所有的事情都自己扛,太多事情不能诉诸于口,也只能道一句,一切都好。。。
看片的时候,《一念天堂》的感觉还留在我心里,所以看到《一切都好》的时候,觉得眼睛被拯救了。
无论这个片子怎么样,至少眼睛看起来很舒服,各种电影语言的应用,感觉也都很到位。
整个片子感觉像是一首叙事诗,很多让人会心一笑,也有些许动人的地方。
只是……故事的主题很好理解,套用张爱玲的话来说就是:生活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只是,为什么总有种奇怪的感觉?
这种感觉,就是这个片子虽然认认真真给人展示了各种美好的画面和镜头,也像模像样的展现了生活看起来美好实际上艰难这个事实,但是,为什么感觉这么平淡呢?
回来以后一查,原来改编自托纳托雷的《天伦之旅》(其实原本的片名翻译出来也叫做一切都好)。
作为我曾经最爱的导演,赶紧把原版看了一遍。
不对比还好,对比以后,原来如此。
不知道导演为什么要把原片做这样的改编?
原版里面主角的孩子所遇到的困难,要真实得多,现实得多。
而在张猛版里面,表面上看去孩子们都过的有各自的不好,但是其实比许多人都要过的好。
我就记得陈郝作为小儿子,从西藏那边回来以后看起来一脸苦笑的穿着黄色T恤,坐着电动轮椅移动向他爸,说出那句:“爸,我其实混得很不好”。
不好——什么叫做不好?
你有一个摄影工作室,你有满工作室的各种镜头,你有钱弄电动轮椅,觉得孤独的时候,还可以去西藏。
我真的想问,你说你过得不好,到底是你真的过得不好,还是你不知道这个世界过得不好的人,是怎么过的?
是不是导演和制片方觉得,这种隔靴搔痒的矫情,只要搭配上经典的镜头和结构,就可以了呢?
原版里面有各种真实的意大利,远远不像想象中美丽。
而中国版却似乎在刻意回避中国的不美之处,恨不得把整个中国拍成世界花园。
既然如此,这个主题又怎么体现呢?
你要表现生活实际上不美好,但是人们用美好的愿望来看待生活这个主题的话,就要表现生活的不美好。
你一边用镜头来表现生活的各种美好,却用剧本让主角不停的说,我好痛苦啊,我好痛苦。
这怎么能让人相信呢?
这种纠结之处,确实是让人有点想不通。
我总觉得张猛肯定能看透这些,问题可能有几个原因,一是他自己也不信这个主题,只是因为翻拍经典,不得不按照原来的主题;二是为了迎合市场,毕竟是假期档,谁也不想看个悲伤的片子?
按照张猛的实力,我更愿意相信是后者,但是后者的逻辑是错的。
主题、故事、影音需要一致,才会讲出一个可信的故事。
而不可信的故事观众绝不会买账的。
一切都好退休在家的地质学家管治国(张国立 饰),单冲着张老的演技去的!
时间过得快啊,那个摸着肚皮晒太阳的顽主已经要饰演退休人物了!
时光如梭!
一切都好啊!
<图片1>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张猛是我喜欢的一位导演。
他的电影关注小人物,有人情味,更有生活的肌理和质感。
至于《一切都好》的问题,大概要从审查机制和行政干预的麻烦说起了。
中国电影市场走向“更高、更快、更强”的发展当中,包括张猛、曹保平、宁浩、娄烨、贾樟柯等一大堆年富力强的创作型选手,却遭遇了不断打击,删改、冷藏、查禁乃至上映无望,不一而足。
十年前象征性的和解以后,禁片或半禁片的现象并没有消失。
粗暴闯入的资本力量,似乎也无法阻止这般无来由干预的天生存在,差点流产的《捉妖记》,更加说明了这个市场的凶险、畸形和不健康,大闸蟹依然横行霸道,藐视一切游戏规则。
它在政策层面上鼓励抢钱大片,支持3D烂片,却排斥真正有想法的片子,不忘搞连坐封杀。
为什么《一切都好》看下来的感觉并不好——情况就跟宁浩遭遇《无人区》的尴尬后,急着再拍《黄金大劫案》的情况很像。
即便2016年,张猛前作,由黄海波主演的《胜利》应该会熬到调整上映的那一天。
但是,导演的个人心态和创作状态却在事实意义上被打乱了。
毕竟,按照我个人的分析,绝大多数导演,真正激情澎湃的电影创作阶段,前后往往也就是个十年左右。
《一切都好》用了无数次的回忆杀,却没有一次用在了真正的点上。
就像片中出现我极端厌恶的X牛广告,整部电影,基本也就停留在了公益广告性质的暖心鸡汤水平上。
你可以说它平庸,也可以说,导演确实偷懒了。
应付这种非原创的改编作文,实在太没有挑战。
无论是看过托纳多雷原版《天伦之旅》还是美版的观众,这种对比刺激,来得尤其强烈。
还有人毒舌了,这哪是张猛的电影啊,怎么看都像是张国立导演的。
他明明就拍过一个什么百X可乐带你回家过年把乐带回家之类的广告。
虽然张默二进宫,总会让人多点期待——盼孩子回家过年这件事情上,张国立老师能否多演出点个人心得,但浓浓的电视剧风味,挡不住的逻辑硬伤,都令《一切都好》的走向极其尴尬。
出于个人关系,我质疑的第一个点,是一个北京地质工作者居然可以生四个小孩,最小的女儿是1987年。
这在中国城市普遍很难发生,更何况是首都北京。
超生一个都要丢工作开除党籍,这儿女满堂的,怎么看都像是想象再生。
要解释这个问题,当然也不是没有办法。
比如一家子是少数民族,有海外关系之类的。
但是,更加无法令人无法理解的事情继续发生了。
这四个住在白塔寺边上大四合院的北京小孩,他们居然全部跑去外地谋生,其中一个还在上海买了房……你没有看错,另外一个土著情结严重的大城市。
跑天津的不太能理解,好歹也比较近。
跑杭州的不太能理解,好歹是嫁人,山水又好。
跑澳门的不太能理解,好歹是资本主义社会,糖衣炮弹诱惑人。
但这个跑上海买房又卖房还创业的北京小伙,我真不知道如何计算以下数学题目:请问北京土著的阴影面积是有多大?
为了展开公路片之旅,中国确实已经提供了完善的高铁线路,但在起始出发点上,《一切都好》就漠视了最大的漏洞和不可能。
编剧失误和公益广告般的影像,也直接导致了影片的蜻蜓点水,有走马观花的粗浅苍白。
大女儿的心事,似乎揶揄了中产阶段的家庭空洞和不安全感,但隔靴搔痒太常见,拍不过电视机里头的婆媳剧。
大儿子的创业,怎么拍都是四海宾朋人来疯的瞎闹自嗨。
三国,弄堂,上海滩,外国人。
对上海的表现,依然止步于符号跟猎奇。
二儿子去西藏洗涤心灵,确实针对了当下流行现象。
但自掏心肺,自说自话,力量欠奉。
小女儿大概是想法上最有趣的一个段落,老人家大度地接受了LGBT,可是“澳囧”一样无来由的穿街走巷,感觉还是城市风光片项目搞多了,实在停不下来。
可惜了“金链汉子”贾樟柯导演,Money又Body的。
我并不质疑《一切都好》的价值观表达和维持传统家庭的信念。
实际上,《天伦之旅》早把这些东西打包好了。
在本地化或中国本位化的改编中,《一切都好》却浑沦吞枣,南来北往,迷失了方向。
尤其是回家过大年的收尾方式,奔着贺岁,阖家团圆好像没什么问题。
但细想一下,问题大了去。
在影像表达上,它是陈旧的。
在生活趣味上,它又是流俗的。
四小孩风雪中答问,观众都做好被打动的心理准备,但电影情绪,却堆积不起来。
雪花般的点滴感动,落地就化。
无论是心有不甘还是不免遗憾,这个结尾都再次出卖了整部电影。
截图扫码,关注:MOViE木卫(movie432)
真是一部开头笑一笑,结尾流几滴眼泪的电影。
国民老爸张国立演这么一个北京老头可真走心。
开头入境的是北海公园的白塔,另一侧则是有着浓浓市井气味儿的北京小胡同,老头老太太的菜市场,塞满了晚餐食材的自行车,几个见面闲扯的好朋友,好像和我们每天挤在一团冷眼相对的CBD并不一样。
管治国自己住在一个宽敞的四合院里,悉心照顾着自己的狗、猫、鱼、鸟,可依旧感觉孤独,盼着孩子们能回家团聚。
思念之余,一笔一划的写起回忆录来,想把快要遗忘的过去都填补起来。
关于自己错过的,孩子们的成长。
他让我想起自己的爷爷,退休之后也过着养宠物读书看报的安逸日子,每次家里人聚在一起吃饭,他就站在阳台看着我们,淡淡的笑。
他说年轻的时候为生活四处奔波,老了就喜欢看见自己的儿女子孙凑在一起热闹,再无他求。
管治国决定给孩子们一个惊喜,收拾了行李开始了说走就走的旅行。
第一站,天津。
高铁上偶遇的一对儿父子,父亲骄傲的炫耀着儿子的音乐才能,他也骄傲介绍起自己的摄影师儿子。
当他兴冲冲的走到管好的家门口时,发现家里没有人,电话也不通。
然后失落的坐在门口等,等到失望。
放了家门的新钥匙塞进门里去。
第二站,杭州。
女儿是个广告公司的女强人老板,苦苦的平衡着事业与家庭,和丈夫离了婚,硬是在他眼前接着演戏。
第三站,上海。
儿子卖了房子去创业,在黄浦江边的破房子里,和团队吃住在一起,带着激情,苦苦的挣扎。
他站在台下看着儿子在舞台上演讲,五味杂陈的拖着箱子离开了。
第四站,澳门。
小女儿的舞蹈梦不知什么时候碎掉了,她成了站在橱窗口的白天鹅,下了班挤在破旧的小房子里,和自己的女朋友相依为命。
这一路他发现,他错过了孩子们童年里的成长想要填补起来,却更加无法看懂长大了的孩子们的生活。
所有人都说日子过的都好,可他看见的并不好。
所有人都放弃了父母认为正确的方向,而走了一条出乎他们意料的路。
然后我们在这条路上摔跤、撞南墙,可从没后悔过,也从不和父母讲起这路上的艰辛与苦涩。
我们把光鲜亮丽的现在给他们看,把伤口眼泪藏在身后,像是小时候偷偷拿了零花钱买回家的布娃娃一样。
我们因为爱而害怕伤害,因为懂事而恐惧真相。
只能说,一切都好。
第一部不错,第二部就啰嗦了点。
This musical really sprinted, jumped hoops, and back flipped, so other musical adaptions of movies can wALK. Love this and love the og movie all the same 💗
看了美女上错身和这个。。觉得这里的法庭玩玩一样的。。
舞台剧版比电影版好看多了!学长好A!学长好帅!
应该高中大学时期看的了,几乎是英文电影的入门几部之一,女主的台词还要被拿出来练习配音。比较经典的甜心剧。
当年比较喜欢的欧美青春之一了。
Fun!要是有字幕版就好了,等二刷!
只能说……我真没看出来那姑娘有多聪明……这是在黑哈佛么……
让人看完心情好好~大爱女主角这样的女生
还可以
最后了,当然不能够太差。
“Some giris fight hard, some face the trial. Some giris were just meant to smile.”
我是看得很欢乐。
大学的时候老师放给我们看的,内容不记得了但是女主的独立还记得
真心励志 学习的榜样 另女主现在依旧这幅模样~ 美~
狗狗~
看完之后我甚至不知道这是在破除金发傻妞的刻板印象还是在加深这一印象。
對我來說是腦殘片~
如果没有最后的30分钟那就只是纯粹的脸谱化套路化无聊故事。话虽如此,只能靠最后的30分钟去拯救前面无聊的一个半小时的剧本也没好到哪里去。
剧情虽然改的合理了,但好像弱化了女主,前半部分无聊后半部分精彩喜剧,后面的歌很好听我溺爱剧情改编,很喜欢青春校园中声调很高的女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