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机器细化成了一个具体的个体形象,公仇变成了私仇,那么大一个题材,这么大一张网撒出去,捕上来的鱼却小得可怜。
电影对于总统这个形象的塑造太失败了,把一个国恨家仇归结到个人的贪婪和决策的结果,然后指望用一颗子弹让所有人得到救赎,导演的想法太天真了。
这部戏用了那么多群众演员,搞那么大声势,就为了突出女主角的枪法?
那应该叫《神枪手》才合适。
如果把总统塑造成一个没有什么悲欢的角色,甚至可能是个好人,但因为身在这个位置需要做一些事,酿成悲剧;主角们不愿意向作为个人的总统复仇,但又找不到其他复仇的方式,陷入无物之阵——然后,在不甘心中杀掉总统,最后发现没有什么价值:杀了他一个,还有后来人。
这就是真正的悲剧,就有张力了。
偶然性的东西,算不上悲剧的。
拍电影很辛苦,不忍心给差,就给个还行吧。
近期形势一片大好,在全面放开的浪潮之下全国各地逐步恢复了当年的生活秩序,虽然我很不想用“当年”这个词,毕竟从疫情开始到现在满打满算也就不到三年,在时间的维度里这当然不算什么,它也许有资格在人类的历史书上占领角标旁边的一行小字,但人类的脑子毕竟有限,大部分的空间都被更“重要”的事情占据了。
最近看了一部电影印象很深,叫《26年》。
讲的是韩国光州事件发生26年之后,几位人物决定联合起来向前总统全斗焕讨要公道的故事。
具体情节不再赘述,倒不是我不想贴在这,是如果贴了的话这篇推文大概率会面临404的结局。
不过本着对美帝走狗大韩民国无能政府的控诉,我建议大家可以找来看看,看完不妨和观众们一起破口大骂。
在这里我们只聊聊片子里的几位主要人物。
在开始先说点题外话,感觉韩惠珍演的电影怎么都是黑暗题材的,看了两部,《不可饶恕》和《26年》都是这样的。
亏惠珍长的那么好看,在这两部戏里面连个谈恋爱的机会都没有,反而是各种被打、被摔、被炸。
哎,真希望惠珍下次可以接一个恋爱戏。
不过从这几部戏中来看,惠珍倒是有种强悍的美感,其实在韩国女星普遍柔弱的情况下,倒不如考虑出演一些劳拉啊、爱丽丝这样的强悍角色,或许这样能更有出路。
好了,回归正题。
我看过不少关于刺杀、暗杀的电影,这部《26年》不能说是最差的,但也绝对是倒数的。
按照一个连鸡都没杀过的普通大学生的思维,我都能看出这部戏中那些个不合理的部分。
首先,如果我是暗杀的赞助者,我一定会挑选经验丰富而且不为人知的专业杀手。
可是我们可爱的白发老会长竟然选了三个光州时间的遗属来完成这个任务。
虽然他们三个复仇的心里比一般人都要强烈,可是他们三个过于明显而且有共通点的身份很容易就被发现了,正如电影中一样。
好吧,就算电影需要必须是他们三个也算,但是作为一个堂堂的赞助人和会长,至少应该为几个成员做一下保密措施吧。
相信制造一些事故、意外,让几个人假死或者失踪一下会应该对于这个大会长来说不难吧,毕竟,“死人”更不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
还有,为什么要在行动前让镇裴去引起人家的注意,本来就长了一张特别有流氓标志的刀疤脸,还故意去寻衅滋事,结果连自己老大也给害了,这种无厘头的表现让我实在看不懂,没人教过编剧,“暗杀”除了要“杀”这个结果外,还要“暗”这个前提。
另外,会长招来瑟雍这样一个警察,也是一个败笔。
虽然他能提供有效的情报,但是因为和政府部门联系太紧密,也很有可能会暴露。
而且我们2AM的帅哥在电影里也不是一个意志十分坚定的人,很容易背叛,最后可以说,任务会失败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瑟雍的反水。
如果说选人只是小2B一下,那么在提供装备上面,我真是见识到了什么叫真2B了。
既然是暗杀,至少给点好的武器吧。
不说坦克、F22、轨道炮这样的终极武器,你拿几把像样的枪总可以吧,让我大跌眼镜的是,一开始伟大的会长爷爷给我们惠珍的武器竟然是一把射击比赛里面用的气枪,然后还特别搞笑地在后面加了一个空气压缩机。
背着这么个大家伙移动变慢我就不说了,关键是杀伤力和杀伤距离都没有什么改变,最让我哭笑不得的是,竟然这鬼枪压缩时间超过五秒还会自爆,你当我惠珍妹子是利比亚自爆卡车啊!
到后来,总算会长大发慈悲,买了一把M16的改进版,但这玩意是突击步枪,也不是专门的狙击枪,杀伤距离只有800米。
电影的背景是2006年,应该武器够先进了,就算你搞不到巴雷特这样的神器,弄一把专业点的狙击步枪总可以吧。
真是被这个会找老爷爷的抠门打败了。
最后会长想自己动手,在塑像里面藏了一把手枪,可惜会长老爷本人就是个瘸子,还七老八十了,开了N枪都没打死。
还不如在塑像里面塞点炸药,最后一爆了解,而且便宜点的炸药似乎并不比一把手枪贵吧。
还是抠门啊,抠门害死人!
电影里面还有几个点也很弱。
全斗焕的个人安保在电影里其实很一般,只有贴身的保镖才有手枪。
如果,能搞到足够的武器,就像那把M16一样,正面突破我感觉都足够了。
其次,作为一个狙击手,选择狙击位置很重要,隐蔽、安全、不易被发现很重要,但是我们的可爱的惠珍妹子竟然被放在一个升降梯上面,十分明显不说,最后那个升降梯还坏了,真是坑爹死了。
虽然说了这么多坏话,但是,这部电影还是有不少可取之处的。
电影一开始有将近十分钟的片段是讲述光州惨案的背景的。
这里电影用了类似于《杀死比尔》里面一样的动画来展示,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如果在电影中直接展示血腥暴力的场面,虽然能给大家直观的感官刺激,但是,也未免会让然感到不适。
用动画的方式,虽然也难免会有点血腥,但是会减弱那种不适感觉,而且通过动画适度的夸张和变形,刺激的效果一样可以达到。
而且,看动画可以给人更多想象的空间。
当然,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触动还在于它的取材。
电影敢于去暗杀一个在历史上极具争议,最关键的是还活着的前总统,其勇气和意义非凡啊。
说不定这部电影会激起广州遗属的觉醒,来个现实版的刺杀也不一定。
电影人不是社会领导者,也不是什么思想家,但是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必须的。
而历史和社会的责任感也是必须的。
如瓦伊达导演的《卡廷森林》一样,充满历史和社会感的电影,总让人敬佩。
这部电影也一样值得敬佩,只是希望下次,别用这么2B的方式来诠释了……
敢触碰这种敏感的东西,我们国家是没这个指望了!
第一:说金申世和他儿子。
拜托,你们不是找到这几个遗孤一起谋划的吗,怎么就自己进去了呢,而且枪都拿出来了还磨磨唧唧。
如果不一起行动的话干嘛还着急他们呢!
第二:那个射击队的美女,你是用无后坐力气枪的,后来拿个狙击枪就敢去杀人?
而且你是狙击手!
任务没结束坐在那哭是什么意思?
我只能说导演很不容易,能把一个这么好的电影拍成这样。
全篇结构混乱,前后表达不清,从着急各路遗孤到各自为政,我感觉好像在看两个故事!
最后的磨磨唧唧和缠绵悱恻都是为了不能改变历史吧,但你也考虑一下观众的感受啊!
这是2012年的片子,似乎是文化阵地的宣传品,13年全斗焕被抄家。
“韩国前总统全斗焕曾劝告朴槿惠放弃竞选总统。
韩联社30日引用《全斗焕回忆录》报道称,2002年2月,当时身为国会议员的前总统朴槿惠试图挑战竞选总统,派人带话给全斗焕,望能得起相助。
但全斗焕委婉劝告朴槿惠放弃这个想法。
全斗焕在回忆录中写道:“以朴(槿惠)议员的条件和能力来看,(竞选总统)是超出她能力的野心。
虽然不知道朴议员以后是不是能当上总统,但我认为她很难成功履行总统的职责,如果失败,只会让她的父亲(朴正熙)被骂。
””全斗焕似乎不支持朴槿惠竞选总统,说她能力配不上野心,后来朴槿惠2013年上任总统,公私兼顾抄了全斗焕的家产,但果然虎头蛇尾,在总统任期内爆出亲信门丑闻,锒铛入狱。
故事底子不错,前期铺垫、煽情也不错,动画处理方式的光州惨案、家属的伤痛、全斗焕的无耻,都用力很猛,情绪铺垫的很充分,但是,问题也就出来了。
一是导演情绪化和批评立场严重,反而弱化了故事基础。
光州事件经过、全斗焕后来的起起伏伏,韩国经济增长、汉城奥运会、都是真实历史,也广为世人熟知。
媒体有个原则:真实就是力量,这些真实历史,不用黑化,不用立场,就客观梳理,甚至用一些真实影像资料、全斗焕为自己辩护的口述,就能够展示光州的惨烈和全斗焕的无耻,而且更有力量。
受害家属的伤痛和愤怒情绪展示没问题,但是动机还应当表述的更合理,为何几千人的家属中,就这几位行动了?
其它人在干什么?
他们如何面对现实的?
如果几位勇士的动机弄扎实了,史实少点煽情,可能就成经典了。
二是导演的剧情戏能力很强,动作戏能力不足。
与本片成鲜明对比的就是94年吕克贝松的《这个杀手不太冷》,又叫《杀手里昂》,两片节奏类似,前半段煽情,结尾进入动作戏高潮,突围失败,主角光荣牺牲,影片戛然而止。
《杀手里昂》的细腻情感戏饱满,动作戏干脆利落,节奏张弛有度,人性的美好和现实的残酷展示的淋漓尽致,让人震撼和动容,尽显大师风范。
比较之下,本片就差远了,本片的动作戏拖沓冗长,煽情过度,废话连篇,昏招尽出,反而弱化了几位勇士的英雄形象。
做为写实风格的影片,观众都知道全斗焕还活得好好的,都知道几个平民的行动是飞蛾扑火,正如《杀手里昂》中,观众也都知道主角逃离特警的大举围攻基本没有可能,但是一个注定失败的行为,吕克贝松愣是把里昂的铁汉柔情和机智勇敢展示的让观众心痛不已,而本片的刺杀行动过度煽情,却让观众开始怀疑几位勇士的智商了。
几个主演都是我比较喜欢的,陈久的痞气浮夸、韩惠珍的干净木讷、任瑟雍的软弱却令人怜惜,三人确实有这样的演技实力,塑造出这样有特点又有血有肉的人物性格,照这个逻辑推下来,电影应该很不错,但看下来却觉得很不舒服,人物很多,线索也不少,就是抓不住我的注意力和感情爆发的点,很感人的事儿或者很悲壮的感情最后只是让我觉得很沉重,从一开始就体会到的沉重,压抑到最后还是仅止于此。
个人感觉是:一方面三个主演演技都很棒,人物特点都抓的特别准,但三人之间的情感互动、火花or化学作用没感觉到,设计了这么多人物却都是各自为政的感觉;另一方面是除了那位阁下,配角都不出彩,尤其是那位马队长,莫名其妙地杀了那么多人,我知道电影里想表达的是这类人是自欺欺人、没勇气面对现实地苟活的政府狗腿,但一直用“不要对我下命令”来表达这类人活的多无脑,太不给力了吧 还有一点必须要吐的是电影的节奏很另类,我的情绪跟不上,也漫不下来,总之没踩在点儿上即使这样,影片有一点还是很成功的表达了:live for something or die for something
看了简介,我有点担心,这片子到底是披着政治讽刺色彩外衣的枪战或者动作片,还是为了更多人进入电影院而故弄玄虚把激烈场面做噱头,看完我发现多虑了。
政讽意味十足,但是人物的设定,太过于矫情,为了26年前的屠杀,居然要考虑用同样残酷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当年的暴力归咎于决策层的利益罔顾法律,但是而今的复仇何尝不是游离于道德和法律之外?
26年的固执需要又一次用血肉的代价来唤醒大众的意识吗?
值得吗?
不自由,毋宁死这样的悲壮用到现在似乎更多的是迎合经济不景气下的民粹主义。
我相信原作者肯定是将争取和反省注入到原漫画中去,但是现在貌似缺少在大众根植的土壤,难免有宣扬min粹,矫枉过正的嫌疑。
当然如果导演想法和我一样,也就没有这部片子了如果我是编剧,我会拍成喜剧。
我会用另一种简单诙谐的方式,介绍各位主人公的身世,让长大后的各个主人公各司其职,从社会的顶层到底层分布。
把an杀彻底变成一部闹剧,那位当年的幕后主使早已死亡,但是有小道消息其实他并没有死。
而几位主人公正好在生活上不如意遇到瓶颈,都希望找到发泄的手段,这条消息正好是个突破口。
或枪击,比如那位小美女,或制造交通事故,比如那位交警,或走投无路顺手牵羊公私俱抱,比如那位小混混,或利用安保手段制造混乱趁机下手,比如会长一行走多线剧情,最后功亏一篑,阴差阳错,大家原本平行线被打破,交织到一起,可以通过各自吐槽生活遭遇,jie层的差距,min主权li之不存等等,来揭示主题,反思当年min主yun动的成效及影响。
喜剧以极其夸张的手法完全可以避免这种大无畏牺牲式的带来的过强的历史印记代入感,又可以在领略大笑背后的辛酸苦楚。
大家看如何?
呵呵最后,还得说一点,我们自己的电影。
韩国人在类型片种类上,比我们丰富的多,这类片子我们除了对wenge,对知青,对san年自然calamity蜻蜓点水之外,再无其他,而且都是小成本,国内院线根本看不到,票房极低,这是谁的问题?
这篇影评可谓命运多舛,说了些让某网难为的话,要么被禁,要么不许出现在公共评论,让大家品析。
我只能尽量去改变某些内容,希望大家能看到,也希望豆瓣能手下留情
比较期待的电影终于在昨天举行了试映会,因为来的明星比较多。
把乐天影院的建国大分院给围得水泄不通。
这个电影史根据韩国的一个有名的漫画家(강풀)的作品而改变而成的。
前几天上映的《邻居》也是这个漫画家的作品而改编而成的。
根据制作公司的坦言说,虽然经过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力,但能把影片和广大观众见面,那苦,那累也值得了。
细品一下制作公司的话,能体味到里面暗含的意思。
《26年》的内容是以韩国光州事件为基础而改编的。
是韩国人民反对独裁的,要求民主的一次血泪事件。
在那次镇压中能确认的死亡人数大约4500名左右,这些人大多都是一些普通的老百姓。
那些冤死的灵魂一直到前些年才被国家正式的给设立了光州事件追悼墓园。
这几年韩国的电影很积极的在制作一些以前的国家历史事件,社会的有影响的事件,不管是为了利用大家对那事件的知名度,还是什么。。。
但我们都看到了他的一些社会作用,让大家重新去反思,去勾起年轻人对那历史,事情的关注。
引发思考。
《26年》的曹根贤导演的处女作品,这位导演是美术导演出身。
影片是以在光州事件中无辜被杀的人的亲人们,在26年以后暗杀前总统的内容。
26年前是军人的老人,现在是一个大公司的老板,26年来一直痛苦的活在当年事件的阴影之下,他要那位总统给他一个说法,向国民道歉,向他道歉。
因为他毁了太多的家庭。
现在有钱和势力的老人。
找到现在已经长大成人的3名遗孤,一名是现在的国家射击选手,一名有名的混子,一名成长是警察的遗孤。
再就是会长老人收养的一个因光州事件而变成的孤儿。
他们组成了暗杀团队。
虽然当年的那个威武的前总统现在已经是一位老人,虽然他已经不再位子上,但他们庇护他的权利,等等还是不是一般的平民所能动的了。
故事一次暗杀行动,一次失败,再一次暗杀,又失败。
最后一次付出了几乎全部人的性命。
失败还是成功。
导演没给出答案。
答案你自己可以去想想,也可以去查查历史资料。
故事挺简单的,不管他有没有紧紧相扣的情节,不管他有没有催人泪下的故事。
但他最起码起到了让人关注这个事件的引子,让大众区思考,去讨论,去反思。
再回过头去看看那段历史,去想想那些为民主运动而死去的灵魂。
《26年》起到了电影应该履行的电影的社会责任。
希望我们的电影也能。。。
征程长又长。
原本在2009年拍摄完成的计划,因无可奈何的投资原因而流产。
然后制片方通过twitter等社交网络从普通市民那里筹集小额资金的方式筹得了制片费,但并未达到10亿元的目标额,以致电影的制作又陷入无法进行下去的危机。
但是,并没有放弃。
上线筹资网站,重新开始寻求投资。
市民们共同参与到了其中。
歌手、主持人、电影导演还有畅销书作家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终于制片完成。
以江嘈的同名连载漫画为原型的《26年》描绘了一个复仇的故事,复仇者为几名1980年光州民主化运动受镇压中受害者的遗族,他们26年后用复仇的方式来问罪当年屠杀的主犯(前总统)。
这部电影很难使观众有百分百的满意,同时也很难得到非难。
不满意和不非难本是对立的两种态度,却奇异地汇集在这部电影身上。
以电影制作本身的角度看,这部电影分明有太多令人遗憾之处。
《26年》不能被看做是关于1980年光州民主化运动的电影中最好的一部。
但是可以在观看电影中感受到这部电影的真心。
一万五千名小额投资者和35名个人投资者也对这部电影的完成充满了期待。
虽说作为个人投资者的歌手李承铉期待很高,说一定要好好的制作才好。
不过这部电影是曹根贤导演的处女作,这样用出道导演拍片的冒险是成功还是失败,以及电影的完成度、演员们的演技、故事情节的推进等,可以放在后面。
首先考虑的或许应该是,为什么已经制作完成的电影推迟许久才得以上映。
为什么必须用“复仇”这样的关键词来整理那现代史中的伤痛。
《26年》的制作过程已经是一部电影。
导演这样说,通过这部电影,不是想说政治,而是想说常识,一个“政府镇压民众是邪恶”的常识。
但是,这一个常识的叙述,却足足经过了26年的时间。
而以后这一常识能传达到每一个人的脑中,不知道还需要多久。
下镇压令的那一个家伙,对那一天的记忆,直到现在还没有松口认罪。
最后几分钟很震撼
本身是个很有历史厚重感和反思价值的故事 可影片总是摆脱不了一些老土烂俗的商业片技巧 要么是导演水平不够 要么是动机不纯
题材的确是很好的,这点绝对加分。漫画与真人相互结合,感觉不错。场面虽然不血腥,但是也足够让人动容。不过让我遗憾的是少了一种更深的挖掘感吧。
开头这动画挺牛逼的,怎么进行到50分钟就碎得这么不堪了,然后逐渐失控。刺杀时机把握实在太离谱了,狙击枪不得提前架好,还等你临时站上升降台调控好位置再调镜头找目标?后头室内都混乱成那样了,依旧坚持让女猪杀死前总统的意义是什么,你都勒上去了啊大哥。
政治的惨烈,现实的惨烈。任何重要的时刻交给女人最后都会失败
真你妈瞎了一个好剧本
26年来最墨迹的电影
很好的电影,开头的动画部分很不赖,结尾处有些矫情了。
现实题材总是比较动人心魄。
让人想到89年呀。
题材很好,但是可惜了,最后有点故做深沉的感觉
浪费了个好题材,和华丽的假期没办法比
浪费了一个好题材
题材是好题材,没拍好
有人说对于社会现象的谈论浮于表面,但是你我都看到了不是吗?制作确实有它的局限,好在一部分人也是能理解他没说出口的东西的。敢于拍摄本国的这种题材,还能播出来,这本身就是我天朝上国所缺乏的,顺便萌一下女主。
就冲着片子的主题这电影就值得肯定,导演绝对是个激进分子。不然不会任性的把一个本该更深入探讨的主题直接打造成一面锋利的棱角。况且最后的复仇计划又没有成功,看来实在憋闷,节奏与人物先搁置一边,起码这部电影能够完成一部分属于电影的社会责任,正视历史本就不易
這個賤人總統 不就是「熔爐」里的變態校長嗎。用動畫效果來表現26年前的光州事件 確實很有新意 但是這動畫效果實在太cult的好嗎?! 三番五次的讓我想起「令人顫栗的格林童話」!! 反正就是對這部電影喜歡不起來 還三番兩次的在高潮部份打起了瞌睡。對不起了導演 雖然那個狙擊手沈美進眞的很像張鈞甯。
题材真的绝好,不过导演水准一般,有点流于民粹,煽动煽动观众流流泪水,把历史问题简单化了
韩剧骨子里的墨迹居然也能在这样一部刺杀总统的政治片子里体现的淋漓尽致...看到剧情简介里"本片根据取材自光州事件的韩国同名网络漫画改编"就无语凝噎了
题材满分,编剧刚及格。很羡慕韩国 我们的26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