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老觉得人家很贪婪,其实只是自己内心的嫉妒,当自己被诱惑的时候就觉得原来人都是一样的,都是那么的贪婪。。。
现在开始慢慢地学着知足!
在《神曲》中,但丁罗列出人的七宗罪,从轻到重,排行第三的是“贪婪”。
圣多玛斯·阿奎纳认为贪婪是“背向神的罪恶,正如所有朽坏的罪恶一样,是人为了会腐败的东西,放弃永恒的东西。
”2009年一部戛纳获奖短片,《黑洞》,全片时长3分钟,没有一句台词,只有一个演员,一间办公室,依靠动作和神态,向我们演绎了:一个人如何在贪婪的诱惑下,一步步走向深渊。
深夜的办公室,只剩下小职员查理还在加班。
他一边喝咖啡解乏,一边打印文件。
突然,意外出现了,A4纸上没有打印出他需要的资料,反而出现了一个硕大的实心黑球。
查理觉得莫名其妙。
他将A4纸搁置在一旁,又把咖啡杯放在上面。
更怪的事情发生了,咖啡杯掉进A4纸黑洞里,消失不见。
查理将这张A4纸贴在自动贩卖机上,穿过黑洞,拿到了里面的士力架。
尝试到不劳而获的甜头,他又将目光转向老板办公室里的保险柜……一、现实和奇幻相结合,为贪欲撕开一道出口人是善恶共同体。
在现实社会,有法律和道德的制约,人往往会表现出善的一面。
但是,当人处于一个现实规则失效的地方,人的恶念就会被放出来。
比如《西部世界》,人们利用高科技制造一座成人乐园。
在现实世界里的好好先生,到了乐园里,像是变了一个人,疯狂释放自己的杀欲。
《春夏秋冬又一春》,年轻和尚在老和尚看不到的地方,偷尝禁果,释放性欲,一错再错。
《黑洞》同样设置了这样一个脱离制约的地方。
开场是一个摇镜头,空无一人的办公桌,桌面上的台灯亮着,墙上时钟显示,现在是凌晨三点。
紧接着一个推镜头,定格在查理身上。
他很烦躁地叹了一口气,百无聊赖地按下打印机按钮。
导演采用低调照明的方式拍摄,色调以阴冷白光和灰蓝为主,类似恐怖片的氛围,令人产生不安感。
路易斯·贾内梯说过:“艺术家们一般用黑暗来象征恐怖、罪恶和不可捉摸。
光明则同行代表安定、道德、真理和欢乐。
”在现实世界,想要自动贩卖机里的士力架,必须付钱。
想要得到钱,必须付出辛苦的劳动。
而影片利用“黑洞”这个奇幻设定,打破既定的社会规则。
只要通过黑洞,就能拿到任何你想拿到的东西。
在这个设定的加持下,此时的办公室,成为法律和道德统统失效的地方。
人,可以为所欲为。
贪婪本是一头关在人性深处的野兽,受到外在规范的制约。
因为“黑洞”的存在,困住贪婪的禁制被打破。
贪婪被放出来,它想什么就能获得什么。
一开始,查理只是想要一块士力架。
然后贪欲越来越大,渐渐想要得到钞票,越多越好。
二、两种声音,隐喻人物的身份和命运走向一般来说,台词是推动剧情、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
《黑洞》反其道而行之,没有一句台词,整整三分钟,全靠动作推动剧情。
而声音,在其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打印机周而复始的嘀嘀声开场,查理在加班,满脸的疲惫和烦躁。
打印机不停重复的嘀嘀声,其实就是查理的人生写照:单调,日复一日,看不到头,毫无指望。
查理是职场社畜的典型代表:时间和精力被公司压榨得一干二净,付出得多,获得却很少。
这时候嘀嘀嘀的环境音,起到刻画人物身份的作用。
黑洞发出的超自然声当查理把手深入黑洞,黑洞随之发出嗡嗡声。
刚开始持续时间很短,因为查理通过黑洞拿到的东西很小,比如咖啡杯和士力架。
后来嗡嗡声持续时间越来越长。
查理从保险柜里不停地掏出钞票。
这时候切了一个面部特写,双眼充满疯狂和兴奋。
伸手能够拿到的钞票都拿出来了,他还不满足,整个身体都探进去。
黑洞的嗡嗡声,隐喻了人性的贪婪。
人心不足蛇吞象,一旦给贪婪开了封禁,它的胃口会越来越大,给与人的快感急剧增加,最终的结果是把人带入深渊,万劫不复。
三、“黑洞”的三重含义1、本意上具有不可逃脱性、复制性黑洞是时空曲率大到光都无法从其事件视界逃脱的天体。
密歇根州大学教授Chris Adami称:“我们把黑洞视作一台宇宙复印机。
我们现在都知道黑洞能够复制传统信息,但是量子信息的命运却一直都是一个谜。
”黑洞在本意上具有不可逃脱性和复制性,隐喻人的贪欲就像一个黑色深渊,一旦涉足,就再也无法回头。
2、打破规则黑洞有一个奇幻设定:穿过黑洞可以打破屏障,取到密闭空间里的东西。
这是一种隐喻。
人性中的恶念在道德和法律的双重制约下,平时是存于囚禁的状态。
太阳底下,众目睽睽,恶念没有出笼的机会。
但是黑洞打破了这种制约,道德和法律全线崩塌。
我们平时在公共场合必须要遵守的规则,荡然无存。
所以,查理把手伸向老板的保险柜。
他很放心,也很大胆。
因为有了黑洞,他不需要背负法律责任、道德规范。
3、欲望深渊,万劫不复黑洞会随着人的欲念增加而扩大。
刚开始,黑洞仅能容一只手通过,后来,查理的整个身体都能通过。
人的欲望好比任意扩大的黑洞,无法填满。
然而,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不义之财,下场就是被黑洞吞噬。
查理最终被关在保险柜里,叫天不应,叫地不灵。
贪婪,一开始是因为“黑洞”的存在才生发出来的。
这是一种来自黑暗的念头。
人听从贪婪之念的安排,随心所欲,最终又被黑暗反噬。
在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人性的黑暗无所遁形
除了展现人性的贪婪是真正的黑洞之外,影片里贯穿始末的黑洞形象,就是一幅黑色的日本国旗,联想刚刚发生的8.8级日本大地震,真是天象映于人事!!
PS:黑色,死伤凋零之色;国旗变黑色,举国悲痛哀吊之意现代化的办公室:资本主义主导的地球的象征职员: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物质文明的象征黑洞复印件:日本的象征保险柜:中国的象征职员踢得复印机震动后吐出复印件,象征地震导致日本大伤亡。
职员持黑洞复印件:美国控制着日本职员通过黑洞取杯子、巧克力:西方通过日本获得不义之财,从中东获得能源,巧克力:身体的能量来源,石油的象征职员将黑洞复印件贴在保险柜上:西方物质文明给中国抹黑,导致人心失落道德沦丧,西方物质文明形态主要是从日本传递给中国的。
职员不断从保险柜里拿现金:西方社会借日本不断从中国巧取豪夺财富,现在更是欠中国巨额债务。
现金是用红绳捆着的,红色是中国之色,红绳捆着的现金:中国的财富。
保险柜:自成一体,封闭顽固,难以攻破,东方文明与中国ZHENJU的象征;保险之意,也指明中国才是地球人类文明的守护者与继承者黑洞传真件从保险柜门上掉落:日本从地球上被抹去,灭亡之意;东方文明摆脱西方物质文明,道德重新建立。
职员被关在保险柜里:西方物质文明被东方大道文明囚禁与控制,西方人溶入东方文明,全球大一统。
PS:日本被东方大道文明消灭之时,就是西方物质文明终结一刻。
--2011年3月
复印机里偶然印出来一张中间为一大块圆形黑色的纸,守在机器旁边的小职员不经意间把杯子放到黑色上,杯子竟然掉了进去,他试着伸进手去拿,竟然又拿了出来。
再把纸拿起来,把另一只手伸进那块黑色里也不会在纸的另一面透出来。
于是他把纸放到自动购物机上,伸手进入黑色里面,竟然可以把购物机里的东西拿出来。
他又来到保险柜前,把那张纸放到保险柜上,然后伸手进去拿钱,在拿出很多钱后,他干脆从黑色里钻进去,但他进去之后,外面的纸由于粘贴的不牢靠,掉下来了。
影片结束。
这个小职员无疑是贪婪的,也是绝大多数人的写照,人的欲望也往往是无止境的,被欲望吞没后或许后悔,或许根本不觉察,这些寓意应该是很明确了。
只是那块黑色之后究竟是哪里呢?
是保险柜里吗?
还是另外的多维时空?
甚至是平行宇宙?
这就是很有意思的地方了。
1.有兄弟两个,在父亲去世后,被分家了。
哥哥使坏,给弟弟不好的地,煮熟的米作为种子。
弟弟心性纯良,务实。
地上掉的一粒米,也捡起来了。
也就是这一粒米,成为地里唯一的一颗生长出来的谷物。
秋收的时候,被一只鸟啄了吃了,为了感谢弟弟种的粮食。
鸟驮着弟弟去太阳住的地方,遍地黄金。
但是嘱咐弟弟,我们必须在太阳升起前离开,不然会被烤死。
弟弟只拿了一块金子就走了,鸟劝他不多拿点吗,他说够了,他的谷物不值那么多钱。
弟弟凭借他的务实,赚取了更多的财富。
哥哥很眼红,过来打听。
弟弟一五一十的告诉了哥哥。
次年,哥哥也效仿弟弟,也遇到了那只鸟,也被带到了太阳山去。
但是哥哥贪,想多拿点。
太阳露头了,鸟催着哥哥,快走,再不走来不及了。
太阳升一半的时候,鸟飞走了。
太阳升起来的时候,哥哥被烤死了。
2.一个砍柴的小孩子,在河边掉了把斧头。
河神出来问,金斧头是你的吗?
不是。
银斧头是你的吗?
不是。
木斧头是你的吗?
是。
河神为了表扬小朋友的诚实,金斧头银斧头也一并送给了小孩子。
小学的童话故事,被翻译了一下,演了三分钟的电影而已。
看到这个小短片是由于无意间点到的一条微博链接大概三四分钟的样子 很短暂 mini 适合打发时间又不觉得冗长看到[黑洞]的第一反应是:这不就是多啦A梦的穿越环嘛! 美其名曰[黑洞] 大概是影射人性黑暗没下限的感觉吧一百个人看会有一百个不同的观点和侧重点我看完之后的第一反应是 这家伙是不是就闷死在保险箱里 然后警察来办案的时候会不会有人发现这个black hole 再来个不一样的续集? 哈或者会嘲笑他的贪心 或者会很正义秉然的觉得不该怎么怎么样但是抛开一切就这样直视自己内心深处还是会叹气 世界上真的有人能够摆脱 无视这种好康吗所以阿 不管结局这么样 从一开始这就是个不可逆反不可挽回注定好的结果 就好像亚当和夏娃一样 只要知道了那颗果实 不管上帝如何千叮咛万嘱咐还是受不了自己的好奇心和欲望吞下 不顾一切人性的欲望就是这么一回事 只是个人的命数不同如果是你 拥有了这样一个黑洞 你又会怎么做唔里马里的念了一通 好像还满难看懂的乱七八糟 第一次写评论XD 轻拍砖
《黑洞》这部短片有拍摄音乐录影带和商业广告出身的加拿大Philip Sansom和Olly Williams合作的短片,短片讲述的内容是在空荡荡的写字楼内,几乎所有的人都已下班,享受属于自己的欢乐夜晚,只有身心俱疲的小职员查理还站在复印机前,辛辛苦苦的印材料。
在这种几近崩溃的疲劳时刻,也许咖啡是唯一能令他稍感振奋的东西。
突然,一件奇怪的事情毫无征兆的发生了。
一张A4纸出来,上面没有任何所需的材料,只印了一个实心黑球。
查理不以为意,将这张废纸放到一边,当他放置咖啡时,被子竟然掉进A4纸的黑洞里,着奇怪的黑洞引起了查理的注意,他尝试将纸挂在自动贩卖机上,结果成功的伸进黑洞拿到了里面的饮料,这是,一个邪恶的念头闪过他的脑海,想起巨额先进的保险箱,最后,在盗窃的过程中暴露贪欲。
影片主要采用近景镜头和特写镜头为主,在24秒的时候,采用特写,这是表现主人公发现秘密的内心刻画;依次展示人性的贪婪。
镜头的运动推镜头为主,其中有一个情节是从黑洞中拿取巧克力,男主贪婪的寻找下一个目标,这是,他将目光停留在了那座门上,这里运用了推镜头,让观众感觉有一股强烈的诱惑,同时,运用男主角的主观视角注视那扇门让人感受到了他内心不断地欲望而最后短片结尾的时候,镜头定格在一扇门上,结尾用了三个剪切镜头表现那扇门的诱惑力,这不仅仅是对之前推镜头的一种呼吁,更是导演对人性欲望的审视。
整部影片很短仅仅3分钟,虽然是一件很小的事,但是 以小见大,不禁让我们深思,给我们表现的主题很立体。
看完这个片子,会感觉到,其实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同样在社会上,客观的说,不存在与生俱来的贪官和贪腐丑恶现象。
但毫不避讳的说,在缺乏制约,监督的环境和体制中,我们谁都可以是成为新的贪腐官僚。
谁都有可能成为那个因贪欲膨胀,栽在黑洞里的小职员,就目前我们国家的现状来说,几乎可以这样认为的。
贪吃蜂蜜的苍蝇准会溺死在蜜浆里。
短片充分利用音效渲染气氛,将小职员内心的烦躁崩溃表达得淋漓尽致。
得陇望蜀,贪得无厌,短片将人性的贪婪刻画得入木三分。
短片讽刺的不只是小职员,还有他的老板和同事。
只是讽刺小职员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意味,老板压榨员工天经地义,员工偷盗老板的钱财就违法犯罪。
如果小职员的老板没有苛待他,他又怎会去偷盗;如果他的同事没有丢下他一个人,他又怎么会熬夜到这么晚,给他作案的动机和机会。
"慎独",道德修养极高的君子也未必能做到,更何况一个普通的小职员呢?
该片荣获奥斯卡最佳短片奖、戛纳最佳短片奖,它的玄机不只在于刻画了人性的贪婪。
短片中,除了复印机运作的声音外,小职员每次伸手进黑洞的时候会有"嗡——"的一声,很像外星人发出的声音,看过外星人题材电影的网友不难听出。
还有复印机为什么会发出绿光?
小职员被关在保险柜里后,会因为缺氧闷死,还是第二天获救,因偷盗入狱,又或者是跟着外星人去了另外一个世界?
三分钟的篇幅实在太短,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是无限的。
人性的贪婪到底有多强?
贪婪的欲望到底有多深?
诱惑像一个黑洞将你吸入欲望的深渊永无天日。
在一阵复印机反复印刷的声音中揭开序幕。
男主角的叹息声,失灵的按钮,踹机器的击打声,烦躁不安的表情,灰冷的色调,短片处处透着一股焦躁不安的情绪。
枯燥的工作生活让男主角的心底涌动着一股强烈欲望的催生物。
面对这样一个黑洞,男主角露出了害怕的表情,正如大多数人一样,他么甚至并不了解心底竟然有如此之深的欲望,面对自己的欲望他们也会觉得恐惧不安。
可是,一旦你触及了自己那深不见底的欲望黑洞,便一发不可收拾。
就如同短片中的男主角一般。
于是从黑洞中拿取巧克力后,男主角贪婪的寻找下一个目标,他将目光停留在了那座门上,这里导演用了一个推镜头,让观众感觉门内散发着一股强烈的诱惑。
同时运用男主角主观视角注视那扇门则让人感受到了男主角心底不断深入的欲望。
门,只是男主角心底的一道防线,而他真正注视的其实是门后那无尽的贪婪与欲望。
于是他冲破了自己内心的防线,闯入那一方充满诱惑的空间。
此时男主角在顶光的照射下变得丑陋不堪,他贪婪的欲望与丑陋的人性完全曝光在这间灰冷的小房间里。
此时的男主角已被利欲熏心。
他疯狂的从保险柜里,从那无尽的黑洞里拿取钱财。
此时导演将男主角取钱时贪婪的表情与金钱快速反复的剪切。
这是一种欲望的堆积,一种道德的沦丧。
可让人值得玩味的是短片中的黑洞不同于宇宙中的黑洞通过自然的引力将一切吸入其中。
短片中的黑洞本身并没有吸引力,它通过人内心的贪婪让人自己走向那无尽的深渊,直至沉陷其中无法脱身。
短片中的男主角便是在无尽的贪婪诱惑下爬进了黑洞。
而每一次男主角将手伸入黑洞时,黑洞便会发出一阵嗡嗡的响声,伸入的越深响声越大。
而当整个人被欲望的黑洞包裹后,所有的声响全部消失,只剩下那台一直伴随短片行进的复印机发出的声响。
这是一个充满深意的隐喻,一切的一切在被欲望吞噬后,你什么也无法得到,在欲望膨胀后你改变不了任何事物。
结尾用了三个剪切镜头表现那扇诱惑之门,这不仅仅是对之前推镜头的一种呼吁,更是导演对于人性贪婪,人性欲望一份意味深长的审视。
内容来讲,让我想起小学经典课文。
每个90后小学生都看过那篇文章吧!
人们发现了一个黑洞,垃圾丢在里面可以消失不见,于是越来越多人往里面丢越来越多垃圾,渐渐丢垃圾的行为从个人上升到群体上升到国家再上升到世界,所有能处理的处理不了的垃圾都往洞里丢,环境越来越好了,大家都很开心,直到有一天,他们发现天上出现了个洞,有片垃圾从洞里掉下来。
当然,二者相似之处在于黑洞“未知”“无限可能”的创意。
事实上,这个短片由于时间限制,表达的意思也更简单明了。
一位加班大哥复印出来了个黑洞,黑洞可以成为进入物体的媒介(他把黑洞贴在自动贩卖机上的时候我都震惊了,还能这么用!
大哥的脑袋,是真的灵光)于是用黑洞进入保险柜,因为贪婪越拿越多最后整个人进入了保险柜被困在里面的故事。
挺简单的,但是很多巧思也耐人寻味,比如印着黑洞的纸从保险柜上掉下来的那一刻。
anyway,不讲那么多了,这个短片最shock到我的地方在于,这大哥也太勇敢了!
说伸手进洞就伸手进洞,这伸进去的是手拿出来就不一定了啊!
幸亏大哥没走错隔壁恐怖片片场。。。。。
对于堕胎与弃婴的伦理问题,在看影片之前我大概会完全是一种支持进步价值的判断,对保守嗤之以鼻。但是看完电影之后,我迟疑了,甚至不太有答案,很想问导演是否也是如此。导演在影片中最重要的就是,他悬置了这样的价值判断,而让角色真实的困境与抉择浮现出来,影片没有站在保守的宗教或事现代进步价值的任何一方,只是用对于角色的体认去呈现这个故事里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堕胎或是弃婴,影片既在结尾解构了一种传统,但同时也去呈现进步的现代人始终无法回应传统里那古老的拷问,生命与母亲的关系从何时起开始发生?人如何面对一个由完全的创伤所带来的生命?我们断然没有一个简单的回答,就像婴儿岛的存续一样,它是这个不完美的世界里一个不完美的、勉强的方案,我们终究要诚实地去拥抱命运中那荒谬、不合理的痛苦与熹微却珍贵的喜悦。
里面很多文化符号不太了解,不过能看出导演想表达很多东西
【于HKIFF49】张吉安对于母亲角色一贯的敏感有表达欲,叠加他最擅长处理的种族宗教冲突问题,对伊斯兰社会女性处境从第一帧开始即行批判。不过电影叙事的话题庞大就不好找重心,难免有些段落的节奏拖拉,两位女主的表演煽动力也比较一般 ,3.5…意外导演亲自到场,完成一场高质量的映后QA,补充了很多电影的创作背景,蜗牛戴胜鸟雌雄同体等等意象的解读,更加感受到他作为男性导演罕见的对女性的友善和反思,+0.5
宗教隐喻比较重#HKIFF49
hkiff49第一部~情节上有点散了,想讲的很多,但很多都没有很清楚。隐喻很多,没有相关的宗教背景有点难懂()但画面是美的色彩是美的。记一下“天堂在母亲脚下”,时不时拿出来品一下
还可以啊
这部电影正是对“伪善的道德批判”的无声反抗。导演通过纪实风格,让观众直面问题,而非消费苦难:当社会拒绝帮助这些女性,她们只能依靠彼此
(7/10)#HKIFF49 導演對伊斯蘭教的內容很了解 他本人好像是佛教徒 影片中用了很多宗教元素 比如蝸牛 通過他的講解可以了解很多這種宗教中的故事 以及母系宗族 完全重女輕男的部落 影片故事圍繞一個能夠幫助因為意外無法扶養小孩的母親的放置嬰兒的窗口 超過三十秒便無法反悔 來這裡的有被親戚強姦生下孩子的十四五歲女孩也有一聽說女孩懷孕就消失不見不負責任 導演說這種窗口是真實存在的社會情況 爭議很大 但有些不解女主在這裡做義工只為尋找自己曾經放在這裡的孩子 這種行為按道理來說不被允許 但院長反而會幫她尋找
马来西亚的语言系统真是混乱。/HKIFF世界首映
稍显单薄,但还挺好啦,认认真真拍电影值得鼓励。影片里的女性互助拍的比好东西不知道好多少倍
SIFF 第一次看马来西亚电影 误打误撞给我买到了导演映后场 但这个片子真挺怪的 导演往里面塞了大量符号和隐喻 对大马社会没有基本了解的话很难解读 可惜叙事晦涩冗长的同时又缺乏真正的深度和锋利 对弃婴问题、性别议题、族群和宗教矛盾都是点到为止 看得我有点郁闷 全片印象最深的不是导演试图探讨的社会议题 而是对各种宗教和民俗仪式(尤其米南加保族 我在大马玩的时候没接触过他们)的细致描摹 还是很有意思的
hkiff2025*没看睡着是我对电影的尊重,大量长镜头做意义不明的动作和大量慢镜头可以媲美,顶多看懂一个丽心以身入局帮小曼捣破神棍老窝,但是其他呢,丽心男朋友跑了、弃婴过、找回儿子了,好,最后见不到,完了还给你来点舞蹈不知道攞景定赠兴,还有碟子舞那一段,我都怀疑把廖子妤整不明白了,太抽象了,导演最后q&a提及马来西亚、穆斯林、伊斯兰教、佛教的东西试图放进电影里面只让我觉得无力回天,救不了电影,尤其是这么多元素放一起,放可以,单独看也可以,但放一起拍成电影,我也真不知道最后表达什么意思
或将成为今年最喜欢电影。喜欢最后两个人在床上相拥的镜头,像里面作为故事seed的戴胜鸟一样,两位坚韧的女性相互搀扶,平和地接受苦难和新生,在水源和旷野间找到一条路。电影里几乎总是下雨。不管作为水向前流,还是跌进泥土往外爬,大雨向下,女人向上。
#HKIFF 三星半。弃婴舱是很好的题材,尤其在马来西亚这个多种族国家和Post-COVID的时代背景下。张吉安选取一种女性视角切入,对性别和母职的探讨杂糅着种族和宗教问题,其招牌式的魔幻/超现实段落(比如蜗牛和戴胜)和民俗部分有一种奇异的疏离效果(但也未必很有效)。总之我总幻想如果让怀斯曼从机构角度来拍一个关于弃婴舱的纪录片会不会更精彩?
【马来西亚】虽然还没有等到《五月雪》,但居然提前看到了这部。这片土壤仿佛向其输送了无数灵感,信仰、价值冲突、枷锁、议题、民俗…放送电影时的人工“手”,斋月下不同身份的人做出的配合与适应,始终保持着一种最灼热的关注,但偶尔陷入民俗纪录片的质感。尤其对比才看不久、同样聚焦生育的《四月》,它一次性想要装下太多,反而陷入削弱角色故事而必须塞下元素的飘忽不定。作为两岸三地连同海外资源狂砸不断的许恩怡,表现有些灾难;Ivana的片尾曲真的好好听。
有人觉得反派选角失败,但我认为这种用力过猛的表演反而符合角色设定
强忍着困意,一直想着来都来了就看完吧🤣捱过了漫长的前一个小时才渐入佳境。结尾太震撼了。
我觉得女一呆若木鸡😂但这并不妨碍两个女主在一起的时候有一种诡异的好磕。
还可以
(hkiff 25/4/10)3.5 可能因为映前听导演讲了一些创作背景和想法,所以能感觉出故事还是有点儿意思的。但叙述如同马来西亚的语言系统,乱到让人有点头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