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逝的电波 (2024)6.52024 / 中国大陆 / 剧情 歌舞 战争 / 郑大圣 / 王佳俊 朱洁静看过舞剧的可能会失望2024.6.18 《永不消逝的电波》(舞剧电影)舞剧电波能给满分的话,这部电影只能给不及格。
因为舞剧拍摄和电影拍摄方法穿插太割裂了。
😘演员舞蹈编排音效灯光这些舞剧本身就有的东西都完全没问题,稳稳的很安心。
改编成电影效果虽然一般但还是有好处的,比如一些细节特写给得很足,实景的质感很好。
😌如女主在裁缝店假购物真交换情报的那些眉眼官司,裁缝把江防部署的密码用铅笔留在皮尺数字上,女特务从照片中找到接头线索抓捕情报人员,这些很细节的画面舞台上是看不清的。
上海弄堂的生活场景也很真实。
但也有一些出戏的部分ps. 男女主最初边双人舞边出现海棠朵朵开动画不懂😄主要表现为:想看优美肢体的时候突出脸部表情特写和仰拍视角(男女主双人舞部分是正常的),想看群像整体镜头有限展现不出来(镜头只能一个人一个人拉过来,舞台上是同时展现)。
举例来说:①比较出戏的是实景和舞台布景穿插的画面❶比如男女主定情、知晓新生命存在的喜悦、最后一面的双人舞,都是房间实景和空旷舞台来回穿插,舞台后大屏幕就是流动的光线效果,原剧好像也是在房间布景里跳的吧?双人舞为什么不直接在实景里跳呢?
❷上海保密局和电车轨道夜景布景有很多霓虹灯管,梦回观音桥,还有天空为什么不用实景呢,电影里的天空完全是是色彩流动的。
实景街道霓虹灯管AI雨滴,太割裂了老铁😓❸李侠梦中和逝者互动的双人舞,可能为了展现梦境背景给的很虚,但还是能看出是在舞蹈排练厅跳的因为后面有三脚架…… ❹男主演上场开舞台门,好大一个安全通道EXIT 小绿人……②运镜迷惑丧失了不少原本拍出来能很好看的画面❶特务围捕远景太少大打折扣,主要镜头围绕带头几个人和主角的动作特写,但舞台上俯视视角其实是满舞台围追堵截的,男女主是被十几二十几只撑开的伞围住。
镜头里人数少紧迫感就差一些,和其他相比这个其实还可以理解。
❷情报人员英勇就义前的囚徒片段,镜头直接朝向观众席拍的(直接能看到一排观众的脸),而演员留下的都是背影。
后面还有一段镜头观众席全体鼓掌的片段。
上海解放撒报纸众生向群戏没拍,只有女主抱孩子……❸拿走红围巾替李侠引走特务的角色就义后有一个泪点就是三人敬礼,但这段拍得还是三个人背影,正面看演员准备好牺牲的坚毅流泪面庞敬礼和背影一带而过能一样嘛?
当初看剧的时候哭得稀里哗啦,但电影感觉触动都缩小了(虽然还是很感动)③增加部分:时空交错男女主在东方明珠前舞蹈,大概是想做成一个回首过往展望未来都对比吧。
😳总结:当电影看差点意思,当官摄看差更多意思,我选择去看剧。
喜欢原剧过段时间等线上看吧,一些实景细节画面还是好看的,没必要非得花这钱去电影院。
片尾
电影版放大了演员的表情,一些设计绝佳的微动作,还有背景的渲染效果。
我看现场版舞剧坐在山顶,背景看不太全,印象不深,不记得是否原本巡演到我市的舞剧就有这么绝美的背景。
背景美到我看小裁缝死后,因为有了孩子使两人振作起来那段双人舞格外热烈,在履行情报员的使命的同时,他们还有夫妻的使命、身为人的使命要履行,看起来幸福得简直不合时宜。
小裁缝分别和李侠、老裁缝的双人舞也有电影版的优势,而且似乎是采用了练习室的实拍?
并非舞台的空白感完美对应了梦境与天堂。
小裁缝背对镜头,面向舞台观众的道别,也让电影观众带入了他告别人世的遗憾。
从银幕看,舞剧本身服装非常出色,旗袍在演员舞动时的柔美与潇洒让人怎么都看不够;近距离能看到服装的材质也非常好,特务们连帽风衣的质感、他们折返之际敞开的风衣角让缝隙紧迫得无法呼吸。
旗袍的面料,演员旗袍的颜色对比,都对塑造人物有很大助益。
这次看还觉得电波的舞蹈题材非常丰富,展示生活常态的群舞,轻松得分的老上海社交舞,反派的独舞,亲密的双人舞,对抗的双人舞等等。
感觉舞蹈演员都会玩得很开心!
但是,我觉得特别遗憾,电影版破坏了舞剧本身抽象的美感。
其一,在舞蹈中插入舞蹈演员,主要是两位主演新拍摄的对戏片段,打断了舞蹈,而且跳过了观众从抽象的舞台艺术得到具体的感受、具体的结论的过程,把答案摆你脸上了,生怕你看不懂。
对舞台艺术实在是缺乏信心!
其二,改动了舞蹈的前后顺序,为了迎合电影版的叙事,虽然不频繁,但会把一个舞蹈的镜头剪到后面的地方去。
比如在两位主演的双人舞中,突然一切镜头他们就换衣服了,好像也不是刚才那段舞了,也破坏了上面所说的衣服的叙事效果。
其三,拿掉了两个出色的舞台片段。
一个是裁缝铺被抄片段,李侠逆转时间寻找死去的老情报员留下的线索,同时舞台另一侧有兰芳识破假扮人力车夫的特务、为求自保杀死特务,两段紧张的表演本应是同时在舞台展现的。
另一处是夫妻二人回忆相识,从战友到萌生情谊的经过,舞台上是多对男女演员表演两人感情不同阶段,这里也没有在电影里体现。
恶意揣测是电影导演发现不可复制。
其实电影版忠实地展现舞剧的全貌,就是完美的了。
不过也就是一张电影票钱,能部分体验到本有时间、空间限制的极其出色的舞台艺术,也是一种福音了。
对没看过舞剧的人还是推荐的,看完电影版争取看现场版。
《永不消逝的电波》不仅是一部舞剧电影,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精神洗礼。
对于我这个对主旋律题材并不特别敏感的人来说,这部电影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情感内核,深深地打动了我。
影片中的李侠和兰芬,从并肩战斗的革命战友到深情相依的恋人,他们之间的感情发展自然且动人。
他们的故事,不是孤立的英雄主义赞歌,而是一群有着共同信念的人们为了理想而奋斗的缩影。
小裁缝的热血与稚嫩、老裁缝的隐忍与坚持,每一个角色的牺牲都显得那么沉重而又充满力量,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的深刻内涵。
电影的灯光和音效设计堪称完美,营造出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的年代。
雨滴落下的声音逼真而紧迫,每一次枪响都让人心跳加速,鲜红的灯光映衬着危险的气息,让人不自觉地紧张起来。
这种沉浸式的观影体验,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语言的贫瘠,因为任何文字都难以准确描述那种直击内心的震撼。
舞者们通过身体语言,在明暗之间传达出时空交错、非线性叙事的画面,这种表现方式甚至比经过技术重建的电影更加生动和真实。
在恢弘沉重的音乐声中,我被深深地打动,眼泪不自觉地流淌下来。
《永不消逝的电波》不仅仅是一部艺术作品,它更是一次对历史的回顾和对革命精神的致敬。
李侠虽然没能等到中国的解放,但他的信念和爱却通过兰芬和他们新出生的孩子得以延续。
这部电影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为了理想和信念所做出的巨大牺牲,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和平与安宁。
最后,我要感谢这部电影,感谢李侠、兰芬以及为革命牺牲的无数同志们。
他们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这两年正好有两部舞剧电影上映,《永不消逝的电波》和《只此青绿》,两部电影都源自于两部业已成名的舞剧作品,都期望在舞剧电影化的创作中做出一些创新尝试。
但从结果来看,《永》剧不如《青绿》成功,从豆瓣6.6和8.1的评分差距就能看出不少观众的评价倾向。
《永》剧电影版我特意看过两遍,感受大致相同,我认为有三方面的原因值得探讨:1、叙述时空和视角太多。
除开常规的舞台时空外,还有现实街景时空;摄影棚街景时空;纪录片旧时影像时空;以及写意背景视角和舞台反打观众席视角。
六种时空视角的切换有些让观众眼花缭乱。
2、舞剧原则上属于大景别视角欣赏艺术,强调表演者形体动作及舞者、舞台关系,而影片采用了过多的近景中景景别,对于舞蹈呈现有所破坏。
3、过高的剪辑频率破坏了舞蹈呈现的流畅感,有些抒情舞蹈段落镜头只有2、3秒甚至1秒时长,打破了整体美感,以个人感受这类抒情片段更适于使用长镜头呈现,便于观众产生视觉情感共鸣。
当然,我不太认同有些观众认为导演主创“不懂舞剧”或者“不尊重舞剧”的说法,导演郑大圣作为戏剧名门之后这方面的艺术修养应该是足够的。
我认为以上问题的出现可能是属于主创对于舞剧电影的一些有意的探索性尝试,只不过这些尝试可能不被很多观众认可,但即便是不成功,也是一些失败经验的积累,对于今后舞剧电影的创作都是有价值的。
这部电影我觉得很好非常好。
如果艺术形式一尘不变,舞台艺术呈现形式如果不能被打破,那在如今科技、审美飞速发展的今天,哪怕演一千场一万场甚至一亿场终将会被湮没在历史中。
这部电影不能用传统的舞剧思维去审视,不能用传统的剧情电影思维去观看,更不能用纪录片思维给影片来定义。
这部影片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是一种艺术的新范式,是对舞蹈空间、舞台调度、电影画面内外调度、音响音乐的叙事表意功能、舞台装置艺术和镜头调度转场的一次大胆乃至颠覆性的尝试。
镜头游走于虚实之间,游走于舞台与实景之间,游走于观众和演员之间。
有斯坦尼体系的基础,有布莱希特体系的影子,有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京剧体系的内涵。
一种创新的虚实结合方式,这种方式不再是口号式的融合,而是润物细无声的融合很自然。
冲突式的融入了赛博朋克的时尚感,蒙克风格的天空的油画质感,看似风格杂乱,实则不正是说明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冲突,阶级的冲突和人性的冲突吗?
摩斯密码的雨滴隐藏着革命的密码、烈士的密码,其中深意并非传统舞剧所能呈现的。
所以请舞剧迷们跳出舞剧思维来观赏这部影片,用创新的眼光和思维来看待这部影片,你会发现新的大陆。
没看过舞剧版,先看了电影版,感觉是一部刀尖上起舞的舞剧电影。
刀尖上起舞的是揪心的剧情。
在黎明前的黑暗时刻,大背景下小人物的生死抉择,太催泪。
一幕是小裁缝挥手告别,年轻生命的逝去,令人扼腕叹息。
一幕是兰芬怀孕,是新生也是永别,白色焰火前的双人舞像凄美的绝唱。
刀尖上起舞的也是很新的电影形式。
虽然电影版可以看到不同的视角和更细腻的表情。
但历史影像部分真的容易出戏,直到裁缝店部分,才逐渐沉浸进去,后面的剧场观众席片段,又有点跳脱。
看了影评,才get到舞台空间,实景空间,心理空间,过去与现在,虚与实的结合,是为了回答新时代下“电波”故事为何能“永不消逝”,最终,也落到了“爱”与“永恒”。
第一次看舞剧电影,有种在乌镇戏剧节看
期待走进剧场再看下舞剧版,更直观的感受肢体语言的浪漫和魅力。
第一次看舞台剧电影,看的是杭州路演场。
迟了一小会,但是提早离场了。
🩵优点:1️⃣画面很精美 ,看得出来是舞台剧演员导演领域的拔尖老师们制作的。
场地 画质色彩 氛围都很到位。
演员们外形 身材 妆造都很话剧演员。
还有觉得旗袍好好看。
2️⃣全片是默片 没有台词,这种形式很新鲜。
🩵缺点1️⃣题材小众,容易觉得无聊。
拍的人可能很用心,但是不太能靠个人买账 ,需要组织买账。
2️⃣观影人员审美音乐门槛有要求。
3️⃣电影题材 拍摄手法 内核 即使结合了新形式,还是觉得很老套。
4️⃣本电影导演的镜头好晃啊,一直转来转去,觉得有点没看懂。
🩵私心:1️⃣电影会有越来越多的形式素材。
这是大趋势。
因为它可以不限时间空间场地,可以结合互联网被更久远的保留下来。
2️⃣但其实我认为舞台剧是不适合作为电影的。
舞台剧要的就是一个即时表演,要的是观众沉浸 ,以及一部分的观众演员互动。
而这个在电影中是无法完成的,只有一个单向体验的过程。
我悟了,是我错了,这是舞剧改编电影,不是高清放映,是我不识好歹了。
但是我想知道,当一部电影打着舞剧的旗号吸引观众的时候,观众希望想看到的是什么?
是更高标准的舞台呈现,是坐在观众席上看不清的表演细节,是没机会亲临现场却希望补上视觉享受,是其他种种,但不是冗长的史料视频,也不是拙劣的特效,更不是莫名其妙的实景镜头!
当镜头调度本就混乱到让人感受不到舞者在舞台上的位置,当剪辑本就已经切断了舞者连贯的舞姿,当导演本就已经不在乎群舞的整体呈现只关注几个舞者甚至舞者的几个局部,他还要在一段连贯的舞蹈中反复插入外拍镜头去打断舞者的舞步!
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坚持不懈画蛇添足的无知精神,这是一种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无能精神,这是一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无耻精神。
你想拍“永不消逝的电波”这个题材,请另行立项好不好,不要糟蹋了一部经典舞剧。
在此温馨提示,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绝不是电影呈现的这般不堪,请走进剧场,感受它在舞台上的魅力。
先上观点:作为电影不及格,导演属于我直接避雷的程度电影爱好者和舞蹈生对这部电影是否应该出现观众褒贬不一首先,这是一部能透过稀巴碎的镜头语言感觉到原版舞剧应该是非常好看的电影。
其次,镜头语言是时有时无的,第四面墙是要打破的,安全出口出来的一瞬间幽默到令我笑出了声。
不可否认,剧情镜头和舞剧衔接有部分是很巧妙的(是否是原版自带的编排存疑)但是和全片稀碎的镜头比起来真的太少了。
令我非常费解的三次打破第四面墙的意义在哪里?
疯狂的越轴和乌泱泱的剧场人头,这镜头好看吗?
舞剧演员的身姿好看吗?
明明有更好的打破第四面墙的方式,这都不愿意认真打磨吗?
而且分离前夕男主捂嘴女主那一段,这段谁编排的?
很不适的镜头表现手法,那么多种表现个人情怀和家国使命的手法你非得把女主塑造成一个歇斯底里的女人吗。
电影中不需要出现观众来打破电影的平衡,不应该由导演扯着我们去欣赏“你看,多悲壮啊!
你该鼓掌了!
”当电影爱好者被镜头创的稀巴碎的时候,舞蹈生从另一个角度(从业)提出了她们的想法“观众是舞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出现观众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不加观众那你为什么要叫舞剧电影呢?
”“我认为这部剧降低了大众对于舞剧的观演门槛”回到标题,也许舞剧中观众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电影艺术,真的需要频繁打破第四面墙出现观众吗?
对于电影来说,买票去电影院的我们,才应该是观众吧。
着重一提,电影主演跳的非常好!
跳舞部分的编排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总之,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一部普通电影爱好者去看会如坐针毡,骂骂咧咧的的作品,但是对于对舞剧感兴趣纯看舞蹈还算对得起票钱的作品。
来源:文汇报 沈嘉熠 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
第二十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今天开幕,申城再一次切入电影时间。
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正值上海解放75周年和新中国成立75周年。
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将于明晚的金爵盛典之后正式与观众见面。
从1958年的电影版本、2018年创排的舞剧版本到今年的舞剧电影版本,一段故事、三种审美,相互观照、相互成就,凝结为上海独有的红色记忆。
“云儿飘在海空,鱼儿藏在水中……东方现出微明,星儿藏入天空……”一首《渔光曲》从蔡楚生导演的同名电影,经过舞台,飘至今天的大银幕,这便是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以下简称《电波》)与左翼电影的精妙连结。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左翼电影诞生的摇篮。
75年前,为迎接上海解放,无数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为了建立新中国的梦想,无畏地倒在黎明前夕;75年后的今天,上海立于东海之滨,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经济中心和文化高地,依然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们来此追逐自己的梦想。
正因如此,我们更需要以历史书写未来,穿越时空,找寻曾经的信念,延续红色的基因。
1958年,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由王苹导演,孙道临主演,以隐蔽战线的优秀共产党员李白为原型,讲述李侠等革命先烈在上海英勇奋斗的故事。
2018年,韩真、周莉亚将《电波》故事改编,创作了同名舞剧,王佳俊、朱洁静主演,公演600多场,再一次让红色上海的故事舞动全国。
2024年,由郑大圣总导演、崔轶导演,将舞剧重塑为电影,让李侠和兰芬的故事以崭新的面貌再次回到银幕,成为新的光影传奇。
红色血脉,代代传承,也接续书写着充满活力的艺术创作。
影像元素的传承与重构左翼电影代表作《渔光曲》的同名插曲,在舞剧中原本只是板凳蒲扇舞的配乐,以表现老上海弄堂里平民生活的日常,并非主要刻画剧情;但在舞剧电影中,歌曲的主导性被凸显出来,段落放置影片开头,音乐旋律、节奏与画面剪辑、影调完美契合,动感、流畅,显现透净而静谧的美感。
不仅如此,这段非叙事舞蹈的电影化表达把观众“熟悉”的元素以“陌生化”的方式重新呈现,打破电影叙事的连贯性,使观众欣赏的同时升华出某种艺术的距离感,为整个影片铺垫了富有间离效果的影像基调。
“间离效果”源于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指戏剧创作打破舞台的“第四堵墙”,与观众之间保持一种假定的心理距离,形成超然的接受关系。
电影本是“梦的工厂”,观众观影是全然接受、代入的过程,影像叙事是统一的、连贯的。
然而,随着后现代文化的演进,电影的解构风格和假定性表达逐渐被观众熟知,使电影的“间离”美学再次得以发展,如电影《爱乐之城》《芭比》等都备受瞩目,被很多00后年轻人追捧。
他们的审美是伴随着自媒体、短视频等成长起来的,更接受影片中多重维度的拼贴与丝滑的转换。
《电波》恰逢其时,使红色的英雄故事被现代的美感包裹。
舞剧电影《电波》,似乎回到《渔光曲》的默片时代,除了环境声和配乐,全剧只有一句著名台词重现于无台词的影片结尾:1958年版电影中孙道临“同志们,永别了!
我想念你们”的原音,显然已超越台词叙事表意的功能,具有一种穿透力,把情感推向高潮,这何尝不是另一种传承?
影片在戏剧性冲突和情感表达的段落都用了有绘画元素的特效,在画面上产生一种超越现实的间离感,同时又是导演表达冲突气氛和人物情感的手段:如地下交通员、人力车夫路勇与特务打斗的场面,导演的镜头语言较大程度地还原了舞台调度,原属舞台天幕位置则用油画的天空特效,配合剧情紧张感的递进,天空的影调逐渐压暗下来,风云变幻的速度也随着剧情而加快。
当李侠与兰芬的爱情在工作中悄悄滋长,有一段比较经典的双人舞,肢体语言的情感表现本已达到饱和。
电影此处沿用舞剧的花卉背景,但做成老上海墙纸的仿真特效,随着双人舞和音乐的节奏提升,镜头一转画面特写中,藤蔓也以动画的方式生长蔓延,花朵也竞相开放,影像表意深情、含蓄而浪漫。
舞者是真实的,布景是假定的,天幕是虚拟的,三种维度的元素融合进同一电影语言中,以其独有的方式展现出不同于原先电影或舞剧的美感。
电影中还有几处耐人寻味的符号化表达,比如旗袍店暴露、老板老方(实为中共华东局情报组组长)在李侠和兰芬眼前牺牲,李侠把妻子送上人力车后,自己则从后门进入一片狼藉的旗袍店,寻找老方遗留下来的情报;这里镜头从马路的实景一转,以第三人称视角,俯拍李侠从带有“安全出口”指示灯的真实舞台后门进入情境。
此外,影片的其他段落还出现了侧幕条、警戒线等,这些都是舞台后台的装置,原则上不应该出现在电影中,更不会出现在舞台演出中。
导演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穿帮设计”呢?
从影像本体而言,把“后台”符号纳入镜头,以“前台”表现,打破了舞台“第四堵墙”的桎梏。
这种拼贴式的元素超越了艺术门类的语汇,又未打破作品的完整性,恰恰契合了当代文化的艺术表达,有且只有电影可以做到。
李侠本可以有自己的“安全出口”,是与家人全身而退,还是独自逆向而行?
李侠选择了后者,英勇的先烈们选择了后者。
历史的长河中无数人、无数次的选择背后,信念和爱是唯一的底色。
空间维度的多重与间离《电波》在舞台空间表现的基础上以解放前上海的报馆、旗袍裁缝店、石库门弄堂民居等为主要场景,并穿插了旧上海的文献纪录电影,再加上动画特效等,全片一共呈现了七重维度的影像空间。
影片开头,李侠与兰芬各自临危受命到达上海。
镜头语言极其简练,背景影像用感光度低而反差大的画面,抹去层次,只剩下平面的黑白轮廓。
于是,延安圣地的宝塔山形成一种朦胧的、酷似中国水墨画的影调,前景是战士李侠向远处的宝塔山敬礼告别。
前景是实像,后景则为写意虚境。
这样“虚实结合”的影像和新中国初期诸多戏曲电影不同,那个时候戏曲电影主要以实景与彩绘背景结合;而电影《电波》则从黑白纪录片中选取画面,通过过滤灰度的处理,加大光影对比度,与演员的实景形成间隔于真实影像的反差,画面有一种高级的现代美感。
随后,李侠与兰芬相遇,相携走向纪录电影中,接着镜头一转,李侠与兰芬出现在充满烟火气的弄堂里,忙不迭地和邻居们打着招呼。
尽管视觉上似乎是从假定空间跳转至现实空间,但因为作品本来从舞剧而来,舞台表现感是天然的,叙事剪辑又很流畅,因此观众在心理上完全接受这样间离的空间跳转。
电影对现实与虚幻的天然表现力和包容力不是舞台可比拟的,它能最有效地处理交错糅杂的时空主题。
在多维空间中恣意驰骋大约是《电波》最显见的过人之处。
影片中有诸多刻意的穿帮镜头、意识空间及超现实表达,与影片的现实空间奇迹般融为一体,其中最能体现电影打破原舞剧束缚的神来之笔是加入了有“穿帮”元素的天堂情境和舞台下的观众席场面。
当交通员赵晓光为救李侠而壮烈牺牲后,老方和李侠分别回忆他们与赵晓光相处的前史,又融合他们在天堂与晓光相遇的想象。
这一段导演运用MOCO(动作捕捉摄影机)拍摄,为表现人物痛失战友添上一种轻柔而浪漫的意识流影像。
这段画面采用高光,拍得非常唯美,但背景则又有明显的穿帮(排练室的灯具、把杆等),让观众陷入幻觉的同时又保持清醒的疏离。
另一场英雄们牺牲的段落:为表现上海地下组织被反动派大规模地破坏,导演不仅打破舞剧的“第四堵墙”视角,更大胆地180度跳越轴线,镜头反打舞台下面的观众席,而舞台上演员们扮演的烈士反而成了画面的前景。
180度轴线是电影中保持观众连贯的空间感知的拍摄原则。
然而,任何原则都是用来被打破的。
《电波》中镜头打断空间的一致和人物视线的连贯,用大跳轴把舞台下的观众席作为另一个表现空间,观众既与艺术保持疏离地欣赏,又在视觉上加强了节奏,升华了情感。
这样的镜头语言让人不禁想起1939年经典美国西部片《关山飞渡》中著名的跳轴段落。
郑大圣和崔轶两位导演都是科班出身,他们分别都钻研过实验电影和纪录电影,这些经历深深刻在他们的创作肌理中。
当李侠、赵晓光、老方等诸多烈士站在舞台上向台下观众告别,银幕上出现的观众席并未打破影片的叙事脉络:镜头讲述的是后辈演绎先烈的故事,传承的是牺牲与守护的信念。
大跳轴产生的视觉间离感与故事、音乐、表演等所有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影像的力量;紧接着文献纪录片中共产党人被枪杀的真实画面出现在银幕上,枪声则做了杜比全景声处理。
真实的影像和震耳的音效猛烈地撞击着观众,甚至超越了跳轴带来的视觉冲击。
郑大圣曾言“没有任何力量可以超越‘真实现场’的震撼力”。
因此,在影片中间歇性地插入纪录影像,形成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表达,使故事与画面之间产生一种不同寻常的关系,交织的光束带来只属于电影的、超越平庸的诗意。
“电影是什么?
还可以是什么?
”这是郑大圣30年前从先锋艺术学府——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毕业时,对未来的踌躇。
30年后的今天,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横空出世,成就了从舞台深处滋生而成的间离影像文体,与1958年电影版本以及2018年创排的舞剧版本形成一段故事、三种审美,相互观照、相互成就,凝结为上海独有的红色记忆。
电影不会仅仅“为了艺术而艺术”,它不拘泥于任何艺术语言或创作原则,在文化世界与价值空间中争得一席珍贵的存在。
也许这,就是电影的力量。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故事是好故事,但拍的一般,有点不伦不类的。有些舞台视角很棒
支持袁老师
补了一些舞台上没有的意象化表达,上海的旧影像还是可以的,饿殍图也让女主这个角色更有思想,近景特写把一些剧情线索和人物表情展现得更明确,但是每到表现男女情感主题的那些意象化流动就很尴尬,舞台上只是这两人双人舞加上抒情配乐简简单单我就能看哭,这个里面花里胡哨的啥玩意?还有舞台几段我觉得是亮点的,电影里的效果都很难说,追逐戏的男子群舞不是大远景舞台上的气势没出来,时光倒流基本演绎双线并行的紧张感在银幕上也打折扣,以及两人回顾一路走来关键节点那段也没有舞台上“和过去的自己交叠”那样四两拨千斤地感人,最后男主来看上海和她敲下思念电码女主恍然又在肩头感受到了这个设计还是蛮好的,也呼应前面银幕原创的细节,但内容是love&forever瞬间泄气。(哪怕是Love & Faith爱与信念呢?)
镜头和舞美都特别棒,加了实景和视频史料,更有代入感了。
摄影,导演,剪辑各被拉出去枪毙一小时。审美差真无力回天。
和《青绿》有点像,这种方式也许不那么熨帖,倒也不违和
消解了舞剧的现场感,特写镜头增加了点故事感,有点怪
#26thSIFF 第十部,全片没有台词,但这是一部会让人流泪不止的电影,舞剧演员的表演力,加上实景情景的拍摄,擦出了全新的艺术火花。演员表演的太好了,看着大银幕,泪水没有停止过。感恩历史英烈,❤这座英雄城市。
原来已经有词条了 不如看舞剧喔
原料是鲍鱼,产的是shit。好稀碎的剪辑,好PPT的布景,好随心所欲的运镜。我寻思着舞剧电影是录制剪辑一版高清的放出来呢,没想到是顶级美女凹姿势自拍拍了鼻孔。听说过打破次元墙的,没见过这么在次元墙上反复穿梭的,尤其是解放前夕大清洗,居然用的是面朝观众席的镜头,下面满满当当的!普通观众!!剪辑师莫非真的是个天才!!!看的时候我的大脑一直在努力往原舞台剧画面修正,又痛苦又咬牙撑着想看有什么幺蛾子。就算我这个电影票比舞剧票便宜了20倍,这质量得打折了2000倍吧!!!
《永不消逝的电波》(舞剧电影版):1、导演一直致力于打破第四堵墙,比如拍观众席和安全出口2、电影由三层叙事结构组成:实景、舞台、真实影像,让我想到关锦鹏《阮玲玉》的拍摄手法3、很震撼很动人,红色教育的最好方式不是布教,而是用形象的画面讲述“红色之名源于鲜血”,他们的名字值得被永远铭记:路勇、赵晓光……4、故事内容应该是后来《潜伏》参照的文本来源5、肢体和音乐的结合,以及很多意象式表达手法都很有感染力6、虽然来晚了但是包场,于是在影院黑暗的氛围中,沉浸式体验了地下党当时面临的孤独与恐怖(女性角色的塑造在倒退)
最擅长的就是宣传和洗脑
我有点理解不了……很多艺术形式夹杂在一起。人到中年,有些形式,不理解,但尊重。
这么反电影反影院的东西放成上影节这么个A类电影节的开幕片,还好意思“舞剧电影”,电影又被一个艺术门类强奸了。大红的海报但走的是艺联而不是人民院线,真有意思。
昨天刚看了舞台,今天B站就给我首页推荐了电波的电影,大数据真可怕,感觉就是the old brother is watching me hhh电影能看细节,舞台更有感染力,我就是觉得,有些特写镜头看着怪让人尴尬的,明明舞台上看很美的啊裁缝铺模特的旗袍好美好美哈哈哈哈哈哈哈安全出口什么啊那两串摩斯密码什么意思啊电影加入的结局好喜欢李侠远眺现代上海相信兰芬和李侠灵魂重逢了555
长达九十分钟的大型舞剧宣传片,称之为“舞剧电影”还有一定迷惑性,叫“舞台记录电影”更合适。舞剧自带的绝美舞蹈段落、舞美设计被剪辑得支零破碎,远中近景随意切换,很难完整地欣赏一段舞蹈。所谓新增的实景无非是影棚拍摄,霓虹、雨滴、天空各种特效都令人出戏,PPT式的旧照片转场对增加临场感毫无用处。非说有什么优势,那就是拥有坐在剧院第一排都欣赏不到的演员特写,情绪渲染力足够强,但这并不能掩盖这一电影类型的不伦不类。总之,去现场看剧吧,退而其次也可以看官摄,电影是真的鸡肋。
没有特别好,也没有评论说的那么差。演员很好,但是视听也太“声光电”了,一定要在每次起跳的时候都慢镜头仰拍+巨大的音效吗?前半部分挺震撼但是一直这样拍就过犹不及了吧。还有群舞大场景一直切特写是啥意思嘞,感觉导演在拍人而不是在拍舞剧。电影院观众素质也堪忧,想看舞剧还是去剧场吧。
导演是舞剧最大的黑粉吧,拍得很好,下次别拍了
#SIFF 很喜欢!超出预期,新的艺术形式,没有想到无对白的剧也可以这么动人。场景衔接、光影设计、音乐都很棒!映后见到主创团队们,大家也都很真诚,看得出来对于这个剧的热爱。接下来拼拼手速,抢舞剧票😍
不是很懂这种舞台剧和电影结合的创新模式,稀烂的剪辑,还有一些莫名其妙的霓虹光污染,还不如直接放原版舞台剧上来看…创新很好,下次别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