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面上来看,这是一部关于死亡的电影,关于哀悼、追悼会和悼词。
悼词有非常社会化的功能。
在死者去世后,死者的亲人通过举办追悼会,在追悼会上念诵悼词,以非常凝聚的、符号化的方式将死者的一生浓缩在一句句悼词中,引起参与悼念的人的情感与回忆,在追悼的人之间建立一种凝聚性的情感,换句话说,是以死者为中心,当然这个中心实际上已经空了,以死者为中心建立一个以哀悼为主题的共同体,不论是为家族的凝聚性也好,还是为了公司的聚合力。
像电影中,黄磊在老家为父亲办丧事,老陆为公司CEO也是他的朋友举办追悼会,主要就是起这样的功能。
这样的追悼会的时间线是指向未来的。
黄磊将目光放在自己的儿子身上,是时间向未来的延续,老陆也将公司的希望寄托于朋友的追悼会上,他们主要不是回头看逝者,而是超前看未来。
在这个角度上来说,追悼会是为活着的人开的,悼词看上去是追忆死者,但实际上也是为活着的人写的,死者在整个过程中是被禁言了的。
在这一层面追悼会更多地履行着它政治的功能。
我们也可以说,死者在完成着活着的人的世界的逻辑交给他们的任务。
如果回到“写悼词”这一过程,写悼词就像是生者进入死者死亡的领域的过程,悼词就是连接生者和死者的那个通道。
从这一角度来看,闻善的身份就有一些尴尬,他是死者和死者亲友之间的那个人,是连接死者和生者的那个人。
他做的工作也非常困难,因为死亡是非常难以进入的领域,甚至亲友都难以进入,何况闻善与死者生前从未见过。
但是闻善有进入死亡的意愿,他想要通过文字,将死者的死亡呈现出来。
用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的术语来讲,就是以语言这一象征界的符号将死亡这一实在界领域之物象征化,但拉康还有一个观点,就是实在界,在这里就是死亡,是无法被语言穷尽的,简单来说就是悼词是无法真实捕捉死亡,无法涵盖死亡真实的全部的。
闻善的悼词写作的工作与“写作”本身就非常相似,写作也是将“空无”符号化,将悬浮在空中的不确定性写下来,变成确定性,比如在电影的后段闻善谈到“小尹”的名称的问题,他说他会想很多名字,到后面才逐渐确定下来。
这也是为什么电影一直在强调他作为编剧的内在身份与作为悼词写作者的社会身份之间的联系的原因之一。
闻善对待语言与对待死亡都是非常慎重的,他知道作为总结人的一生的悼词在追悼会这样的场合中具有非常强大的力量。
所以他会很负责任地去“调查死者”,尝试还原真实,就像侦探一样,还原案件的真实,还原死者生前的真实,都需要收集非常多的资料,将各种线索与因果组合,他需要与死者生前的亲友交流,接触死者生前的物品,我们在电影里看到他会去到死者生前在的空间,躺在死者的床上,骑死者的动感单车,他会为死者梳理时间线,思考死者生前遇到的事情带给死者怎样的影响,甚至与死者直接对话,比如方阿姨在得知自己有癌症后就与闻善保持着对话的联系。
这些都是进入死亡的路径,它可能会带闻善进入死者的部分世界,比如电影中方阿姨通过自己的叙述编织自己的一生,闻善的悼词中至少是有方阿姨自己的声音的;但这些路径也可能带闻善误入其他地方,不知道什么才是死者生前的真实,比如当看涮羊肉店的大哥的那一段时,二哥和妹妹因为与大哥的关系的不同,他们回忆中的大哥是不一样的,再比如电影中黄磊的儿子掉入水里的那段真实,黄磊之前是不知道的,小孩的爷爷与黄磊的父亲虽是同一个人,但在他们眼中却是不一样的形象,齐溪所了解的那个网友与她之间有着更深的情感联系,她了解更多的死者的真实,但是追悼会上所念的悼词来源于死者现实生活中的亲友提供的经验,也许死者跟现实生活中的亲友不会展示很多真实的自己,但齐溪却看到了更多。
每个人在追忆死者时,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或回忆起与死者之间共同的经历,或凭借自己的观察对死者的性格做出判断。
在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看来,这样的哀悼,是生者的一种内心化了的哀悼,简单来说,哀悼者的声音盖过了死者的声音,哀悼者的想象包裹了死者的真实,哀悼者代替死者说话,并回顾死者的一生。
这个内心化的哀悼过程,可能会让死者沉默,德里达认为这是对死者的一种不忠,他认为,如果完全以我们的回忆去书写死者,那么死者与他的死亡就丧失了他者性,也就是丧失了他作为自己的真实。
那怎么样去更加忠实地回到死者那里呢?
德里达认为需要通过一种可以称之为“对话式”的悼词写作来完成,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引用死者来让死者在场,同时与死者进行对话。
也就是说,让死者不至于沉默,但也不至于完全变成死者的独白。
简单来说,就是在悼词中让死者说话,同时与死者对话。
那再回过头看这部电影,电影中的死者离我们有点远,我们与死者之间不仅隔着死者的亲友,还隔着悼词写作者闻善,我们似乎不太看得清死者的形象。
我们似乎很少听到死者自己的声音,除了方阿姨。
不过电影中也出现过一些属于死者的声音,比如涮羊肉店大哥的铜锅里的“火”的影像,黄磊父亲的书、帽子和竹子等。
这部电影的目的可能并非真正深入到死者的死亡中,而是写作本身,是讲述闻善这一写作者通过对未曾谋面的死者的探索与书写,进行自我救赎。
我们再扩大一些讲,可能电影想要讲述的,其实是写作者通过写作本身进行的自我救赎。
在电影中,闻善有三种不同形式的写作,悼词、观察笔记和剧本,在悼词中他观察调查死者的真实,在观察笔记中他观察殡仪馆、动物园里的人们的真实,在剧本里他反观自身、创造虚构人物来接近真实。
不管是何种写作,闻善想要的是一种生活的真实性。
我们可以看到他在现实生活中,总是与自己的身份保持一段距离,他不完全认同悼词写作者的身份,他不完全胜任编剧的身份,他不想进殡仪馆有一份铁饭碗的工作,他在父母面前扮演一个假的自己,他几乎没有朋友,也没有感情,他最重要的关系是他与写作的关系,也就是与自我的关系。
再进一步说,闻善需要的确定性不是去真实地生活,去和人建立关系,去爱和失去,他一直在解决的问题是“写作”,他一直在通过写作确定自己的身份,他一直面对的是“死亡”。
“写作”和“死亡”确实有非常大的联系。
但是闻善也许有一天也需要真实地去生活,他第一次被邀请去追悼会是经历方阿姨的死亡,他或许也会想到未来某一天为父母写悼词的时刻。
也许经历他人的死亡,是将他人的死亡纳入自我的生命体验中,切实地感受到痛苦与失去,而非站在死亡的一旁。
闻善总是使用写作的方法,与生活隔着一些距离。
未完成的“小尹”与五位闻善所写过悼词的逝者之间有一种平行关系,不过小尹对于闻善而言更像是核心。
导演用非常具象化的方式表现了小尹这个人物。
最开始我看的时候以为吴磊扮演的是闻善所压抑的那个自己,是那个未成为的作为编剧的自己。
直到后来才知道小尹是他虚构的一个角色。
或许小尹是闻善另一个自己,但我感觉他更多隐喻的是“生活未确定下来的其他可能性”。
就像其他五位死者一样,小尹也是不存在的人。
不同的是小尹是“未存在过的人”。
但对于闻善来说,不论是小尹还是其他死者,都是一种需要用文字、符号去确定下来的可能性。
不论是小尹还是其他死者,他们站在闻善面前,就像是一团谜一样的空无站在闻善面前,闻善想要用语言符号,去捕捉这一团空无。
也就是要用具有确定性的文字去描述完全不确定的“未存在过的小尹”和“已经丧失现实确定性维度的死亡”,这两项工作是相通的,它们都是叙事工作,都需要从空无中、黑暗中去抓出一些可见、可说的东西来进行组合。
其实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小尹最后消失了,闻善冲回家到处找小尹却不见他的身影,可能正是因为闻善找到了关于小尹的一些确定性,小尹获得了虚构世界的确定性,所以他在现实世界中消失了。
首先是命名,他写出了小尹的名字,尹然。
小尹曾经作为一个在他四周漂浮着的、经常与他进行对话的存在,变成了一个拥有自己名字的人。
其次是对普通的确定性,闻善是学编剧的,剧本需要戏剧性,需要冲突、矛盾以及解决,但闻善的写作是平淡的、是普通的,最后他回归的是一种对普通日常的肯定,是对无戏剧性的一种确定。
最后是对现实与虚构之间界限的确定,闻善不再飘忽在现实与虚构之间,他似乎找到了一种确定性用于平衡他的现实与想象。
这也是他获得力量的原因。
每个人都应该找个安静的夜晚,慢慢看完这部慢节奏的电影,哪怕看睡了,定不虚此行。
关于生死。
一个人怎么才算是活过?
就是他死了仍被哪怕只有一个人真正记得。
一个人怎么才是死了?
就是已经没有至少一个人还在真正怀念他。
人生就像一本书,它存在的意义绝不是拥有一个ISBN,而是哪怕只有一个人真正读懂、读完它。
可现实是,没有人会去用心地阅读别人。
所以胡歌这个专门为逝者写悼词的职业,就显得特别有人情味儿。
然而有人情味儿的东西,往往是被这个社会所抛弃的。
因为相对于逝者,我们更看重的是活着的人,相对于过去已发生的事,我们更看重的是未来不可知的一切。
而人情味儿,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念旧。
但人总是什么都想要。
我们一边想着要体面,通过办葬礼,通过眼泪,甚至通过请最好的悼词撰写师来告慰死者其实不过是告慰自己,一边又嫌着麻烦,就像电影里的黄磊夫妇,现实中这种宁愿让孩子报班也不让孩子参加逝去老人葬礼的父母一点儿都不少,也许你就是呢。
他们从来不会想,一个失去人情味儿的孩子,学习再好有什么用呢。
我们太缺少死亡的教育了。
真是奇怪,每个人都避讳谈论一件自己迟早都会面对的事。
所以一个写悼词的人,一个如此温暖的用心去阅读那一个个素昧平生之人的人,会显得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也许只有经历过才会明白,只有更多地了解一个死去的人,才会给活着的人更多温暖。
如此,无论电影还是人生,都不虚此行。
PS. ①胡歌演得挺好的,但如果让张鲁一来演这个角色,我觉得会更好。
②电影要讲的太多,只保留黄磊一家和方阿姨的故事,可能会更好。
③不推荐任何觉得此片压抑的人观看。
一看题材,生生死死的,很害怕变成《人生大事》第二,那种咋咋呼呼、要求演员飙哭戏来炫耀其演技、没有冲突也要硬凹冲突的电影。
还好,不是。
它出人意料地平静,甚至是冷静,但又并不冷眼。
没有大起大落的剧情,没有大悲大喜的角色,连配乐也不抢戏,甚至缺乏存在感。
如果现在市场上充斥的类型电影都是强力汽水,那此片就是杯略带苦涩的淡茶;如果那些导演都是激昂吆喝的脏摊老板,那刘伽茵就是深藏不露的扫地僧。
殡仪馆里的生死、主角给人们写悼词,都是故事的表皮。
可以说,导演是把自己从业以来对电影、对剧作的思考,都融进了这部电影,这是部关于「叙事本体」的电影。
这部片子依旧在试图探讨关于讲故事的两个问题——讲什么、怎么讲。
讲什么,我们往往会想到“英雄之旅”,故事的主角都是“英雄”,他要历经艰辛、屠掉恶龙才能获得宝藏。
长久以来,只有英雄人物才能成为主角。
我翻开当年在电影学院上的关于「原型叙事」的剧作笔记,里头记着:“英雄就是神性的人;神制定规则,人要去破它,从中产生对抗、冲突;主体的欲望是故事里第一重要的,他要去打破什么秩序,越难他就会越强大、越有力量;观众就是要去追随银幕上的这股力量,从中获得巅峰体验。
“电影里,闻善就是一个失败的编剧,他说:“我的故事被批评为没有戏剧性,所以我才到殡仪馆去做生活观察。
”但观察的结果超出他的预期:殡仪馆就是很平静,没有大起大落,能容纳所有情绪。
很多人都曾幻想自己是一部戏的“主角”,能干一番大事。
但随着生活的搓磨,渐渐接受自己的平庸,泯然众人。
作为编剧的闻善,心里也住着一个角色小尹(吴磊饰),他想把小尹的故事写下来。
齐溪问他:“这个小尹是什么人?
”闻善答:“普通人。
”到最后,闻善接受了,自己也不过是个普通人。
映后导演说:“作为职业编剧,你所写的故事是被(甲方)要求的。
闻善所写的主角就常被认为太普通了,这种人「不配」当主角。
但我认为这不是一个创作技巧的问题,而是一个价值观上的问题。
”所以,闻善转而去做写悼词的人,不仅仅只是为了混上一口饭,而是在践行他所写的那些所谓普通人其实是有价值的、值得被书写的。
《不虚此行》要破的,就是阐明了:普通人也可以是主角。
怎么讲,电影里有段好玩的对话。
闻善说:“我最喜欢第一幕。
”他研究生老师说:“我第三幕写的可精彩了。
可就是第二幕,不是太长,就是不够。
”作为文学系的老师,如此深谙“三幕结构”,但拍出的电影找不到一丁点儿所谓“结构”。
什么开幕啦,激励事件啦,第一二幕分界啦,中点啦,一个节点都没有。
它就是一段浑然天成、砍不断的流水,一个散文化的故事。
影片里所有角色,都只有一个戏剧动作——讲述。
闻善的客户们在讲故事,闻善自己也想讲完那个难产的故事。
其实看片子的时候我有在奇怪一点,为什么没有展示一场追悼戏,把闻善写的悼词给从头到尾念一遍,甚至怀疑过是不是编剧写不出来啊。
但在写这篇影评时,突然有想通。
在类型电影里,通常有一个霸占绝对叙事视角的主角,让关注去投射、带入,期待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
本片的闻善固然化身为观众们的眼睛,但他却是“失语”的状态,就像串起一颗颗珍珠的那根线,虽然重要但已被掩藏在珍珠之下。
编剧是把「叙事」的权利还给每个人物,而非让主角一人霸占。
所以,一定是客户们自己去讲述,而不能是客户拿闻善所写之词去念。
某种程度上,《不虚此行》其实绕过了时下的“饭圈语境”“番位争夺”,不跟这套规则玩。
小尹是闻善笔下的人,闻善是刘伽茵笔下的人,而刘伽茵笔下还有其他的人,这些人都是普通的人,都是平等的讲故事的人,都平等地得到了创作者的爱。
最后,提一下映后。
老实说,我也去过这么多场映后了,刘伽茵是我目前见过的所有导演里最言之有物、最能输出、最逻辑自洽、最不打太极的一位,而这种内核强大是来自她对自己电影文本、对自己所写人物的绝对自信。
之前有位导演,观众向他提问影片里一个细节该怎么解读,导演说:“我喜欢留白。
”但是映后提问刘伽茵,她会分一二三四地给阐释清楚她的见解。
电影呈现出来是散漫、无章法的,但背后每个细节都被导演死抠过,有着完整的逻辑支撑。
包括电影里的主人公,一个临近40岁的失败的编剧,到底失败到什么程度,刘伽茵说她有推算过次数,大概被否定了80-100次。
哪怕映后第一个观众提出“主角为什么要去殡仪馆接工作,他八字看上去也不是那么硬”这么无语汗颜的问题,刘伽茵也能从自己对殡仪馆的熟悉程度、殡仪馆的空间构造、自己对生死的认识、笔下角色的戏剧目标,从各个角度非常平稳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文 / Annihilator全文约3500字 阅读需要9分钟 刘伽茵,这个凭借两部低成本电影在华语独立电影史上留下重要一笔的名字,如何会与一部由胡歌、吴磊等一众明星演员主演的商业电影联系在一起?
在真正观看她的最新作《不虚此行》之前,我们难免会产生上述疑问。
回到2005年,刘伽茵的第一部电影《牛皮》仅凭一台简陋的DV、三个家庭成员(其中包括导演本人)和寥寥几个场景,便确立了一套兼具原创性和完备性的电影方法,足以使人确信这位彼时尚年轻的女导演与拍摄《让娜·迪尔曼》(Jeanne Dielman, 23 Quai du Commerce, 1080 Bruxelles)时的阿克曼拥有同等天才的创造力。
18年过去,《不虚此行》褪去了首作中独属于青年电影人的桀骜不驯的激进性,换上了一层温和、主流的外衣——这难道意味着曾经的创造力也随着形式的更迭而一并消失了吗?
绝非如此。
《不虚此行》仍然是一部杰作,甚至进一步地说,它是一部具有示范性意义的杰作:就像好莱坞制片厂时期那些最伟大的作品(霍克斯,希区柯克,尼古拉斯·雷…)一样,它向我们证明了一位作者的生命力可以在完全不同的电影形态中生长,而并不必然地寄生于一个通过长年累月的自我模仿、自我重复所建立起的既定范式,这范式在影评人的标准话语中有另一个名字,“风格”。
牛皮,2005刘伽茵迈向主流的选择,与大洋彼岸的另一位导演格斯·范·桑特(Gus Van Sant)产生了奇妙的互文,后者在拍摄了几部令其声名鹊起的激进独立电影之后,同样凭借2011年的《悸动的心》(Restless)回归主流美国电影的范畴——一个笼罩在癌症阴影之下的青少年爱情故事。
和《不虚此行》类似的是,《悸动的心》也全然抛却了前作那种挑衅性的极简和即兴的风格,而选择拥抱传统好莱坞式的叙事和手法。
但是,正如斯德潘·德罗姆(Stéphane Delorme)在《电影手册》的一篇社论中所言,我们不应以“风格”(le style)、而应以“姿态”(le geste)去定义一位作者——前者仅仅指向作品表面上的共同特征,而后者则关乎一种内在的笔触,它可以描绘看起来完全不同的事物,但正是在对不同事物的处理方式的选择中,我们得以窥见某种一以贯之的理念和立场。
从“死亡三部曲”到《悸动的心》,是什么姿态在风格的剧变之外延续了下来?
对于青春生命的动人描摹(他的镜头下的每一个青少年都仿佛在闪闪发光),对逝去的记忆和时间的追溯,以及最重要的,对于死亡的平静书写。
Restless, 2011《不虚此行》也是一部关于死亡的电影。
但刘伽茵的编剧-导演身份为电影创造了一个更加巧妙的切入点,一个独特的、也许多少带有某种自传性质的主人公:独居的中年男人闻善(胡歌 饰),作为曾经的编剧、现今的悼词写作者,他总是背着包、骑着车,在一场接一场与委托人的会面之间奔波。
要想写出最合适、最真实的悼词,所面临的挑战便是去了解这些素未谋面、且已经不在人世的陌生人;而要做到这一点,亲朋好友的讲述是唯一可能的途径,它也由此成为了贯穿《不虚此行》全片的核心动作:在公寓、快餐店、出租车、滑雪场,又或者是通过视频通话,人们点上一支烟,回忆的话匣子便自然而然的打开了,关于逝者的故事接二连三地流淌出来……这些故事,有些耳熟得让我们仿佛看见身边人的影子,有些又浮夸得带有几分传奇色彩,但当它们平静地在各式各样的嗓音和口音中娓娓道来时,总会有某些瞬间,一股纯粹的情感力量将我们牢牢抓住,故事的主人公也从一个个模糊的身份——父亲、哥哥、老板、朋友——变得逐渐清晰。
不虚此行,2023闻善是故事的倾听者(英文片名“All Ears”意为“洗耳恭听”);但与此同时,他也是一个提问者,一个循循善诱者,一个记忆的侦探——“能不能再说一些细节?
”“你很讨厌你大哥吗?
”“你觉得他是个普通人吗?
”这是因为,无论有意隐瞒还是无意忘记,人们知道的总是比他们讲述的更多,就算是他们已经讲述的,他们也不一定清楚这意味着什么,有时恰恰需要一些尖锐的问题将秘密和情感从话语的泡沫之下揭露出来。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发现故事不只关于它的主人公,更关于讲述它的人们,这些人因故事主人公的离世而创伤(或者,创伤早在离世之前就开始了,离世仅仅是再次揭开了已有的伤疤),而对故事的讲述则正是对创伤的一种疗愈;和范·桑特一样,刘伽茵试图让电影变得具有启迪意义和布道作用(主流化的另一个体现),于是我们看到《悸动的心》中的男孩在陪伴女孩走向生命终点的旅程中学会了与死亡和解,而《不虚此行》中的人们则在一个个故事的分享、一篇篇悼词的撰写之间向逝者完成了最后的告别。
当然,如果故事单单只有人物的讲述,只可能导致一部依赖于表演和剧本的、充满说教意味的电影;真正赋予《不虚此行》中的一个个故事以生命力的,是导演的讲述,换言之,是导演如何组织人物和事件,如何构想和编排每一个情境,如何进行场面调度——正是这些方面体现出刘伽茵作为一个电影作者的姿态,而这种姿态从未动摇。
毫无疑问,相较于《牛皮》系列在极限之中肆意炫技的影像,《不虚此行》采用了远为通俗的电影语言进行它的讲述;但是,那些沉静而拒绝操控性的固定镜头,以及每每在场景运转的中途(例如,人物刚刚抛出了一个问题,或做出了一个动作)便将其掐断的剪辑,让我们知道刘伽茵仍与18年前一样,在讲述的语法和讲述的语义之间保持着审慎的距离。
在闻善第一次拜访王先生家的一镜到底的固定镜头中,二人交谈片刻,妻子回来了,拉开镜头右侧的窗帘,露出几盆稀稀拉拉的绿植,它们是逝者所留下的最后遗物;这难道不正是《牛皮》第二个镜头所奠定的理念吗?
镜头始终没有动,但场景却借助精妙的设计将自身层层剥开,露出其最核心的东西——一沓红色的广告纸,或一块白板的背面。
牛皮,2005在这些形式技巧的沿袭之外,我们更应该注意,尽管《不虚此行》始终在沉重的基调中前行,但它从未轻易地将自己定义为一部悲伤的电影。
同样是在王先生家的场景中,人物们的讲述和询问总是被茶几上的两个手机的消息提示音不合时宜地打断,王先生放下一个,又立刻拿起另一个,对闻善的回答和对微信联系人的训斥几乎不分彼此;就像杜蒙《法兰西》(France)中屡次出现的蓝牙耳机一样,这里有一种雅克·塔蒂式的、关于现代科技的喜剧性。
实际上,哪怕是在最为沉重的氛围中,《不虚此行》也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制造幽默的时刻;并且,与作为一种商业电影惯例而粗暴插入的笑料不同的是,这些妙语连珠的台词(“我在癌症圈还算半个网红呢……”)和滑稽的人物动作(握手时抽出了错误的手)都来自于对生活的精准观察,它们在电影的情境中浑然一体地生成,构成了对作为影片之底色的死亡的一种超越。
这无疑与《牛皮》系列一脉相承,在后者中,逼仄的景别与艰苦的经济条件并不影响一家三口在鸡毛蒜皮中找到生活的乐趣。
不妨说,刘伽茵的作者姿态的核心正是这样一种讲述的语气,它在悲伤与幽默的辩证交织中结构了自身,并最终让电影在沉重与轻盈之间取得一种奇迹般的平衡,但这种平衡又是微妙而脆弱的,随时会被打破,并在每个场景、每个情境中重新获得不同的比例。
在闻善在动物园给母亲打的一通电话中,语气的平衡抵达了最大的密度:电话这头,闻善——以及作为观众的我们——忍不住开始哭泣;而电话那头,母亲还在说着逗趣的话,“你想回来就回来,还要预约啊”……这样的语气,难道不是一种由爱驱动的语气吗?
是刘伽茵对人物的爱促使她从悲伤中发现幽默,从沉重中提炼出轻盈;也正因为同一种爱,使得《不虚此行》所创造的那些极其生动的人物中,尽管没有一个不是对应着某种“典型化”面貌(老领导、宝妈、程序员、配音博主……),但也没有一个因这些面貌自带的讽刺性而变得丑陋;相反,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可爱之处,哪怕是那个油嘴滑舌的火葬场经理。
在当代电影所持有的那些讽刺的语气、漠不关心的语气、剥削的语气之中,我们必须谨慎的甄别、捍卫这种爱的语气,它不一定是杰作的充要条件,但却是我们喜爱许多电影——其中包括刘伽茵截至目前的三部电影——的至关重要的原因。
在所有的逝者和生者之中,最特别的人物无疑是吴磊饰演的那个男孩。
他穿着毛衣、戴着针织帽,静悄悄地出现在闻善的出租屋里,偶尔抽一根烟。
一切迹象都在向我们暗示他处于一个完全不同的位面:他的动作和表情像鬼魂一样疏离;当他与闻善对话时,仿佛一个在前者脑内的分身。
当那块白板被翻过来时,谜底揭开了:他是闻善在从前的编剧生涯中虚构的一个角色。
我们知道了他的名字,“小尹”。
但是,这个古怪的人物的存在意义绝不仅仅是制造剧作上的悬念和反转,甚至也不仅仅是为了与结尾“普通人也可以当主角”的主题相呼应;他与《悸动的心》中扮演神风敢死队队员鬼魂的加濑亮一样,是影片的现实表象之下不断涌动升起的一层幻想的泡沫,为电影的语气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同样地,在闻善与母亲的电话的结尾,毫无征兆地,一头北极熊从闻善身后走过;我们立刻察觉到,这是与《牛皮》中窗外驶过的火车一样的神来之笔,它是使情境中的其它一切都黯然失色的最重音,同时又是一个无法被意义之网所捕获的超验的奇点。
在这些与电影的现实主义基调完全异质的部分中,刘伽茵和范·桑特共享了同一种姿态,一种从现实中逃逸的渴望。
评分表
相关文章评论翻译 | 风格与姿态评论翻译 | 格斯·范·桑特,平静而不停息 往期推荐圆桌 | 2023戛纳补课·第6周:洪常秀《在水中》长评 | 个体之春长评 | 《青春:春》随笔
2023.9.6首映 观后补充:《不虚此行》需要找到它的观众,我虽然不是其中之一,但并不影响喜欢它的观众欣赏它。
距离刘伽茵导演的上一次电影创作,已经有14年了。
在曹保平的敦促下,她于2021年末交上了这部影片的剧本。
媒体场映后交流的最后环节,导演刘伽茵这样说到:“在看这个电影的时候,观众会在其中找到自己,所以希望大家来看这个电影,帮我们找到《不虚此行》的观众。
”———————(以下写于2023年上影节期间)对这部电影有较高期望,导致有不小落差,还因为赶场而错过了后1/3,没看到齐溪的出场。
本来应该秉承“未知全貌,不予置评”的,但看到闻善在中关村下车,站在路边点开王先生的朋友圈,内容是几只嫩竹的照片,就觉得种种表达实在太直白。
创作者有意舍掉了影像叙事的很多优势,为了给观众营造出一种真实的“纪录感”,你几乎看不到什么人物表情的特写,尽管我理解她的表达,但这种处理并不合我口味。
作为讲故事的艺术,电影创作和悼词写作有相似之处;这一特殊的职业,要求主角闻善成为他人生活的旁观者,对周遭发生的一切,他都要远远地看在眼里,但又不能做出什么主观的评判,因为悼词需要相对客观。
闻善在北京动物园看到假猩猩,他对世界日常的观察被打断,那一幕很有意思;另外,影片背景是疫情时代的北京,闻善拜访火锅店大哥的时候,镜头能够伸到火锅底下,凑那么近地去拍煤炭燃烧时迸发的火星,却选用这样一种极其疏离的方式来讲述死亡与逝去,不知道是不是有无能为力的苦衷。
自己将影视前十做了微调,把《热辣滚烫》放在第二位,也将这部电影放在了第三位。
因为自己也处在抑郁情绪中,看完这部电影大受启发。
前半段闻善想当编剧,没能实现梦想,陷入了迷茫和虚无,以写悼词谋生,为他人活着。
风云的大哥,沉闷的爷爷和乐观的奶奶的故事纵然精彩,也只是别人的故事。
心中的英雄小尹一直提醒自己实话实说,但自己还是不敢面对现实。
直到邵金穗的出现,他才开始了解自己的内心,审视自己。
写悼词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了解世界,更好的干编剧。
原来自己不想穿毛衣,戴帽子,压抑的活着,而是想留胡子,成为CEO老板,影响带领别人。
后半段故事更精彩,他从CEO老板的奋斗史中汲取了活下来的勇气,最终与心中的英雄合二为一,抒写了自己的故事,开启了新的人生。
闻善也渴望爱情和温暖,邵金穗来时注意形象,走后保持联系,啃着代表她的苹果,吃着她留下的饭。
最终她杳无音信,这说明靠别人谋取幸福的想法不能实现,只有靠自己才能获得幸福。
这部电影以CEO老板结尾,是想告诉我们,人只有积极向上,同时帮助他人,不断的获得正向反馈,才能战胜迷茫和虚无,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不枉此生。
怎样的旅途才是不虚此行呢?
是两床棉被里包裹着的那块冰,还是燃炉中通红的铁?
是拉开窗帘坠落的枯叶,还是老家的一片竹林?
是照片里模糊的那张脸,还是孤身骑行直至画中的草原?
怎样都是虚度一生,为何还要喂门前的那只橘猫?
因为有人只需要你叹口气便知晓你还在;因为有人会为你的墙壁贴上防撞条,好让洗衣机门不再和糟糕生活撞在一起;因为总穿着毛衣的男孩能留出胡茬;因为停滞不前的故事总能等到燃烧的时刻。
烧啊,都烧光,烧到你永远离开。
现实主义的藩篱被拔除了,理想主义行将就木。
年轻人们流行预约丧礼,他却预约返乡的归期。
可是“北京什么都大,连火葬场都这么大”——“大到将乡音冲淡”。
猩猩套装洗干净,晾在衣架上,受风吹日晒。
黑色毛发摇曳,钢筋牢笼中的游子如受难基督。
动物园里,北极熊在他身后彷徨,湘水波涛拍打在耳畔,他一直忍耐,忍耐到母亲说完,才泣不成声。
正是怎样都注定虚度的一生,那只橘猫便更要好好喂。
230909世纪汇3号厅4排39.9元,非常大的屏幕,几乎是4:3画幅,感觉弥补了前几天没在IMAX看大段对白的奥本的遗憾;色彩很像单反相机,缺乏电影质感,当然这也有可能是文艺片就想到日系青绿色的我的路径依赖症,仔细想想确实有点《枝寒雀静》的前后都合焦的静谧感。
看到后半程突然明白除了吴磊是只存在于胡歌脑中的,连悼词师这个职业也只存在于本片的宇宙中吧,毕竟我们人间有好多“人生启蒙师、规划师、转运师、点拨师、继承师…”但“人生总结师”太特别了,ta的甲方不是那个被总结的本人(方阿姨除外)ta通过总结提炼润色甲方对逝者的缅怀章节来为甲方提供情绪价值,这样注重价值的甲方不会自己写吗。
如果没算错的话胡歌在拍摄此片时已杀青《繁花》,从在昏暗灯光下夹起一筷子天价干炒牛河送进嘴前要斜一下眼咧一下嘴角的宝总到背着侧袋网兜里插着鲜艳红盖子农夫山泉矿泉水双肩包的闻善,从承蒙四大美女错爱若即若离的阿宝到被齐溪在内心翻江倒海找出自我内心映射的吴磊,如果《繁花》是黄河路的霸王别姬,那本片之于胡歌就像大菜后泡饭般的小品,他演得克制却松弛,预感到明年他因《繁花》可能颗粒无收,拿个金爵奖也是人生错位的一种吧。。。
ps:细看他眼角的鱼尾纹确实又多了一些🤭
本以为讲述死亡的电影,难免会有许多关于死亡的情绪调动。
《不虚此行》并没有聚焦一个个死亡瞬间,而是指向生的故事,让观众在娓娓道来的叙事之外感受到一份生活的力量。
导演刘伽茵不可能不知道怎么让观众痛哭流涕地感动,但恰恰相反,她把那些素材都归于平静,像溪水流向深海,“固执”地使用了自己的方式。
胡歌饰演的编剧——或者简单点说,之后的他成了一个写悼词的人,见证了人间疾苦。
但是从他哀愁的眼看去,无论怎样波澜壮阔的人生,归于死亡时,对他来说都是一场平静梳理的过程。
胡歌那看似倦怠的眼神,恰恰给了闻善以生机——在生中接触死,并在触碰到的一刹那回归一种生的力量。
他在白板上划一条黑色的时间线,列举陌生人一生中所遇到的关键人物和瞬间。
他可以理性对待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死亡,因为在他渴望做编剧的心里,这些事件,是观察笔记,是素材,是可以逃避真情实感、用理智完成客户需求后交稿便解脱的事。
《不虚此行》借死亡的壳,真正要讲的是如何活。
一个活了四十年感到自己一事无成的人,在某个空气寒冷的下午和老师说,“我过得不好”,短短五个字,道尽无奈。
你是运气不够好吗?
还是能力不够?
齐溪饰演的单纯女孩,无论从哪个答案倒推问题,都会让眼前这个人尴尬得无所适从。
恐怕他一直期待的并不是通过哪篇悼词能够得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殡仪馆)、或者一个更大的客户(超过4000元的稿费),他所期待的,只是在靠写悼词为生的这段日子后,有一天,他笔下的“小尹”(关于他的梦想的载体),能站到人们面前。
陷入创作的困境和焦虑,是闻善所面临的痛苦。
他像一个囚徒,自囚于陋室一隅。
靠着昏暗的灯光、逼仄的空间、时而轰鸣的洗衣机声响,日复一日过着有所期冀却始终单调的生活。
——桌上堆积的矿泉水瓶,展现了他的孤独。
每天只有“小尹”在面前时,他才有倾诉的欲望,有了人的味道。
如果不是胡歌本人克制而疏离的气质,闻善一角也许会走向文艺工作者自怨自艾的边缘,被观众嫌弃。
但有趣的是,正因胡歌身上所散发出的执拗同时兼具理性的一面,他的演绎看起来如此自然真诚。
这位文质彬彬的演员,在过去的影视作品中塑造了诸多角色,而这次,他所饰演的闻善让不少文字工作者、多半时间宅在家中的青年、心中有火却成不了燎原之势的人们掏心窝地和他共情。
似乎正因他有意设置了交流上的屏障,或者保持温文尔雅的内敛气质,他所饰演的闻善看起来也是个对外部世界并不十分关心的人,但人们也大约知道,角色内心却涌动着感性的力量。
放到《不虚此行》中,胡歌和观众之间的隐形障碍被打通了。
与其说导演刘伽茵找到了合适的演员,不如说演员胡歌终于找到了更贴合其性格的角色。
他将自己的心性附着于虚构人物闻善身上,投射他的冷静和理智,也暗自倾诉他的焦虑与挣扎。
他可以依然保持优雅克制的姿态,但片中他的白发、他的驼背、他压抑收敛的目光无不向熟悉的人们传递着一个信息:他也渴望被听见心底的声音。
在前面长长铺垫的关于死亡叙述的事件里,胡歌的表现始终像一个观察者。
“闻善”,“闻”是听的意思,聆听,倾听,感受他人如何活着然后死去。
一段连着一段的情绪和故事,构成了散文般的影像;无论每个片段的情绪、人物如何不同,贯穿其中的始终是主角闻善稳定的心智,他像一个足够冷静的乙方,应对各种亡者亲属的要求,把那些情绪激荡的可能统统掩埋。
但直到他长久为之准备悼词的一位阿姨真正逝去,他可能才意识到,死亡终于切断了他和对方的联系。
在那么长时间陪伴她、聆听她、也在准备似乎永不完结的悼词的过程中,他不知不觉把自己变成故事里的角色,也有了血肉联系和情绪起伏的生命。
齐溪饰演的女孩,也打破了闻善的认知。
一个素未谋面的网友,可以千里迢迢来到北京寻找另一个网友的下落,只是因为他的声音。
他的声音变成了活着的生命,即使在人的肉身消亡之后,依然能够调动人的情感,在世间留下他来过的痕迹。
闻善可能从前并不相信人死之后还能留下什么,特别是在见过那么多看似隆重的悼念仪式之后。
对他来说,葬礼可能近乎一场虚伪的表演。
他也有可能比亡者身边的人更关心死去的人怎样活过,但对那些人来说,他们的效率和冷漠几乎总是常态。
黄磊饰演的王先生,正是闻善遇到的大多数人的典型。
他期待王先生有些真诚的交流,但王先生始终回避真诚的交流。
其实对应到后面的情节你便会发现,闻善跟王先生在某一方面也很相似,他也曾拒绝告诉父母他在做一份写悼词的工作。
闻善将他“自囚”的心保护得很好,和王先生一样,都在城市中压抑着自己的内心。
直到方阿姨的逝去,直到姑娘的到来,直到一个IT男在同学/工作搭档死后依然尊重他活过的空间、使用过的物品时,闻善才真正感受到生者的活力,那些随着死亡消逝的灵魂并不再是一个个纸上故事、表面文章,亦或假装投入感情的模板……他感受到了这些人的存在。
他们的声音,他们运动时的呼吸,他们使用过的器物像一束光,重新照到他自己昏暗私密的内心深处,使他感到自己的生命也应该有存在的尊严。
对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来说,死亡已经变得过分抽象了。
对闻善来说,也可能如此。
记述着大多数人的死亡,盘点他们的生命,抽象得像写一个个新的故事。
可是只有他直接和尚未死去的人相伴,和他们聊天,和他们对话,倾听他们的感受,他才能痛彻地感受到,死亡是多么的残酷。
故事的高潮并不是一场死亡,而是闻善打给自己的母亲,用拙朴的方言认真表达想回家的感受。
母亲早已习惯了他的不咸不淡,如此稍微倾注一分耐心,她还会忙不迭地把情感打散,希望回到原先模糊的状态。
而闻善已经知道,电话里的人可能迟早有一天也会像方阿姨一样突然离去,即使早做准备,他也永远不可能完全应对好准备……这场在动物园的戏,可能是多年来我看过胡歌的表演中,最触动我的一场。
我第一次感到他不再设防,而是交由闻善这个角色恸哭一场。
这场和死亡并无关联的电话,却分明让人感到,有什么真正冷酷的东西在逼近,它催促我们,不要麻木,不要遗忘。
对创作者来说,真正的瓶颈并不是在空白的word前打下哪一行字,而是将自己从多大程度上抛出去,抛给世人看——看,这就是我的全部,我心里所有的想法,我如实袒露。
我第一次感受到胡歌是这样投入到一个角色,恰如其分;也许对创作这个故事的刘伽茵而言,她也找到了可以附着灵性的人,在银幕上投射她不安的欲望和抵抗。
当胡歌骑着单车在北京街头释放时,我们可能才发现,这是少有的一幕他没有在某个充满框框、昏暗的空间里被囚禁,而是打开身体,可以去往任何方向。
生命的奇妙在于可能性、在于想象。
闻善听了那么多终局故事,还能打开想象——最后一刻,《不虚此行》燃起的是生的希望。
感觉导演的初衷是做几个关于逝者的故事的拼盘,但是又找不到一个契机把它们串联起来,所以搞了这么一个写悼词的落魄编剧,做了一出ppt式的流水账,对每一段的刻画都是很矫情的浅尝辄止,根本没有触及到人情感的最深处,我觉得还不如做单元剧,深挖每个小人物背后的故事,都比这牵强附会的重组家庭感人得多。
或者设计另外一个更合适的角色把这几个主人公串联,比如邮递员呀什么的,如果更有巧思一点可以让闻善成为穿针引线的角色让世界线收束,这种设计在很多电影里都有使用,而这部片的编剧偏偏采用了最不动脑子的方法,直接插了个写悼词的人去连接这些故事,感觉很不用心,就像初中生作文里学生硬生生加进去一个线索贯穿全文试图让一切变得圆融高级一般。
包括闻善这个人的形象也是很单薄的,我从他身上只能看到一些符号化标签化的性格,并不觉得他是一个打动我的活生生的人。
小尹的设计是有意思的,但是又缺乏力量,刚开始看还以为是工具人室友呢,其实可以给他安排更多出彩的点明主角内心活动的戏份,小尹也是看不出性格的人,像一个没有感情的幽灵,两人的对话很尬。
感觉真的浪费了这个设定,有点可惜。
全片有一种系统性的八股文式的造作,从台词到故事,大部分时间在自我感动,形式大于内容。
这种根基上的出发点上的问题就导致这整部电影逻辑上站不稳,我就想问一个对逝者有深厚感情的人真的会让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写悼词吗?
骂闻善写得不好不了解逝者乱写悼词的时候真的很可笑,那你为什么不自己写呢?
还有,到影片最后都没看见他那值四千五的悼词,是编剧根本编不出动人的悼词所以干脆不给观众看了是吗?
以后这类电影宣发请直接写,适合豆瓣网友观看。我可以少花冤枉钱。
剥离煽情,归于平淡,用心编织一篇篇悼词,也是感受那些生死之际的难言之隐。我们的生活似乎永远都在上演第二幕,在无疾而终里如果能得到一些慰藉,或许就不虚此行了。
能和主人公共情,大概太像我了,最后一句台词鼻子酸了一下。是喜欢胡歌的,但胡歌这个金爵影帝的含金量真的不如大鹏!
要是故事放在日本,小田切让演胡歌的角色,我还能勉强接受故事的设定,现在来说,没有一秒钟是可信的,没有一个角色是真实的,没有一个情节不是刻意的。不过就是写悼词而已,整这么多戏,甚至比《人生大事》还要硬编,而且真心讨厌胡歌角色是前编剧的设计,学院派的创作者是不是不依靠个人投射就写不出故事了?别怪观众觉得你小众,你丫根本就没有真正拥抱过大众。
故事是个有趣的故事自己拍不出来要不要考虑卖给某些日本导演
如果給自己的葬禮寫悼詞,我會寫什麼呢?我應該一個字也寫不出來,我這麼害怕死後被遺忘,最保險的方式莫過於不留痕跡不被記得。某種程度上,幹的也是內容創作的工作,感受、篩選、美化、輸出,只是很少有渡人渡己的時候。和殯葬有關,卻沒有販賣情緒,極度刻制,和職業有關,也沒有製造偉大,皆為平凡,像是一部沒有上路的公路電影,形散神聚,劉伽茵交出了一部令人難忘的處女作,即便還有種種不完美也可以接受。最愛朝陽逐漸明亮的鏡頭,或許劇組為此反復拍了無數遍,也或許是電影之神在那一刻降臨,都讓我不禁淚腺一緊。
我是真的没看出啥意思
其实是一部关于创作的电影,所谓悼词,也可以理解为采风与人物创作。所以,影片几乎没有让任何悼词的主角露面,即便露脸,也是糊的(那个创业公司老板)。但是,我们却觉得对每个主角都很熟悉,在于如何用文字和讲述,在观众脑海里来构成这个角色。当然,方阿姨和吴磊的角色除外,这两个角色是拿来指引主题,激发胡歌这个主角的。另外,这片的美术很不错,男主的家真的就很普通人,令人难忘。
全片给人的感觉太“过”了,一些用力过猛的段落、画蛇添足的设计,整部电影看似在克制地做减法,弱化配乐、削减特写、避免情绪化的段落,实则不断在文艺片的领域做加法——特殊画幅、强化环境声、泛滥的固定镜头、超现实段落、越轴跳切……这绝不是一部“克制”的、“注重叙事”的作品,那些文艺片导演挚爱的元素一应俱全。精心编排的分镜里装着的是非生活化的台词,角色们刻板的叙述与其说是在刻画人物或者追忆更像是在讲故事,同样的创作思路做成短片、纪录片甚至播客效果可能都会更好,哪怕把画面完全去掉只留下现在的音频也不影响(毕竟微信文字都要用旁白念出来的)。在这部形式绑架了情感的电影里,没有多少东西是动人的,我们跟着创作者溯源而上,发现是她先感动了自己。
工整和学院派中带着一些金句台词式的做作。
很神奇的观影体验,像在影像里阅读文学,又能在文学里看到影像的留白。文本看似简单,但叙事和叙事者,倾听与被倾听,观察与被观察交替呼应,你能站在任何视角看到影片呈现不同的主题,对生老病死思考,对亲情的漠视,对生命的希望,对生活的重拾信心,你也能看到创作者的困境,对创作的渴望,对理想的坚持...这些都被导演轻盈的表达出来,观影过程你不会有任何负担,更难得的是,电影有一种少见的「呼吸感」,视听层面有加分到。
25th SIFF首映// ➡️2024.03.04重看// 四星半。当窗帘拉开,绿色的植物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才意识到这里的倾听与诉说都是对生活的再发现,与电影本身一样都交织着现实与虚构,它延伸与拓展着每一个人物、甚至逝去的人,以及我们的生命。
“胡歌完全成为了闻善本身,从形象到内在都有了更深层次的展现,更是展现了这位演员经过岁月历练后的成熟”,期待赶紧定档,暑假上映再看一遍
咋说,这么说,也看过一点欧洲同类型片,安安静静的风格是像的,但是人家的看完感觉哇厉害,透着破涛汹涌的张力,这个看完感觉哇拍电影好简单,只陈述不思考还带着点做作,说写实吧确实没有bgm,但是所有人讲话都文绉绉的这写实吗。
里面也自己全说圆了,配角那么丰富,大主角呢?然后就甘于平庸平凡。坦诚,但也就这样了。
【A-】相当干净的创作,这种形容对当下的华语电影来说已经是最高礼赞。用绝对的克制和尊重去聆听他人对逝者的描述,总结出的悼词却几乎未曾显露具体形态(除了方阿姨,作为片中唯一一个对主角讲述自身经历的逝者,总结出的悼词实际折射出聆听者的真情实感)。固定镜头面对不同的空间尺度总能保证最简洁高效的调度处理,将一切情绪留给讲述者来构造,对演员和故事绝对信任的表现,实在难得。吴磊和齐溪的角色对影片来说过于戏剧性了,刘伽茵的语气却不见虚浮,而是将其处理成了开启第三幕的假象。最终在孤僻的角落走向尾声,定义第二幕「不虚此行」的观察体验,并正式赋予自身创作第三幕的勇气。
电影演了几分钟,我的脑子里就在想,如果画面调成黑白,就是《修女艾达》吧,构图上把人物压的很低,但不是走帕夫利科夫斯基导演那种极致的路线,导演也没有做过多的视听调度。剧本上在做减法,请来很多明星熟脸,但所有人的角色都被减法减没了,编剧故意在避开任何戏剧性的可能,也不展开写配角,一群人演着演着就只剩下一堆生活中的刻板印象,让观众自行拿去拼凑所谓的生活。导演以前拍纪录片的时候,镜头往那一摆,家人之间不用演就个个生龙活虎。到了剧情片,需要演员去演了,但胡歌那种活道具式的演法行走在一群没头没尾的人物中间,片子的劲儿最终也没提上来。
借用笔下人物的口,说出自己不善编写冲突,一如影片呈现,只有人物,没有情节。准确而言,是只有人设。他只有一个特殊的职业和不得志的经历,没有自己的性格。他只是一个像小尹一样被编剧臆想出来的,在特定场景下存在的人格。因为不善编写剧情起伏,所以用一个又一个不断登场的配角来帮助剧情延续,而每一个登场的配角同样只有人设,没有人物。他们带着各自单薄的故事而来,帮助原本就单薄的主角变得更加扁平。所以影片整体单薄得轻飘飘。只有一个看似沉重的主题用来唬人。
悼词人应当是一个聪明的滤芯。导演哗哗哗开了两个小时水龙头,然后告诉我们:“这个聪明的滤芯已经完成了他的使命。”但是我们连一口过滤了的干净水都没喝到,你这不浪费水吗?至于毛线帽,放个会讲话的收音机都比这个角色有意思。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 《石壕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