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剧情简介讲这部《上帝之手》是导演索伦蒂诺“最具个人色彩的故事,故事主旨为命运与家庭、体育与电影、爱与失去”。
这内容像极了当今ChatGPT写出的答案,完美无瑕,也缺少灵魂。
索伦蒂诺借片中导演之口讲出他对于故事和“冲突”的看重,而我在看这部意大利电影时,也想到了另一部影片《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同时我也认为《上帝之手》这部电影充满了喜剧与悲剧交错产生的张力,像极了我们的人生。
看完本片,会让人不禁感叹,也许这就是我们的人生:我们身边或远或近的关系,我们的至亲,我们的好友,我们爱的人,爱我们的人。
为难或嘲笑我们的人,冷漠的人,出乎意料的人。
他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轨迹。
当我们回望时,当我们以足够的年龄与阅历回望人生,或许常会发现那些意想不到的转折点。
那或喜或悲,或得或失的经历,也许欢天喜地,也许痛彻心扉,可那些终究会过去,留给我们的是什么呢,是怀念吗?
是平静吗?
导演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他没有将这部回忆录般的电影结束于当下的情景,而是在少年整装待发,却眼神迷离的状态下展开新开始的位置选择将影片结尾:少年对待未知的探索,对故事的渴望,对对人生的思考,都留给观众想象。
青年的魅力或许在于总是怀着对未来的向往,而随着年纪的增长,我们似乎总会在很多个不可置信的巧合中,触碰到一丝命运钢铁般的不可动摇。
我不知道我该如何面对命运,就像我不知道明天的阳光下会书写怎样的不同。
可是,看过这部电影,我开始有些明白:当我像影片结尾主人公一样踏上未知的旅途,在通往未来的列车上,或许我可以看到某个标志性的人或物,并想到常对我提起这个标志的人,那些牵挂,也许就足够。
当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去凝望命运时,当我们的学着讲述,而非教导;当我们练习臣服,而非征服;当我们尽早学会以未来的视角回望现在,或许生命的感受会有所不同,或许幸福会在悲苦中发芽,在喜悦时显现,在温柔中常住我心。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过往,那刻在我们基因中的创造力,以及对故事的向往,注定了我们的灵魂孤独而高贵。
在孤寂的宇宙当中,是否万物有律可寻,我们是否能够接受这一点。
我们的平凡,我们的超凡,我们在人群中的孤独,在寂静中的喜乐。
也许我们不能接受,但那又是另一番抗争下的另一番体验。
愿你讲述,极尽才华般去讲述,留给同辈,留给后人,留给自己。
- “你有故事要讲吗,法贝欧?
万万没想到混迹几年豆瓣第一篇长评给sorrentino了,看完了是在一言难尽短评又写不下,语无伦次的瞎说几句不要喷我很脆弱。
其实是可以给四星的,毕竟搁当代意大利电影里算素质尚可了。
给三星完全是我对sorrentino预期太高了,年初写论文时把他和费老师扒了个底儿掉,没想到年底看其新作时却嘬了两个小时牙花子。
片子最大看点无疑是导演终于抛弃了他钟爱的中老年人视角,开始关爱青少年成长了(servillo也借此终于演了回正常意大利大爷thank god),结果却是两个小时的稀碎的流水账,镜头切换快得好像是要赶着吃饭去。
虽然导演前作很多也都是这种‘旅程模式’的拼贴叙事,但是里面包含了大量的留白,一个一个看似松散的段落后也有一条很稳定的backbone来支撑,而每一个段落又都是精炼的,于是这种诗意又收放自如又作者性就此形成。
而如今这种叙事模式完全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顺着少年一个阶段成长的时间顺序平铺直叙,东一脚西一脚什么东西都想拍进去,每一个人物也都想展开讲,拼凑在一起整体就感觉很敷衍。
第二就是sorrentino就应该是一个废话不多很安静的导演啊! 这部新片里话多就完了,关键是我个人感觉他真的不太会写对白,人物对话一张嘴就是满满的说教气息,相比起来,他写的独白真的比对白好太多太多。
再有就是他不适合煽情,之前作品里面的情感,那种nostalgic的忧伤,大多都是通过留白带出来的,观众和人物之间隔着一层,就有一种很高级的疏离感。
这部里面就真的是沉浸式煽情了,那个配乐我个人也是不能忍,完全没有了前作那种轻盈灵巧,真的很笨重又很cliche, 这方面莫莱蒂都要好很多啊。
最后就是我完全不能认同这部可以和费老师相提并论,你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他真的是在很用力的模仿费里尼,但是个人感觉有些弄巧成拙了。
费里尼的才华是很随性,很轻松,很顺其自然的体现在他的电影里,比如甜蜜生活和阿玛柯德的结尾,那是都是束缚他困扰他一生的梦境。
但是熟悉sorrentino的人都知道,他对前后的呼应和整体的对仗工整有一种该死的执念,结尾一定要是闭合又圆满的。
简言之全篇是一个谜面,结尾一定要光明正大地呈献出谜底,参考绝之城的结尾和本片结尾,前面只要打下伏笔就基本上不会浪费,一定要在最后找补回来,这样一开始当然没问题,还会帮助情绪更好的释放。
但是每部都这个套路真的没劲了啊,和公式化电影还有什么区别,迷总是要猜完的,电影也总会有观众都审美疲劳的一天。
我知道这是sorrentino给那不勒斯的情书,但是对我而言他的功利性还是太强了;又或许他是真诚的,于是之前隐藏得很好的缺点在这里都暴露出来。
sorrentino镜头下的家乡的海是很美,但是在上帝之手里,这片被他拍了两个小时的海却远远没有在绝美之城里出现的两分钟那样让我感动。
1 读prist《六爻》时,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便是"每一代人的求索,都是亲手将父辈埋进土里开始"。
或许这句话只适用于一部分的人生,只刻印下某些悲痛欲绝的故事,但在这部电影里刚刚好。
成长是否也有一些前奏,小镇的热闹喧嚣,邻居的家长里短,父母的爱恨情仇以及那不勒斯足球队,一切一切如同小姨美好的曼妙身体般冲击着少年躁动的心神,成为了成长的先兆。
那是心智开始健全成熟的时候,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成长的烦恼。
或是一切顺利,一切大可在一些叛逆、一些争吵,再经历上几年的社会打磨,读上几本经典的文学著作或看过一些启人心扉的故事,在长辈们筹谋至深的牵引下,完成一个男孩子的成长。
可谁让故事总是要波折起伏,那个突然的夜晚,男孩必须要开始埋葬他的父辈。
埋葬他们面目全非的身体 埋葬他们毫无保留的偏爱 埋葬他们如师似友的牵引 埋葬他们依依送别的目光 于是小镇的热闹、球队胜利的欢呼,都成了生活的白噪音,男孩背上他所埋葬的,前往罗马。
2 成长需要完成哪些步骤,这部关于少年成长的电影,给出了爱的启蒙、性的启蒙、思想的启蒙以及事业的启蒙的答案。
几次启蒙,少年心理学的角度上的自我、超我、潜意识皆完成了一次蜕变并和谐呼应,荷尔蒙在爱意中迸发,冲动在性爱中隐藏,自由在思想深处奔驰,方向在谈话与质问中明晰。
少年的故事是不幸,也是幸。
他有那么多爱他的人 他会在罗马成功 因为他有爱的底气与爱的支撑 3 成长是希望的孕育。
希望在影片的最开始,小姨苦于不孕被带到了小修士的面前,接受了小修士的祝福并低头亲吻了小修士。
然而除了小姨与少年,无人相信小修士的存在,好不容易怀上的孩子也在10天后的争吵中流产。
希望就此在小姨与少年之间流转,影片的最后,少年在埋葬一切背上行囊前往罗马的火车上,小修士为他摘下了头套,那是成长在希望之中孕育而生。
拥抱希望,亲吻希望,孕育希望。
去他妈的费里尼,这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艺。
如果永远在上一代传奇的阴影里,那我们还有什么意义?
就如同也许梅西真的不如马拉多纳,内马尔远远逊于罗纳尔多,但我们依然热爱他们,这以出离好坏本身,而是时代。
我们不再会在电影院经历一部美国往事,不再会看到祖与占的电影海报,但我有我们自己的,我在这片身上看到希望。
虽然我们生活的孤单电影院里似乎只有他妈的主旋律优秀社会足义文化,这样的电影根本就没有办法在大荧幕上欣赏。
别跟我说去国外,我他妈在上高三。
一开始以为又是一部新世纪以来欧洲文艺那种富有的文艺片,结果看到一部最好的青春片之一,真的很好。
除了一开始没整明白,还以为是马拉多纳传记片,后来真是每段都爱。
关于青春,关于成长,关于离愁,关于独当一面,关于孤独,关于对梦的渴望。
那不勒斯独有的阳光灿烂,独有的海浪,意大利人的放纵,他们生长在明亮的地中海,也许比法国人更随性而为。
他们想裸体就裸体,仿佛人生就是用来挥霍的,在伟大城市,伟大古典的脚下走来走去,感受历史的庇护,虽然我不想这样,但这种庇护在天朝,至少在我生活的这个西南边陲,是没有的,谁他妈整天在历史政治书里说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来着???
天朝的学生,就是我,在这个周末夜晚只能放一晚上的假,看一部电影还得忍受内心的罪恶,算了,不说了。
也许这就是她说的,现实太恶心了,我再感受不到快乐,所以我想拍电影,这也是我想说的,只不过我可能永远是观众,没有冲破一切的决心,但有人帮我表达已经满足了。
我们都很孤独,正因为如此,我们对孤独的表达反而成了矫情,因为这是最不却的东西了,但只有文艺世界,一个轻盈的平行世界之中,我们才能完成内心的诚挚表达。
最后,在青春时代,我们有父母庇护,可以随意讨论自己的梦想,直到我们离去,抑或他们离去,我们只剩下自己,得到自由的错觉,在初次与泪水之后,我们长大,整理好一切,戴上耳机,望着车窗外单调美好的景色,前往罗马,这就是上帝之手。
我不是疯狂,因为我年轻,你难道不是吗?
在电影的后半程,看着暮色霭霭笼罩的蓝色大海,男主瘦削的身型愈发显得渺小。
那股纯净的哀伤穿透屏幕扑面而来,让我生发掩面饮泣的冲动,那一刻想到自己的成长也是极为相似。
父母的激烈争吵让男主的腿止不住地哆嗦,腿只是外化的结果,心才是在止不住地颤抖。
我从小也是生活在父母不和的家庭,父亲不忠,外遇从没有间断过,而母亲的眼角总是挂着哀伤的泪水,我无比的心疼母亲。
父母的每一次争吵都让我心惊胆战,他们不会知道家庭关系的分崩离析给我的心灵蒙上了多大的尘埃,一直延续至今。
在男主得知父母死亡的那一场戏中,导演处理得极为克制。
失焦的眼神像是天生的钝感所致,面对这种天大的噩耗,刚开始不会流泪,是愣住了。
在被拒绝观看父母最后一面时心理防线才开始崩溃塌陷。
此后在喧闹的操场突然始料不及地失声痛哭,作别时趴在哥哥的肩头崩溃痛哭,偶然在脑海里重现三人骑车街头欢声笑语的画面,这些都太真实太真实了。
我的母亲也在我未成年时就早早地离我而去。
血亲的离去就是一道永远挥之不去的心魔,最深的痛苦不是发生在当下阴阳两隔的那个瞬间,而是日复一日的啃啮咬噬,带着疯狂的思念和疯狂的自责。
而是在眼睁睁地看着周遭一切如常的热闹喧嚣,发现自己再也无法拼凑回轰然倒塌的一角。
关于性启蒙,男主是幸运的。
与老奶奶的一场性爱是男主成人的标志,从想要伸手触碰却遥不可及到切身体会。
性欲和情爱的萌芽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事,这一点都不羞耻。
长大成人就意味着开始有正常的生理欲望,开始感受感情带来的欢悲。
以前的我对情欲也是懵懂无知,只不过我没有男主那么幸运,我的性启蒙是以一种伤痛的形状。
回溯过往,发现成长就是一次次的“破处”,带着欲,带着痛,带着伤。
猝不及防间,你就被身后无形的“上帝之手”推动着长大了,曾经美好与纯真的自我就这样溘然长逝。
而电影是逃离现实的媒介,是生活的罩壳,是一隅疲惫灵魂的栖息地。
这是男主踏上电影导演之路的理由,这不也是我们如此热爱电影的理由?
经常觉得痛苦具有某种相悖性,痛苦施虐生活,却对艺术多有滋养,又反过来慰藉了破碎不堪的心。
源源不断的痛苦仿佛又创造出源源不断的希望。
我相信在知天命的年纪,导演如此坦诚、真诚地拍摄了这部电影,一定已经慢慢地与过往和解了。
即使揭开伤疤会带来二次疼痛,但会帮助自己理解、正视、朝前看。
过往不可逆转,接纳痛苦,使痛苦融化成为自身的一部分才是终极答案。
而作为一个导演,能拍出这样一部电影,这一生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
近期看过最私人最美的片子。
索伦蒂诺一直被看作是费里尼的继承者,很可惜,看他的前作《绝美之城》的那时候我只是冲着最佳外语片去的,为我当时的年轻和无知道歉。
《绝美之城》是《甜蜜的生活》,这部便是《阿玛柯德》。
一部中年老年的罗马,一部童年的那不勒斯。
类似于《阿玛柯德》,意大利小孩儿拥有着同样的儿时:邻里亲戚,一大堆长辈坐在一块唠嗑调侃。
也同样是自传片,所以我们看到了索伦蒂诺蓝色的童年,美丽的八十年代的那不勒斯。
这种片子也让我想到《阳光灿烂的日子》,只不过屋顶的荷尔蒙和眼泪换成了海边。
性冲动,就跟命运一样不受我们掌控。
小姨的身体是全部的欲望来源,马拉多纳是全部的热情,而那部美国往事直到火车开走也没有看成。
但是成长于费里尼去世之前几年的时代的索伦蒂诺,长大之后,真的拍了自己的电影,续写了费里尼。
关于美好,聚餐,群吹,打趣,出海,游泳,这都是彷佛还留着汗珠的记忆,拍的时候构图和场景也几乎复刻了《年轻气盛》。
但亲密的人其实自己的生活,也依然各有各的伤。
爸妈的和睦是常态,却因为一通电话引出几年都没解决的婚外情问题。
喜欢开玩笑玩杂耍的妈妈,吵完架把自己闷在屋子里扔橘子,却讽刺地制造出了做爱的声音。
上帝之手第一次出现在最无忧无虑的时候,一家人一起看的马拉多纳在87年的进球,那是在电视里。
第二次出现是在片子的分界点,爸妈在度假的第一个夜晚一氧化碳中毒,而索伦蒂诺被上帝之手救了一命,那是在你无法掌握的现实。
葬礼上, 索伦蒂诺听到了但丁的《神曲》“由我进入愁苦之城,由我进入永劫之苦,由我进入万劫不复的人群中”。
这太痛了。
在这之后,他跟哥哥只有彼此了。
而除此之外,太孤独了。
迷糊晃荡的童年,总是没来得及反应就长大。
破处之前,自己的手可以随时满足性的所需,但上帝之手,它不会告诉你命运的转折。
我特喜欢开船的哥们儿那段。
新朋友代表着新的生活,彷佛一切都会在未来的迷雾中逐渐亮出一盏灯。
当朋友邀请你去跳舞的时候,你就要知道你今晚就要跳舞,明天的事情取消,用来睡觉。
尽管club不一定开门。
呼应的段落有很多,片子在气氛上做的太过温柔,在观感上做的太过精致。
把伤都藏起来了,不是吗。
但我们都记得海哭的声音。
直到我们拥抱哥哥,告别小姨,火车驶离,我们也不知道接下来要去哪里。
但至少,我们看见了代表着信念的小修士,至少,我们知道我们不再是小孩了。
破处是一种想象。
在现实最糟糕的时候,就是我们破处的瞬间。
因为我们从来都是被动的。
那童年往事,漫长的破处之旅,那么痛,却那么令人怀念。
电影很不错,整个片子充满了意大利气质,人物塑造带有戏剧舞台的效果。
不过能看到对很多名片叙事手法的借鉴和套用,所以独特性减弱了。
电影中有不少诗意象征场景,有时显得比较刻意,最主要是很多场景感觉似曾相识。
其中的“上帝之手”,悲剧的命运背后的恩赐在全片只是点了一下,但是在整个故事中还是能感到它悄无声息的力量。
“上帝之手”把马拉多纳带到了那不勒斯,也带来了父母的死亡。
父母的死先是激化了男主青春期的敏感不安与虚空之感,却在之后带来了他对自己更多的接纳与和解,因为他不得不做出自己的选择。
就像他对哥哥说的:“爸爸妈妈已经不在了,你对以后有什么打算?
”男主最后还是离开了那不勒斯这座城市,但是通过结尾导演对他说的话能看到他对一直想逃离的出生地矛盾的情感。
而整部电影也通过男主的视角观察到代表这座城市内核的形形色色的人物。
在离开那不勒斯的火车上,他看到了Patrizia 口中的那个小修士,只有他相信被认为精神不正常的Patrizia口中的故事,相信小修士的存在,因为相信,幻觉也能如同真实的事物一样显现。
这个幻觉,既是Patrizia对生活的渴望与情感的寄托,也是男主对 Patrizia 的迷恋。
小修士在站台上对他挥了一下手,以此他告别了过去,也带着过去的自己出发了。
什么是上帝之手?
这个在空中荡来荡去的人就是“上帝之手”。
上帝这只看不见的手捏住每一个人的脚,轻而易举地就把一个人吊在空中,上不去下不来。
这是男主在痛失双亲时最大的感受,而这个场景出现在电影拍片现场,于是“电影”这个词就在男主心中落地扎根。
男主不知道如何年对现实生活,他对生活失望,想要逃避,他想借助电影逃避,因为在电影中,导演就是“上帝之手”,可以随意拿捏一个人的命运。
罗马是电影圣地,他想去罗马,可是那个人却告诉他,拍电影不需要去罗马,只需要关注周围的人和故事。
这时候,他才感悟到电影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鲜活的生命。
其实“上帝之手”一直在男主身边,只是他从未意识到。
就像伯爵夫人所说,你永远不知道别人家的事情。
比如他的小姨,想要个孩子却被当成淫妇,最终自愿进入精神病院远离痛苦的人间。
比如那个穿着皮草的老妇人,她那么骄傲自大,可是出轨的儿子被抓走,她尊严扫地还被人群殴。
那个抓住男主的老头,激动地告诉男主,这就是上帝之手。
每一个人都在被上帝之手折磨。
每一个被折磨的人的宣泄出路都依靠性,于是出轨,于是被指指点点,于是尊严扫地。
可是电影最好告诉我们,性是最无用的,我们依旧痛苦,依旧不堪。
只有讲故事才是最好的发泄出路。
将我们在这人世的所爱所恨所喜所悲都讲出来。
于是男主在最后回归了家乡,去探望他那被囚禁在精神病院的小姨,他的小姨曾经告诉过他,她就是他的灵感来源,犹记得小姨站在悬崖边上,仿佛要跳下去,又无畏。
一个都被上帝之手折磨过的人还怕什么,她义无反顾。
宁愿被囚禁在精神病院的小姨
夫人依旧维持着她的体面男主身边的那些人,他曾经无知无觉的那些人那些事都汇聚成为他的灵感之河。
每一滴水珠都是他要讲述的故事。
这部电影讲到最后还是在表达一个哲学问题——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
而在这部电影里,导演给出了作为电影人的答案——关注身边的人,讲述他们的故事,自己的故事。
看懂了片子,就看懂了人生。
人生的痛苦和无常都是无法逃避的,上帝之手永远悬浮在我们的头顶三寸之处。
但是你可以诉说,可以呐喊,可以表达。
说到上帝之手,人们会想到马拉多纳。
电光石火的“上帝之手”是世界杯历史津津乐道的一笔。
电影里,那不勒斯小镇的人们疯狂看马拉多纳的球赛,是导演年轻时候的回忆。
影片的“上帝之手”关乎性命,主角的父母在家发生一氧化碳泄露中毒意外去世了,他和他的兄弟正好不在家,逃过一劫。
“电影需要痛苦”,老一辈拍电影的人告诉他,“我父母不在了,医院的人不让我看他们。
”主角悲哀地说,两人对立站着,面前是那不勒斯的海。
老一辈的人一投扎进这片离不开的海,主角选择转身离开。
有些人要讲的故事在此地,主角讲的故事远远不在这儿,他要去崭新的地方生活,他在去罗马城市的火车窗外看到了小修士,仿佛有神的保佑。
电影里充满着对当地人足球和电影的喜爱。
街里邻居大家的生活是参加演员面试,男主一家人平时都爱看电影,“现实很糟糕,可以从电影分散注意力。
”父母虽然会吵架,但是听到马拉多纳被交易到那不勒斯,他们会立即庆祝。
电影的摄影风光很美,全方位的镜头将那不勒斯的海与城市展现得淋漓尽致。
经常出现的蝉鸣声,在有些火热的意大利夏天持续作响,女人和男人的眼睛闪着爱意。
最喜欢过道的移动镜头不断拉远,悠悠诗意,又极具神秘。
前半部搞笑,笑出眼泪,后半部突转,深沉赤诚,两半部都同样优秀,独特的审美视角,独具慧眼,意大利有什么,大家族,家庭宴会,足球,费里尼,汽车,还有海水,还有难以理解的,诗意的,疯狂的情感,却又包含着令人动容的浪漫,这是什么,意大利的人们和他们活生生的生活啊,迄今最充分领略的意大利人讲的意大利语,“他为伟大的阿根廷人民,那些在马尔维纳斯群岛,受到卑鄙的帝国主义压迫的人民,复仇了…他羞辱他们”,这是我听过最高级最燃的,对马拉多纳上帝之手的评价…
小成本恶趣味,胜在疯狂玩梗打脸段子够密集,玛丽苏的人生开挂果然有原因,德蒙特莫罗尼贡献出了生涯最佳喜剧演出?
喜欢无厘头
真是一部典型的美国现代主义的烂电影,大概这就是类似于中国的某二代拍出来的吧,这是迄今为止看到的最让你头大的电影,看到一半就吐了
❓
7.9 mary fucking s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