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尔·吉布森7年后再战大荧幕,警察还是警察,英雄还是英雄,只是更老、更迟暮。
不经意间,铁汉已经50多岁了,身上的强健肌肉已经臃肿,在镜头前,甚至不敢露出来。
有个细节,女儿被杀后胸中怨气无处发泄,想扯衣服,结果拍的是背面,都不敢正视;即便是背面,腰部的赘肉很突出,联想到前不久媒体爆出的照片,海边度假的吉布森整个就一大腹便便的油男。
哎,英雄总会迟暮,早晚的事。
这部片子似乎就是为他量身定做的,孤单英雄,身边无牵无挂、也没有支持,为了查出真相,只身涉险。
对于他来说,搭档就是累赘,一个人行动虽然危险但也便于脱身。
怎么说呢,尽管老了许多,但感觉还在,最多是打架吃力点、动作稍微慢点,片子还是蛮耐看的。
这个类型模式无论何时,都会存在,需要的只是高人去担当这个角色罢了。
要找出真相,必然会有牺牲,只是倒霉的总是弱小群体。
幸好她还有一个警察爸爸,不怕死、有着聪明的头脑,敢于继续女儿的做法,揭露黑幕。
要是换个平民的孩子呢,估计只好自认倒霉了,毕竟无权无势,连去调查的资本都没有,谁会相信你呢。
最后一幕还是不错的,身中剧毒、被辐射扫荡过、还中了弹,不如和女儿团圆去吧,苟延残喘只是平添痛苦。
首先 和其他豆油一起为本片的低分不平!
差点因不恰当的低分错过此片。
也庆幸多亏对老梅尔演技和选剧本眼光的信任、没有错过此片。
其次,作为一个有女儿的父亲来观看此片,情感堆积到位,真的泪洒多处啊。
可能很多人都抱着来看一部火爆枪战片的想法来的,但可能会让你们略失望。
本片遵循BBC严谨内敛偏写实的风格,即便是枪战也是几下完事,干就完了。
但我看本片却看到了一份猛烈的父爱!
(抱歉,有些剧透啊)从一开始的父亲迎接成年女儿回家,不过几场戏,就已经交代了父女俩的关系,母亲的遭遇,以及父亲的职业。
然后就是女儿突如其来的被杀。
当时老梅的反应其实让我很不解,他震惊也好,剧痛也好,都给我的感觉演技没咋入戏啊,就是普通的一种表演吧。
但随着剧情深入,我慢慢的被老梅带着进入了他的父亲的角色。
剧情交代老梅饰演的角色是一个尽职几十年的警察,警察之前是一个参加过战争的合格的军人,他是一个正直,严厉甚至不轻易表露感情的人。
一开始他以为是自己连累了女儿,所以他虽然愤怒,强硬,但不轻易表露一句。
但随着女儿被杀的真相一点一点被剥离出来,原来的警察和军人开始慢慢的变成最初的父亲了,那个和小女孩海边嬉戏,带着女儿在公园游玩,教女儿剃胡须的满满爱意的父亲了。
导演这部分的回忆处理的极为自然,不着痕迹,让我感觉到父亲在一开始女儿被杀后的职业反应后开始慢慢苏醒,找回当初对女儿深深的爱。
爱极才会爆发出恨极。
而代表恨极的警察军人身份则在女儿被杀的真正原因表明后 ,和父亲的身份合而为一,大开杀戒,为女儿讨回正义。
自古最悲白发人送黑发人,最后医院一幕处理的更是让人泪流满面,唏嘘不已: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女儿伏床窃窃语,翩然携儿笑意去。
我看的版本居然翻译为《惊爆万恶城》,就这杯具的名字差点害我懒得看这电影了。
还不如字面翻译来得爽快。
很喜欢结尾,女儿来接父亲了,带他一起离开这个万恶的世界,真好。
还有中间,父亲把女儿的骨灰直接洒到了女儿喜欢的大海边,仿佛她仍然在那里玩水,那样快乐无忧。
人死了,灵魂不在,身体只是一具皮囊而已,埋进坟墓又怎样?
还不是象李香山说的“好像住进了大通铺,挤死人”。。
何不洒脱一些?
就洒在生前喜欢的地方好了,云淡风轻。。
后来才知道,国外的人除非是直接埋葬,凡是火化了的,骨灰一般都会洒掉,而不会象咱们这样,还要郑重其事地把个装骨灰的高价低质骨灰盒埋起来!
比较深涩难懂。
对没有较深阅历的观众来说很沉闷,影片宣扬主题的手法又过于低沉,比较难于抓住中心。
对能看懂的观众来说又大不一样,对每一种情愫的刻画都深可见骨,难得一见的好片子。
我还属于前一种,所以要看好几遍。
借片中所言,任何事物都有极端的双重性,这既是部烂片也是部好片,而且两种判定都是正确的。
胳膊拧过大腿的故事在电影中展开得有声有色,但也只限于电影中。
梅叔以53岁的高龄再度出山,打戏已显疲态,但过硬的演技还是让人叫好。
痛失爱女的演绎丝丝入扣,把那种切肤之痛传达得很到位,至少我的心也随之一起抽紧了。
对于内在张力的把握不愧为一名老戏骨。
而之后冗长的政治黑幕追查过于严肃乏味,如不用考量商业价值的话,也许是一部好片,但在单一的叙事手法下又令我等昏昏欲睡,好吧,我承认我的口味还是很大众.....最近滥片看得多,这部无论是制作上还是演员上都还ok,只是题材上过于沉重了。
梅尔•吉布森回到演员队伍,这一噱头就足以成为《黑暗边缘》吸引我的理由了,虽然作为牛人,梅尔吉布森在导演、制片等环节都非常出色,尽管我认可一个影人应该宁肯多出佳作也不要如尼古拉斯•凯奇一样一年接一堆烂片。
但是看着梅尔•吉布森近几年无比淡定的慢工出细活,还是让我着急,毕竟,对于喜爱的影人,还是期待经常可以看到他的作品的。
于是,在《黑暗边缘》中看到梅尔•吉布森依然眉头紧锁,以一种不讲道理的霸气横扫一切时,感觉真是好极了。
总的来说《黑暗边缘》属于不能说优秀,但是也称不上糟糕的电影,整体感觉中规中矩,剧情很模式化,警察与女儿团聚,不想女儿在一次看似针对父亲的谋杀中遇害,于是,复仇老爹一根筋似的要查出真凶,却发现了与当前流行的低碳社会,环保至上很不相符的真相。
美国人总是很不信任政府的,他们信奉的不是得了荣誉先感谢国家,而是出了事儿先怪罪国家,于是,针对政府,特别政府与大财团官商勾结的阴谋论总是喧嚣不已,相关影视作品也是不断,相应剧情模式已经流水线化。
所以,这其中,人物性格和演员发挥常常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这个角度看,说梅尔•吉布森支撑起了本片毫不夸张,他从一出现开始,就表现着强烈的个人风格和魅力,表情依然显得冷峻,在复仇火焰燃烧下,做法依然硬朗,硬汉形象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散,倒是同时结合剧情,让他带上了一丝沧桑和柔情。
同样富有魅力的是雷•温斯顿扮演的调查人员,可以说行走于黑白两道,尽管受雇恶人,但是却有自己的原则,一开口说话,带着磁性和人生沉淀的嗓音就已经非常迷人,何况身患绝症的他表现的看似冷酷,却在救赎的爆发中充满了张力,让这个角色与梅尔•吉布森的角色呈现惺惺相惜的相互映照和呼应,有力的烘托了本片的一丝悲情效果。
尽管老将魅力至关重要,但是如果剧本太烂也只能让牛人徒呼奈何,不信的话,看看近期阿尔•帕西诺的表现即知。
作为迷你剧集翻拍,本片的剧本稳定而又已经受考验,这也才给了演员表现的平台,更何况其切入点到今天更充满了现实意义。
小人物、媒体、官商势力,在美国阴谋论电影中常常形成一个均衡的三角关系,小人物看似柔弱,却因为种种原因爆发着不可阻挡的内在力量,而正是强势的官商将这种力量引出,类似梅尔•吉布森,本是个尽职尽责警探;类似他的女儿,本是一个带着些公益之心的职员。
然而,一个弱女子为了揭示真相也能迸发足以让强势集团颜面丧尽的力量,而恶商的灭口正是对其力量的侧面体现。
在美国电影中,已经N次证明了,杀谁,也不要杀警察的亲人,作为体制内的力量,他们的爆发常常有着摧枯拉朽的威力,而梅尔•吉布森正是出色的表现了这种力量。
小人物身上的力量常常体现在勇气上,然而作为与官商的对抗,他常常需要媒体这一放大器的作用,有时候,在美国类似影视剧中,小人物干脆就是媒体的一员。
复仇老爹可以不惧死亡的与恶人同归于尽,然而真正让这样的牺牲体现价值还是需要媒体的仗义执言,所以,这类影片也表现着美国民众对媒体的强烈信任和期待,就如本片梅尔•吉布森最后的嘱托也是留给媒体。
官商自然处于天然的强势地位,核产业背景下,我们看到的是商业和政府的勾结与腐败,而正是这种强势地位常常让他们忘乎所以,以为自己是万能的上帝,不断激怒着复仇老爹这样的个体,激活着无冕之王的媒体,正是这样的三角关系让社会处于总体稳定状态,一场腥风血雨后,最终依然回到秩序的轨道。
《黑暗边缘》是部有味道的电影,因为梅尔•吉布森这样的老将的出色发挥让整个故事显的厚重有味;这也是部充满激情的电影,小人物扳倒恶势力的故事总是让人看着解气,尤其当现实中这是一种极其虚无的可能时。
所以,梅尔•吉布森虽然老去,其气场却依然魅力犹存,在黑暗边缘中表现着其演技的光芒。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8a89fade933dcb5995ee37f3.html
父女之情的描写应该可以4星,特别是剃胡子那段我给满分,很感动。
后面胖子之死感觉有点像《无间道》的结局,那么突然、干脆。
我喜欢最喜欢的台词,参议员遗言:“你怎么能杀我?
老子是人大常委啊!。
”,胖子老特工:“假冒人民代表,你小子就是欠扁”
很喜欢的导演,《垂直极限》《皇家赌场》《黄金眼》等等都很喜欢,但本片实在是不算过瘾,在父亲对女儿的方面不如《飓风营救》那么过瘾。
透露了大量的悲伤情愫,女儿的惨死,自己被朋友出卖等等,最后是同归于尽的道路。
女儿Bojana Novakovic好漂亮,无论是小女儿还是长大后。
男配角雷·温斯顿(Ray Winstone)魅力十足,可以媲美当年的史蒂芬辛格尔。
仔细想来,本片在表现上,还是不够完美。
导演翻拍了自己从前的作品,但人们对冷战末期的阴影渐渐散去了,社会变迁。
我认为这次的作品着力点在于亲情和是非观的判断。
前者永远能到打动人心,而后者则是现在许多艺术作品试图表现的主题,就是对与错之间的界限其实并不是那么清晰。
我在这里只是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动与对这部电影的敬意。
影片开始,男主一生中最风光的时候过去了,成为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警察,人到中年,丧偶,与唯一的女儿也似乎淡漠了。
女儿回家,父亲是高兴的,甚至有些手足无措。
他们互相关心着,但是谁也不说。
直到女儿在家门口被射杀,父亲抱着女儿说:"You're my girl."女儿回答:"I know."两人才真正没有了隔阂,可惜就要天人永隔。
男主受到辐射产生幻觉的时候,一再看见女儿小时候和自己亲密无间的各种情节,仿佛时光倒退。
每次好像能触摸到的样子,清醒后却是更令人绝望的心碎。
这一重重反复的打击,提醒着父亲要替女儿死去的事实,促使他走上复仇之路。
我觉得男主自始至终关注的只是自己的女儿,并不是什么国家安全。
多年好友的背叛也是因为他的孩子受到威胁。
最后Jedburgh选择自己死而不射杀年轻警官的原因,也是因为年轻警官有孩子。
也许是因为我作为一个女儿一直被父亲宠爱着,也许是我认识到父亲就像Thomas一样渐渐老了。
与Emma相仿的年纪,使我感触颇多。
就像Emma在光盘录像里最后说的:"I love you,dad.",whatever.这部电影好在——它使我感动和反思。
要惹别惹当过兵的铁汉老爸微博里面,博友们曾经发起过一个话题,叫“小时候,你希望你爸是谁?
”答案有很多种,要跟这部给大家推荐的影片《黑暗边缘》扯上关系的一种臆想是:读幼儿园的时候,我只要说我爸是警察,欺负我的矮大胖立即吓尿!
这当然是很多小伙臆想的父亲的角色。
警察仿佛是正义的化身,当你成年了还会被人打得鼻青脸肿的时候,一个警察的出现,多少有点耶稣下凡的意思,不是你爸,你也想喊爹了。
因此,当你的老爸真的是一位警察,并且还是一位当过特种兵的专破凶杀案的侦探警察时,你还会觉得自己幸运吗?
在单亲家庭中长大,好不容易上了个麻省理工,到研究所有了体面的工作,可是一回到家,还没呆过一晚上,就在被老爸的仇人一枪崩死在自己门口。
这就是当一名警察的女儿的悲惨下场,可是,真相真的如此吗?
梅尔吉普森饰演的铁汉老爸真的得罪了什么人,因而要置他的女儿于死地吗?
所以,要惹千万别惹当过兵的铁汉老爸。
梅尔吉普森在女儿死后的第二天,便强制性的让自己的生活恢复正轨。
他开始亲自着手调查女儿的死因……(我就不剧透了,有几个朋友给我提过意见,说我老是剧透,搞得看完我写的影评都不想看了)在《黑暗边缘》中,梅尔吉普森饰演的这个警察老爸的角色,不是一开始就表现出彪悍铁血的一面的,这是有别于《勇敢的心》里面的威廉华莱士,毕竟梅尔吉普森也是将近六十岁的老头了,他那会出演《勇敢的心》驰骋草原的时候正值壮年啊。
因此,在本片的开始,梅尔吉普森表现出的是一种孤独乏力的苍老感,唯一的亲人女儿也不在身边,只好卖力的工作,赢得别人的尊重,以及打发无聊的时间。
这是否是梅尔吉普森现实生活的写照?
接着女儿被谋杀了,他撑着体内所有的力量去寻找真相。
期间,跟女儿的男友碰面,打斗中,梅尔吉普森折腾好几盘才把那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给制服,喘着粗气靠着墙歇了好一会儿才开始说话。
看到这里,让人感触颇多啊。
想起那几个曾经那么辉煌、那么率性、那么英俊的硬汉,罗伯特德尼罗、凯文科斯特纳、梅尔吉普森、布鲁斯威斯利,甚至是小罗伯特唐尼,哪一个如今没有发福没有衰老的?
比起那些冉冉升起的小鲜肉们,老一辈的荧幕帅哥们也在转变角色了。
做的出色的是罗伯特德尼罗,他的《天伦之旅》很多地方都有推荐,也是真实的写照,一个退休后丧偶的老爷子,自己打车去看望他的几个混的“如日中天”的子女们,却得到的是一个个破碎的残酷的真相。
这就是生活。
当你不在风暴中心,不在硝烟战场上的时候,你发现自己满身是伤,周围寂静得要命,你只能托着斑驳的双腿慢慢前行。
一个人活的再壮烈,也抵不过衰老的迹象。
走远了,扯回影片中来。
梅尔吉普森用尽周身的所有力气,给女儿报了仇。
真相也许会大白于天下,也许永远会被政客的措辞所掩藏。
其实,这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英雄如何谢幕,如何让人觉得他有尊严得下着台阶。
我想,在看过《黑暗边缘》后,你一定有自己的答案。
作为委托创作塞满了内容,但完全无暇展开讨论。许恩怡几乎以一己之力拖垮了全片每一个情感高潮,边看边感叹“怎么可以演这么差”的程度……
4.5 hkiff49
好久沒看過這麼爛的電影了😒開頭幾個場景還拍得挺有feel,本來還有有點期待怎知接下來的劇情就猶如其他馬來西亞電影一樣毫不合理(光我散場跟朋友聊就可以挑出十幾個點出來了🌚)拍攝手法糟糕,然後很多情節設計是為了劇情推進而硬塞,本來還想為兩個很喜歡的女主(她們演出得很好)而禮貌三星,見過看到(又出現在馬來西亞電影)的qj橋段我真的不行了🌚故事出現這種情節本身不是問題,但他這樣呈現純粹就是想毫無意義且片面地噁心人🌚(想噁心人你學學熔爐好不)不行了,越打越氣,我給了很多次機會了(這次還拉了我朋友去看),馬來西亞電影掰掰最後再吐槽一點:説男人全部是壞這個主題沒問題,但你把所有男人角色除了片面的壞以外毫無屬性這樣咋說服人(生理女性都看不下去了)建議解決方法:改成GL
看第二次发现了更多第一次没有留意的细节,但是还是没有改变不喜欢这部的感觉( )比上一部五月雪更易懂更明了一点的剧情,但是在这之下又塞了很多民俗、宗教之类的元素,以及听了映后感觉导演加入的这些元素及混搭组合让这部的表达非常个人化。看完总觉得哪里怪怪的,可能是对于性侵犯的处理过于正能量和理想化了吧。
这个导演几部戏都是有点东西的
张吉安将魔幻融入现实,直视马来西亚社会难以启齿的禁忌,加上廖子妤细腻表现、许恩怡苦练口音演出,为凡世里受苦的女性发声。
宗教隐喻比较重#HKIFF49
SIFF27
温情叙事细腻,角色鲜活,平凡故事戳中泪腺。
我還以為能有點新意,空洞又故作高深,浪費我2h,能不能有點好電影!!!
非常張吉安式的敘事,但其實已將「靈異」降到最低,且不斷用詩化的片段去橋接整個故事以及大馬多族中女性不同卻相似的困境。從多個角度去窺探大馬社會以及這個無解的話題,當搖籃中的嬰兒搖起他的小手,人心就被牽絆,而好的壞的回憶跟著形塑,但同樣的自私,保護,孤立也在侵蝕著人心。業的造就,便是如此形成,男性也好,族群也罷,甚至只是「網民」,作為暴力施加者,話語強加者以及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力的謊話編造者,完全不自覺,反而不斷地強化對立,才是社會最大的悲哀。
有些长镜头(准确说就是长时间记录)还行,算是剧情需要吧;但有不少有点拖沓,节奏慢,事无巨细都拍下来,不剪辑。摄影的一些角度还不错。马来西亚的民族太复杂了,语言切换也太频繁了,有意思。#香港国际电影节# 第一天看的,对文化中心去魅了,坐着好不舒服。
音乐最佳 还是符号法 为善良的男导演加分 看完登 再看这个解气
这部电影正是对“伪善的道德批判”的无声反抗。导演通过纪实风格,让观众直面问题,而非消费苦难:当社会拒绝帮助这些女性,她们只能依靠彼此
完全没有弃婴/堕胎题材该有的讨论深度和戏剧张力,女主全程表情木讷,全片充斥着与主题毫无关系的猎奇风俗表演,最后结局又莫名其妙地落在了检举揭发宗教骗子上。看得人昏昏欲睡,影片还没到30分钟时,后一排一大哥就已经打呼噜了。
#HK BroadwayFilm Center# 43. 3.6
HKIFF49 张吉安映后 诶怎么又看了关于亲子的电影 天堂就在母亲脚下 导演解释以后才觉得碟子舞的意象很妙 但是内容太多太满节奏太慢了 重点反而有点隐身 看得有点累 但是导演关于宗教意味的解读还是让我觉得蛮大开眼界的 只不过我没有那个背景有点不好理解hh
还可以
今年到底还要看多少部妈妈咪呀的华语片?高产如张吉安真是做到了一期一会,这次再度使用已近打上自己风格烙印的静寞神鬼视角打造母职伦理议题,他的电影里乩童和鬼魂是永不会少的元素,只是影片里恐怖的不是超自然力量,而是处处漫漶膨胀的男性阳具威权,它与种族和宗教结盟变成了压迫女性的三座大山。但,好像也仅止于此。影片到底多深入地探讨了弃婴仓的存在悖论呢?说到底,它只是在讲述一个受伤女人遇见其他受伤女人之后内心掀起波澜的普遍故事,而现实中更复杂的意识形态交战与困境则隐退到影片后方,在旅游节目一般的民族传统文化展示中成为弃婴仓里的一只鸟、网路上的攻击留言、电话里传来的坏消息。更令人费解的是迷影元素存在之必要。虽然影片偶有动人时刻,但在整体脉络下这些闪光变得无甚趣味。今年反复看到一些“仅止于此”的影片真是疲累
弃婴舱为切入口,讲述被穆斯林父权制吞噬的马来社会。张吉安还是擅长用符号隐喻来渲染故事的底色——古兰经里的蜗牛,衔走脐带的戴胜鸟,仁慈之眼的菩提树。最后一幕三位不同种族处于不同文化序列的三位母亲相互对视,我是第四堵墙外的另一双眼。高赞评论之一所说的“猎奇风俗表演”指的是森美兰州歌颂母亲的碟子舞还是印度婚礼之舞?导演映后谈“这些不是符号,是马来人民拥有共识的日常”。当他真诚地在影片中展现着文化的内部视角,讨论在马来西亚独特情境下性别与生育的谜题,试图向观众打开一扇理解他者之门,却被解读为讨好的“猎奇”…我们在怎样高傲地俯视着南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