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完第一集,本来以为上一季就是结局了,结尾真的很好,有了超级大的办公室。
不过前几个月刚知道要出新的一季了,也是意外之喜,不过真的希望能有一个完美的收官。
互联网的大主题一直更新换代的挺快,私以为硅谷每一季切合得都挺好,上一季探讨了人工智能的可行性,这一季在第一集就抛出了互联网去中心化和用户隐私这两个关键点。
刚开始以为是要重现扎克伯格的听证会,机器人式的发言,同样探讨用户隐私安全……想起前一段时间这个恶搞的图,不得不承认Richard和扎克伯格这种窄长脸下垂眼薄唇的长相上还有点相似呢哈哈
没想到中间画风突变,Richard把话筒拿起来之后秒变发布会,大概是在说互联网创始人们在发言时一定要走来走去这个梗,就差一个ppt就是魔笛手产品发布会了。
这段发言也是很容易让我们互联网产品的日常使用者产生共情的,许多头部企业确实拥有了用户信息绝对的话语权,我们要使用便捷的产品,必须接受他们这样那样的条款,给这样那样的权限,让我们的个人信息处于一个并不十分安全的状态,但我们对此已经习以为常并且无法推翻。
这种民主、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正是许多互联网公司最近都在提倡的,是一个理想化的状态。
而编剧可能也在试图在本季把魔笛手的模式往这方面去靠。
这一段发言放在第一集的开头,可能也是这个作用 ,第一探讨用户个人信息该如何使用,第二围绕去中心化的互联网该如何实现。
啊开头的动画我觉得应该又有很多细节了,目前发现阿里巴巴没了,惠普好像是新加的?
这个我有空再多看几遍嘻嘻有没有大佬给解释下这里小天使管Richard叫King Slayer是什么梗哈哈哈难道因为在白宫的演讲非常slay?
接下来是一段密集笑点——我可真是太爱猫狗这一对了,Denish随时兴奋加聒噪真的好像一条傻狗哈哈哈哈哈哈哈(非贬义)Gabe也许是继大头之后又一个灵魂搞笑人物hhhhhh出场就给我笑死!!
第一集开始埋了很多伏笔,比如jared小天使和Richard的感情线,小天使看Richard的眼神真是,充满炽热加委屈巴巴,可是Richard这个大猪蹄子!
无所谓的态度!
注定!
接下来的剧情!
要产生分歧!
真的好心疼小贾,从头到尾他是这群怪咖里最最正常理性的一个人,性格真的超级超级好,一直默默付出,这里问题就逐渐显现,在这样的以技术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规模发展起来之后,显然他负责的领域和他这个人都被边缘化,离核心越来越远。
他开始看心理医生,觉得自己不再被需要了,然后回到孵化器也许是想找找最初在小房子里创业的心情,对这里最有归属感。
Jian Yang和大头也没有之前的拼劲,整个房子都充斥着无聊和颓废,直到最后他看到的那个深度近视的女孩,觉得自己有可能再次被需要。。。
第二个矛盾点就是关于和科林在用户信息这上面的分歧点,再次证明了互联网可以掌握的你的个人信息其实是非常令人害怕的,话说到昨天的PG One事件一个说法就是视频泄露于某音保存的草稿箱,所以这里说到的,你几乎能够挖到一个人所有的黑料,细思极恐,如果真的有人利用这些信息去做些什么,我们无法设想。
hooli这条线我也是暂时没看个明白,可能之后还会引发别的矛盾点,胡佛太可爱了哈哈哈,甚至我在想Richard的各种理想化在不断跟现实博弈的过程中是否他会成为下一个Gavin。
猫狗gabe三个人现在承包了整个剧80%的笑点,Denish和Gilfoyle两个人的相爱相杀已经很精彩了,现在多了一个憨憨gabe,随时带着可穿戴座椅往地上一扎,来一场相声表演。
(有没有谁和我一样很想看AI Denish和AI Gilfoyle的对骂内容hhhh虽然充满了种族主义谩骂和黄图但是莫名觉得会很精彩)正式进入看一集少一集啦,希望大家都能有一个好的结局,最后相亲相爱还是在一起嬉笑打闹,真的,我爱《硅谷》!
更新:关于king slayer,刚从朋友那里听到的说法,结合了发言里用到的1776年的梗,是因为理查德把谷歌亚马逊比作了乔治3,然后因为大家觉得理查德会打赢这场网络战争所以就说他是king slayer(因为谷歌那些网络巨头是king)
啊,最终季了!
超级舍不得!
爱他们每一个人,暖心温柔无条件包容男主的Jared骚浪贱的Dinesh腹黑悲观但其实超正的Gilfoyle还有jingyang、这季不再出现的房主一直相伴左右的小姐姐,甚至是hooli的老板都如此可爱以及,可以算是网络世界里的超人男主Richard互联网大规模使用不过才20年的时间人类的交流沟通、技术发展、甚至是结构体制都因为这张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像男主在本季开篇所说:谷歌、脸书,已经是这个世界的王,统治的领土远超历史上所有的君王每一个个体,还有所谓的自由吗?
男主心目中的去中心化,真的可能吗?
Gilfoyle说得没错,人类逊爆了!
屠龙的勇士最终放下了屠刀,避免宿命般的成为下一头恶龙。
在我看来这就是piedpiper最好的结局。
现实世界中,所有那些曾经梦想改变世界,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公司,所谓的“成功”也不过是把自己变成了曾经憎恶的样子。
这个结局太过于美好,以至于只能在电视剧里看到。
或许现实世界中也存在过,只不过他们的“失败”让我们感知不到他们,他们才是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人。
这是这几年来少数看完的美剧,尤其是还有这么多季的。
第6集的时候,以为已经是happy ending了,没想到还有个第七集的不那么完美的ending。
真希望真的有一个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每个人都能守护自己的信息安全,而不是将自己的信息暴露给国家以及各种互联网巨头。
Richard在第6季开头的演讲,真的也有一点触动。
这部作品其实展示了互联网的很多方面,发展得这么快的产业,以及那么有规模效应的事情,其实涌进了很多聪明人,很多在各方面都很有特色的人,这部作品也在放大互联网人的一些特点。
但其实不太知道,其它行业背景的同学是否能够get到其中的很多笑点,从热度来说,应该很多人是没有get到的。
Richard一直在成长,跟随着piedpipers一起成长,我们一起看着他从一名优秀的程序员成长为一名合格的CEO。
虽然最后的结局可能并非完美的,但生活就是如此。
感谢硅谷给自己带来的欢乐,陪伴了自己这几个月的出门旅行
从高中追到现在,我没追过权游,没追过生活大爆炸,只有硅谷一直看到了现在,因为它永远与时俱进,辛辣荒诞的嘲讽这些年来互联网公司干的那些缺德事,从最开始的压缩算法,一直存在的技术剽窃,到无人驾驶,AI伦理问题,再到现在直指facebook的非法数据采集,硅谷一直在深刻的反映社会上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也是上了大学学了我这个专业才明白四五季来主角想完成的去中心化网络有多困难和不可思议,而听闻第六季就要告别了,特此写下剧评纪念一下这部非常有鲜明特色的剧,一直用幽默轻松的气氛来诉说,这真的很棒,也很不舍。
故事的最后,不是每一段旅程都会成为传奇。
看完的第一天,和看完的第二天,我对结局有着完全截然不同的感受。
第一天时我觉得,这个结局糟透了,那句Gavin Belson Professor of Tethics背后,想来是数不尽的心灰意冷与辛酸,当ta们五个人齐聚在Erlich的房子里,每一处物是人非的细节,也想必是说不清的哀思与忧伤。
第二天时我想,其实ta们过得也很好,Richard上周才见过Jared,Dinesh也和Gilfoyle一起开了公司,ta们确实做出了最了不起的网络,也为了不可能更好的理由主动放弃了成功,这样的人生,怎么会充斥苦恨与忧伤。
现在是第三天,我觉得:如果曾经那样投入地去做过哪件事情,you don't just fucking do something else and keep being happy。
最后,我想我纠缠繁复的感受大致来源于以下2个方面:1.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的欲说还休;2. 致过去、现在、未来,世界上所有,“掷地无声”的伟大。
硅谷是我心中目前排名第二的美剧(第一名火线the wire)硅谷和火线,虽然风格完全不同,但都是对一个群体和一个社会的全景描绘,用众生相的形式,把每个角色塑造得光彩照人。
追了这么久的硅谷,刚开始当情景喜剧看,慢慢的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这个剧,能把互联网的那点事用巧妙的编剧和精彩的表演说得那么入木三分,是一部非常高级的喜剧。
在互联网时代,世界从来没有这样平过,任何新闻在互联网上都用不了一天就从南半球传到北半球,文化越来越趋同——中国网友竟然能全部get硅谷里的梗因为我们的互联网行业一样经历着居民楼创业,浮夸风投,PPT创业,恶性竞争,并购。。。
硅谷里的互联网世界,不止在美国,在中国也一样发生着。
所以他们的玩笑,我们感同身受。
硅谷后来几季的走向经常出乎我的意料,让我感叹编剧为什么这么能编,每一季我感觉 这真的编不下去了吧,要崩了吧,他又能给我绕回来。
我心服口服。
当我看到预告片里【本剧最后一集】提示的时候,我心想:哈哈,终于还是编不下去了吧,再往下编技术再上一个等级就该让AI成精了果然,技术成精了a monster他们亲手毁了它,我也跟着难过。
但又觉得很高兴,觉得故事本该如此。
这帮人骨子里都是非常善良的人。
不管再怎么损,他们有真正的友情。
创业过程再怎么波澜壮阔,最后还是失败的多。
PP死了,u盘消失了,互联网时刻隐藏着巨大的隐患,谁也不知道技术带来的是好事还是坏事。
但善良的人知道技术不能用来作恶,不能让技术作恶。
谁敢说这样的结局不深刻呢硅谷是一出互联网伦理剧。
想起第一季怎么看jared都不爽,觉得怎么会有一个那么厉害的人突然出现还无缘无故对男主这么好,一直觉得他是不是反派,但后面几季慢慢赢得我心,到这季才发现他是因为童年心理创伤才这样“变态”,anyway,他是最好的宝宝 看到男主从一个nerd,变成一个大老板,这个变化还是蛮神奇的 看richard发疯帅电脑那段真的蛮好笑最后我觉得是非常完美的而且适合这部剧基调的一个结局了,合理又不老套,也不是非常坏的结局。
作为一个观众看着一个公司从无到有,然后到巅峰,在最巅峰的时候消失,特别能感受到男主的心情,好像自己也参与了创业,这是花了多少心血在这里面,这承载了他的多少理想,这样的一个伟大的成果,最后被自己搞垮,需要自己关停,演讲那段看着男主欲言又止还是特别感慨的,为了人类为了道德,永远把自己的心血宝贝给关停,他绝对是“科德”最好代言人了。
可惜了,虽然特别想这部剧还有第七季第八季第九季…,但是到这里已经很好了,再继续写也可能会变得平平无奇,很高兴这一季是以always blue 结束,真的有一种跟着主角们一起创业了很多年的感觉,脑海一直回想他们成功解决问题了玩着这个游戏的开心的场景(泪目)虽然我也只用了差不多12天看完这部剧,当时某站试看了一集觉得很有趣,只是当下饭剧看,但是没想到后来有这么好,结局男主还是个行动笨蛋,jared还是那么善用比喻,gilfoyle和dinesh还是那么喜欢互损的两个老厚米,Monica还是那么爱抽烟,最好的五个人,就是还是很遗憾没有拍多几季把piedpiper做大做强,真的好喜欢这种成长型的电视剧,这部剧整体都非常好,当然最好是中间,第六季是要给前面几季划一个句号的一部,但是依然是内味儿,依然被感动,(哭哭)ps:我会一直想念我的宝贝jared的
Jesus Christ, tear dropped from my eyes…本来点开硅谷的我只是想在网课期间看部喜剧找乐子,偏偏HBO把这么一部喜剧拍成了互联网伦理剧,真实性十足的讽刺 非常的硅谷。
六年的心血和光阴,无数的挫败和反抗,80亿的估值,都在一瞬间灰飞烟灭。
无人知晓这群渴望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的人为了真正实现这个目标 为了坚守道德和信念放弃了什么,十年之后他们回归平凡 那些疯狂好像是散落在时光中的一场梦ashes to ashes and dust to dust.老去的他们依旧在那个曾经奋战过无数个日夜的客厅里玩always blue,这个游戏 那个客厅 好像一个通往时空的密钥,通往青春的疯狂的梦想。
oh pipers, u guys did sth more than okay (看到Jared说好久不见Richard说我们上周才见过 Gilfoyle一个白眼,感觉或许这样的结局也不错 成功之后大概率会分道扬镳 至少我们的pipers还能聚在一起最后Richard找那个装有pied piper原始代码的u盘 说“到底在哪里呢”,好像一个隐喻,毕竟现实生活中没有king slayer…突然想到那个让FBI头疼的天才炸弹客 那个加大伯克利分校史上最年轻的数学教授,特德 卡辛斯基,他在那篇工业社会及其未来中阐述的AI发展方向,唉 到底在哪里呢?
最后一集,这是我所能期待的最好的结局。
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人不能接受E7,这么多年下来了,难道大家还不知道硅谷是什么尿性吗?
互联网时代的无名英雄,这一群nerds加上一个geek,其实并没有做任何“伟大”的事,他们所做的只是每一个决定都遵从他们内心而已。
很久以前,喜剧是以表现丑陋滑稽的人们的荒唐行径来娱乐人们的。
硅谷是喜剧,讽刺了这么多领域(Beyond technics),不同个人和群体的刻板印象、歧视,是透过硅谷这个小孔看到的当今社会的众生相。
但最后怎么演了一出悲剧?
无意冒犯,607的开头就像百年孤独,多年以后,Richard Hendricks 坐在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办公室,想起了魔笛手发布会上老鼠横窜飞逃的遥远下午。
或者说,更像是一场事先张扬的谋杀案,但又似乎只有“谋杀”和宿命般的失败是相似的。
只有魔笛手们知道他们本可以改变世界,轰动一时,但最终为了保护全人类——全人类这一点确实很绝,让这些年轻人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真正掌握了全人类命运的决定权——却只能把这个用六年所有苦闷、憋屈、努力、天才的想法和理想主义者的希冀创造出来的怪物扼杀在摇篮里,表演一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科技史上最成功、最轰动的失败。
多年以后,Richard Hendricks作为一个失败的领袖站在摄像机面前,和第一次在公正会上讲话一样笨手笨脚,被问到“你是否遗憾,没有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时,只能说,“我觉得我们做的还算ok”。
还能怎么说呢,曾经的几个年轻人,他们拥有改变世界的机会,但为了拯救全人类,像每一次thethic时刻,他们选择放弃——以前是利益,现在是完美的作品、一炮而红、永垂青史的机会,而且for the greater good,他们还必须让自己彻底地出糗,难看到整个科技界都不敢再尝试压缩算法、去中心化、区块链。
最可笑、最可惜的地方在哪?
他们知道自己能够创造完美的、颠覆性的作品,知道自己是天才,但却无法得到普世的认可,无法载入史册;他们知道为了拯救世界做出了什么牺牲,可这样的悲壮的举动,却无人得知,只有他们一遍一遍地品尝其中的辛酸。
是啊,也许他们知道自己是天才就可以了。
但别人不知道。
每次想起这是怎么荒唐的一回事,Richard会不会气的再次往墙壁上凿一拳?
许多有才的观众朋友替他们感到不甘,并发现了这些年轻人宛如古典英雄,和整部剧有点呆有点小心眼、贱贱的他们几乎合不来。
我想说的已经在前头了,这些怂怂的年轻人似乎被他们一遍遍“不得不”坚持的原则、被他们的行为驱使着,身不由己,宏大的决定摆在面前,而他们只是做了以往一样的事情罢了,但因为身处宏大的叙事中,无意地摘取了“无名英雄”的头衔。
似乎能看到他们正无所适从地窃笑呢。
编剧的意图,粉丝们猜测了很多,想象很丰富。
但说真的,如果不是深陷科技的悖论之中,他们走上的不过又是一条乔布斯、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格走过的道路罢了,出名,扩大规模,在硅谷立起自己的广告牌,上时代杂志封面,福布斯富豪榜,mining data,争股份,朋友们分道扬镳,空荡荡的豪宅里度过晚年,在弥留之际想起最初奋斗的那些日子,像乔布斯那样警告年轻人:不要重蹈覆辙!
尽管这些年魔笛手是我最亲爱的孩子,但请你们在有机会时多陪陪你的家人和朋友吧……感谢编剧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
科技的战争远未结束,但是魔笛手们,你们仍然拥有彼此。
最后比尔盖茨还来客串那个伪纪录片了,感谢他,他发现了其中的诡异之处,并且在现实中——他很喜欢硅谷这部剧。
早在硅谷第三第四季播出的间隙,我不知道在知乎还是豆瓣看了一篇文,解释为啥硅谷的地位如此“尴尬”——不受程序员见待,普通观众对这个话题一是不太感冒二是觉得“有门槛”(其实并没有),而资深剧迷又不太看得起创业剧(也许还包括了和成功学相关的歧视链,但硅谷实在太反畅销和成功学了)。
但比尔盖茨的光临又似乎破除了这个乍看之下很有道理的论调。
anyway,看到豆瓣短评区有人说,比期待权游更期待这部剧,而就我个人而言(尽管没看过权游,但看了书),硅谷比权游电视剧好多了。
也许正是因为硅谷关注度没那么高,剧组也不会放肆地利用粉丝和情怀省脑力和赚钱,大家也能等来一个和硅谷可爱的魔笛手们名副其实的结局。
大家其乐融融,剧组成员像一家人一样,舍不得,但很开心,很圆满。
硅谷是我第一部几乎是从头追到尾的剧。
从第二季就开始追了,也是从硅谷开始,我体会到了追剧的焦灼,但每个四月份的周二都因它充满希望起来。
中考前的几个月,我饱受焦虑和失眠的困扰,那个时候每周末唯一的放松就是看一集三十分钟的硅谷。
三十分钟过得是那么快,笑声未落,焦虑又从心底冒出来,哪怕正在看剧时也会心脏抽动一下。
看一眼进度条,无论是在中间还是快到结尾都让我难过。
那时硅谷是我的生命之光,看完之后就哭了,这种紧张什么时候才到头,而硅谷是这么短暂。
幸好硅谷又陪我走了更远,逐渐熟悉了里面人物的行动方式,多亏了硅谷的人们,他们波折操蛋的生活给我带来一些安慰。
到了第六季,已经获得了一种神奇的体验——仿佛能猜出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哪里会出现一个笑点,人们会怎么说话。
也许是被美剧工业体系训练得很好,潜移默化地掌握了某些套路,但是嘛,我更宁愿相信是我已经很熟悉剧里的角色了,像朋友一样。
在我们那个年代里,大家都觉得当一个程序员是世界上最酷的事。
但我清楚地意识到,我的程序员梦早在初二编程课上打开扫雷的那一刻结束了。
之后我不知怎的意识到我似乎并不擅长数学,在program上没有天赋,我喜欢的只是乔布斯的名气、Gilfoyle的极客范儿以及对我并不了解的硅谷产生的空虚浪漫的幻想,于是我觉得自己适合投身到文艺里去,但到最后,极有可能是我干什么都没有天赋。
我有些朋友看了硅谷,仍然存有幻想;有的陌生朋友看了硅谷,选了这个行业,敲出了属于自己的第一行“hello world”,然后梦碎了。
但我仍然佩服他们走的比我更远,走出了尝试的一步。
而我,则始终弄不明白从编程书上的第一道牛吃草的题目走到湾区明亮的顶层办公室的路径。
看到最后的时候,为他们高兴,也为他们伤心。
同时,也为自己伤心,为的是不能再见到这些可爱的角色们的互动了,正如Jared所说,men just seem mean and hard, but these guys were just sweet and soft just like rotten fruits...十六年,一转眼就过去了。
青少年成长的问题。青少年总想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事情。可是母亲觉得只有自己能拯救自己的孩子,为此奔走想办法融入另外一个圈子下功夫。看到了阿根廷司法的一些模样。人性是相通的。剧情比较简单。母亲为了孩子能重获自由,各种奔走。侧面也反映了每个问题家庭的社会问题。这个片子的节奏是缓慢的。细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