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电影有一个特点,看过之后,片中的很多场景,都依然历历在目。
第一次看这位“大师”的作品。
本来在看的过程中,一直抱着一种涉猎的冷静心态,可看到最后,泪流满面···还能说什么呢?
看那个从船头跌落水中的老人,一张痛苦不堪的脸,谁还能在对生之欢乐,产生任何期望?
收音机里的欢乐颂充满了反讽。
那面墙壁上满是符号,醒目的是朱迪、切、鲍勃马利、莫瑞森···墙下面是雪白的床、弥留的老人、绝望的孩子···窗外的天空却分外明亮了,还飘起了雪花,把房间照得通透,吹进来的阵阵凉风更是沁入肌骨。
虽说片子的故事不发生在中国,背景自己并不熟悉,最多也就是对大体的历史略知一二,但片中场景总会让人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烟筒、浓雾、雪地、钢轨、电车等等,都充满了历史感。
片中充斥着大段的音乐,但音源很少来自画外,这很符合我的理念。
不同的声音伴随着各种精致的构图,能让人的矜持不知不觉就沦陷。
人物关系和故事是如抽丝剥茧般逐渐展开的,如果一个悬疑片采用这种叙事结构,那肯定是找拍,但对于这种诗化的作品来说,则非常合适。
所谓的人生,不过是把一张张照片平铺在桌子上面,然后反复把玩左手的青丝、及右手的白发。
传奇的故事、跌宕的经历,不过是后人言谈中,一两句的感慨。
自己真正能留下的唯有无法言说、飘渺虚无的“情感”,愈久愈深沉、愈久愈刻骨。
就好像时间冲走了镜子上厚厚的浮尘,最终只留下一道划痕,于是这划痕,就显得更加清晰,更加刺痛。
好片子其实并不需要多么宏大的叙事、多么激烈的矛盾冲突、多么诡异的人物性格。
整个20世纪就已经够波澜壮阔的了,任何人都免不了会烙上时代的烙印。
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同,但“人之常情”,人皆有之。
只要把最平淡的生老病死、相爱离别、相聚回忆,平铺开来,就已经足够震撼。
何况此片中的人物经历并不平淡。
人不过是时空的玩物,谁都得经受一下时间和空间的洗礼。
突然想起了那几句贾生的佳句,射雕中的黄药师曾经吟过:“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
”这部电影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有异曲同工之妙。
要说不足,就是觉得酒吧里老人歇斯底里的喊叫稍微有些过。
音量不需要那么高,只要把镜头对准各自沧桑的面孔就可以了,夸张的表演略显多余。
(芷宁写于2010年3月15日)作为西奥·安哲罗普洛斯希腊三部曲的第二部,影片《时光之尘(The Dust of Time)》基本上秉持了他以往的叙事风格,以冷寂清冽的镜头画面诉说着历史疮痍对个体生命轨迹乃至人性的影响,并将严肃的思考渗入其中,娓娓道来。
只是,此次安哲电影的常用标志之一,大量构思深刻寓意绵长的外景长镜头明显的减少了,虽然片中也有一些构图精巧的长镜,但却不似三部曲中第一部《哭泣的草原》以及安哲其他作品用的那样充沛而大量。
同时,影片时长125分钟,对于安哲这样一个善于长篇叙事的光影诗人而言,明显属于小篇幅。
不过,安哲仍然保留了他以一个长镜头来完成时空转换的叙事手法,通常其影片的插叙交接、往事回溯,不以快速闪回的方式示人,而是通过同一长镜头的驻留,人物情绪的融入,继而背景音乐发生改变,来完成时空上的对接,让同一角色从此时此刻进入彼时彼刻,相同的场景,相同的人,有时甚至心境也是类似的,只是年轮发生了改变,就这样,故事情节委婉而悠远地进入了穿插模式。
虽说这是一部重在讲述过去的电影,但始终不忘提示人们,历史是不断重现的,仿佛过去即现在。
影片伊始就通过角色之口,将安哲的历史观抛出,“没什么会结束,一切永不结束,我回到尘封了往事的地方,在时间的灰烬下失去了当初的纯净,却又突如其来地在某个时刻,浮上水面,犹如梦境,一切永不会结束。
”本片所述故事的时间跨度很大,从二战结束后到新千年来临,主人公的足迹遍布欧洲和美洲大陆,经历了多舛的人生,见证了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化,如斯大林辞世、水门事件、越战,柏林墙倒塌、迎接新千年等等。
在历史的夹缝中、在时代的洪流中,前途渺茫、生死叵测的主人公几经磨难,几多辗转,几度漂泊,在亲历时代变迁的同时,也为时代所伤。
正因为影片所涵盖的时间长、事件多,故而将三代人的故事通过现实、回忆以及梦境表述的手法,穿插交替呈现。
片中,职业为导演的儿子A(威廉·达福饰演)演绎着当下的繁乱与纠葛,并以或拍片或回忆的方式将父母辈的沧桑往事渐渐呈现。
作为个体在历史尘埃中所经历的苦难历程,观众们已在安哲以往的作品中有过亲历般的撼动,如《流浪艺人》、《哭泣的草原》。
本片的艾蕾妮(伊莲娜·雅各布饰演)、斯拜罗斯(米歇尔·皮寇利饰演)和雅各布(布鲁诺·甘茨饰演),这三人仿佛特殊历史时期造就的奇特关联,而这种关联也影响、羁绊了他们一生。
年轻时的艾蕾妮和斯拜罗斯相爱至深,却总被突发事件和牢狱之灾分开,虽然两人育有一子A,但直到1989年冬才算真正生活在一起,而艾蕾妮和一同流放西伯利亚的难友雅各布相伴的时间更久,从1953到1974年,连儿子A都是由雅各布的妹妹抚养成人的,雅各布似乎是动荡时局所造就的艾蕾妮的人生伴侣。
时代沉疴会影响经历者的心境,心性难免烙上印记,世事变迁,个体如同世间之尘一般漂浮不定,又不得不身在其中,在经历苦痛后,有人会感到生命的虚无欺罔与无望。
在迎接新千年之际,在和老友相逢之后,雅各布从船尾投入河中……之前,他曾和艾蕾妮夫妇感叹过物非人非,谈及他们都是被历史抛弃的人,在地铁站入口,雅各布像1974年离开西伯利亚进入奥地利时那样邀艾蕾妮共舞,并高声感叹:“时间的灰烬降落尘世,不论大小,湮灭一切。
”所有这一切都似埋下了伏笔。
影片也运用了一些安哲影片常出现的场景,如铁道、火车、荒原、积雪,再如成群因政治因素而迁移流浪的人们,影片中部,获释的人们离开西伯利亚徒步迁徙的场景,令人一下子回想起安哲的其他影片。
该片的部分场景还被设置的如同梦境,常常如浸在奶白色的雾霭中一般迷离,如迷雾中的铁路、迷雾中的哨卡、迷雾中的奔跑,仿佛预示着人物命运的凄迷和飘渺。
当然,这部安哲新作也有一些新感觉,如,A寓所的墙壁上贴满了大大小小的流行文化图片,人们可以从中看到很多代表性人物,如大门乐队的Jim Morrison、牙买加的伟大音乐家Bob Marley、地下丝绒乐队的Lou Reed、以及切·格瓦拉,甚至《沉默的羔羊》的海报等等。
另外,和祖母同名的小姑娘艾蕾妮的内心世界则是一次较新的触及,父母的离异、内心的不确定让这个小女孩充满了绝望,而当初她的祖母在遭遇21年的前苏牢狱、流放西伯利亚的不幸时,依旧心存“希望之翼”,盼望和丈夫、儿子重逢。
在《两生花》、《红》、《云上的日子》中有过出色表演,给观众留下永久记忆的伊莲娜·雅各布扮演了从青年到老年的艾蕾妮,其表演不温不火,一如安哲对演员表演的需求——沉浸于历史,仿佛沧海一粟,无需过多的个性展示。
欧洲影帝布鲁诺·甘茨诠释的雅各布,内心戏充满了张力,却出挑于安哲影片一贯的表演风格。
该片音乐具有安哲旧作的特点,贴合命运兜转和情境需求,如破旧的文化馆里,德国人弹奏出的管风琴曲,如地铁站口,流浪艺人的弦乐演奏,而用在迎接新千年音乐会上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也用的恰到好处,和那时艾蕾妮身体的衰微形成对比。
在影片进行到18分钟左右的时候,出现了该片出题曲,那时A在听取乐队演奏作曲家为他的电影所谱的音乐,曲名《与河共舞dance with the river》,A听后换了个KEY给钢琴师,立刻,钢琴主题流淌出一种世事沧桑感,片尾,当祖父牵着小女孩的手奔向大雪飘飞的户外时,该主题音乐伴随着“旧日已逝,时光荏苒,天地默然”这样的句子送出,旋律清越,引人遐思。
http://nicolew.blog.hexun.com/46780260_d.html
雪、雨、雾这些经常出现在老安哲电影里的事物,太润物无声了,慢慢慢慢也融了进去,是不知不觉的。
跟着跟着自己也低到了尘埃里。
多动乱不安的年代,我心之所系只有你,为了你就算是短暂欢愉我也愿意用一生作为羁绊,即便是流放分离,即便付诸代价所需,即便途间有短暂时光你被代替,但只要你愿意,我的归宿依旧是你。
不知道是否所有叫雅戈布的角色,都像这样,在背后心甘情愿。
全程我都是现在雅的角度上,是这个角色带我融入的,带我融入尘埃的。
只要你向前奔跑,我从不逾越,甘心随着你,绝不敢叫停。
“你找到你的归宿了,恭喜你,可是我的归宿永远找不到了,所以我要离开,再见。
”我永远忘不了雅各布要第二杯酒的眼神,是告别也是诀别。
“我撑伞决定离开,我再也无法抚摸你了,无法亲吻,无法共舞,就连蒙蔽自己的资格也失去了。
我不畏惧你要离开,因为他和你才能组成天使的一对翅膀,我愿意,愿意成为永远触碰不到的第三只翅膀。
可是啊,当我决定离开我反悔了,我撑着伞是以为天在下雨,可后来我知道了,是心啊,心在下雨。
我感受这潮湿的空气,我经过的地方有欢声也有笑语,我想最后举杯敬这世界,即便手中无酒。
我想拥抱你,想证明我历经岁月侵蚀也无惧的爱你,但时间可怕,我们最后都要被历史抛弃,被遗忘被丢弃是宿命,是我们的宿命。
但我愿你能快乐的更长久些,晚一点再晚一点再来接受也不急,让我来延长他吧,所以我先拥抱尘埃了,等你决定好了再来也不迟,慢些,再慢些,反正有我在这里等你。
到时,可一定要再与我共舞啊。
”孙女的角色即便没有什么言语,她就好比是女主的镜子。
“l wanna die. ”这是小艾站在窗口说的,可是你的奶奶在年轻时候何尝不是,但是身为母亲我要等待,等待与儿子重逢。
身为女人我要等待,等待能再见到爱人。
“我的影子,我可以熬过时间你也可以。
即使现在满是绝望,都没关系,一切终将过去。
”
安哲对风格的持守就是给安哲影迷的最大惊喜。
因此观看安哲的新片有多重乐趣。
比如你可以从中辨识哪些地方又出现了安哲标签式的元素,不时有旧友重逢的喜悦。
要是看多了哭哭啼啼,不妨关注那面墙,那里有Jim Morrison, Bob Marley, Lou Reed, Che Guevara……,或者想想结尾对乔伊斯《死者》的回应。
安哲的新片dust of time有着非常美的译名,我也没有特别看片的先机,这小农村的艺术院线现在上映的是只有美国人才会一厢情愿地认为搞个音乐歌手传记就是艺术片的《crazy heart》。
所以看的也是之前透出来不知到版本片源和只有电影中对应非英文外语的英文字幕,看得非常吃力,一旦英文对话设计到历史和人名就开始搞晕乎了,何况这个片子走得又是和之前《尤利西斯的生命之旅》一样的叙事路线,现实回忆梦境三代人的穿插,导致看完片子后也只了解个故事走向,对于里面的背景设置也只存在于自己对欧洲历史的印象。
对于总结安哲的电影,没有比寻找的旅途这个词语更适合的了,他所有的电影中,追寻都是他电影人物的命运和事态的走向,这个片子也不意外,从开头过去时态中二战后东欧国家的动荡中男主追寻恋人,到现实时代中他们的儿子寻找着自己离家出走的女儿,这两条线就这样交织起来,现实中已经变成花甲老夫妻的妻子多年后和当年情人重逢,过去时态中两人在逃离塞尔维亚之后的无奈的分离,这一切由于女主角伊莲娜一人饰演横跨少女到老妇的设置而衔接起来,她的过去,现实,回忆和梦境,都交织起,形成了安哲最爱的设定,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下的落叶般不由自主的颠簸。
对于现在和过去的交接,和《尤》一样安哲主要还是用镜头的拉近拉远加上背景音乐的变化来处理,于通常的快闪剪切相比要显得无缝和从容的多,比如说现实中丈夫回到当年与妻子重逢的柏林的酒吧,在旁边的时间标签提示下,他走入酒吧,背景是零散的酒保和顾客,背景是流行音乐(中文歌哦),镜头跟随着老人,拉近到画面只有框住他为止,然后背景音乐的渐淡和旁人声音消失,在酒保女以店要打样为名赶老人走无果离去,他走向角落的感情,开始弹奏,一曲后就情绪自然切换到过去,画面外妻子当年发狂砸碎酒杯的声音,但是画面中一直只有他,跟随走到酒吧门口,然后从画面走进妻子,两人对话。
其实这只是安哲利用空间构图的不完整和背景音乐的变化创造出在同一个长镜头中完成时空变化的技巧,这几乎成了他电影中一个个性标志,对于他新片来说,风格和手法上他依旧是如此的固执,没有丝毫改变,似乎减少了一些外景的长镜头多了室内狭小空间中的片段,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他拍片资金的渐渐捉襟见肘。
依然网络了一堆一流的演员,Willem Dafoe, Irene jacob。
但是由于过于注重整个历史背景,安哲片中的人物角色仿佛只是身躯加上他自己的思想,而没有原来演员的性格,达富这个音乐家的角色设定和《尤》中哈维饰演的角色没有区别,唯一的闪光也只在他和自己女友亲热无果后无力地瘫倒,和当年哈维只有在目睹回忆中家人被屠杀后找回了自己标志性的绝望的嚎叫一样。
至于之前在老K的《红》,还有《云上的日子》里灵气动人的绝色女子,在安哲片子也只能透过苗条的身材回味下当年的风采。
当然此外,片子的原声音乐还是一如既往的高水准,即便是时代气息的音乐,广场中悼念斯大林的《国际歌》,和新年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没有比这些更适合的了。
稍微多几句无关的话,在安哲片子从,个人觉得,总体上最好的《流浪艺人》,个人最喜欢的是《雾中风景》,技术层面最好的还是《尤利西斯生命之旅》,个人感觉,在《永恒的一天》梦圆金棕榈之后,安哲开始更加的个人化,丝毫不再讨巧评论口味和市场需求。
但同时,他的片子中的变化也越来缺乏,本来就不多个人情绪化的抒情片段被更严肃的思考说取代。
曾经伯格曼批评布鲁耐尔觉得他一生只拍了一种电影,而安哲风格固定后的看点越发的缺少,当初柏林电影节甚至以水平太超过了为理由让《哭泣的绿地》一奖未得,《时光之尘》的资金有一部分又来自希腊国家的资助,在不参加一线电影节后市场难免堪忧, 真的希望他在之后的岁月里,还能够一直有充分的资金来拍他想拍的电影。
看的我脑袋痛,太难看了,好像全片都是音乐啊,该死的音乐,放在这个电影里面就让人觉得别扭,可那音乐又都是那么好听,让人烦躁,该死的叙事啊,太考验观众啊,虽然很流畅但是依然看不懂!
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
【红场往事】2017-09-17 00:31:41大火在雪地上燃烧,单厢列车经过那些坐火车来的大人物站在楼上向远处走过的影子挥手二月的风吹在每个人脸上如果你从安哲的镜头里见到过他们朋友, 西方的面孔多么真诚挥手的人最后也都死掉了……
【一场离别】 2017-09-17 19:26:47昨天还和你在一起今天就要道别三岁的小手在冰凌背后刚刚学会再见的孩子就要离开我作为母亲还能祈求什么?
西伯利亚冬天的雪为证明晚你将到达柏林旧钢琴乐声响起……
【时光之尘】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背离大草原享有过爱情还是没有在一起
北影节,大师系列总要看一部,没有选雾中风景、尤利西斯的凝视、永恒的一日这些资料馆常客,看了“时光之尘”。
本来是“希腊三部曲”的第二部,却因安哲交通意外突然辞世而成为谢幕之作。
正序的故事应该是这样的:1954年,流亡在苏联的艾莲娜与千辛万苦来寻她的恋人斯皮洛斯重逢,两人一夕恩爱之后又天各一方,一个入狱、一个流放西伯利亚。
艾莲娜在西伯利亚幸得同胞雅各布相伴左右,她生下斯皮洛斯的孩子,托付给雅各布的姐姐抚养。
1974年,艾莲娜重获自由之后立即去寻找身在美国的斯皮洛斯,深爱艾莲娜的雅各布放弃了一直想去的以色列,陪伴艾莲娜。
艾莲娜找到了斯皮洛斯,但发现他身边已有别人,她跑开了,去加拿大找到了躲避越战兵役的儿子。
斯皮洛斯追到加拿大,三人重聚结成家庭一同返回美国。
1989年,艾莲娜的儿子在西柏林,娶了一名从东德逃过来的女子,生了一个女儿也叫艾莲娜。
1999年,艾莲娜和斯皮洛斯从美国来到柏林与儿子团聚,雅各布来旅馆探望他们,三人在街上徜徉之际,艾莲娜身体不适,这时她接到电话,孙女小艾莲娜要跳楼。
艾莲娜劝下了小艾莲娜,之后身体更加虚弱。
雅各布前来探病之后,登上莱茵河的游船,展开双臂坠入河中。
2008年,艾莲娜的儿子在罗马拍摄讲述母亲艾莲娜故事的电影。
此时他正在与妻子办理离婚,而小艾莲娜失踪,他在小艾莲娜的房间里发现了老艾莲娜的照片和在流放时写给斯皮洛斯的信。
小艾莲娜的母亲闻讯也来到罗马,两人在酒店碰面,酒店遭小偷光顾,遭劫后的房间地板上出现了天使的图案——展开双翅的天使伸手迎向空中的第三双翅膀,就是影片海报那幅画面。
影片从2008年开始,以在小艾莲娜的房间发现的老艾莲娜写给斯皮洛斯的信为旁白,引入老艾莲娜的故事,是回忆,也可以看作是儿子正在拍摄的影片内容。
1954年的故事叙事基本是线性的,直到1974年艾莲娜和雅各布从流放地被释放。
而之后,74年、99年、08年几条线开始跳跃、穿插,而且常常是时间跳跃,但场景不变,演员不换妆。
比如:1999年,雅各布到旅馆探望艾莲娜和斯皮洛斯,房门一开,就变成了1974年,也是在一个旅馆房间里,雅各布无望地请求艾莲娜不要走,艾莲娜决然地离开去寻找斯皮洛斯。
雅各布和艾莲娜都是1999年的妆容,表现的是1974年的场景,期间1999年形象的斯皮洛斯一直坐在旅馆床上。
1974年,艾莲娜到加拿大,找到了2008年样貌的儿子。
1999年,艾莲娜、斯皮洛斯和雅各布走进一个酒吧,镜头从三人镜头推为斯皮洛斯的单人镜头,场景不变,时间变成了1974年的加拿大,斯皮洛斯找到艾莲娜打工的酒吧,两人激烈争吵之后重归于好。
斯皮洛斯是1999年的样貌,艾莲娜是1974年的样貌。
2008年,艾莲娜的儿子寻找失踪的女儿,找到小艾莲娜的同学打听线索,那个同学跟1999年的小艾莲娜一样年纪。
两人一起去找到的跟小艾莲娜在一起的年轻小伙子,则是2008年的艾莲娜(一直没有露面)应该有的年纪。
小艾莲娜和老艾莲娜也是重叠的。
片尾,2008年的摄影棚中正在拍摄老艾莲娜去世的场景,99年年纪的小艾莲娜趴在床边,斯皮洛斯伸出手来呼唤艾莲娜,起身的却是小艾莲娜,小艾莲娜握住斯皮洛斯的手,几颗水珠从她手中滴落。
艾莲娜手中滴落的水滴此前出现在雅各布跳入莱茵河之后,艾莲娜从病榻上起身,恍恍惚惚地念叨新年餐桌的座位设置,念到雅各布名字的时候。
那水仿佛是泪滴,又仿佛是莱茵河的河水。
小艾莲娜站在废弃的公寓楼上,呼喊着自己想死,我想,除了父母离异给她带来的伤害,那其实也是老艾莲娜曾经的内心的呼喊吧。
看之前对电影一无所知,所以懵逼了一阵,明白了怎么回事之后,觉得有趣,好像在时间的长河里做游戏。
有趣是有趣,烧脑片的那种有趣,因为捋清了时间线而感到兴奋。
但是实话说导演想表达什么没太看懂,也没有共情。
不过大师的作品,就是能让人不明也觉厉。
虽然影片横亘苏联、美加、德国,背景中穿插斯大林逝世、越战、柏林墙倒塌、世纪之交等事件,但是并不是历史大片,也不是三角恋故事。
我猜,混淆时空的拍法,本身就是在点题吧,岁月流逝,每个人都带着厚厚的时间之尘,因为过去,我们成为现在的我们。
过去没有过去,我们带着它进入现在。
最后一幕是老年的斯皮洛斯和小艾莲娜携手向着银幕跑来,脸上洋溢着笑容。
2022.8.16 北影节
导演搜集母亲信件,信件组成一个三角恋故事:1)分离:母亲与父亲因左派运动而流放分离,母亲被叔叔照顾;2)再聚:母亲与父亲团圆,叔叔不时来看。
最终叔叔投河,母亲不久去世。
记得四年前看塔尔科夫斯基的《乡愁》,电影镜头的空阔浩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淡化叙述,凸显意境,使得电影如梦如诗般幽深迷幻。
今天看安哲罗普洛斯的《时光之尘》,也使我有这样相似的感觉。
但不同的是,更史诗电影的恢弘气势,时间跨度半个多世纪,见证了风云变幻的20世纪的重大历史事件:比如斯大林逝世、水门事件、越南战争、柏林墙的倒塌;地域跨度也非常广阔,从莫斯科到西伯利亚,从罗马到柏林,从纽约到雅典。
虽然如此,但影片并没有流于一般史诗电影的场面恢弘而忽略人物内心的把握及探索,而是以历史为背景,甚至有意淡化这一背景,将人物置于飘渺如云雾的灰蓝色镜头中,一如人物无法掌控自身的命运,只能随时代之河流走。
伊莲 雅各布,水样气质的女子,曾经在基耶斯洛夫斯基手中如蓝莲花般绽放。
《云上的日子》里也有不俗表现,寂静而圣洁(可惜曲高和寡,这个女演员在国人心目中远不如布兰妮、LADY GAGA之流来的深入人心)。
今年来很少听闻她的影讯,以为她隐居世外了,不想今天在这部电影里偶遇,美人迟暮,气质依然(不过我怎么觉得她长得越来越像芳妮 阿当了呢)。
伊莲饰演的女主人公,在历史的洪流里,一生如浮萍漂泊不定,遭遇了诸多苦痛,活生生和两任恋人、儿子分离,再聚首,已是鹤发鸡皮。
伊莲被流放西伯利亚时的恋人,犹太人雅各布,在她落难时与她相依为命,十多年后,当他们重获自由,却因为要找寻各自的过往而不得不分离,又一个十多年过去,步履蹒跚的老人再度相遇,在街头跳起了那支他们分别时共舞的犹太民歌,老泪纵横。
雅各布在见了伊莲最后一面后,痛苦地跳入了汹涌了江水中。
是的,时光流淌,人总是想向前看,可是过往总把人狠狠拉扯,让人无力反抗。
雅各布终于明白,他无法忘怀过去,无法忘怀伊莲,此生只能深陷对过往恋恋不舍的痛苦之中。
伊莲的儿子,影片中的男主人公,A,眼神忧郁,童年被迫和母亲分离,寄人篱下。
长大后成了一名导演,他想把母亲的故事拍成电影,并创作了电影的主题音乐,也就是整部影片穿插始末的钢琴曲,深情而伤感,一如整部电影的忧伤潜流。
A的生活,也被过往所牵绊,痛苦始终相伴他左右,抑郁症的女儿屡屡濒临自杀边缘,深爱的前妻,也因为无法理解他而远离,他孤独地聆听着那首曲子,恍惚地仿佛又回到了童年,火车边,母亲的身影向他走来,他终于可以扑进母亲温暖的怀抱……影片的末尾,雪花漫舞在灰色柏林上空,地面又是一片雪白(每次生离死别,地面都是白雪皑皑),镜头里两个人物又开始奔跑(奔跑这一动作也出现过多次),似乎是种隐喻:时光从未停留,匆匆的脚步也拽不住时光的流走,漫天的大雪也掩盖不了那逝去的一切美好。
一部意蕴深刻的欧洲文艺片,还有很多镜头都是值得细细品味的。
比如A站在废弃的片场,满地的碎电视机,还有一个折翼的天使图案,等等。
朋友们,有空也看看这部别致的电影吧。
这么多高赞,一定是我没看懂
Un bloc indigeste de l’espace-temps concentré dans une spirale d’autoréférencements. Le vrai pas suspendu de Angelopoulos. Navrant
#BJIFF 看完之后 旁边一个北京小哥直言太烂了,我都不知道起这么大早是为了啥。总之最不喜欢的安哲之一吧,为赋新词强说愁。
2022.0816北影节第二部。
安哲真的很擅长玩弄媒介和剪辑,两个时代不同国家诗意又踌躇得被拼在一起,握住的握不住的手,永远寻找和无法归来的人。很喜欢这部的影调。
好莫名的时代大挪移啊,受够每个人呆板的朗诵腔了。老导演到底是有多疲惫啊,我看着都替他累,无休止无目的的滞重不等于诗意好吗?最后的死亡也不能挽救这片子的无才。很浪费D小调第九交响曲哎。
为雅各布撕心裂肺的“don't go……”
和前两部安哲大大不同,前十分钟迷惑不解:英语?谍战片?看字幕的压力小了精神就松下来了,加上威廉达福没眼缘,睡了半场。唯一想感叹的是,西伯利亚的冰原画面真末世啊,有轨小电车真蒸朋啊。祖孙两代埃莱尼,应该都不是哭泣草原的埃莱尼,但名字起得太刻意了。
@2019-06-21 15:45:12
柏林墙倒塌了,人们在街头相拥庆祝有了“明天”可以期许。十年之后,他们的后代在满目疮痍的城市废墟里向往死亡,一切好像并没有变好,白雪年复一年的落至地面,就像人世间亘古不变的苦楚,结局祖父与孙女奔跑着的笑容显得如此虚幻
“时间的灰烬降落尘世,无论大小,湮没一切。”时间之尘是记忆,灌入房间的风和渗出手指的水,对尘灰的两种冲洗,洗净则进入死亡,或者不存在的大雪、涡轮搅动的河流。卡兰卓的音乐听过太多遍,落满灰烬,安哲已不再。
安哲艺术生命的终点。《哭泣的草原》是对希腊国内史主题的呼应,《时光之尘》则是对“泛欧主题”的呼应。假如安哲没出车祸,假如他还在创作,他的下一步影片又会拍摄什么呢?中东的难民?俄乌的战争?一切都已没有答案,化为弥散宇宙中的尘埃。CFA安哲回顾展2023.2.26
大师最后一部怎么都这么拉?老塔和黑泽也是
四星半. 巴赫, 柴可夫斯基, 贝多芬的乐声随着镜头完美切换, 静静感受主人公们的情感与时光, 暗藏着政治的伤害. Jacob这类角色总是让我动容...
没什么故事情节,不同时间段的场景描述。安检扫描出裸体形象,某旅客拒绝如此暴露。时间能抚平什么?
“时间的灰烬降落尘世,无论大小,湮没一切。” 克制又简约的一部片子,包含了太多的隐喻,政治的,人生的。那些边境的重逢,那些曾经神像般的雕像,那些曾经的欢愉,别离和爱情,最后都被时间所湮没。雅各布与被祖国放逐的依莱妮在西伯利亚苦熬相伴,冷战结束后,雅各布要回到犹太人的梦想家园, 依莱妮要去美国寻找依然深爱着的斯拜罗斯。在命运的十字路口,两人各奔东西。 数十年后,年逾花甲的雅各布专程探望依莱妮和斯拜罗斯,临别时雅各布说:“我会向前走。” 但是转眼之间,他就张开双臂投入奔流的河流, 河水吞没了他老迈而孤独的身躯,带走了他短暂的幸福和长久苦难。他是活够了,他再也不能赋予生活新的意义。 命运的齿轮,时间的灰烬,不值一提的是个体的命运。 冷静缓慢地揭开人生真象的片子,没有被生活毒打过的观众可能是看不懂
本片为“希腊三部曲”第二部
看到这部感觉有点不行了,美还是美,音乐的运用依然巧妙,但只能被一部分片段打动,比如海报上那一段,还有结尾化用乔伊斯《逝者》的那一段。但大部分时间感觉空洞和不明所以,可能也是自己心浮气躁吧。想重温雾中风景和尤里西斯的凝视,但短时间内不想再看安哲的其他片子了。
22.08.14 12th BJIFF百老汇moma。时间的交融还挺有意思的
事件纷乱,人在其中漂泊。点到为止,失去了深刻,也不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