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个电影,无言以对。
偶然发现的这个电影,在看之前当然照例先看豆瓣评价,出乎意料的分为极为开放的两级,有的说真实且深切,有的说这神马玩意儿。
我不去在乎导演和演员是不是有名气,有没有代表作,我只对电影评论,这电影也许是想表达人性的灰暗面和社会上的种种让人不齿的行为,虽然情节有些“无厘头”但还是通过这鬼神的表述来反应。
近日,《北方一片苍茫》迎来了公映。
虽然电影的票房不尽如人意,且招致了很多影迷的大肆批评,但于我而言,这是一部值得回味的大胆之作。
导演拥有着锋芒毕露的才华,整部电影给人以自由洒脱之感,其文本的荒诞和影像的先锋亦令人耳目一新。
下面,简单地谈谈这部电影几个印象不错的地方。
《北方一片苍茫》即在去年的FIRST电影节斩获最高奖项的《小寡妇成仙记》,估计因为审查关系,无奈改了片名,可以说这一改动,让片名本身的黑色幽默感荡然无存,片名和影片的特质完全割裂,可谓非常失败了,当然,也实属无奈之举。
First电影节颁奖礼,获最佳影片电影讲述了死了三任丈夫的寡妇王二好,因为种种巧合,阴差阳错地治好了村民的瘫痪、落枕,而她中枪之后的毫发无损更是让别人觉得其具有某种神秘莫测的“法力”,如此一来二去,危言耸听的村民便将其奉为“仙女”。
而王二好为了生计,也将错就错地做起了算命消灾的生意。
故事的梗概似乎并不惊奇,关键在于导演加入了很多黑色幽默以及魔幻现实主义的元素,使得电影的表现形式相当戏谑荒诞。
据说开篇的大尺度戏被剪掉了,可惜没看到导演剪辑版电影开篇通过周遭人物的聊天谈话以及小孩朗读作文,将烟花厂爆炸和丈夫遇难的前情透露,从这便奠定了影片黑色幽默的基调。
之后,二好跟聋四爷答非所问的交谈、水煮聋四爷、一巴掌治好秃脑袋的落枕、一通狗怀孕的电话揪出幕后真凶,以及最后定身符定住所有人,可以说影片处处弥漫着十分高级的令人忍俊不禁的冷幽默,让人不得不联想到日本导演北野武的电影,两相比较,虽然幽默的形式不同,但带来的效果却何其相似。
影片的魔幻现实主义元素让我联想到拉美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和胡安·鲁尔福的小说。
在这两位作家笔下的拉美村庄,杂糅着活人、死人,过去、现在,生死和时空似乎都没有绝对的边界,而本片同样给予我这般美妙的体验,尤其导演对于生死的刻画,丝毫没有无节制的煽情,而是点到为止,却又能给人一种轻盈的震撼。
另外,据了解,导演蔡成杰曾在电视台拍摄普法剧多年,于是可以推测,正是这些长年累月的来自基层的观察,得以使影片呈现的农村生活极度写实。
空巢老人被儿女弃置在屎尿之中、留守儿童遭受隔壁村民的侵犯、把炸药藏在苹果里猎杀动物、重男轻女的思想依旧深入人心导致不惜卖了女儿也要生儿子、在金钱和利益面前村民对神婆大仙儿的迷信立马烟消云散,一幕幕令人心酸无奈的情节在电影荒诞戏谑的腔调之下,乍一看似乎有点肤浅庸俗,但回味起来,那种迟来的忧伤后劲十足,嬉笑怒骂之余便将人性的贪婪和丑恶表现地淋漓尽致,导演的功力可见一斑。
而从导演的访谈中也得知,其对于荒诞主义一直情有独钟,且特别喜欢库斯图里卡的《流浪者之歌》,于是也不难猜出,影片的荒诞色彩和戏谑腔调,分明是在向大师致敬。
补充两点,王二好在夕阳下跳的萨满舞,跟《燃烧》里的裸舞一样美,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而其角色的设定,也让我想起了李沧东导演的另一部作品《绿洲》里的主人公,他们都是表面上有些奇怪的人,而骨子里不过是善良的普通人罢了,却无法被世俗所接纳,最终被人性之恶逼入绝境。
有意思的圆形镜头从影片的摄像角度来看,固定长镜头、黑白色彩以及4:3的画幅比例,是本片的影像特质,同时也是本片饱受诟病之处,但在我看来,反而体现了镜头语言的别致甚至先锋,恰恰是电影值得称赞的亮点。
首先,电影采用了当前几乎所有影片都摒弃的4:3比例的画幅,其目的无非是更加朴素地呈现北方农村的景色。
16:9的大画幅更适合用在讲究场面讲究排场的好莱坞大片上,而如何更贴切地展现农村的朴素甚至贫瘠,从构图的角度来看,4:3的画幅显然是更加合适的。
其次,电影中除了几处航拍和运动镜头,几乎全部是固定镜头,且有些镜头不仅长,而且很多是远景。
这种有些别扭的,甚至让观众觉得在隔岸观火的镜头,其实是导演在给观众提供一种零度视角,一种冷眼旁观而不夹杂任何个人情感的视角,所造成的疏离的画面质感,让我想到了两部十分喜欢的电影,《天堂陌影》以及《内布拉斯加》,而且巧合的是,这三部电影都具备公路电影的元素。
最后,电影的黑白色彩除了同样体现农村的朴素之外,还有就是为了营造古朴的叙事氛围,因为电影的文本上有着《红楼梦》、《聊斋志异》等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子。
而穿插在其中的为数不多的彩色镜头,其显而易见的目的是为了制造视觉上的反差,其次它可以烘托某种气氛,比如王二好“封神”的那个晚上,她的后面出现了西方教堂里才有的彩色玻璃窗,此处的色彩便烘托出一种庄严和神秘。
这种手法其实在近年来很多的小众电影中都采用过,比如《八月》、《村戏》、《塬上》。
影片中还有很多令人玩味的符号和意象。
电影中多次出现了王二好抱着镜子的画面,在我看来,镜子是个解读空间很大的多意性的符号。
可以理解为,王二好就是一面镜子,她的经历倒映了村子里的人情世故。
往大了想,整部电影都是一面镜子,人性的复杂、众生百态都倒映在这部电影里。
最后一幕,小孩在把玩羽毛羽毛也在电影里多次出现。
羽毛有着羽化登仙的意思,在电影的最后一幕,小孩摩挲着羽毛,而忏悔室熊熊燃烧,似乎隐晦地告诉我们王二好自焚而亡,已经真正地插翅成仙,但与此同时,也意味着信仰的崩塌和毁灭。
另外多说一点,本片饱受诟病的还有一个地方,就是电影全部是后期配音,使得演员的声音都有些突兀,有音画不协的毛病。
但在我看来,这样做达到的效果跟影片的特质非常贴合,这种听上去似乎像背景音的对白,除了体现戏谑和荒诞,一定程度上,也给人一种抽离的感受,似乎正在说话的角色们,也不过是局外人罢了。
当然,假如说是导演刻意为之,那说明他的确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假如是因为技术原因或资金所限达不到现场收音,那么也是误打误撞,反而无心插柳柳成荫。
总而言之,魔幻荒诞的文本加之大胆先锋的影像,形成了《北方一片苍茫》独特的美学风格,就像FIRST电影节的颁奖词说的那样:它打破了当下中国电影对现实主义表达的疲软无力。
观众们在抱怨着内地电影不尽人意的同时,何不对如此特立独行的大胆之作多点赞美呢?
首发于公众号:“露水电影”,欢迎关注
一部发生在冻土地带的魔幻现实主义黑色公路片。
影像的文学化表达让人印象深刻。
一个藉由萨满神秘主义色彩讲因果报应是片子显性的部分,隐性的是导演对社会问题的自觉(留守儿童、妇女问题、生育迷信等)。
相对抽象的背景处理,以及东北方言特有的幽默感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一连串社会新闻堆叠的沉重感。
通篇的闭环叙事,让人看罢觉得开篇强奸的铺垫十分多余。
前后影像语言的运用一直不统一,开篇固定机位,公路航拍,片尾这三个部分甚至都不像是同一部电影。
看不出特殊画幅与内容的必然性,导演在视觉上的尝试也让人困惑,原本以为黑白-彩色是现实-虚构之间的切换,而局部彩色的处理有时候也会显得多余。
私以为如果全片能对故事做简化,对视觉更朴素的处理,都会让电影呈现出更好的结果。
北方一片苍茫,人心处处荒凉。
――《小寡妇成仙记》和《冬》一样美丽动人的北方雪景,一样的道尽人生孤独,有纪实黑白风的感觉,画面很棒,完全感觉就是生活,却更多的是借鬼神讽现实,揭人心。
揭可怕的生活。
或许导演也是个愤青?
生活有那么恐怖?
或许是我真的没有生活在北方,看不到那么多的苍茫。
也或许是我生活在烈日灼心的南方,傻啦吧唧连生活都顾不上,更哪来闲心眼去看去想?
偷得浮生半日闲,稀里糊涂心不烦。
二好说:鬼不可怕,不骗人。
人才比鬼可怕。
让我突然间想起了初中的一篇课文印象十分深刻:“定伯卖鬼,得钱千五百文。
”《搜神记·宋定伯捉鬼》当时记得老师是说人得机智勇敢什么的,而年幼的我却隐约觉得哪里不对,现在才突然明白,鬼,无论好坏善恶,我是一个没见着。
人,不择手段坑蒙拐骗,却随处可见。
难道真的是传说中的那样:牵牵绊绊,心有所念,有所执,所以不悟,不能放手,无法转生,沦为鬼?
那样看来,却是聂小倩般让人向往的纯情了。
而人间呢?
真如《道道道》里那个市集?
无法看到真实,烈日才是炼狱。
首先,这是一部有价值的电影。
和《24城记》、《天注定》、《钢的琴》一样,是一部记录“真实”的电影。
其次,前半段非常好,小寡妇从被嫌弃、被占便宜到“成仙”,人物众多、交代的很清楚、叙事也流畅。
后半段比较生硬,为了彰显主题而生硬“反转”,一定程度上破环了电影的“真实感“。
有种意义先行"命题作文"的感觉。
最后,非常同意一些评论的说法,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导演给人一种放大了乡村愚昧,让观影者有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
作为观众,要警醒这种优越感。
作为导演,也是因为首次作品,想表达充分,用力过猛导致的。
先整体来说我对电影的感受:立意先行,功力不足。
电影是视听语言的艺术,很明显看到导演在表达手法稍显稚嫩讨巧。
使用镜子、羽毛、烟花这种常见的意向像是在偷懒,缺少眼前一亮,值得深思回味的效果。
还有被很多人抨击的演员台词。
把故事定在东北,主演却是在用山东口音说东北话,看着很别扭。
影片由素人演员出演虽然难度很高,但台词不好就是不好,因为有同样使用素人演员但一点不出戏的作品做对比。
故事内核挺有趣的,可探讨的空间很大。
处在绝境的寡妇王二好误打误撞被村民奉为“神仙”,便想顺势做点好事,无奈最终每件事依然以残酷的结尾收场,神通看似改变了一些事情的走向,但从结果来看什么都没改变。
该死的会死,该闹的还是在闹。
你是寡妇时被众多男人占便宜,被妇女们围攻打骂,你是神仙时依然被泼上“百家尿”冲仙家。
村里人的信仰会动态变化,有难时请神协助,阻挡财路时泼尿散神,求助时再请回来,胡白黄柳哪个神通大请哪个。
你是荡妇还是仙女,全看人想发泄和填满的是什么,哪怕把你供上神坛,你也要自我献祭。
东北幽默+写实很接农村地气的电影,像纪录片。
我有一个疑问,聋子四爷在水缸里泡了一夜,没冻过去,倒把病给治好了,这个说二好神灵附身,他走了大运能说过去,那二好是怎样一个人把聋子四爷搬下床再放到水缸里去的?我百思不得其解被大家认可后的二好,愈发神灵附体灵验了,一句就能戳中别人的境遇,但也是说的越灵,大家越是保持距离,一个热火炕始终是她对生活的基本追求,一次次的没着落,让她一次次的栖身于自然中用身体接收天地灵气,再用这股气来惩恶,扶善。
包
两年前吧,某日同学推荐一部小众电影《北方一片苍茫》,说是还不错,就去影院看了,放映厅里连我只有三个观众悄无声息地沉浸在电影表达的苍茫里。
苍茫二字具象化以后,我的哀伤如滔滔江河不可遏止。
《北方一片苍茫》原名《小寡妇成仙记》,我以为当然前者好于后者。
它凸显出精神性的概括:即贫穷和贪婪会深深扭曲人性,使得好似被洗劫般的贫困凶猛地啃噬人应该拥有的价值取向。
确实,北方的寒冬在大雪覆盖下一片苍茫,是那种叫人绝望的苍茫。
大雪覆盖下露出些许衰败的农居、随意抛掷的农具、畸零孤单的树木,也有些猫猫狗狗勉力追随着很可怜的主人保全着小命。
那种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苍茫概括了当下中国乡村的困境,好似一架拖不动的马车一样,摇摇欲坠,就快要散架了。
电影经由一个小寡妇嫁了三次死了三个丈夫(俗称克夫)不得不在北方严酷的雪天里流离失所,而后又经历了成功变成大神的故事讲述了乡村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破败。
作为地道的南方人,我从未体验过刻骨的寒冷以及在寒冬中居无定所的恐惧和悲惨,寒冬里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一个热炕头,那是要用贞操来换取的。
王二好这个小寡妇带着被鞭炮炸死的亡夫的哑巴弟弟,行走在苍茫的北方大地上,走不多远,便有一连串可怕却必然的遭际:二好丈夫死后,她到一亲戚家,直接就被男主人扑倒;为求得在村委会暂居,村委会区区小领导就要她用性来交换……她作为乡村尚有几分姿色的寡妇,残存的价值就是性,就像一个容器唯一的实用价值就是盛装一样。
她这样的容器不仅被男人觊觎,也被女人防范,她跌落在贫穷的深水区里几乎溺水而亡。
二好的这些经历说明贫穷的极寒是何等可怕。
中国的乡村,并非仅是北方,广大的凋敝和破碎比比皆是。
命运无解时,幸好还有魔幻的叙事方式来抗争:她被村里防范她的女人给打了一枪而不死,奇迹!
欠她亡夫钱不还的男人回去就得了怪病,被她暴打一顿才有好转,奇迹!
她可怜瘫了的聋四爷,在露天烧水给他洗澡,因事忘了第二天才记起,聋四爷竟然寒天冻地没被冻死,奇迹!
她前夫的妹妹因生不出男孩而成无用之人,所生女孩也被虐待,而经她下断言后,一个男孩出生,奇迹!
这些奇迹奠定了她成仙的基础,她被村里男人们推举为萨满,从此荣任乡里远近有名的神婆,得以在北方一片苍茫中有了居所。
她以神婆的名义也做了些好事,比如把重男轻女的前妹夫给治住了等等。
最后她挡了村里人的发财梦,她这神婆也就无人信了,村民们直接用泼尿的方式把她的神婆地位给否决了……荒唐的是,造神和毁神都是同样一群人。
神在此亦是恐惧和贪婪的化身,必为人之所用。
北方一片苍茫大地上,我们看到贫穷和贪婪所造成的扭曲和疯狂犹如恶之花一样怒放,良知尽失的画面比比皆是,乡村行至今天,可以说已经丧失了正常的面孔。
那种曾由乡绅维系的温良乡村如今已如失落的梦一般遥远。
讲的是北方一片苍茫,南方又何尝不是?
我是热爱乡村的人,此时不禁有些悲哀地想,对于乡村,真是不敢纵深地往下走,贫困的程度或因地域之分有所不同,有的地方甚至还堪称富足,但精神的衰败就很难说了,一种存在的价值,核心是内里的东西,核心被破坏,那就是真正的破坏,恢复起来很难很难,说不定要几代人的功夫。
于此,我为乡村深深祈祷。
一直以来,在豆瓣打10分是为了给喜欢的片子拉拉分,并非真有10分水准,这个片子也是如此,我的角度7-7.5吧,这部现实主义电影过度精准得还原了现实,总让人觉得叙事、表达过于夸张,实际上在北方人的视角中,尤其是真实经历过农村生活的人眼中,每个叙事片段都可以是真的,甚至知道更荒唐的。
所有演员台词过于生硬,缺乏真实的生活气息,严重的减分项。
据说北方原名小寡妇成仙记,有人说这个名比北方好,北方太过严肃深沉,不如小寡妇成仙记贴合原著荒诞戏谑的内在气质。
我倒觉得得把这个“小”字去了才好,不然显得轻浮。
二好这个角色我很喜欢,非常有主见有韧性有生命力的一个农村女性形象。
虽然从影片一开始她的艰难处境就一目了然,但是她既不窝囊也不怯懦,带着十几岁的石头努力谋生路。
村长要占她便宜,她靠在墙上说,“村里人都说跟我睡一觉得倒一年的霉,你要是不怕你换届不能连任,那咱们就开始吧。
”曹尼玛我真的笑死了,把那个村长堵得开始也不是不开始也不是,只能在坐在床上唉声叹气。
她穿着萨满巫师衣服站在阳光下给小女孩的鬼魂跳舞的那一段,真是美绝。
黑白画面凸显了光线对气氛营造的作用,因为颜色单调为感官腾出许多空间,所以对明暗的变化就敏感起来。
小女孩站在画面左下角,二好站在偏右上角的地方,采用了一个低位仰视的拍摄角度。
不论二好是否真的拥有“法力”,那一刻她就是通灵的神。
当其余村民都褪去人性活成一群麻木自私又龌龊的动物的时候,二好身上正直善良就几乎成了神性。
小女孩告诉她,她的第二任丈夫不是自杀死的,完全是因为一次意外。
二好解脱了小女孩,而小女孩也解脱了二好。
小女孩问,可不可以再为我跳一次那段舞?
大雪地阳光里,她跳舞,像上古传说里神女对世人不舍昼夜的救赎,也像两个拥抱取暖的灵魂彼此庆祝。
喜欢无厘头
❓
小成本恶趣味,胜在疯狂玩梗打脸段子够密集,玛丽苏的人生开挂果然有原因,德蒙特莫罗尼贡献出了生涯最佳喜剧演出?
真是一部典型的美国现代主义的烂电影,大概这就是类似于中国的某二代拍出来的吧,这是迄今为止看到的最让你头大的电影,看到一半就吐了
7.9 mary fucking s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