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导演是什么人,但我知道他一定不是莎翁的粉丝。
这部电影从头到尾,导演夹带私货不要太明显,完全就是借了个《麦克白》的壳子,剧情,剧情没讲好;莎翁的悲剧性和艺术性啥都没看到。
你只能看到导演在不停不停地搞光影啦摄影啦色彩结构啦,乍一看,哇,好艺术啊!
这见鬼的艺术和莎翁有半毛钱关系?
甚至为了这见鬼的“艺术”,原著台词大幅砍掉,不仅砍台词,还砍剧情,砍人物,甚至还有嫁接的,把后面的剧情台词提前挪到前面来,后面干脆就开天窗,不演了,啥也不演了。
导演你是觉得自己比莎翁更了不起是吗?
你到底在干嘛?
你在搞什么乾坤大挪移?
搞原著算了,改编嘛,哪个改编不搞原著,非得显得自己是认真干了活的,不搞点事情都不叫改编。
你要是改编得好,我无法可说。
可是你在搞什么呀?!
我不仅看了原著,还看了另外两版话剧,和一版歌剧,加上这部影版,我看了得有四个版本的改编。
这四个改编中,电影表现得是最枯燥的!
诡异阴森,完全丧失可看性。
苦大仇深非常严肃(男主甚至让我觉得变态)。
别扯什么光影艺术了,电影最重要的目的是表达,是讲故事,你表达了个屁,你就是难看!
难看得要死,故事讲得稀巴烂,国王去爵士家里做客,好家伙,住帐篷。
我还以为剧组就这么穷呢,结果后来居然是有宫殿的。
好嘛您,国王住宫殿,爵士睡帐篷,谁不反?
原著里有睡帐篷吗?
导演你就为了拍荒原,你强行让一个皇亲国戚睡帐篷?
真就追求所谓的美感,是一点逻辑都不讲呗!
我甚至觉得现在的评分都太高了,有多少人是为了莎翁才给的这么高的分啊,可是你们真的误会了,莎翁的戏不枯燥!
真正枯燥的是这部电影啊!
这导演之前的作品我瞄了两眼,全是低分。
这部能有这么高的分,真是托的莎翁,关键他还把莎翁的作品改编得面目全非。
台词,台词砍了;人物,人物砍了;剧情,剧情砍了。
原著的光辉是一点没沾,全都是自己的私货。
浪费演员!
对,我忘记讲演员了。
影版的夫人感觉上蛮贴近原著的,冷静狠辣。
但是我也挺讨厌的,哪来这么多亲密戏,宫殿那场给我看吐了,我就是在那里觉得男主变态的,像个毒蛇似的,黏腻冰冷恶心。
最后,我要说,导演我一生黑。
《麦克白》书籍节奏很快,快到后来只用几句话佐证麦克白的暴政,甚至都没表大家发现原来麦克白是凶手时的场景,又潦草的交代了麦克白夫人的死因……所以,很多剧情要靠脑补,投入的感情要快速转换。
要配合观看舞台剧和电影,弥补了这种缺憾,感受才能更深刻。
推荐伦敦阿尔梅达剧院拍的戏剧,将书中未描写的情节连接清晰。
有些场景设置特别精妙了,只能有现代夸奖界最高标准词语“wo ca”来评价。
《麦克白》电影拍的太好看了。
让一副完美的骨架填上了血肉,看的即心痛又感动。
麦克白在杀掉老国王那一刻,他之前的英勇和好名声都被一笔抹掉,所有的亲朋好友都离他而去。
麦克白知道会是结果,但他被利欲和恐惧推着走,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
内心的野兽被唤醒的那一刻,你就不再是你自己了。
书里最后没有表班柯儿子当上皇帝的剧情,但根据书上这一句,-可是帮助他们杀人行凶的党羽,我们必须一一搜捕,处以极刑;我推测,这又是另一段忠良变残暴的故事。
电视剧也是按这个思路把这一段补上了。
因为历史在不断轮回嘛!-迟早总要死的总要有听到这个噩耗的一天我们所有的昨天,不过替傻子们照亮了到死亡的土壤中去的路
个人认为法鲨在当年的表现之中比小李子更值得一座小金人;这部影片压抑而愤懑,填满了对麦克白暴怒篡权之前心中所有的欲望。
整体好评,但是细节有些做的不够。
世界不能没有麦克白来告诫人们压抑心中的邪念,就像宗教不能没有对地狱的描述来劝人向善。
痛苦的本质来源于不公,也来源于世间一切邪恶。
只有对自己的邪念和欲望有足够的压制,人才能摆脱痛苦的轮回。
《Macbeth 麦克白》我们不是绝对的好人也不是绝对的坏人,只是七情六欲占比各不相同的凡夫俗子。
四面楚歌孤军奋战的麦克白国王至死不屈,阴暗冰冷的教堂里匍匐在地上从嘲弄到恐惧到痛苦到平静的麦克白夫人,再到结局里同时向光而行仓皇而逃的班柯之子福里恩斯(被女巫需要班柯后代将是国王)和眼神犀利的未来国王马尔科姆(被麦克白谋杀的老国王邓肯之子)对王权的欲望也许对麦克白夫妇,班柯之子,马尔科姆都是一样的。
因为电影上映有几个月了,本来想在网上找资源看看...找了好几天都找不到才一个人去电影院看了。
不知道是这个故事众所周知、只有我没看过,还是大家都对古董没兴趣。
在有很多人选择给《星战7》买单的电影院里面,尽管《麦克白》本地才上映第三天,一天的排片量就已经高达两场了,本来想看早场,没想到只有下午和晚场可以看...电影院的管理人员也果然很有经验,在全影院最小的影厅放映,下午场的上座率也只有3成......电影总体感觉怎么说都觉得比别的评论里面与之相比的《聂隐娘》要好吧,毕竟原著的作者水平不一样。
而且我总觉得聂隐娘里面配角演技浮夸。
本来以为就是《呼啸山庄》的平淡电影风格,看的时候觉得摄影水平非常有cult,有成为影史经典的潜质。
开场的战斗上,仿佛只有麦克白和预言者是存在的。
在最后的战斗中麦克白得知对手“不是女人生下的人”之前,战场上所有的人都像蝼蚁一样。
麦克白就像践行最开始的预言一样,顺从着所谓的预言放弃了打垮对方的信念,并不是麦克白打不过他,只是因为正是预言才能给予自己以一敌万的勇气。
他终于能迎来解脱,结束掉之前顺从命运所作出的烂摊子。
最后的一片血色仿佛诉说着这场悲剧永远没有结局,先人死掉,后人只能承接悲剧。
故事的另一个核心内容,就好像某几个科幻片里面探讨过的“究竟是你创造了未来?
还是未来创造了你?
”,如果一定要举个例子就用《有关时间旅行的热门问题》(《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About Time Travel》)举例吧。
毕竟现在90%的电影都是卖特效或者卖人肉的,与其他电影相比,这部即使不能称为影史经典,也算是时代的精品了吧。
1.《麦克白》电影改编历史。
作为莎翁经典作品,《麦克白》屡次被搬上银幕,仅就电影而言,著名的有奥森威尔斯改编的版本,波兰斯基的,黑泽明的;以及这部2015新作。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还要拍?
是否拍出了新东西?
这是我观影前的期待。
2.电影语言主要谈两点:穿插镜头和景色(幕布)选择。
插叙是本片的叙述特色,不同于文学上的插叙,电影的插叙更具有瞬时性,也就是说,可以每一帧每一帧的插入、交错,制造蒙太奇效果,同时无碍于叙事的连续性。
这样的穿插镜头对于主题的最大作用在于,它们合力表达了麦克白的矛盾心理,无论是在弑君之前,还是在日后的痛苦闪回中,镜头经常为观众拼凑出麦克白破碎的心理状态。
电影固然无法直接描写主人公怎么想的,但是当人的想法恰以图片呈现时,电影的穿插镜头则成了最为恰当的表现手法。
景色(幕布)选择即题目所言“国家地理般”的呈现,苏格兰高地一片崇高之景,辅以干冰融化出的雾气,还原了原著中雾气、巫气交织的神秘氛围。
本片独白极多,几乎和舞台剧类似,但舞台剧目的幕布,何以有国家地理的摄影震撼人心?
3.感受性传达。
感受性传达也就是电影制造并传递出的氛围,除却上文提及的风景所营造的,还有精准恰当、震人心魄的音乐造成的。
二者合力将观众拉入影片讲述的背景之中。
除此之外,影片的暴力气氛也被有控制地传达给观众,片头的慢镜头赋予战争中的英雄以神圣崇高的姿态,片尾的血红着色映衬了火光中格斗的特殊观感。
这些唯美的暴力之外,本片的直接暴力、血腥也不少,这其实可以和波兰斯基改编的版本相比较:然后前者只能是望尘莫及了,毕竟波兰斯基当年是在怀孕妻子被谋杀的心境中拍出《麦克白》的,他的暴力场面无不含有他个人心中的因素,看了实在可怖无比。
4.内容性传递。
莎翁之所以经久不衰,重要的原因是跨语境的人性剖析——无论你读不读得懂英文,无论你知不知道特定的历史背景,当他谈论人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些人性因子在你身上也存在。
麦克白的纠结是人类向往权力而无恶不作的“性本恶”,是马基雅维利主义的欲望追求。
这些关于人的内容在本片中恰当呈现,完全合拍,即符合莎士比亚原著的拍。
在此再作一比较:若看了黑泽明对《麦克白》的电影改编《蜘蛛巢城》,那本片只算得上小巫见大巫。
黑泽明的版本人物性格更加典型化、极端化,转换到日本的语境中,附上武士道精神、能剧的神怪元素,让麦克白和麦克白夫人以日本的独特形象凸显出来,更深一步将人性追求权力时的纠结体现出来。
比较而言,两部著作都可以说是“忠实性”的改编,但是基本上可以说高下立判。
综合而言,本片没有缺点,画面镜头考究,音乐气氛得体,演员表演恰当(我爱Marion Cotillard啊)。
但也缺乏亮点,难以超越前辈(除了技术水平之外)。
所以,为何还要拍?
我不禁要怀疑一种文化推广的潜在因素,或曰对文化场域的再确定。
说白了,就是片方背后的官方认为有必要再在今天提莎士比亚,再次让人们了解这一文化符号,以在大众中确定其文化地位。
认清这一机制,无碍影片的精彩,亦无碍莎翁本来的伟大。
但要知道,伟大需要被打开,从未被打开过的书本,无论如何都无法成为文学。
借莎翁《麦克白》中关于生命的名句作结:Life's but a walking shadow, a poor player/ 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 And then is heard no more. It is a tale/ Told by an idiot, full of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 nothing.
my mother always feel sad and depressed these days,whatever I do she still feel not very well.to be honest I also tried for her situations.I should ask for my aunt's suggestion weather we should buy some medicines for my mom or not.well,Macbeth is a fuzzy theme play,it is hard to say the theme of it:ambition?or prophesy?may art productions need fuzzy theme.
我们三人何时再见?
雷鸣之时,电闪之时,还是雨落之时。
骚乱结束之时,战争胜负分晓之时。
美即丑,丑即美。
悬空飞过雾与秽。
黑暗中的独白:坎布兰德王子,他必是我面前的一块阶石,要么将我绊倒,要么我越过他去,如果这事干完了,就算了结了,那就快点干吧,如果暗杀能够获取正果,又能消除其后果的话,如果这一击能够让事情在这里大功告成,并毕其功于一役,那么在这里,在这人世的涯岸与沙滩上,我们就顾不得来世了,但在这里,我们在此仍摆脱不了现世的裁判,我们立下了血的先例,教人杀人,必将祸及始作俑者,给别人下毒者,必将自饮毒液,这就是公平的正义,他在这里有着双重的正义,首先,我是他的亲戚和他的臣子,从哪方面说都不会干出这种事情,其次,作为主人我有责任把好门,防止谋杀发生,我自己又怎么会亲手持刀杀人呢?
此外,这位邓肯天性仁厚,治国清明,他的美德将像天使嘹亮的号音那样,向世人明示我的弑君之罪,没有什么力量能刺激我去实施我的意图,只有膨胀的野心使我不顾一切,哪怕万劫不复。
对于第一次接触麦克白的我来说,看得实在费力。
情节其实很简单,麦克白平叛之后获得国王邓肯青睐,在三个女巫的预言下,在麦克白夫人的怂恿下,麦克白弑君并嫁祸他人,然后自立为王。
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麦克白杀死了预言中子孙将要为王的班柯,并且杀死了麦克德夫的妻子和子女。
麦克白的暴行引发了人民的反抗。
麦克德夫带领英格兰的军队回来杀死了麦克白。
而在此之前,麦克白夫人由于惊恐自己的所作所为,限于精神错乱而死。
片子拍的偏向舞台剧,出现了大段的个人独白,包括麦克白和他夫人的个人show time。
在舞台上可能更适合一些,作为大屏幕作品,只会让片子显得沉闷。
不过,好歹这也是我了解莎士比亚悲剧四部曲的途径之一,给个三星意思一下。
「Fair is foul, and foul is fair. Hover through the fog and filthy air.」片头的战争是寂静中乍现的吵嚷,是无声的杀戮与罪孽中断断续续的爆发。
阴沉的天下是疲惫的人们,脸上涂着蓝色的图腾,身着破破烂烂的不能称为盔甲的东西,挥舞着锈浊的沾满了血迹的利刃。
麦克白就在其中,彼时,他是无所畏惧的忠善的将军。
浓雾中女巫的身影渐渐显现,她们留下短暂的却充斥着魅惑力量的预言,她们对麦克白的指令充耳不闻,只是再次消失于浓雾中。
将军的野心从此种下,他不顾朋友的睿智意见,对王冠的渴望冉冉升起。
他那美丽的爱人,湛蓝的双眼和苍白的皮肤掩盖不住她血淋淋的乌黑的心。
女人对权力的渴望让她宁愿冷酷席卷全身,她的怂恿无疑成为点燃麦克白欲望之火的最后火苗。
从此,幻想与恐惧占据了麦克白。
他似乎什么都不怕,似乎什么都能做,又似乎疑神疑鬼,对那几个赋予他“未来国王”的女巫深深迷信。
他的仁爱与正直无影无踪,他早已忘记最初杀戮的目的。
他曾是平息反叛的忠国之臣,却已然变成令人畏惧厌恶的无情暴君。
他曾经爱得愿为之放弃仅存道德的妻子,去世之后也只换来他的「她终会死去」。
他不是不再爱她,而是利欲的熏臭、权力的罪恶、良心的质疑、狂妄的自大蒙蔽了一切。
敌军将临之时,麦克白坐在偌大王宫中央的王座上,四周空无一人。
这似乎也暗喻了他的处境,被名不副实的权力包裹,却渐渐孑然一身。
这不仅仅是一种孤独,更是无人与之为伍的印证,他已经失败了,他失去了曾拥有的敬仰、忠善、友谊、爱情和本性。
片尾的战争是麦克白一人的抵抗,他在命运来临时不愿相信,却最终在将杀死眼前之人时失去了全部信念。
到了最后,他也忘了他在坚持什么。
甚至说,他想过吗?
他真的想要做国王吗?
还是仅仅的对权力的野心呢?
他以垂头跪地的姿势死去,最后换来的只有战士们对他曾有的伟大的一句哀念。
然后他以那样屈辱的样子,永恒地跪在那么多人前。
他视为草芥的战士,甚至没有一个回头看一眼他的,这终究是一个悲剧。
那曾经令他兴奋的女巫们,再次无所表示的离去了,她们像是恶魔般短暂地带来令人沉沦的欲,却终将收回陷入囹圄之人的生命。
一片血红,他的短暂的国王,也是这样混沌与血腥。
而最后的孩子,手持长剑,向着更加纯红的望不见前路的远方奔去,他如预言般登上王位,但等待他的,也是又一片暴虐的血与火罢了。
本片从头到尾没有一点晴光,永恒地笼罩在阴沉的氛围中的,是一句句诗歌一样的话语,这是一个史诗,是从开始就注定悲哀的浪漫的史诗。
-2024 03 02观看
摄影简直棒。悲剧英雄的末路,性格使然。
橘色火星和烟雾下的壮阔舞台,上演着回归本源的一出莎翁悲剧。 7.9分★★★★
台词和摄影 的数学式相加。
这电影本身就是一个极其鸡肋的存在
震撼!台词太生硬了,无奈我文化水平太低,最后几分钟终于控制不住睡着了!
好奇妙的观影体验:可能是因为节奏太慢了,即便古英语基本听不懂,看着美到残忍的摄影也能慢慢进入血都渗下来的悲壮画面中。
终于看完这部法鲨的新作了,给我的感觉是:1.法鲨碉堡了 2.这他妈是在说什么… 3.画面好美,镜头很棒 3.除了法鲨和歌迪亚感觉其他人都在背台词啊… 4.除了故事的基本架构,还是没太看懂 5.让我最不明白的就是弑君前后两夫妇的性格变得真大
莎翁的剧本能否毫无违和地电影化?这部作品给出了肯定的答案:用影像蒙太奇淡化在电影中大段独白的突兀感,同时加强对角色内心世界的描绘;大量远景抒发苍凉无垠的情感,在肃穆的氛围中讲述着鲜血必会带来鲜血的亘古教训;绝美的摄影,大胆的用色,沉郁的配乐;大赞法鲨和歌迪亚炉火纯青的演出啊
没看懂
和美国同学一起看,看完我说:“实在太丢脸了,明明感觉是很精彩的电影,摄影简直酷到没朋友,表演又那么棒,但我还是睡着了,因为我真的听不懂法鲨在咆哮些什么。”美国同学说:“其实我也睡着了,我也听不懂法鲨在咆哮些什么。”
这么演麦克白放在以前的朝代谁看?Drama才是吸引观众的最原始的方式啊!节奏差到离谱…
平庸之作,不看也罢
两位主演都演得丝丝入扣,看过这么多版本,最喜欢这个,更加史诗宏达,而且更重要的是对这个人物身上有许多深处挖掘。接着就是片子大胆的视听语言,共创一场令人赞叹不已的盛宴。
美则美矣,没有灵魂。
你一惊一乍的,把事情都搞砸了!
mark
出色的摄影和配乐在调动情绪方面没话说,悲恸一波波袭来,但莎式台词还是会让节奏比较慢。总之你会被感染,但似乎没有什么出彩,有点儿像BBC《空皇冠》系列。
第六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英国映像开幕影片,女主却是法国人。色调太压抑,红黑灰白……内容也是。莎翁的戏、词弄不好就看困。还是资料馆。with 小付子,418。这次415的《女仆日记》本要去看,还是被引带着去了天桥看《南海十三郎》了,小付子替去。这段日子真累。原来13年的法国电影展映果然沦为一个单元
起初几场真是惊艳,妖里妖气,然而全程下来一直如此,极度审美疲劳。音乐太满了,烟雾太多了,镜头太作了,感觉沉溺于氛围营造的大家根本忘了自己在干嘛。创作最可怕就是自我感动
拍的太闷了,台词文艺到让人头疼,几次看到失去意识了,我是真欣赏不了这种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