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戛纳开始一直关注这电影,但是并不知道故事发生在法国,所以刚开始女主Marie出现的时候还很吃惊的以为伊朗女人现在可以不戴头巾了?
2.很喜欢阿斯哈·法哈蒂的电影,因为他让我感到特别亲切身临其境,好像自己是一个隐形人他们就站在我面前毫无察觉的做自己的事情。
一开始面对面听不到声音以及随后开关车门后外界噪声的变化都很细腻。
3.萨米尔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我还以为是男主Ahmad刮了胡子。
所以后来他女儿lucie说她母亲之所以找了那个蠢货就是因为他很像你。
4.Marie跟Ahmad去法庭的时候萨米尔打电话过来,女主的手机响了两次,是Ahmad的旅行箱到了,箱子是坏掉的,这为后来小萝莉蕾雅和正太Fouad因为翻礼物受惩罚做铺垫。
当然这样的细节比比皆是,我想说的是萝莉和正太受到惩罚后相互抱怨的对话话:————“箱子是开着的,但我从来没有拿礼物” ——————“我没说你也会去拿的“ ————————“我知道你为什么不高兴了,因为你没拿到直升机” 这样的逻辑跟整个故事的逻辑不谋而合,没有对错,也没有人认为会是自己的错。
5.我不知道萨米尔的员工是不是喜欢萨米尔。
电影没告诉我们Ahmad为什么离开,为什么没看到邮件,Marie是不是真的因为她所说的原因没有定旅馆,萨米尔的妻子赛琳娜为什么会抑郁。
所以电影根本就没有真相,我们以为看到了真相,但事实上每一个真相又被证明是另一个真相的假象。
即使,电影后来明确的告诉我们,那条脏掉的裙子就是是小正太Fouad弄脏的,也不能保证不会再出来一个人物证明这其实也是一个假象。
故事的真相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意识到爱情里的真相。
6.《 过往》远没有《一次别离》有张力
还是阿斯哈·法哈蒂 Asghar Farhadi擅长的题材,将浓缩的人物交织出庞杂但条理极其清晰的关系,产生出奇妙的化学效应。
每个人都在极力掌握自己的命运走向,却都被他人或多或少的影响其路径。
相较前作《一次别离》从格局到力度显然都差一截,更多时候像一部法国影片,不过总体观影还是极其享受的。
宝琳·布雷特 Pauline Burlet真像玛丽昂·歌迪亚 Marion Cotillard,看来女主角的第一选择真的是后者。
情绪的高潮,始于露西和艾哈迈德谈论起母亲的未婚夫时情绪崩溃的场景。
剧情过半才发现让露西敞开心扉的艾哈迈德竟然不是她的生父,而只是母亲的前夫之一。
一直抱着解开谜团的心情去看法哈蒂的电影结果当然只有“然并卵”。
《一次别离》的开放性叙事让他的电影似乎永远难以到达结局。
在他那里,电影只是一场戏,并不是解决问题的真谛。
真相大白也不是他想要的方向。
你可以认为一个把自己的婚姻生活过得一塌糊涂的母亲不配得到女儿的理解,也可以把一个丢下病妻和另一个女人同居的男人当做人渣,但似乎道德审判官的艾哈迈德也并没有落得一身清白,人物一次次陷于两难的境地就是一次次调整拼块的过程,也就是逐渐接近真相的过程,至于西方和伊斯兰文化冲突彻底沦为一个陷于“口音“和表情的背景。
层层剥茧的叙事节奏像极了《一次别离》,但凌厉准确的情绪痛点谬以千里。
我更相信《一次别离》的是法哈蒂半梦之际的呓语,无法复制。
或者我们都是贪婪的观影人,一个简单的故事喂不饱,如果淡了文化宗教性别种种调料,就拒绝下咽。
如同开头玛利亚和艾哈迈德隔着玻璃交流全然静默的场景。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们隔着空气,却听不见彼此呼吸。
过去的会过去,但不会消失,它就在那里。
“初恋、旧爱、新欢,第几个才是你的伴。
” 女主在前夫和男友之间不断纠结,男友在女主和前妻之间犹豫徘徊。
其实,父母的再婚对孩子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如果不能正确引导,是会有后遗症的。
父母总认为,孩子的想法嘛,没那么重要,其实不然,孩子或许不懂很多东西,但他们一定知道他们是否被重视了。
从小,我就跟着妈妈一起生活,家里大事小事,妈妈都会征求我的意见,哪怕我只是个孩子,可能我对很多事没有概念,但至少我知道了,我被重视了,我的地位很重要,那么,我的家庭责任感也就会与日俱增。
影片多次提到了萨米尔前妻自杀的原因,但都没有明确。
影片的最后,做了交代,也给了观众思考的空间。
尽管女主和萨米尔达成了共识,要放下过去,面向未来。
但这并不简单,不是么?
最后,萨米尔还是握住了前妻的手。
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Asghar Farhadi)算是过去十年间迅速走红,并在国际影坛上奠定地位的作者导演,多亏有柏林电影节这个伯乐,令他的作品可以让广大观众所熟知。
从获得银熊最佳导演的《关于伊丽》到扬名立万的金熊奖《一次别离》,他在柏林的征途走得相当顺畅。
也许鉴于此,身为欧洲三大电影节之首的戛纳自然想把这位红人抢过来。
在《一次别离》红遍全球影坛后,法国主动向法哈蒂抛出橄榄枝,自然也就有了《过往》这部非母语影片的诞生,该片也很自然顺利入选了2013年戛纳竞赛单元。
不过,法哈蒂在欧洲的头炮不如人意,这部法语片在当年只拿下最佳女演员奖。
这部《过往》的质量比《一次别离》要差了一大截,明显是法哈蒂在法国拍摄导致水土不服的缘故。
叙事模式跟《一次别离》如出一辙,依然是情感伦理题材,又是牵涉到两个家庭,其中一对夫妻也是在处理离婚。
然而,这毕竟不是发生在伊朗的故事,原本伊朗的阶级、宗教、法律等现实问题难以全盘移植到法国背景里,这些可使出诀窍的闪光点全然消失不见了。
法哈蒂自然无法使出他此前的杀手锏,令人物角色深陷于两难处境来推动戏剧化情节,制造出扣人心弦的节奏感。
于是,这部法语片只围绕家庭和婚姻做文章,较为细碎繁琐,代入感不强。
像女主角这样有多个前夫,在跟前夫没办妥离婚手续就和新欢同居的情节,在伊朗这种保守的国度是难以想象的,但是在欧洲人看来简直稀松平常。
虽然这个性格独立蛮横、婚姻史复杂混乱的女人在叙事悬念上算是一个优势,但是反复聒噪的争吵场景似乎有做过头的嫌疑,无法让观众更理性去理解她这个角色。
话说回来,这对于喜欢炫耀演技的女演员来说可谓千载难逢的机会,说不定这也是贝热尼丝·贝乔获得戛纳影后的一颗砝码,毕竟这种戏剧性强烈的爆发性演绎非常抢夺眼球。
这种在剧本上“做过头”的倾向在后半段情节里也有浮现,大女儿写邮件“告发”母亲恋情,以及女洗衣工和原配妻子间的“斗法”怎么看都难以想象出自地道的法国电影,怀疑是法哈蒂深受美剧影响,尤其是大女儿这个角色的塑造太像是美国青春片里跳出来的模子,完全不像是欧洲艺术片的气质。
这种人物塑造的水土不服有点像王家卫在失败之作《蓝莓之夜》里的全盘西化,不过,法哈蒂高超的编剧技艺又足以掩藏掉这些刺眼的缺点,这个抽丝剥茧的剧本绝对是影片最大的亮点。
由一对办理离婚手续的夫妻牵扯出各自的往事,最后再引到另一对夫妻之间生离死别的感情。
女主角过往的复杂婚姻史、几个孩子的归属,全都隐藏在人物对话里,随着情节展开而娓娓道出。
好几场室内戏的场面调度出色,在狭小空间内刻画出人物之间剑拔弩张的关系和氛围,有一幕前夫和现任男友在厨房里早餐初次碰面的场景,就是很鲜明的例子。
隐藏叙事关键的手法跟《一次别离》也有相似之处,前半段家庭争吵的情节里率先抛出植物人妻子这个悬念,后半段女儿离家出走这个情节也紧紧扣住这个关键,令情节逐渐转向悬疑意味浓郁的类型情节。
最后的揭秘有点弱化,幸好还有植物人妻子压轴登场的一幕扳回一城。
这一幕无缘无故让我想起阿莫多瓦的《对她有话儿》,算是近年看过影片中一个接近完美的结尾。
《伊朗式離婚》,承襲導演得獎傑作《伊朗式分居》譯名,但事實上跟伊朗的關係不大。
原名”Le passé”,意思就是「過去」。
故事講述一個伊朗男人應分別四年的法籍妻子要求,回到法國辦離婚手續,好讓她能重新上路;事情當然沒這樣簡單辦妥,等著他的是妻子生活裡一籮爛攤子,而一切歸根結底,自然是箇中人一籃子的「過去」⋯⋯導演 Asghar FARHADI 的敘事技藝大抵會令每一位編劇驚嘆,繼《分居》後,又一次把一個倫理劇情片弄得如斯撲朔迷離,卻又在人情世故裡如此的確鑿。
這麼別樹一幟的「家庭懸念片」幾乎就是導演的簽名了。
記得伊郎男人對前妻有這麼令人熟悉的一句:「你為什麼不說你有一段新的關係?
」其實電影裡不同人物之間都好幾次問到對方「你為什麼不說⋯」這樣那樣的事了,我覺得這正好問到點子上---對於 FARHADI 這位懸念達人的敘事技藝而言,關鍵不就是「你為什麼不說?
」
#影评#《过往》。
情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之一,它没有对错。
正是如此,由它产生的麻烦数不胜数。
一个离了三次婚的女人,跟生命中的两男人,还有自己的女儿,最后该如此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
电影最后也没有给我们答案。
不同情感价值观的观众,会有自己的答案。
#长微博#The Past很多人拿这部电影跟导演前作《一次别离》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就是没有《一次》好,于是各方言论就把这部电影批评的一无是处一样,居然还有“高冷”网友说看了没多久就看不下去了,你的口味是有多刁钻啊?
承接上文,还是先说一下这部电影和《一次别离》相比的不足之处吧。
一样的运用小细节为后文做各种铺垫,《一次》做的精致且刁钻,往往有种一针见血的作用,对电影接下来的道德伦理冲突有着不可抹面的积极作用。
《过往》也有小细节,也有小铺垫,但是不明不白。
导演是不是想让观众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效果我不清楚,但是感觉效果不是很好。。。
电影节奏《一次》循序渐进张力有秩,一波接一波的矛盾,高潮迭起,最后直至道德碰撞顶峰。
《过往》的矛盾让人摸不着头脑,主次不分明,最后的矛盾真相让人无语,升华的境界不及《一次》。
本片女主角荣获2013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
其实这个结果在当时算一个冷门。
就我个人审美,我更偏爱Adele。
电影中的群戏表演很抓眼球,男主角和长女的交流很抓观众的心思,倒是女主角在我看来有点不分情况无理取闹。
后面一场男主告知女主邮件是由女儿转发给原配的戏,那个争吵的天翻地覆看的着实过瘾。
电影配乐挺舒缓,与情节相辅相成。
这部电影中,儿童的是一个很重要的展示情感的窗口。
有童言无忌的直接表明自己不喜欢,也有一言不发隐忍自己情绪的作态。
这两个小人物看点十足。
尤其是长女。
她的角色一直牵着我的心。
可能是年龄一般大,能够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她的情感吧。
和《一次》一样,《过往》最后也是留有悬念,也是以让电影中的人物做出选择来结尾。
这个结尾对我的精神刺激比较大。
我很吃那种有点人神相同那种情感的套,所以结尾他的前妻眼角一抹泪留下来,我整个人感觉都不好了。
有点虐心。
这不失为一部好电影。
别让对比错过了它。
法国片好在一真实,如《触不可及》《爱》《我们的无情世界》.二调皮,如《时差》《对换冤家》《初吻》.三热情,如《天使艾米莉》《阿黛拉的非凡冒险》《科学睡眠》. 通常提起法国片,会被冠以浪漫,其实法国片首先是还原生活,以认真为底色的浪漫意境,与美国片能造势吹牛的浪漫大不相同,一个是心境,一个是物境.节奏, 是法国片最有争议的一点,会让看惯了好莱坞剧情的观众不知所云.现代媒体己经把人的欣赏耐性降到最低,国人己经等不及男女主聊20分钟的天,而什么也没发生.也等不及平庸的小人物,到片尾还没中彩票,或是去抢银行.观众已经受不了平淡,受不了隐忍,喜欢看到主人公爆发,喜欢看到极端的遭遇,因而国产片能拼凑能穿越,能带观众住精装样板间,与商界巨头谈判,再去境外奢华旅行,领着大多数观众完成意淫.然而,法国片因为更接近生活本质,因为对准了平静表相下的暗涌,如影展的《过往》,因为没有粉饰人生,如影展的《苏姗娜》.没有哗众取宠的视觉背景,没有非黑即白的人物设置,要观众把自己的经历和价值观调动起来,要直面人性揭开伤口,在毫不幽默的对白中依然无助,在毫无惊喜的情节中继续无奈,无法回避,无法娱乐,反而不容易被接受.就像昨晚散场时,后排一位问的:“这就完了?
怎么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爱看——————————————— 微信公众号:aikanai 我的原创影迷公号 爱看 和你一起聊聊那些属于你的观影感受,那些笑点、泪点、心塞...... 电影打开了一扇窗, 我们看见了生活,也看见了自己。
原创电影评论,独立电影推荐。
《过往》是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的一部被笼罩在浓厚的沉重和压抑色彩下的影片。
讲述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纠葛,集中讨论婚姻与情感本身,真实细腻。
剧中每个角色都面临着不同的境遇,有着不同的心理现实,它们彼此衔接,将故事情节一步步推向高潮。
讲述了一对夫妻经过四年分居生活后,丈夫阿曼德在法国妻子玛丽的要求下,从德黑兰来到巴黎正式办理离婚。
从短暂的巴黎之行中,阿曼德看到了妻子与女儿露西之间冲突不断。
还是家庭成员的他便开始处理这两人之间的关系。
可是随着他对妻子和女儿关系认识的加深,他了解到一段他之前并不在意的一段过往,更为复杂的家庭纠纷原来玛丽急着要离婚是因为已有两个月的身孕。
女儿露西之所以那么讨厌母亲的新男友萨米尔并非是因为她不希望母亲再嫁,而是因为自己做过对不起他们的事。
萨米尔妻子因自杀未遂变成了植物人,而她的自杀原因也随着剧情的发展越来越蹊跷……一封邮件成了贯穿整部影片的线索。
阿斯哈·法哈蒂的影像风格“极端写实,注重生活细节。
自然,自觉地回避曲折的情节”,相对于前作《离别》,本片在影像风格上的有着明显改变。
在《离别》中,曾与包括阿巴斯等多位著名伊朗导演合作过的摄影师迈哈穆德·卡拉里采用手提摄影机成为了完美的选择。
在水平视角的二人、三人和过肩镜头组成的构图里,似乎就发生在眼前,近在咫尺,触手可及。
镜头的角度依保持在水平视线,但摄影机不再随着人物游走,无论是在外景还是内景。
摄影的运动方式更多,机位的变化也更加丰富了。
相对于《离别》中正在发生的纠葛,《过往》中充斥着太多关于过去的故事。
电影的剪辑自然而平缓,导演很少加以暗示或提醒,做到了最大的圆融。
在电影配乐上阿斯哈·法哈蒂,追求极简,几乎摒弃。
阿斯哈向来重视演员的表演。
他镜头下的角色都是褪去了修饰,极具生活化。
在拍摄 《离别》时,他会要求女演员萨瑞·巴亚特每天按时做礼拜,每周参加妇女查经班《古兰经》,就是要展现出一位十分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形象。
贝热尼丝·贝乔在《过往》出色表次为她赢得了戛纳电影节的奖杯。
两位男主阿里·摩沙法和塔哈·拉希姆的表现也同样出色。
此外,在阿斯哈的电影中,总是缺少不了孩子,那种天然不加修饰的表演是他着重表现的元素之一。
阿斯哈像其他伊朗导演一样,在苛刻专横的电影审查制度多年的高压下,学会了用无言来表达干言万语。
在《离别》中,故事发生在伊朗,看似像是讲述了一个关于婚姻生活的纠纷,就像导演不反对人们把纳德和西敏看做是“一个国家里持两种政治观点的人”,他们就像是这个国家里的男人和女人。
而这个老朽的国家就像年迈并患老年痴呆的父亲,而在过往》的地点被搬到了法国,政治上的敏感性少了许多。
阿斯哈更关注与对婚姻、亲情、宗教、信仰、忠诚的探讨。
不过在他的镜头下婚姻从来都跟幸福美满沾不上多大关系……最本质的生活,在当人们遇到生活中的变故时,人们如何对待,如何逃避。
当然,他也同其他具有人文关怀的导演一样,虽然提出了不止一个问题,但却把答案留在每一位观影者的心里。
異族通婚是伴侶雙方要尊重及體諒兩地文化差異, 不是情到濃時的視而不見, 知而難忍, 夫婦衝不過這個關口鐵定是離婚。
Ahmad應妻子要求, 從伊朗首都德黑蘭啟程法國辦理離婚, 他是好人, 他本來可以原地辦妥, 因為一句好聚好散, 男人要在法官宣判Ahmad與Marie從四年的分居狀態至夫妻名份終止前再見女兒一面。
Ahmad不怨不給他找旅店的分居妻子, 冷雨溼了他一身, 他一抵達舊居, 隨即與初次見面的男孩打招呼, 孩子冷冷淡淡的, 男人的大愛稍為暖和了濕漉漉的身體, 他包容了不相識的搗蛋男孩, 從男孩起初不願意與落腮鬍握手, 後來還是感到了他的熱情握了。
Marie新相戀男子Samir兒子鬧事, Ahmad調停; 大人問小孩要是睡在上舖不舒適, 成人可以同男孩調換, Ahmad大可爭取同女兒同床, 他還是聽了Marie的話, 與現在是情人兒子將來是離婚妻子後母的男孩同房一睡; 頑皮男孩戮力剁玉米切傷手指, 外人馬上治了血, 並以創可貼包紮傷處; 廚所水管漏水, Ahmad搶修, 儘管他與妻子要於九時法庭離婚, 他還是以家庭為重, 先安內, 後理外, 伊朗人烹的波斯菜要依祖家傳統用湯匙吃; 法國妻子不明不裡的要用刀叉進食, Ahmad的伊朗式微笑是對世事的寬慰; Marie看來是嘲弄, 文化相差這等小事就如此劍拔弩張, 一到利害必然大吵分離, 男人同女人話題遇到兩地有別, 男的一是耐著性子解釋, 女的若是依然故我, 男人沉住氣的能放下不管就不管, 女的如堅持己見, 並出言挑釁, 男的要捍衛自身國家尊嚴必定同女人爭辯, 夫婦的愛不單是兩人的愛, 如是兩地通婚, 種族融合同樣重要, 愛上的人同樣要愛上他(或她)的國家, 不然會離婚。
眾人在繁華社會皆是寂寞, 各人遇上人生難題不會找朋友談心。
Marie的家庭事她不會與摯友同事傾訴, 她煩女兒的事, 煩那封讓她與新歡關係大亂的電郵, 她不想法子釋疑, 只是打開窗框不住的抽煙; Samir內疚植物人原配他寄情洗衣店工作及處理兒子與新母親相處事宜; 大女兒Lucie只當家是入夜始歸家睡覺的旅館, 媽媽要上班, 要Luice早些下課回家看管兒童是不可能的事, 她恨再三嫁為人婦的媽媽, 她不接受新來男人Samir, 媽媽是勸不服的了, 她不會找同學朋友開解, 街是女兒臨時逃離多次婚姻失敗, 家不是家的場所, 外面的冷, 總比媽媽見異思遷, 每數年換一名丈夫, 家庭只能完整數年的家更為適合心碎女兒。
只有來自德黑蘭的丈夫、父親, 帶女兒Lucie到同鄉開的餐館開解, 館主認錯了多年不見的女孩子, 她小時候歡天喜地, 她幼年來到這裡是快樂的吃喝, 今次來到是青春期少女要成人關注的感傷情緒, 她受不了Samir愛上媽媽, 他的妻子卻是躺在病床昏迷的病人, 她哭了, 店主叫Ahmad帶女兒到後方安穩情緒, 女孩哭聲讓鄰桌客人張望, 異鄉人艱苦經營的餐廳確保顧客可以在平靜環境用膳, 如有異狀嚇怕客人就是不好, 移民要在當地生活穩定要比原住民加倍努力, 並願意從事低下工種方能, 悲從中來煩請在無人角落宣洩, 客人付的一分一毫是得來不易的維持生計。
導演Asghar farhadi刻意省略了法國人派對舉杯吃喝的熱情, 他集中描寫一眾角色的疏離, 唯有他的同族Ahmad願意出手相助法國妻子、女兒, 導演以他外族的感性剖析伊朗人在法國生活狀況, 伊斯蘭教是世上第二大宗教, 教義是接納、服從及信從, 信條是人要信真主, 嚴己律法, 死後可上天堂, 教徒相信在世的苦難是登天的果實, 由此可見Ahmad在地上行善積福是忠於他的信仰, 天使是看不見的, 魔鬼亦是, 人不論是何教何派, 做好事及關心別人就是地上的天使。
Marie握了Samir的手片刻, Samir要拉下汽車排擋甩開了Marie的手, 有了數次婚姻的女人這次是否可以執夫之手白頭到老?男人最後握了他人的手是情歸原本的不捨鬆開, Marie似是Samir一次愛的暫時依傍而已。
Patrick Chan 寫於2017年1月22日。
还是张吉安一贯的风格,将马来民俗文化与现实结合。也是又一部男导演对女性命运与女性议题的关注。个人还是很喜欢的。片尾曲竟然是之之唱的!
诞下又抛弃「双性婴」后痛哭流涕的印度母亲,转身竟能载歌载舞地庆祝婚礼;那些弱信仰的华人,面对一地鸡毛的女性困境,试图寻求神灵庇佑,却发现只是利用她们本就千疮百孔的内心深处那点点希望,对她们造成二次伤害,她们展开的报复与反抗,勇敢、伟大又辛酸。
#HKIFF49 很喜欢很喜欢。对弃婴这个议题非常感兴趣所以一直很期待,影片里有很多隐喻,幸好有导演映后谈对这些细节有更多了解。我个人喜欢看对不同种族不同宗教背景兼收并蓄的片子,第一次知道米南加保的母系社会,第一次知道碟子舞,也第一次知道如果新生儿不写明种族就默认为Muslin……会推荐给朋友们看!ps.片尾有王宛之的歌 好惊喜
很subtle 近乎纪实片的风格 两场情绪爆发的戏稍显尴尬
hkiff2025*没看睡着是我对电影的尊重,大量长镜头做意义不明的动作和大量慢镜头可以媲美,顶多看懂一个丽心以身入局帮小曼捣破神棍老窝,但是其他呢,丽心男朋友跑了、弃婴过、找回儿子了,好,最后见不到,完了还给你来点舞蹈不知道攞景定赠兴,还有碟子舞那一段,我都怀疑把廖子妤整不明白了,太抽象了,导演最后q&a提及马来西亚、穆斯林、伊斯兰教、佛教的东西试图放进电影里面只让我觉得无力回天,救不了电影,尤其是这么多元素放一起,放可以,单独看也可以,但放一起拍成电影,我也真不知道最后表达什么意思
49th HK討論後和身邊的人一致認為重女輕男的種族是一種虛構或者是幻象。最後站上屋頂的小曼證明了即使正義被小範圍伸張,大環境還是不會改變。什麼時候女性的墮胎自主權可以被正視?什麼時候女性墮胎不再算是一種污穢之事?
張吉安這次想表達的,是大馬三大族裔傳統與現代化思潮(棄嬰收留艙)的碰撞,以及身處於其中,種族膚色各異,命運相似的女性困境。能看出導演在對風土民俗的展現始終帶有一定的批判色彩,例如父權制對女性的壓迫在不同宗教觀念下如何表現。然而,不時出現的昆蟲鳥獸、攝影頭、神像等「非人」視角,似乎又想透過不動聲色的觀察,眾生平等式地呈現凡間的善行與惡意(包括張擅長的魔幻/超現實段落亦然),那這樣是不是間接削弱了大馬女性普遍遭受的性暴力現實、墮胎/棄嬰、生育權利等議題本身的探討力度,以及對宗教文化糟粕的批判呢?影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不是那些多少帶點獵奇眼光的民俗風情及夢境,應該是這麼一個兼具女性避風港的棄嬰收留站,還是敵不過保守勢力取締的嚴峻現實;兩位女主的互助是在黑暗中讓人稍感溫暖的一縷微光。
牵扯到不同的群体(米南加保母系氏族、马来族、印度人、大马华人)、信仰(穆斯林、无神论者、佛教徒)、各类女性的困境,塞得满满当当,很像导演观察到很多案例,但是没有很完备地调查其中某一个的来龙去脉一样,停在表面,不过无一例外都对男性进行了调侃,除了涉嫌迷奸女性的神棍其他的男性角色均不在场,更像是虚空索敌了。监控的视角贯穿始终,摄影机的摆设位置也很刻意,要么极低要么极高,却始终和具体的人保持着距离,处理这种公共性极强的话题,放大媒介会显得冷冰冰。张吉安导演处理民俗与神秘仪式还是更驾轻就熟,吃碎盘子那个桥段像吃了菌子一样,但是过多的奇幻元素也会消解掉现实的沉重,让影片看起来向猎奇的方向偏移了一些。
具备基础的人道主义视角,但对于如何避免议题的直陈、叙事的断裂、人物困境与解法的个例化戏剧化处理,导演所做的实在太少。若意图通过写实的社会派剧作剖析社会问题,单单依靠抖出猛料制造波澜未免太过取巧。以及,导演标志性的风土与民俗展示似乎仅起到点缀的装饰作用,甚至严重干扰着情境的构建。
SIFF27
🙃
内核太沉重的一部电影,前1/3看得一头雾水,从两女子相遇以后渐入佳境,不断抽丝剥茧,直到天师被抓完成对片中女性的“救赎”。就算塞了很多民俗元素也不能消解生育本身给人带来的恐惧和母职自身的残忍。灵感来源于covid,足以见得不可控的灾难对每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影响。就是电影院那一段的表演看得我实在是一头雾水…片尾曲超好听!
或将成为今年最喜欢电影。喜欢最后两个人在床上相拥的镜头,像里面作为故事seed的戴胜鸟一样,两位坚韧的女性相互搀扶,平和地接受苦难和新生,在水源和旷野间找到一条路。电影里几乎总是下雨。不管作为水向前流,还是跌进泥土往外爬,大雨向下,女人向上。
Pavane for an infant借用拉威尔的*for a dead princess熟悉的张吉安语法符号,华人女性在异质文化中的主观经验,落点在非自愿生育上给女性带来的伤痛,正邪对立被摆在两性之间,显得有点过于简单粗暴。但是张吉安对于那个不一样吉隆坡的描绘,仍然令人深陷其中,大都市景观几乎完全被隐去在背景中,取而代之的是朴素的看不出时代背景的生活场景,无时不刻被大自然的神秘气氛所侵入,观影体验上有一种跟着女主的那句台词深呼吸的放松感,母系氏族的奇观性舞蹈,好像在告诉女孩们可以有逃离的出口,然而结尾印度婚礼的孔雀舞又好像在宣告一种背叛。每部必出现的拿督公,这一次被狠狠黑了一把,也算是一种自反的趣味,还有拿文艺男青年开涮,引起全场哄笑。比五月雪观影体感友好一些,但是没有了五月雪最后的震撼
雖然主題是好的,可是節奏好慢,看得讓人想睡覺
4.5 hkiff49
Hkiff49 从南巫到五月雪到这一部 反思自己是不是作为非此文化背景的人像在欣赏一场奇观 如果抛开这个想法 我真的挺喜欢很经典的语言 象征 还有他已经自成风格的拍摄和表现另外 最近正好在读马来作家的书&昨天刚刷了半天戴胜的视频&早晨梦到有人怀孕 这就是关注即存在么
有一颗呼之欲出为电影节制作产品的心
看第二次发现了更多第一次没有留意的细节,但是还是没有改变不喜欢这部的感觉( )比上一部五月雪更易懂更明了一点的剧情,但是在这之下又塞了很多民俗、宗教之类的元素,以及听了映后感觉导演加入的这些元素及混搭组合让这部的表达非常个人化。看完总觉得哪里怪怪的,可能是对于性侵犯的处理过于正能量和理想化了吧。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