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了豆瓣20条长评,好像还没有人真的聊这电影的另一种可能,即开场4分钟之后全是主角Gary一人脑补的。
来,我们仔细探讨一下这个可能性。
“你失望了吗?
”“失望什么?
”“你们最终没有到达世界的尽头。
”这段发生在电影开场的互助会的对话,成了Gary脑补1990串吧之路的契机,电影里的提示:一. 从他招募众人的片段可以看出,他对四个好友的认识隐约留在1990。
二. 串吧之路的一系列故事,稍后展开。
三. 约85分钟,他与好基友争执时露出了精神科病患的手环。
互助会与精神科串吧之路需要详细展开,我们可以隐约感觉到前四分钟的1990串吧之路和电影(权且当作是2013吧后面说外星人来这里23年了)的串吧之路有诸多相似,列下对照清单的话,我们似乎才能理解,为什么到后面剧情越来越荒诞。
0. 途中
1990/2013——我开着“野兽”进城,按了一个路人的门铃。
五个人并排走时位置都一样。
1. 一号邮局(The First Post)
1990/2013——“我们去了酒吧,大喝一场”。
酒吧名字直译就是“第一站”。
2. 老相识(The Old Familiar)1990——“我们醉了,我们笑了,我们争锋相对,有小妞,有烈酒,有好戏看。
当然了,最重要的还是有酒喝。
”这里的剪辑并没有告诉我们具体是在哪间酒吧,因此2013的Gary也是把这段记忆搅在一起,并没有严格按照1990“可能”的时序。
1990/2013——“我们醉了”。
酒吧名字直译就是“老朋友”。
3. 闻名雄鸡(The Famous Cock)
1990/2013——“我们笑了”。
酒吧名字直译就是“出了名的屌”。
1990/2013——“我们针锋相对”。
4. 交叉之手(The Cross Hands)
1990/2013——“有烈酒”。
酒吧名字直译就是“过过招”。
1990/2013——“有好戏”。
5. 好伙伴(The Good Companions)
1990/2013——“当然了,最重要的还是有酒喝”。
酒吧名字直译就是“大家要一起”。
6. 忠仆(The Trusty Servant)
1990/2013——“我们觉得自己天下无敌”。
酒吧名字启发Gary,“这家伙变走狗”。
1990/2013——Oliver跪了。
7. 双头狗(The Two Headed Dog)
1990/2013——和Sam一起上厕所。
酒吧名字启发Gary,“大战双胞胎”。
1990/2013——双胞胎/双头狗。
8. 美人鱼(The Mermaid)
1990/2013——“有小妞”,西方的美人鱼约等于我们的白骨精。
酒吧名字启发Gary,“有人要色诱”。
9. 蜂窝(The Beehive)
1990/2013——“喝到第九杯,我们开始与世界为敌”。
酒吧名字启发Gary,“这是一个蚂蚁社会”。
1990/2013——“在蜂巢,事情有点大条”。
9¾. 烟屋(Smokehouse)
1990/2013——“那里的一切都很疯狂”。
不用多解释,就是吸嗨了。
1990/2013——Peter跪了。
10. 国王之颅(The King`s Head)
1990——没去 2013——国王之颅。
字幕组翻译错了,他们略过了(blow off)最后三家酒吧,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三家酒吧没有顾客/酒保,因为记忆中就没去过。
剧情只能根据酒吧名字脑补,比如这一间,国王之颅,够直观吧?
11. 墙洞(The Hole in the Wall)
1990——没去 2013——墙洞。
墙上的洞,够直观吧?
12. 世界尽头(The World`s End)
1990——没去 2013——世界尽头。
世界尽头,够直观吧?
总结一下,所有稍微“正常”点的剧情都是1990年发生过的,重要的时间节点和酒吧都是对的上的,在细节上可能有一些出入,记忆嘛,这很正常。
这也是为什么36分钟之后剧情逐渐“失控”,因为喝大了,记忆越来越模糊了呀。
最后三间酒吧没有酒保/顾客,因为没去过,只能靠酒吧名字脑补。
这个故事就是Gary试图圆梦黄金一里,打破重重阻挠(世俗价值观变成了外星势力),却在最后,还是没能喝上最后一杯。
梦没有完满,生活还在继续,未来就仍有希望。
「世界尽头」有不少私人化的表达,所以你没法看懂或者理解这片,只能共鸣。
我有些共鸣,但不多,大概因为还没他们那么老。
比如说不是所有人都在“成长”,可能成长了四十年啥也没长进,倒是世界变化很大,以至于只能沉湎过去。
比如你只是想像17岁时那么玩,但同龄人都过了可能不止一个人生阶段,没人陪你玩了。
我还是和以前一样喜欢打游戏,可能还要打一辈子。
但也没人陪我打了。
于是这种快乐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大伙眼里的可悲。
你以为这是又一个无聊的中年危机感慨吗?
想不到吧,这是一个暴打外星人的故事。
文明其实是爹味外星人送来的,外星人偷偷替换你身边的人,所以他们才变得这么像npc(可能本来只是导演对生活里这个现象胡思乱想的解释,但真这么拍了。
)但主角说着“我们人类就喜欢自己这个吊样”并暴打外星人(我认为这隐喻说着“不想长大”而反抗文明的秩序)是什么后果呢,那就是外星人觉得人类无药可救,带着所有科技溜了。
于是一声巨响,失去爹味外星人指导的地球变成废土。
这不怎么好,因为吃不到可爱多了。
这层后果与其说是什么严肃的隐喻不如说是一个顺着开下去的玩笑,毕竟主创已经借角色告诉你他们的精神状态还是跟小孩一样(You are a man-baby, You are a Maybe!)如果非要分析这个后果指什么,那就是说:哎世界就是这么艹蛋,不服不行,不适应没你好果子吃。
但是故事没有在世界尽头中结束,恰恰相反,主角反倒开始了在现实世界里无法进行的废土冒险。
这个情节的现实意义岂不是在说我们需要解构来找乐子吗?
整个电影本身不就是一个中年人找乐子而产生的喜剧结果吗?
这是“血与冰淇淋”系列的第三部。
看到这个不正经的系列名,大概也能想到是什么调调的片子了吧。
没错,这是部cult电影,充满了无厘头恶搞和低俗元素,一眼看上去很像渣片,不过如果你喜欢“僵尸肖恩”或者“Hot Fuzz”的话可不要错过,他们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从半截毫无预兆的跳转神展开,以非典型的结尾收场。
最后一本正经的外星人也被搞得没脾气,忍不住来了句“fuck it”,笑死我了!
话说这几个哥们真是很有性格,听说有部僵尸电影邀请他们去客串,本来想给他们几个路人角色,但是他们坚持一定要演僵尸,而且是被机枪打的稀巴烂那种...如果你喜欢这部片的话,相信下面这几部你也会喜欢的:僵尸肖恩,热血警探,外星人保罗,歪小子斯科特。
五个基友由于成长长大,由当初的放荡不羁到现在被生活现实所奴役,唯一没有改变或者逼迫自己不能改变的盖瑞·金,联络起了当初的五剑客重新挑战曾经没有成功的终极酒吧之旅。
情节很无厘头,以为讲基友最后却出来了外星人还闹得要拯救世界,酒精带给人们的改变终究是空前的。
更何况是在酒吧文化深入人心的英国。
单看剧情来讲没有什么可说的,英国版的周星驰无厘头喜剧,笑中不带泪的那种,就说一说酒吧之旅的那十二座酒吧好了。
第一站:第一邮酒吧(The First Post),曾经是邮局,五人重访发现已经过装修,成为了星巴克式的风格,老酒保已经认不出众人。
第二站:老伙计酒吧(The Old Familiar),山姆出现,美丽依旧。
她在厕所扇了盖瑞,也让斯蒂文重燃爱火。
第三站:名鸡酒吧(The Famous Cock),这家酒吧在20年前将盖瑞列入黑名单,20年后五人再次被轰了出去。
第四站:交叉手酒吧(The Cross Hands),盖瑞谎言被戳穿,更重要的是他们发现小镇真相——被外星人占领。
第五站:好伙伴酒吧(The Good Campanions),众人迅速完成这家酒吧的“一人一品脱”,赶到下一家。
第六站:好仆人酒吧(The Trusty Servant),奥利弗上次没到这里就挂了,五人闹哄哄的引起了替换人的注意。
第七站:双头狗酒吧(The Two Headed Dog),山姆再次出现,一番三角恋的痴缠,接着一场恶斗,彻底引起注意。
第八站:美人鱼酒吧(The Mermaid),变成了夜店,如同奥德修斯的遭遇一样,众人被迷惑。
第九站:蜂巢酒吧(The Beehive),发现一人被换成了替换人,杀出重围之后,又有一人不幸被替换。
第十站:国王头酒吧(The King's Head),剩下几人预备穿过这个酒吧到达福特车,盖瑞坚持要完成马拉松。
第十一站:墙中洞酒吧(The Hole in The Wall),虽然大家有逃生的机会,但盖瑞喝完这家后,不顾一切跑到最后一家。
第十二站:世界尽头酒吧(The World's End),和大Boss“网络”进行决定人类命运的最终对决。
作为血与冰淇淋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一如既往的搞笑中带着点魔幻主义色彩,依然是西蒙佩吉和佛罗斯特作为搞笑担当,《世界尽头》和《僵尸肖恩》、《热血警探》一样,恶搞无下限,但是相较于前两者,这部稍微有些逊色的地方就是突兀的外星人转接剧情,而且动作戏份也少了许多。
当然了三部曲的宗旨都是用无厘头的故事情节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地球终将毁灭,人类也终将走向灭亡,而每个人短暂的一生中有多少事值得铭记又永不后悔呢?
西蒙佩吉的角色告诉了我们,我们遗憾的那些未竟之事,如果有一天能够奋不顾身的去实现,那就永远不会迟,也许永远不会被遗忘!
永远做自己,哪怕天崩地裂世界尽头又何妨!!!
《僵尸肖恩》《热血警探》到《世界尽头》,说实话一部不如一部,这一部还算不错的收尾。
不过就如同影片中那帮人物,特别是到了为俗世所累的年纪,回味青春、重拾旧情、保持童真,其中就包括埃德加·赖特 Edgar Wright、西蒙·佩吉 Simon Pegg、尼克·弗罗斯特 Nick Frost曾经带给我的,这也就是影片的最大作用。
《The World's End》(世界尽头)是西蒙佩吉继《僵尸肖恩》《热血警探》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 延续了西蒙一贯的离奇、讽刺、基情、另类超现实主义写实风格 并保持了一如既往荒诞的英式幽默 让人看过引人发笑后又会引发思考相比《僵尸肖恩》里尼克扮演的顽劣、与社会脱离的胖子肖恩 本片中西蒙饰演的主角Gary King(- -|| 不是gay king 片子里也有吐槽名字的情节)则是与之做了个角色大对调 且可谓是“变本加厉”更加的堕落 而盖瑞从小的玩伴好友们 随着岁月的洗礼和经过了时间的历练 成家的成家 子承父业的继承父业 都已经在社会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再看我们的主角 顽劣的性格 放荡的个性 不思进取..... 在好友和外人看来 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与世隔绝、脱节于社会累赘 而在盖瑞眼里 时间与岁月只是刻在脸上的那一道道皱纹 儿时的那份单纯快乐并没有因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而被冲淡、抹灭 追寻自己内心的那份快乐 是他一直所坚持和向往的 为此盖瑞决定把如今都年过不惑的大家聚起来 一起寻找当年未尽兴的那份单纯快乐 决定来次“醉后末日” 也正因这次也可能是最后的疯狂 盖瑞和他的朋友们的世界以及整个地球被完全改变了……曾几何时 儿时的我们 憧憬着明天向往着美好 单纯、快乐;长大的我们 禁锢于围城 沉浸在其中 空虚、乏味 渐渐的遗失了那些曾经单纯的快乐…… 当我们在只为了赚钱而赚钱 财富变得只是银行卡里的数字;当我们只为了发微博、微信而发 科技网络把我们彼此间的距离拉近的同时 而却又将曾经熟悉的我们越推越远…… 网络、科技、信息技术等无时不刻的改变、影响着我们 在为我们带来生活的便捷与便利时 却又奴役和左右着我们…… 这一切的改变让我们在心里感到一丝欣慰和慰籍时 却又突然发现有多了几分空虚与失落…… 在这个价值观演变、社会变化的世界中 我们得到、受益了很多 可逝去、失去的却更多 并且是用再多得到也无法替代弥补的……也许像影片的结尾一样 the world's end既是the world's begin 新的开始 新的世界中的你我 就好像平行宇宙中的另一个世界 重新洗牌后的世界没有了这些“枷锁”的束缚 今后的社会、我们会发展成什么样 不得而知 但无论世界如何变化 文明如何演变 我们都会像佛洛伊德的三我理论 有人会像“自我”一样 在这洗牌过后的世界里遵守着社会的规律 墨守陈规的继续重复着“之前”的自己;有人则像“超我”一样 抛弃所有的名与利 不计一切的得与失 安然于环境中;而像主角盖瑞这样的人 遵循着“本我” 放荡不羁的 享受着随遇而安带来的这份单纯的快乐…… 看过西蒙的三部曲就好像喝下一杯带气的苏打水 让你口舌之间感到畅快淋漓 看过大呼过瘾的同时 事后却又发现喝进腹中的只是杯水 在电影中荒诞的揭示演绎了一番却又没进行过多的批判与谴责 只是静静地耐人思考、引人发醒……
血與冰淇淋三部曲終於補到最終篇(不舍)故事很簡單 中年失意的Gary 想找回曾經意氣風發的自己 於是叫上了好麻吉們重新回到黃金大道找回那段「One night. Five guys. Twelve pubs.」的青春!
我們的Gary King還說他就算死也要到世界終點!
(這男人怎麼這麼帥啊我哭死)值得一說的是從藍色塑料外星人入侵地球開始到最後地球爆炸 從喪屍片突然變成災難片 我真的好喜歡導演這種一路開掛 絲毫不踩剎車的神經病風格哈哈哈哈哈。
📝很喜歡的某段對話「Gary 如果你從未清醒 又怎麼會知道你喝醉了。
」「我根本不想清醒 那晚是我最快樂的時候 充滿希望和盲目樂觀 那種感覺就好像 我們能征服整個宇宙!
」是啊 結果長大是謊言 成年的世界就像千篇一律的連鎖店一樣無聊 外星入侵者的陰謀是可以讓所有不願長大不願被迫面對這糟糕的世界的人複製一個自己永遠留在青春 可中年版Gary對著年輕的自己一臉寵溺地說著 oh my god I’m so cute然後下一秒就毫不猶豫地擰斷他的頭那幕也太好笑太酷了吧!
There’s only one Gary King!
Stop fucking Starbucking us!!!
ps. What the fuck does「WTF」mean?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對不起這很戳我奇怪的笑點 pps. 我也知道導演一定不會讓我失望 全是啤酒怎麼都沒出現冰淇淋呢 直到最後重建人類家園時好基友說他並不懷念任何加工食品 除了可愛多哈哈哈哈!
ppps. 我也想打卡黃金大道 讓我報名參加啤酒馬拉松!
看完本片之后,我就一直在思考,如果一个固定的电影制作团队在拍摄电影时,很明显地重复使用了之前成功的元素,这种情况究竟算是黔驴技穷呢?
还是应该算是自己向自己致敬呢?
如果只是一些滥竽充数之辈,那么我的选择一定会是前者,这里也许难免会有误判的时候,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却应是八九不离十的,你既然还没有可观的成就,自己向自己致敬不会觉得可笑吗?
可是偏偏这部《世界尽头》中,我遇到的却是埃德加•赖特、西蒙•佩吉和尼克•弗罗斯特这个著名的怪咖三人组。
情况也就有些复杂了。
如果你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看他们的作品的话,你一定能一眼就认出来片中《僵尸肖恩》和《热血警探》的影子,甚至从某种角度上来看本片就是这两部片子的结合体,而《僵尸肖恩》和《热血警探》正是这个怪咖三人组的代表作。
如果说真要有什么致敬的话,这三人还应该是能担当得起的。
但是自己对自己似乎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本片同样延续了之前两部作品的小人物遇上大麻烦的故事模式。
之前是僵尸来袭和暴力翁婆,本次则是蓝血外星人。
说实话如果你看过那部著名的英剧《神秘博士》的话,本片中外星人的设置也会觉得有些眼熟。
而本片与前两部相比也有着许多相同的元素,比如,酒吧情节。
在《僵尸肖恩》中,酒吧是在僵尸围城时主角心中最理想、最完美的避难所;在《热血警探》中则是主角挑战隐秘势力的开端;而在本作中,酒吧之旅几乎就是电影的主线。
由此也可以看出酒吧文化在英国人的血液里有多么根深蒂固。
再有就是男人间的友情,无论是终日腻在一起的,还是一见如故的,还是像本片这样久别重逢的,兄弟情在他们电影中总是核心的元素,甚至要比爱情还要重要得多。
难道在主创的眼中,对于宅男们来说,基情要比爱情靠谱得多?
不过无论如何,他们电影中有点搞怪的兄弟情总是真挚、可靠和感人的,环境再险恶,至少还会有一个人为自己掩护,这便是他们这三部电影中反复出现的情景。
老套吧?
却始终温暖人心。
我之所以说他们现在就向自己致敬是另外一件事,是因为我在网上查到本片加上《僵尸肖恩》和《热血警探》组成了一个三部曲系列,名字叫做“血与冰激凌三部曲”,那么我便真的希望他们能完成一个更出色三部曲,而不是在系列的第三部向前两部致敬,还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让他们来讲,而我希望他们能继续“血与冰激凌”下去,这第三部不够精彩,那么就请再来第四部,第五部吧!
距离埃德加.赖特和他的怪咖三人组的《血与冰激凌》三部曲里的第二部2007年的《热血警探》,《世界尽头》真正的完结三部曲,已经到了2013年。
影片的主题批判,三部曲各有端口。
《僵尸肖恩》直接表现为现代都市生活的枯燥单调对人本质的异化,作为一个自由人的生活形态的异化,重复,机械,漠不关心,自我封闭,变成毫无个人主张的行尸走肉;《热血警探》则控诉为意识形态体制或曰资本的黑手导致群体异化,整个小镇的几乎所有居民为了所谓“安全小镇”的名号,集体谋杀异己者,而且正义附体,匪夷所思,不管是小镇还是伦敦警局,都把恪守法制的尼古拉斯当成异类排挤打击,除之后快,所谓的旗号,其实都是利益的推动,小镇也只不过是资本操控下的一幕傀儡戏;《世界尽头》貌似是以一群中年人追寻青春时光,怀旧学生时代的酒吧一条街打卡为主线。
然而离奇的却发现,小镇上的几乎所有人都变成了蓝色液体充盈的被外星智慧操控的机器人(奴隶)。
经过几番厮杀,当然男主也没忘了一路打卡。
最后揭晓,所谓的外星智慧,其实就是互联网或曰网络化人工智能。
10年前,早已经有《黑客帝国》系列这样对于人工智能操控世界的更开脑洞的想法。
世界镜头的内核,并不见得有多惊世骇俗,而且只不过是《僵尸肖恩》的PULS版,只不过后者是被现代生活僵化和套路了的僵尸,而前者则是沉迷于手机、平板电脑虚拟网络世界里,被虚拟世界操控了的蓝色液体的空壳子人而已。
批判的主体虽有不同,从乏味的城市生活,到资本原罪及意识形态洗脑,再到互联网虚拟世界的操控,三部曲的内核理念并没有更有先验性或思想深度,不过其无处不在的荒诞英式幽默,极其风格极度鲜明的技术流镜头剪辑语言,都让这三部曲把暴力喜剧爽片外衣穿得华丽陡峭,深秀蔚然,让人过目难忘;且都能让西蒙.佩奇与尼克.弗罗斯特塑造的人物熠熠生辉,有自己坚定的平民价值观。
肖恩,尽管生活一塌糊涂,既没理想,也没规划,对爱情对事业对生活都没什么激情,但遇大事不含糊。
一是对胖基友不离不弃的照顾,再就是僵尸袭城的时候,救老妈,救女友。
一个小老百姓,你能要求他什么?
不就是关键时候不掉链子嘛。
尼古拉斯.安奇儿,一个意志无比坚定的钢铁直男小警察。
情商很低,洋相也没少出,但就是恪于职守,一个人硬刚整个小镇的阴险诡谲。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热血,二字,说的就是不同流合污,不屈服于权势的底限。
对小老百姓来说,这个要求有点高,但是个理想吧。
盖瑞.金,一个大家眼中的失败者,青春时斗志昂扬,人到中年,一事无成,还沉湎于少年时的冲动豪迈荒唐无稽的幻想里,最大的心愿时了却少年时喝遍整条街的酒吧,直到“世界尽头”。
中年时再度召集老友,重现往日。
2刷的时候我正和几个日常酒友在一起,大家都笑着说,我们老了的时候能这样就好,我们中一定要有一个这样的人,能张罗,有情怀,有号召力,有激情,能带动所有人情绪,这样就好。
一个普通人,不就该这样吗。
变成发光体,照亮你身边的人,用快乐感染你身边的人。
至于拯救世界,跟资本较劲,还是跟互联网较劲,都不如,内心常怀一个简单的执念,把这条街的酒吧都喝一边,一杯也不差。
就跟武松打蒋门神之前,一定要逢酒望就喝三杯酒,村醪也不放过。
原话叫“是酒望,就须三杯”。
这个就是原则。
国家大事可以含糊,喝酒打卡涉及到人生信条,这个不能含糊的。
其实《世界尽头》这个片子的题材很有意思,尤其对于2013年,经历了若干成功后的怪咖三人组,彼时已经各有成就,不再是当年热血上脑组团搞喜剧电视剧,刚开始作《僵尸肖恩》时还稚气未脱雄心勃勃的时候。
三部曲最后一部,距离第二部已经过去了6年,这应该确凿就是他们的最后一次电影合作。
对于西蒙佩奇饰演的盖瑞金,重招旧友一起完成当年许下的夙愿,喝遍整条街直到世界尽头,就好像历经波折,三人组也终于重新聚首,完成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了结夙愿。
所以每一处酒望,每一杯酒(酒吧把他拉黑不让喝,桌上残酒凑一杯也得喝),哪怕和机器人打得翻天覆地,也得喝,这就是小人物的信条。
我反而觉得,这个核是最动人的,也是盖瑞金这个人物身上最耀眼的地方。
世界尽头,这个名字,恰如其分。
哪怕直到世界尽头,小人物的信条,也得坚守。
哪怕就是满饮此杯。
因为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
2023年7月19日1:50
太棒了,青春的感觉
可能因为自己是自行车爱好者同时又看过了飙速宅男的所有动画,感觉这部真人版真的不行。不行的几点如下:1.背景音乐、音效没有起到情绪渲染烘托作用。2.从动画到电影,剧本没有经过更加细致地改编,直接搬运动画那种夸张的人物刻画方式,就算用了不错的演员,也显得很不自然,刻意夸张。3.整个剧情过于平淡,没有起伏,节奏也很紊乱,以至于一直无法入戏。4.演员的骑行方式还是显得很业余,尤其是摇车特别四肢不协调。5.演员的选择和漫画所塑形象大相径庭,强烈的违和感。 但是,这部电影唯一可圈可点的地方,就是道具!不知道经费是不是都用在这上面了,头盔、车架、骑行服等等,所有角色的器材都得以真实还原,这一点还是值得称赞的!所以,2星送给道具组!
有点意外,感觉还挺好看的,应该算近几年漫改里拍得还不错的了(没看过原作的前提下。没想到自行车竞技可以拍得这么燃,何况还只是高中社团的水平,小野田太可怕了😱。最重头的入部测试赛和最后千叶高中联赛很有速度感,热血、同伴与信念这些在青春/运动电影里老套的字眼在链条转动声和流血流汗中再次熠熠生辉,闪烁出动人的光芒。健太郎和桥环的大哥大CP再共演,还是竹马设定,难免令人串戏,以后大概很难再看到两人同框了……
说实话,不是我变速器坏了拿去修,我都不知道骑车要换挡。
刚开始比赛这速度看上去也不快呀。
日版破风?桥本环奈是不是瘦了#谷阿莫
80%篇幅都用在了三次竞赛上,关于人物成长和关系变化的交待为零,虽然竞赛场面拍的还可以,但我为啥不去看真实的自行车比赛呢
{5分钟}为了和朋友在一起什么都做的出来
选角精准(大家身材不错哦);男主那嗓音真的很宅男😂
柳俊太郎,实在长得很菜头啊
这电影看得我脸和头皮频频发麻,虽然我是冲着桥本环奈去的,但男主吸引了我的视线,他过于娇羞的说话方式、语气、笑容都令我浑身难受(说不出是演技问题还是导演要求的角色问题了,明明看动画的时候男主没这种感觉啊),而且感觉每个人都黑黑的,气血不足的样子(截图调色都救不回来的那种)。每个角色也很单薄啊,也许是改编的时长问题,感觉很多东西都只是零碎的片段式展示,不完整,莫名其妙的跳跃和成长,动漫里面的东西没用很好的呈现出来唉…有一些镜头倒是还不错…一贯的日系风……还有开头的宅歌也不错(但后面我就听麻了)我知道原作好像有蛮多CP的,但是电影为什么感觉大家gay gay的呢,各种令我觉得羞耻台词
别喊,别一惊一乍,可以吗
🤧就,看到三分之二了真的一直在骑车啊。姫 姫 姫 姫还是可爱的
本来完全没有期待,却意外的特别燃。虽然篇幅有限没有了挫折成长的过程一上来就开满挂,但是作为改编电影完全超出预期。拍摄角度很妙。看完感觉有动力久违的去补动画最新季了2333还有不得不提原著画风很一般,但是真人版的自行车队颜值也太太太高了吧。
日式烂片
意外还蛮好看的哎 表情夸张了点但是一点都不妨碍它热血!!!!!
名叫坂道的爬坡小能手哼着宅曲进入公路竞速圈的故事…
还行。
看过动画版,说实话拍成这样已经挺满意了,男主爬坡能蹬的这么快也是真不容易啊,给五星鼓励下
两次冲刺赛拍的还挺燃,桥本环奈造型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