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菊与刀》,对日本的传统有些许了解。
日本人传统中的“各得其所”,各人处于各自的等级内行事,等级严明,父亲、长子等作为家族长者,需要自觉承担起一系列的责任,在本剧种问体现明显。
本剧中长儿媳作为家庭主妇,日夜操劳家务,在间隙休息时,小偷光顾,偷走了她的私房钱。
虽然损失的是这位家庭主妇的钱财,但是在丈夫回到家之后,他受到了丈夫的严厉批评,但在这个基础上,他还是向丈夫做出了道歉,这在中国文化中一定是不被理解的,因为这在中国文化中看来是一种“牺牲后的卑微”,其实,这在日本文化中是能够被理解的。
这位家庭主妇在家中的职责就是承担好她所要承担角色的职责,而这一份职责一旦没有被履行得体,她将会受到内心的谴责和羞愧,从而向丈夫理所应当地表现出歉意。
但是儿媳的内心也会有情绪,因此她选择离家出走。
可是为自己行为的失职道歉,这是她“情理”之中的事,她又不得不履行。
而据我的理解,长子也并不只是所谓的大男子主义。
他身为家庭的长子,在日本文化中,有义务照顾并安排好整个家庭,且他认为自己工作艰辛,这也的确是在阐明各自职责的实情,日本人不会把“情理”当中的事认为是一种牺牲。
终于把《家族之苦2》看了,盼了好久。
还是第一部的感觉,却比第一部更好。
山田洋次算是除是枝裕和以外目前最喜欢的日本导演,用一种接地气的搞笑幽默把死亡这件事讲得朴实平常,没有浓墨重彩却又让人印象深刻。
没有爱情又不愿分离的夫妇 开篇每个人的出场都被定格了一个表情,简单却又甚是喜欢。
两部都围绕着上图两个老人家的事情展开,一大家子聚集在一起开家庭会议,第一部是两个人想离婚,这一部是为了没收平田老爷子的驾照;两部中大媳妇都点了鳗鱼饭,却都因为突发事件没吃成;小孙子还是喜欢倒坐在楼梯杆上从二楼滑向客厅...都是小细节,却仿佛把人拉回第一部的故事中,看着熟悉又亲切。
Part 01想改变,却始终延续。
第一部里面老两口闹离婚,原因也很简单——两个人没有了爱情。
妻子富子性格平和,晚年爱上了写小说,整天和一群老太太混在一起;丈夫周造性格古怪,喜欢怼家人,要说有什么爱好的话,大概是爱在居酒屋喝酒聊天,当然居酒屋的老板娘佳代也是深解人意、深得他心。
二楼的房间里,摆着两张床,离婚不是因为佳代或任何人,而是因为富子再也受不了周造回到家中总是把臭袜子反面朝外的扔在床上,片末富子说她忍了他一辈子...两人最终没有离婚,大概有周造突然进医院差点死掉的原因。
第一部最后一个画面印象极其深刻“外面下着大雨,富子回到二楼房间,发现周造躺在椅子上睡着了,电视里播放着《东京物语》,富子默默的收走了床上依然翻着面的臭袜子。
” 以为经过死亡和离婚的事情,这一大家子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改变。
然后这一部告诉我们一切都一如往常,没有任何改变:
在佳代面前判若两人的老爷子-01-爱情没有对与不对,不爱了就是不爱了。
周造仍然古怪,并且总是喜欢去佳代的居酒屋。
开片就是老爷子为了去见佳代偷喷了大儿子的香水。
妻子和老太太们去欧洲看极光去了,周造马上高兴地在阳台给佳代打电话,邀请她共进晚餐,还笑说自己现在是单身贵族。
开车接到佳代,在车上两人有说有笑,因为开车经常擦挂,全家都反对周造开车,要求他上交驾照,佳代却一脸真诚的夸他车技好,于是周造一脸傲娇的说起自己人车合一的驾驶技术;途中遇到40多年没见的高中足球队老友丸田吟平,于是和佳代感叹丸田以前是绸缎厂老板的儿子,却家道中落,如今70多岁却要穿着施工工人的大褂子在道路施工现场挥舞着红棒子指挥交通,佳代又善解人意的让周造开车回去和丸田聚聚,自己打车回家。
我想这些就是老爷子喜欢去居酒屋喝酒的原因吧。
剧中还有两幕印象深刻,富子到达目的地之后,打电话回来报平安,周造拿起手机之前,满是期待,看到是妻子的电话一下子变回严肃脸。
妻子热情平常的跟周造说起旅途的新奇,周造一脸不耐烦,将手机扔在了属于妻子的那张床上。
另外一幕就是当大儿子幸之助告诉富子和其他家人说:看到老爷子喷了香水见一个性感的女人。
富子笑着说“难怪我闻到他身上有股怪味”,其他人也是当玩笑听听,表情和言语里没有妒忌和怨恨,倒像是一种经历世事后的无所谓,好似那个人是和她完全没关系的陌生人一般。
妻子没有哪里不好,也没犯任何错误。
但是爱情没有对与不对,不爱了就是不爱了。
面对爱人,没有了荷尔蒙和巴多安,虽然有诸多不满,但是仍然选择在一起生活,即便睡在两张床上,是责任,也是习惯。
突然也觉得老爷子晚年能遇到像佳代这样让自己安心、快乐的人也是一种幸福,他们之间没有性,或许也不叫爱,就是安心和舒服,这种距离的快乐和幸福也挺好。
-02-生活就是一家人在一起互怼和依靠。
周造和大儿子之间互相看不惯,但好笑的是:在三个儿女之中,大儿子是最像周造的一个,唠叨、固执以及不怎么招人喜欢,周造自己也说:“那个男人粗糙的不得了,大概是像他吧,连秃顶都和他一模一样”。
周造总是说“这个家什么时候变得冷冰冰的了”“这个家没有了家样”;一家人三代在楼下吃蛋糕,肆无忌惮说着老爷子的坏话,哈哈大笑,于是老爷子从二楼下来一脸说不出的表情,大喊着“这个家没救了”;周造说得铁石心肠,我却看到了幸福,毕竟一大家子要聚在一起开个玩笑,多难。
一家人可以为“不让父亲开车”这样的事,一个群发短信,就能聚齐开家庭聚会,多好。
一家人各自有不同的性格,打闹玩笑,多好。
一家人平日各自干着自己的事情:老爷子参加高中同学聚会,富子去欧洲旅游,大儿子加班,大儿媳去看歌舞伎,两个孙子打完棒球比赛,肆无忌惮的吃披萨...多好。
老爷子高中时代的同学丸田去世,老爷子请求大家去送他一程,除了小儿子一家,大家都搪塞着不去,最后却没经商量却又一个没少的站在灵堂,多好。
生活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家长里短,互怼玩笑,却又彼此牵挂,互相扶持,这大概就是最平实的幸福。
Part 02 你的幸福总在别人的眼里 周造始终认为自己的家不幸福,或者只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幸福。
他的幸福总在别人的眼里。
周造意外遇到了高中最球队队友丸田吟平,不苟言笑,却和校园时期的女神结婚,之后被抛弃,有一个女儿,却不知所踪。
七十岁还要在太阳下挥着红棒子工作,一间不大的就房间,没有床,有一家三口的合影,女儿小时候的兔子玩偶,年轻时的照片,当然还有彼岸花...专门上网查了下彼岸花的日本花语—悲伤的记忆。
看着丸田穿着西装参加同学聚会,好像看到了年轻时气壮笔挺的影子,整洁的西装却又真切的透漏着哀怜和不幸。
丸田宿醉在周造家里,看到周造家里的情况说:“你也算是儿孙饶膝,家族兴旺,有气质的老婆,温柔的儿媳,可爱的孙子”。
周造却习以为常的说:“儿媳很唠叨,孙子很任性,总在背后说他坏话,家快没个家样了。
” 丸田甚至羡慕周造每天在柔软的床铺上入睡,在我们看起来,丸田真是一个一无所有的可怜老头。
在丸田离世后,警察辗转联系到他的亲哥哥,却拒绝认领遗体。
邻居说“他喝着好喝的酒,在朋友家中的床上去世,比起在这个破公寓去世好”,当人们一无所有时,别人只要给予一点点,好像都是无比宏达的幸福。
还有三儿媳宪子的娘家也很清苦,母亲和父亲离婚后,一边干着保险的工作,一边照顾卧床不起的外婆,面对女儿女婿都是感恩,全然没有抱怨生活的不公平。
只是宪子和庄太离开后,当她一个人吃着泡面时,总能感觉到一种落寞、孤独和无奈。
所以这世上哪有什么绝对的幸与不幸呢,知足常乐,知足者最幸福。
但我们的幸福总在别人的眼里,自己觉得窸窣平常,别人却认为这是种不可求的幸福。
幸福没有可度量的维度,幸福就是自己觉得自己幸福。
所以能发现自己幸福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
Part 03纵然有再多的哀苦,总有温暖相伴 庄太担心宪子妈妈太辛苦撑不下去,让宪子的妈妈搬来和他们一起住,宪子说:“你真是体贴”。
最后丸田死了,彼岸花枯萎了...老爷子突然之间变得温柔了。
固执的老人好像第一次用请求的语气请大家去送丸田最后一程,当大儿子儿媳拒绝后,没有生气和不满,而是一种无奈,这种无奈让人看了心疼。
得知庄太和宪子主动要求去参加丸田的仪式,脸上满是惊喜和欣慰。
上楼的时候,小孙子在后面小心的搀着他,边佝偻的上楼梯边自顾自的说:“你们真是温柔,我也真是幸福。
”一时语塞... 素不相识的一家人,阔别三十余年的老友,陪丸田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带着他最爱吃的白果。
就连最后这样严肃的场面,导演山田洋次也不忘幽默,而这种幽默让人泪流满面。
周造和向井匆匆赶来送老友,两人将带来的白果洒在丸田身边,周造温柔的扒去掉在丸田脸上的两粒白果,说“丸田你在那边等着我们,我们很快就过来找你,到时我们三人再一起喝酒”,当周造不断的说着“丸田,永别了,永别了”,当向井做着他们年轻时候的动作,已经泪流满面。
白果在火里爆炸,我们看到丸田好似微笑的脸。
这是七十岁和七十岁的告别!
影片的最后,还是回归一家人的小阁楼,一家三代在楼下嬉笑,周造一个人在二楼看报纸,最后被小孙在推推搡搡着下楼加入到家长里短中。
小打小闹,摩擦拌嘴,又相互依赖的一个家族,和那个在大太阳的路边工地,独自挥舞指挥棒的老头成对比。
更加体现了一个家族兴旺的可贵之处。
家里的每个人,简单平凡,又各有性格,都有各自烦恼的事,也为这个家族的事费心费力。
为了让父亲上交驾照,还召开了家庭会议。
日本家庭真的很重视家人,家族荣誉,家里每个人都在扮演好自己的家人身份。
其实我挺羡慕有这样一个家庭,日子就像细水留长,缓缓沁人心田,有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双层木质楼房,关心自己的家人,不服老的老人,调皮的小孩,有点小气又乖张的亲人,可能还要还房贷,还要担心生老病死,但是这就是人生啊!
匆忙又短暂的几十年,家庭占了很大的比重,是活着的意义,精神的来源。
在我有限的认知中,我认为日本人处理死亡的方式有两个独特之处:一个是唯美化一个是幽默化《家族之苦2》就是一部将死亡以及生活中各种艰难困苦幽默化的电影。
父亲在葬礼上露出笑容,就让人想起《入殓师》中当遗体被清理干净并装扮如“生”之后家人们都开心了起来。
但两种“笑”,给人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感觉。
《入殓师》整体上的情绪是悲的,“笑”只占一小部分,但它“悲”的时候是纯粹的悲,“笑”的时候也是纯粹的笑。
而《家族之苦2》中的“悲”和“笑”却都不纯粹,两者往往交融在一起,呈现非常含混、暧昧的状态。
特别是在这个镜头(17年最令我惊喜的镜头):
在楼上的房间里躺着父亲老友的尸体(这在画外),右边前景里女婿在安慰被尸体吓到的妻子,左边前景里父亲因为大便拉不出来而躺着休息(他已经被告知老友死去),中间后景里大儿子和大媳妇在迎接小媳妇,大儿子在夸奖弟妹,笑得不亦乐乎,而大媳妇却因为尸体而忧心忡忡。
这个镜头里有四个表演区(包括画外空间),他们在做着各自的动作。
在一般的电影中,一个意外的死亡事件发生,画面中的所有人物动作都应该指向这个事件。
但在这里却没有,这个镜头中的人物有着各自的情绪,没有因为死亡而荡起悲伤的涟漪,导演甚至一首配乐都吝啬于使用(配乐极易赋予所有人物一致的情绪)。
如果从戏剧理论的角度来看,所有人物没有向心力,整个“场”是失败的,是崩塌的。
但恰恰是这个“场”的崩塌,让这个镜头更接近于杂乱无章的生活本身。
再看结尾父亲和老友的“体操”,这本该是非常煽情的桥段,却被导演处理非常克制,而最后父亲的笑容,也并不是一种彻底的释然。
导演将悲苦的场面幽默化,但这种幽默却带着生活的五味杂陈。
“你所习以为常的东西,柔软的床铺,白果与酒。
对他人来说,也许却是遥不可及的幸福。
”看完这部电影,总是会想起另一位日本导演是枝裕和。
他们的共同点是都能够将生活中的平淡琐事描绘地感人至深。
不同的是是枝裕和善于刻画家庭之中的细腻温情,而山田洋次更善于通过家庭普通琐事来表现亲人之间那种不可分割的羁绊。
一 东方文化中内敛的感情表达在东方文化中,对感情的表达都是比较隐晦而克制的。
日本尤其如此。
比如说,在西方文化中,喜欢某个人可以直接说“我喜欢你”。
但夏目漱石认为,这样的表达对于日本人来说太过强烈,他们不会说“あなたがすきです”(我喜欢你),而是会说“つきがきれいですね”(今晚月色真美)。
恋人之间的感情表达尚且如此内敛,家人之间的感情更不会被明确地表达出来。
比如说在中国大部分家庭里,“谢谢”和“对不起”都是不会被经常使用的词汇,那会让人感到疏离和严肃。
而在西方欧美国家,家人之间的互相帮忙都会说“Thank you”。
这样就给大家留下一个印象,那就是东亚人比较内敛,不太会表达。
但其实说起家庭成员关系,东方文化内的家族成员关系绝对比西方文化内的家族成员更加紧密。
得益于发达的社会福利体系和提倡个人主义的传统,西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是相当疏离的。
内敛而深沉的亲情绝对算得上是东方文化的特色。
是枝裕和的一部电影的名字——《比海更深》,是对这种东方式的亲情表达方式的最恰当的注解。
亲情就是像大海,表面上看起来风平浪静,古井无波,但是平静的海面之下却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和深不见底的情感。
不过长久以来,善于刻画这种亲情的电影作品并不多,而是枝裕和和山田洋次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
是枝裕和和山田洋次都擅长通过描绘家人之间矛盾冲突的解决来表现东方家族中的这种内敛而深沉的亲情。
但是他们对矛盾关系的选取、表现方式和空间视角都是很不一样的,从而成为他们各自的特色。
二 是枝裕和镜头下的家庭是枝裕和作品中的时间和空间都非常有限。
故事往往发生在几天之内,场景变换不多,情节亦平淡,但平静的镜头之下却总给人一种“静水流深”的感觉。
在是枝裕和的镜头下,总有一种模糊的墙横亘在某些家庭成员之间,那是一种感情受损而又逐渐修复的感觉。
电影中,某些家庭成员之间总是有着矛盾,而且矛盾往往在电影描绘的时空之前就早已存在。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的爱意会逐渐传达过去,抚平这些矛盾,达成和解。
这个传达的过程可能是几年也可能是十几年。
是枝裕和便善于刻画这种“和解”的过程。
他的着眼点总是落在一个平淡无奇的事情上,然后引出一个平静关系之下的长久悬而未决的矛盾。
作品描绘的总是矛盾关系达成和解的那最后几天发生的事情。
在《步履不停》中,衡山良多长和父亲的关系便是一个需要达成和解的关系。
衡山良多久活在哥哥的阴影之下,与父亲的关系也并不怎么好,但是在这样的一个夏天里,一家人坐到一起吃着母亲的炸天妇罗,谈论着过往。
哥哥的死亡是一家人共同的伤痛。
良多的父亲虽然表面上说着如果“你大哥还在的话……”让良多很是没有面子。
但是背地里却收集着关于良多的新闻,可见他其实也是为良多骄傲着的,只是作为父亲的尊严却无法让他说出口而已。
家庭聚会结束后,家人各自安好,良多和妻子踏上了去城市的电车,姐姐也和姐夫一家乘坐面包车离开,家里于是又剩下了年老的父亲和母亲。
一切似乎未曾改变,却好似有什么东西慢慢起了变化。
在《比海更深》中,矛盾关系同样集中于父子和解,不同的是父子的和解发生在父亲死后一段时间。
影片中,由阿部宽饰演的筱田良多中年失意,有写小说的梦想和才能却不愿妥协现实写跟风的作品,因此生活潦倒。
事业无望的他却又染上了赌博的恶习,将仅有的一点收入都投入到赌马之中。
最终,妻子也和他离婚。
影片描绘的是这个背景下,在一个暴风雨之夜,良多和他的前妻、儿子、母亲在一个狭小的公寓的生活了一晚的故事。
在父亲在生前,良多和父亲并不亲近,良多的父亲以为儿子不喜欢自己,良多也以为父亲看不上自己。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虽然彼此都没有表达,但父子双方都怀有对对方的感情。
良多是在与小卖部的大爷聊天后才知道父亲一直因为有一个当作家的儿子而骄傲着。
终于,父亲的这种爱传递给了良多,可这时的父亲已不在人世。
《海街日记》中三姐妹和父亲的关系也是这样的一种和解过程,不过和解是通过对新成员的接受完成的。
三姐妹从小被父亲抛弃,母亲早逝,三人相依为命。
如何看待父亲,这是一个早就横亘在她们面前的问题。
这个漫长的对父亲的“接受”的过程随着铃融入了这个姐妹集体而彻底完成。
在参加完父亲的葬礼之后,在接受了最小的妹妹铃之后,三姐妹最终实现了与父亲的“和解”。
父亲这个词不再是她们心中的一根刺,不再是一个被提起就让大家有很大情绪波动的人物,而更像是被包裹住的沙粒,虽然存在却不能再让她们疼痛。
三 山田洋次镜头下的家庭在是枝裕和式的家庭中,人物间的矛盾在电影描绘的时空之前就存在了。
是枝裕和描绘的只是矛盾关系达成和解的那最后几天发生的事情。
相比之下,《家族之苦》中不存在一个早已存在的需要达成谅解的矛盾关系,因而描绘的更像是一般的那种家庭。
在家族之苦中,矛盾都是立即凸显而又很快解决的,且矛盾的出现和解决都是在同一部电影时空中就完成的。
在第一部中,周造老爷子和妻子富子闹起了离婚矛盾,全家人也因此鸡飞狗跳。
这种矛盾在影片一开始就爆发开来,随着电影的结束,矛盾被抚平。
周造老爷子学会对老伴表达感谢,老伴之间的感情战胜了离婚冲动。
一家人的生活重归琐碎与平静,只等着另一场风波扬起波澜。
不出意外地,在第二部中,新的矛盾又起。
除了老奶奶富子去挪威看极光圆年轻时的梦想,全家人齐上阵劝老爷子上交驾照,放弃开车。
故事的后半部分则转向了老爷子的高中同学丸田吟平的迟暮人生和葬礼。
面对同样的人生,周造老爷子感受到的是家人唠叨,丸田看到是子孙满堂,儿女承欢膝下。
老爷子习以为常的柔软的床铺,唾手可得的白果与酒,对丸田来说也许却是遥不可及的幸福。
丸田的晚景凄凉让老爷子说出“我还真是幸福呐”。
故事的最后,关于老爷子会不会上交驾照,电影并没有明确回答。
也许导演是想告诉我们生活中的问题或许并不总会有一个答案吧。
家族之苦便是这么一个“无论旧波平未平,总有新波起”的系列故事。
很少会给电影评满分,这次犹豫之下,我还是给了5星好评。
究其原因,大概是这种温情电影竟然让我落泪了😭可见导演及演员功力之深厚。
这一部主线是劝爷爷驾照放弃驾照的故事,不过真正的内核是爷爷高中同学的去世😭
日本老龄化真的严重,大概是我们这一代人老掉时的写照吧。
一个孤寡老人,没有钱也没有亲人(女儿和弟弟都不赶来)在身旁,独自住在阴暗出租屋,他不是没有风光幸福过啊,但是世事弄人,最后他只能孤独死去。
所以是幸运吧,死在老友家,老友家恰好又是善良的一家人,最后有老友及老友家人告别,无论如何不算潦草。
其实想想即使亲人在旁风光大葬,又如何?
死人又不懂体面了,不过是活着的人的一种寄托。
这样子三五好友的告别也许就是我们普通大众最好的告别世界的方式。
最近很多触动,也突然有了想要组建家庭的想法,不过无论以何种方式生活,我都会尽力过得快乐自由。
这部剧之所以优秀,还在于其高超的幽默感,这样既不会陷入悲情,又真实自然,实在是高。
最后表白帅哥美女,此剧三观及五官代表
(文/杨时旸)只要他愿意,86岁的山田洋次或许能将《家族之苦》这个系列一直拍摄下去,直到他生命的尽头。
《家族之苦2》和第一部有着一样的调子,生活默默延续和自我生长,故事也同样如是。
两位老人在那次离婚风波之后平息下来,日子照常行进。
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够打动人,与其说是对于电影本体的驾驭,不如说是一个老导演对于生活本身的参悟。
他轻盈地从我们日常生活中随便切下一角,稍作打磨,就搬上了银幕,那些故事带着我们日常的温度,裹着真实的细屑,我们观看他们一家人的生活,我们也在凝视自己,每个人都带着的小毛病,小心思,小算计,但每个人又都善良,体贴,刀子嘴豆腐心,他们时常互相抱怨,但永远无法分离,那些抱怨其实也都是嗔怪,一种东方家庭中保持亲密的古怪方式。
不知道有多少中国影迷看着《家族之苦》系列会想起《我爱我家》,同样是一个家庭内部的无尽琐事,同样是几个家庭成员之间的摩擦和慰藉,同样都是嬉笑背后突如其来的感动,以及感动即将触到矫情边缘时,又被嬉闹及时救场的娴熟手段。
这些生活中的绵密针脚高于所有戏剧性的构建和反转。
《家族之苦2》的故事中没有什么矛盾冲突,无非就是年长的父亲还坚持着要开车,但精力不济,经常把车刮花,家人担心他的安全,想劝说这个固执的老头彻底交出钥匙。
儿女们顾及着老人的自尊,也忌惮于自己是否适合开口。
日子向前滚动,似乎无事发生,只是劝阻父亲的事一直悬而未决。
大家各自忙碌,工作,下班,喝点啤酒,吃块蛋糕,有人为老人操心,有人为子女烦扰,在这个炎热夏天,一切慢慢循环。
日常的运转里其实也潜藏着惊心动魄和命运斗转,老人偶遇了数十年未见的同学,一次尴尬的重逢,一场欢快的畅饮,还有,最终意想不到的死亡。
《家族之苦2》里有命运沧桑,但只不过都用对话粗线条带过,居酒屋里,几个人谈及那位老同学的经历,绸缎庄的富二代,年轻时风流倜傥,却中年落魄,娶了校花,又分道扬镳,家族里的人都断了联系,年过七旬还在工地谋生,这闲言碎语里粗粗的勾勒,就是一个人跌宕的一生,这些都没有被大张旗鼓地展开,而是默默缝补进了充满节制欲言又止的对话里,就着清酒含混略过,仔细琢磨也都是慨叹。
《家族之苦2》的故事中,家中的妈妈是缺席的,她去北欧看极光,圆年轻时的梦想,她抽身而去,在远方不可言说的光芒里回归年少之梦,老伴留在家里,面对着熟悉的环境和所有琐事,和儿女拌嘴,和老友重逢,和居酒屋的老板娘暧昧。
极光成为了一种精神意义上超脱的象征,这种在极寒之地才会出现的自然景观像神秘的感召,它和日本家中那些最俗常的碎屑形成了剧烈的对照,妈妈从挪威打来电话,说起那些犹如外星之光的景观,却瞬间让这一家人的不知所措更显现实荒诞。
而除此之外,还有那些更加切实的映照,死亡正式进入叙事,老一代人的谢幕已经开始,无论如何避免和躲闪,一切都终将发生。
儿女们对父亲驾驶权的褫夺成为了一种宣告,让他不得不开始面对终将到来的衰老。
而最小的儿子儿媳也开始计划着要一个宝宝。
家族的一切不过都隐喻在这衰老和新生之间。
人们都在处理各自琐琐碎碎的麻烦,寻找自己简简单单的快乐,家庭主妇从家务中脱身,认真穿上和服去与闺蜜看一场演出,老人们聚在居酒屋,唱起年轻时的歌,孙辈们无人管束时大口大口吃着披萨,生活有淡淡的烦忧,但也有快慰和清酒。
桥爪功饰演的平田到处发泄不满,但最后也深深慨叹自己家庭的幸福,神情忧郁的苍井优和表情自信的妻夫木聪演绎了家族中最清澈的一对,尚未被生活压垮,搅浑,笃定地面对生活。
这故事在嬉闹即将变得失控的当口,兜头降下一场孤独的死亡,在泪水即将夺眶而出的时刻,突然引发了恶趣味的玩笑,山田洋次操纵着所有人的情绪,告诉人们这就是苦乐兼半的人生,那一顿注定无法好好吃下的高级鳗鱼饭,那一堆在烈火中噼啪作响的银杏果,都是这生活中的苦涩与甜味。
不得不佩服编剧,如此琐碎的家庭喜剧,好像什么都没说,又好像什么都说到了。
为什么说丸田必须死在那晚借宿的老友家呢?
故事的转折点在平田爷爷偶遇他高中的老同学丸田。
遇到老同学之后,去寻找他,办了一个同学会,让丸田感受到久违的同窗好友之爱,痛痛快快喝了一场酒,吃到了年轻时最爱吃的杏仁,因为醉酒留宿好友家,第二天早上发现他死在高中好友的家里。
刚开始看到这里的时候会觉得,哎,好可惜,怎么丸田就突然的死了,真是太可怜了。
因为丸田这个人物生前真是过的太坎坷了,原本继承了家里的绸缎庄,没想到没过几年就破产了。
娶了班花做妻子,却在几年后离婚了,还带走了唯一的女儿,长时间分离,连女儿长大以后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
和自己的亲哥哥也感情疏离,甚至丸田死亡以后,警察通知他的哥哥,他哥哥也并没有什么表示。
这样一个老头,到了70多岁了,按理说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还要一个人孤单的住着一个小的可怜的单人间,大热的天在街上做交通协管员之类的苦差事。
所以啊,编剧安排了他和主角平田爷爷的偶遇,并在偶遇之后和老同学有一次欢乐的聚会,喝了好多好喝的酒,在老板娘的小酒馆中抒发了自己长期苦闷的心情,把这么多年很多别人不知道的事说了出来,还吃到了自己年轻最爱吃的白果,甚至之前说过,如果人生中最后的晚餐也是白果就好了这样的话,结果,一语成谶,白果果然成了人生中的最后一餐。
但是我为什么觉得在老友家中死去是对丸田最好的安排呢?
如果当晚他没有喝醉,没有在老友家借住,而是回到了自己又小又破的单人间,那么经过那一晚幸福的聚会以后,丸田老人的生活还是会被打回原形,独自过着孤独贫困的生活,直到死去的那一天,可能都不会有人知道,可能会像警察说的那样,只有福祉会的工作人员单独送葬。
所以编剧安排他死在老友家,死在借住的那个晚上,因为他的生活在那一天结束是最幸福的,所有的遗憾都圆满了,见到老友,抒发苦闷,死之前都是开心幸福的。
而且由于死在老友家,那天刚好平田爷爷的子女就上交车钥匙的问题召开家庭会议,所有的人都到场了,才有了后面全家人来给丸田送葬的场景。
而且,丸田的死,也让平田爷爷意识到,自己之前讨厌的这个家,是多么的温暖,虽然他之前一直觉得这个家乱七八糟,子女一心想让他交出车钥匙,不让他开车,不让做他自己想做的事。
但是他还有爱他的妻子,关心他的子女,还有孙子孙女承欢膝下,虽然他之前一直觉得孙子不过是子女用来监视他的。
编剧用丸田的死来告诉平田爷爷,告诉观众,生活中就是得有很多小小的不如意,小小的遗憾,才能叫做生活,或者说人生的各种不如意和遗憾才是你生活下去的各种动力,如果你的人生都圆满了,所有的事都如意了,该说的话都说了,想吃的东西都吃到了,额。。。。
那生活对你来说还有什么意义?
人到老年,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古怪毛病,有身体上的,也是性格上的。
比方说我的奶奶,80岁了,前些年还是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近一两年来就经常抱恙,身体就像长年累月作业后的机器,经常性的出现些小毛病,严重的时候总是躺在床上,有气无力,说话的声音如同蚊子叫声,尽管如此,她却仍旧坚持住在老家,不愿意搬到城里去。
这是她的老毛病了,持续了很多很多年,以前拗不过后人,也会偶尔去城里住一段时间,但总会自己跑回乡下。
她喜欢老物件老故事,听没人听花鼓戏,一件衣服穿几十年,早些年身体尚好时,每回喝了酒,总会念叨着过往年岁里那些陈谷子烂麻子的旧事,激动时,双目怒睁,动情处,两眼泪流。
她总不愿承认自己老了,凡事总还要争个明白弄个清楚,被子孙辈怼回去后,又急得像个小孩,有些时候,又落寞委屈的让人心疼。
当老人老得像个小孩,身边的故人一个接一个的离去,深知自己离终点其实也不远了,但承认自己老去的过程还是那样艰难,于是总显得有些不安分,执意去做一些从前得心应手如今越来越力不从心的事情,就像是在对抗时光一样。
电影《家族之苦2》中周造就是这样一个老头,固执蛮拗不安分,每天在家里板着面孔,假装着“耀武扬威”,耍着一家之主的“威风”,其实也知道自己年事已高,有些事情是该放弃了,可就是忍不住要由着性子的去坚持。
在电影里,对周造而言,这件表明自己还没有老的事情就是开车的权利,毕竟人老了,家里的老被他开得伤痕累累,经常性的发生一些碰撞,家里大大小小都非常担心。
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老父亲坚持开车一事,惊动了全家上下所有人,大家商量该如何劝服老头,但又不知道该以什么样的身份去管束曾经是一家之主的父亲,于是互相推诿,互相“角力”。
像第一部一样,《家族之苦2》就以一个小事件为由头,在电影的前半段引发了一连串啼笑皆非的家庭“笑话”。
在一片笑声之余,体会到的是满满的温情和对死亡对亲情的触碰。
故事的另一条线,是关于一个孤寡老人的离世,他是老爷子的中学同学,七十好几了,还穿着荧光服在烈日下干着疏导交通的工作,他曾是富人子弟,后来家里工厂经营不善而倒闭,家道中落,妻离子散,无人依靠,到老了只得一个人蜗居在一间出租房内,干着最苦最累的活。
老爷子一开始遇见他的时候,心里面一定是复杂的,一方面带着某种优越感,毕竟如今自己的家境好过昔日同学太多,一方面也有侧隐之心,重遇老同学也有某种重回青春的痛快,他立刻张罗了一次老同学的聚会,酒过三巡,往事上头,老同学说起自己这些年来的遭遇就像是讲述他人的故事一样,让人不忍泪下。
山田洋次的电影总是处理的那样点到即止,在最残忍最戳心的时刻仍旧有一股子老玩童的心态。
老爷子把醉醺醺的老同学带往自己家里留宿一夜,没想到第二日一早,他已经死了,身体已然僵硬,即使是如此严肃而残酷的故事里,电影依旧为这场戏埋藏了许许多多的笑点。
当老爷子得知同学离世的准确消息,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啊,又走了一个。
到了一定的年岁之后,生与死会看得很淡很淡吧。
电影最大的泪点是老同学的告别仪式上,一家人都出席了这场告别仪式。
老爷子此前说:觉得自己应该去送一送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重逢,又最后死在自己的家里,也算是一种缘分。
他没有亲人相送,这些仪式性的事情还是需要人去完成吧。
儿女们都出席了让老爷子很感动,在告别仪式上,老爷子带来了同学生平最爱吃的银杏果,铺满了一棺木,他给同学唱过去年岁里他们唱的歌。
这一段戏看得人忍不住泪流满面。
而下一个镜头竟然是火葬时,熊熊烈火下,银杏果在安详的同学脸庞边噼里啪啦四处炸裂的画面,老爷子怯怯私欲,想到这个画面竟然又狡黠的笑出声来,此刻的观众们大概就像我一下,笑出眼泪。
当老人老得像个小孩,死亡在他眼里也并非那么庄严那么肃穆的事情,也是可以用来开玩笑的。
电影处理的总是那么准确而微妙,多一点就有些戏谑,少一分又过于沉重,就是那种恰如其分的拿捏,一切都那样的乐观和开明,即使是面对死亡这件事情。
看电影《家族之苦2》是一次笑泪有加的愉悦过程,没有任何的大道理也没有那些深刻的人生感悟,就是在那些信手拈来啼笑皆非的生活碰撞里,触碰到了最温情的时刻。
尽管总是拌嘴赌气,回转过身时,老爷子也偷偷的对子辈们说过这样的话:“你们都是好人啊,我真的是幸福”,当老人老的像个小孩,实在是太可爱了。
头图:《家族之苦2》海报你还可以:从此故乡是路人并没有什么可以从头来过的人生
1.狗 涂涂 不见了 很可能死了 时间在悄悄地过去 想到结尾时老爷子说的一句 很快就轮到我了吧2.弟弟也打棒球了 哥哥当年是替补 弟弟陪他去比赛 现在弟弟是四棒强打 穿着哥哥同款棒球服 哥哥陪他去比赛 同样是骑着自行车 孩子就是这样悄悄地 突然长大的3.两个儿媳妇的头发都留长了4.妻夫木聪从没有稳定收入 让母亲担心的小儿子 变成了钢琴店店员(也可能是店长) 考虑和岳母同住 也和妻子要宝宝了5.奶奶的写作老师没有出场 那个儒雅老爷爷很可能就是第一部里那个邀请奶奶一起住的没点明的朋友 这部里留白了 很好6.去世的老爷爷是不是上一部的侦探(存疑) 但同样是娶了校花 同样是离婚了7.以及 这集终于吃上了鳗鱼饭 舒心
雖然身為Rossi粉,但是Lorenzo還是惹我喜愛的,相對於浮誇的Glamourous Stars話不多的人總有那Hammer的堅毅,就像Kimi的冷。祝小飛俠在山葉好運吧!P.S:Evan做旁白還真是加分!
这其实也算粉丝片吧?
回顾Rossi的100胜太美好了!!从faster拍到fastest,Rossi的对手们换了一拨又一拨,呵呵~~也让我想起来这赛季又拖了四站还没看了。。补。。。
罗西好帅!对赛车的态度,对人生的态度,负伤之后的表现,感动的不要不要~
you can't be the fastest forever. and there's only one question: who's the fastest now? Rossi去到杜卡迪之后到现在都还没拿过一个第一 好想他拿第八个grand prix champion…今年要开始看回MOTO GP!!! Lorenzo我真是喜欢不起来耶…rossi他爹说的:sex and bike are the best! hahaha
VR46 and MotoGP.
每次看motoGP的片子,都像在看Valentino Rossi的纪录片。偶尔看到别人夺冠时,才反应过来这是motogp罗西小的时候也太萌了,圆圆的脸,真的好圆家乡的服装店模特身上都插着罗西的头像,披萨老板也会把包装袋上电话号码里的46做高亮还有Marco Simoncelli的采访,每次看到这么鲜活激情四射充满天赋的选手的结局,五味杂陈原来日本的摩托车厂这么nb,一大原因是二战后禁止日本造飞机,航空发动机工程师只能转去了摩托车行业……早知道这样我可能当年也学航空发动机去了……哪天不想搞了,也跑摩托车厂去……不得不说人的一生很多节点,稍微给点儿外力,就会偏到不同的航向。就像当年看完wonders of the solar system,后悔没报天文一样。但人生就这样,不同的分支有不同的奇幻世界,还是希望多多探索,不断刷新自己的认知。希望早一天能当上护林员
钟爱速度与激情
罗西
4岁就开始练起,我是没机会了 :)
作为motogp拍的很好,作为motoGP的纪录片我觉得有点重复,纪录片里讲的只要经常看比赛的都能知道,各种爱恨情仇心机报复比这还明白。我觉得拍一些普通观众不知道的事情更好一点。
一直以来猴王都是最棒的 现在依然期待创造更好的成绩
我以为12年罗西的故事会继续的,但是电影结束了。
nt7
看完此片,我更加疑惑了,在一向如此危险的运动中,Stoner是如何在一次次车祸中保护他那一口洁白整齐的牙齿的?
所有人总是关心,谁是现在最快的?好想我的摩托车啊……
我觉得摩托车跟汽车的参与感,速度感,操控感是完全不一样的。猴王罗西是motogp里的传奇。
这个节奏还是非常引人入胜的,基本就是说罗西了……不过也是啊不说他说什么…我挺喜欢石头人的。。他现在不跟你们玩转行开V8去了。。虽然影片完全没有要人伤感,即使中段说事故也不黏糊,但是看到在片子里还活蹦乱跳的西蒙切利……唉。。
罗西占的篇幅太大了看得我直冒火,节奏也不如直击弯心好,而且这两部对佩德罗萨都不是很友好
感觉这部比Faster好看一些!虽然这几部配乐用的都是一个人/乐队,但这部配乐存在感挺强的。喜欢远镜头追着赛车手转弯,周围的一切都模糊起来;还有几段montage也很喜欢。另外Ewan的配音水平也有进步。时隔多年回看这些人的事业发展就很感慨,有的人当年感觉前途无量,可后来表现好像也没有很亮眼;有的人感叹别人转去superbike可惜了,可过几年自己也转去了superbike。采访这些赛车手时大家都是从几岁就开始骑摩托,但好多人的高光时刻真的很短暂,不过转念想想,能站到过领奖台上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