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危机时,我们都必须一次又一次地决定,我们究竟要爱谁。
——弗兰克·奥哈拉 一、爱谁开篇的这句话,是英美剧《聊天记录》原著中的献言,这也是我之所以衷情作家萨莉·鲁尼小说的缘由。
「爱谁」,是她于文学中探讨的主题,亦是目前我人生的困惑之处。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了两年前根据萨莉·鲁尼小说改编的《正常人》,我大为惊叹,因其恰恰就是我最想要触及与创造的故事。
就好似你将自己心中的所有秘密都装在了匣子中,埋在了森林深不可测的泥坑之中,却有人找到了那块地方,并将它公之于众。
我既有着秘密被人所知的羞愧,也有着得到他人倾心目光的宽慰。
我火速地上网查询作品,购买了她前两部小说《聊天记录》和《正常人》。
《正常人》当时还只有英文原版,我还是义无反顾地放进了购物车,书到了之后,我翻阅了几页,才因自己蹩脚的英文阅读能力,放弃了。
于是,《聊天记录》成为了我观看萨莉·鲁尼的小说的第一部。
《聊天记录》很淡,并没有如《正常人》一般,给我带来的浓郁缠绵的情感冲击,但我依旧为弗朗西丝游离于友谊与爱情之间的情愫所着迷。
剧集中的弗兰西丝,是一位乍眼看上去无法谈及美丽的女孩,面容老相,轮廓生赘,发质糟糕,服装搭配还不错,但是材料普通,举止投足稍显僵硬,可在涉及到自身的专业及个人状况时,却常有出乎意料的金句。
就是这么一位普通的女孩,在进入恋爱状态时,甚至拍到她床戏那部分,却有着无法纾解的魅力。
她展现着着一种作为未经定义的独立人格,我理解为,这是一种脑性本体的性感,在包裹住的混沌中就要冲破的坚韧。
直到我又再次看到萨莉·鲁尼为数不多的照片后,才反映过来,弗兰西丝与她有着妙不可言的相似。
萨莉·鲁尼个人照
女主角艾莉森·奥利弗她写的不过是她自己,就是这么一个在大众眼里平平无奇的女孩,眼眸之间却藏着无法言喻的故事,引入走入。
在剧集里,弗兰斯丝要决定爱的是「博比」or「尼克」。
弗兰西斯是双性恋,博比是她中学时的恋爱对象,剧集里的一开始并没有交代及重现她们过往的情史,书里的第一小节是这么说的——「我们十七岁时要去学校大会堂参加一场筹款舞会。
一颗破损的迪厅闪光球把光打在天花板和带铁栏的窗户上。
博比穿着一条很透的夏裙,看上去像没梳头。
她光彩照人,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得努力不去注意她。
我告诉她我喜欢她的裙子。
她把伏特加装在可乐瓶里喝,分了点给我,然后问我是不是学校其他地方都上锁了。
我们去看通往后台楼梯的门,发现它是开着的。
那里一盏灯都没开,一个人都没有。
透过木地板条,我们能听见嗡嗡的音乐,就像别人的手机铃声在响。
博比又分了我一点伏特加,问我喜不喜欢女孩。
在她身边很容易让人装作若无其事。
我只是回答:当然了。
」而她们的结束也非常简单地交代——「毕业典礼上我们表演了一段诗歌唱诵。
有的家长哭了,但我们的同学只是看向集会室窗或彼此小声交谈。
几个月后,在我们交往一年多时,博比和我分手了。
」弗兰西斯中学时候认识的博比,是一个离经叛道的女孩,她穿鼻环,抽烟,说脏话,而弗兰西斯没有亲密的朋友,一个人读书,给其他女孩抄作业,写清单列出自己要改进的地方。
她和博比在一起后,再也没有人会来欺负她了。
博比博比,是她的保护神,是缪斯,是她的对立面,是灵魂互补的关系,博比爱她比她多。
尼克,是在诗歌活动中认识的女作家梅丽莎的丈夫,他是一位藉藉无名的演员,主要演戏剧,但也演些电视剧和电影。
经弗兰西斯的搜索,她看到他一系列没有穿衣服的照片,于是在她的眼里,他便是一尊花瓶,美丽而廉价。
直到在梅丽莎家中,一次饭后的单独对话中,弗兰西丝确定了对他的好感,因他与自己一样,完全不擅长于社交,每次说完一些令人尴尬的话,就会立刻反思自己的过错,又开一次话题,又是一片沉默。
尼克尼克,是她的理想型,是迷恋,是她的相同面,是灵魂同体的关系,她爱尼克比他爱她多。
长久的陪伴与短暂的迷恋,该如何选择?
二、决定如开篇中弗兰西斯那突如其来的痛经一般,她也正经历着选择的阵痛。
在梅丽莎的生日聚会里,换上一身绿色长裙的弗兰西斯,疯狂地寻找尼克的身影,在一间安静的房间里,她遇上了喝高了的尼克。
还是「我关上了门,我知道了」如此尴尬的对话,在尼克用冰冻的酒瓶贴上她泛红的脸颊之后,她拉下了肩带,无法抑制地吻向了尼克,松开嘴唇的片刻喘息后,她说了对不起,便落荒而逃。
之后,他们在短信上互相道歉,像是被训后的小学生。
在梅丽莎不在的时候,他们在家里私会,倚在厨房门前寒暄。
在弗朗西斯表明「我不想破坏你的婚姻」的立场,尼克给出了「我的婚姻出现了好几次状况,只是破坏者不是我」的回答后,弗兰西斯卸下了防备,主动提议上楼。
这是弗兰西斯第一次与男人发生性爱,事后,她频频抹去眼角的泪水,解释说这不是委屈难受,而是一种压抑本性后的生理反应。
接下来的是又一场性爱,又一次对谈,在梅丽莎的又一次邀约,弗兰西斯与博比与梅丽莎及尼克等人,一同去了克罗地亚度过炎热的夏天。
在度假中,弗兰西斯不可避免要与尼克碰面,他们也有更多时间了解彼此,探讨关系,以及身体交流,直到被博比撞破了。
在这么一长时间段的暗流涌动的暧昧中,弗兰西斯完全地沦陷了,也违背了自己一开始的诺言。
她一次又一次地向尼克确认他们之间的关系,要求尼克告知他妻子关于他们的事情,在看到他们的恩爱后,会报复性地在社交软件上找一个品味极差的男生与他发生关系,又跑到了尼克房间告诉他这件事情。
她生气,卑微,粗暴,使用着低幼的技巧,却又无法停止依恋。
他们的对话里永远充斥着礼貌性的语言,“抱歉”、“对不起”、“是我的错”,明明他们的身体已经近到失去距离,可是交谈之间却如同招待远道而来的宾客一般,礼尚往来,彬彬有礼。
弗兰西斯想要的是一段摆在明面上的恋爱关系,可是尼克却不能够给她。
尼克太脆弱了,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他只是像个小孩子一样,沉溺在过家家的欢愉之中,不想收拾玩具,不想打扫房间。
他之所以做演员,是因为演员可以知道下一步做什么,他之所以与梅丽莎结婚,是因为她能够掌控自己的人生。
让我们再说明白点,这不是过两个M倾向的男女在婚姻、爱情与道德的绳索上疯狂试探。
不同的是,弗兰西斯想要站起来了,而尼克只想要紧紧抓住那根绳索,弗兰西斯可以不惜粉身碎骨,可尼克不敢,他只是想活在自建的安全感之中。
于是,当弗兰西斯坚定地决定,要与尼克一起的时候,都会被尼克伪装的盔甲一次次地弹回来,而那时唯一能保护弗兰西斯的,就只有博比。
博比会一直呆在身边的念头,让弗兰西斯可以肆无忌惮地进攻,甚至为此不惜伤害了博比感情,可当她遍体鳞伤时,才发现身边的博比,也被她刺痛地千疮百孔。
当这两人都同时离开了她的生活,弗兰西斯才投入了真正的创作,重新审视自己的决定,只不过这一次自我良好的改变,又给她带来了双重的危机。
三、危机弗兰西斯将自己与博比分手的事情写成了短篇小说,交给了文学经纪人发表,与此同时,她又开始犯病,晕倒在街,间接地让博比将她认为最需要的人尼克,重新带回来了她的世界。
弗兰西斯再次陷入了对尼克的迷恋,尤其是当她得知尼克把他们之间的事情告诉了妻子梅丽莎,她开始无可救药地再次爱上了这位看似如此脆弱却为了她强硬了一次的男人。
可当所有事情都浮出水面之后,弗兰西斯要去面对梅丽莎的质问,面对尼克回归妻子身边的逃避,面对自己会无法生育的事情,面对博比知道她未经允许就以她为原型撰写了一篇作品并赚了一笔不菲的报酬后对她的放肆辱骂,她彻底崩溃了。
弗兰西斯是如此地不会表达自己的情感,不选择主动沟通,孤僻自恋,自怜自艾,面对这些危机,她只会哭泣,反思自省。
为什么弗兰西斯会一次又一次将自己陷入了如此的危机,社恐、双性恋、自残、不懂得进入亲密关系,或许一切,都与她的原生家庭有关。
她有一个糟糕的父亲,他陷入了情绪病,自暴自弃,疯狂酗酒,对身为女儿的她有一种奇怪的掌控。
他与她母亲分居,把家里弄得乌烟瘴气,以至于弗兰西斯在帮他水槽碟盘,看着肥皂泡无声地滑下菜刀刃时,突然有想自残的冲动,甚至有着对身为女儿的她有一种奇怪的掌控。
她不懂得与父亲相处,不确定自己是否爱着父亲,这也觉得无条件地去爱一个人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
当一位女孩拥有不幸的原生家庭,特别是家庭中有一位差劲的父亲角色时,她在进入一段与异性的亲密关系,天然就要艰难许多。
她会非常疯狂地想在与这段亲密关系中,获得本该由父亲提供的安全感与确定性,一旦这个情绪价值无法被满足,她就会陷入到自我驱逐的状态,放任自我,陷入麻木,以至于要用自残的方式来获得痛感,以提醒自己还活着。
而以上的一切,也注定了弗兰西斯会拥有一段不健康的情感,她如此地徘徊在博比和尼克之间,只不是渴望被她拯救,渴望被他理解而已。
最后一集,她发了一封邮件与博比和解,告诉她「我们的感情不是游戏,我不应该像对待游戏一样对待它」。
她到餐厅见父亲,听到了他亲口说「你是个好孩子」。
她与母亲在海边散步,在酒吧和母亲对坐,终于肯说出来「我爱他,我爱你们两个」。
而母亲的最后一番话——“你知道么,没人知道事情会朝哪个方向发展,这个不受我控制,你只能做出选择,然后希望一切都好,只能默默希望。
”弗兰西斯那一刹那的定睛,眨眼,扭头,若有所思,一切彷佛都已释怀。
而最后一幕,是弗兰西斯与尼克的一通电话。
当尼克说出在梅丽莎生日聚会的第一次亲吻后,他一直坐在房间里,等了她好几个小时,一动不动,想着她就在附近,或许有可能回来回来,在那一刻,他有一种想时时刻刻陪在她身边的冲动时,弗兰西斯被彻底击中了。
四、聊天记录这是一个不需要再拍续集的故事,可以预见的是,他们会再次陷入彼此,如此重复,直至所有的关系都会泾渭分明地理清。
《聊天记录》的豆瓣评分并不高,从一开始的7.5分,一路降至现在6.8分,观众对人物选角的失望,对剧中情感关系的迷惑以及叙事节奏的贫瘠无力,都在削弱着这部作品的面向大众的观感。
我也依旧不如《正常人》一般狠狠地打上了五星,只是打上了四星,在剧作呈现和表达上确实是有瑕疵的,但也无法掩盖它击中我内心的事实。
我在弗兰西斯和尼克身上都找到了不少自己的影子,那是一种裸露而又难堪的直观感受。
我像弗兰西斯一般,会保留所有的聊天记录。
学她搜索「感受」一般,在与曾喜欢又最终分开的女孩的聊天记录中,搜索过「喜欢」。
2019.1.15,“特别喜欢萍走进一群中年男人看DVD的房间里去睡觉,还有你小时候可太帅了。
”2019.1.30,“你喜欢的观众(我)等着你写完影评~~”2019.2.4,“上半年希望你努力完成每天更喜欢一点点的kpi”2019.2.18,“我不喜欢你昨天那样。
”最后一条与我有关的「喜欢」的聊天记录是2019.3.21。
感情如同四季,会开始,会结束,会循环,在另一个半球,一切还都会颠倒。
「亲密关系」,永远都是感情中的永恒话题。
保留「聊天记录」,也无法挽救一段感情。
重要的是,我们究竟爱谁,并且如何能够一起携手走下去。
聊天记录:危机时分,我们究竟爱谁?
作者:特洛伊爱看电视的业余影迷(微博@dasisttroy)罗兰·巴特在《恋人絮语》中写道:“通过爱情经历我所得到的启悟仅是:我是无法了解对方的;他的模糊并不在于存在着一个被屏障所遮掩的隐秘,而是证实表象与内在真实之间的游戏已不复存在。
这样,因爱一个陌生人所产生的一阵狂喜便摄住了我——那个人将永远存在——一个莫名的冲动——我知道我所不知道的事了”。
在爱情里,你和我之间仿佛永远存在着一个没有答案的谜题:我想了解你,但我又害怕了解你,我想知道你的喜好,但我又担心我无法满足你的喜爱。
你的一言一行在我眼里都是一个难以解开的符号,他们几乎超出了我的所有想象力,我没办法解答,也没力气解答,但我可以确切的是,你总是让我发现新的自己,仿佛我成了我自己的试验品,每天反复无尽地做着同一个实验。
到了当下,你的符号、意象、言语、一切都嵌进了那些聊天记录里,他们永远活在我眼前那个可触不可及的手机频幕中,一行又一行复述着我们碎屑般的爱情。
《聊天记录》剧照《聊天记录》是萨利·鲁尼出版于2017年的小说,也是她的首部长篇小说。
小说描绘了一个古典又现代的“四人游”爱情故事,女主角弗朗西斯和前女友博比相识,相爱于高中,分手后仍是彼此的挚友,在一次偶然的诗歌表演上,她们结识了作家梅利莎和她的演员丈夫尼克,而这四个人的故事在那一场表演后便突然发酵。
弗朗西斯爱上了尼克,并与他开始了一段了婚外情,而另一方,博比也与梅丽莎萌发暧昧情愫,她们俩在派对上眉来眼去,在马提尼的挥发下你侬我侬。
他们四个人仿佛互相催生了一个复杂而又相对透明的爱恋宇宙,我爱你,你爱他,他爱她,这看似陈腐尴尬类似琼瑶的糖水爱情,实际上,却是鲁尼对于各种情境下——在成长中,在婚姻前,在病魔里,在资本下——的人际亲密关系的纯粹解剖,她将爱情和亲密关系,和巴特一样,拆解为接二连三的小碎片,放置在硕大无边的生活和生命里,大胆对比着我们想象中的爱情和现实中的爱恋,挑明了在灾难和现实前,爱情是否只是我们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也正如《聊天记录》题记的摘选自弗兰克·奥哈拉的那句话:“在危机时,我们都必须一次又一次地决定,我们究竟爱谁”。
鲁尼将爱情这个庞大的命题化解并穿插在那模糊,漫无边界的人际关系和电子时代的聊天记录里,把它化为一颗颗可以被感觉和信息解读的分子,充盈着恋爱的角角落落。
小说中的四位角色分别讲述着他们各自的爱情故事,虽然弗朗西斯为主要叙述者,但四个人的爱恋和发展各有千秋,他们相互的亲密张力和恋爱关系彼此持平,但在今年改编的剧集里,四个人的脚本似乎被压缩为两个人。
《聊天记录》剧照今年根据原著改编的剧集《聊天记录》与两年前掀起“萨利·鲁尼”热的《正常人》而言,是失败的。
两年前,我们跟着康奈尔和玛丽安进入他们的二人世界,在长达五年的爱情迂回里,我们再次感受了什么是你,什么是我,什么是我们。
因为在《正常人》里,故事始终围绕着康奈尔和玛丽安延展,他们彼此成为了对方的百分之五十,为对方留白的同时也让自己成长,剧集和小说的主题自然也紧贴两个人的故事——爱情,亲密和阶层之间的相互对白。
《正常人》海报但在《聊天记录》里,情形则大不相同,因为构成这些聊天记录的是四个人,他们彼此分担着所有记录和对话的一部分,在每一段争辩,争吵,告白和每一通电话里他们四个人的相互往来是承载一切生发的桥梁,缺少任何一个人的存在或回音,这段四方形故事便始终拥有残缺。
康奈尔和玛丽安之间存在无数条直线,而弗朗西斯,博比,尼克和梅丽莎之间拥有着成千上万种三角形和四方形的组合,当他们的故事被移花接木至剧集里时,所有三角形和四方形则变成了来回弹跳于弗朗西斯和尼克之间的单一直线。
弗朗西斯和尼克之间的直线叙事让故事变成了单一的“文艺女大学生爱上二线帅气已婚男演员”的鸡毛婚外恋,而在小说中,拥有古典气息,交缠着相对复杂,让人心旌的跨越阶层和社会地位的四人交锋销声匿迹,留下的只有不明不了的成长故事和“我爱你,但你不够爱我”的陈词滥调。
当然,对于弗朗西斯而言,与尼克的相识和相爱是她成长轨迹中的一段特殊经历,这段感情不仅仅只是一段婚外恋,它更像一面镜子,照应着弗朗西斯最想躲避,也最真实的缺点,迫使她审视自己对性、爱情、亲密关系和人际关系的认知,再把过往的污渍擦掉,重新做另一个自己。
同样,博比和梅丽莎这两位被排斥的局外人也应当在这婚外恋飓风中扮演一定角色,但在剧集里,她们被刻画为站在上帝角度批判一切的“那个受伤的女人”。
《聊天记录》剧照“或许你会读心术”玛丽安说,“我以前真的以为我可以读懂你在想什么”康奈尔答道,“你说,在床上吗?
”玛丽安问到,“不仅仅是在床上,其他时候也可以,或许这挺正常的吧”“这不正常,康奈尔”。
在《正常人》里,康奈尔与玛丽安的每句话都带着尖锐的刺,他们相互指责,挑衅,谩骂,言语交锋之时又带着无比的怜悯和悔恨,不过情绪被发泄,刺自然脱落,这些对话又犹如一把把镰刀,砍掉他们爱情中的荆棘,迎来的是通透的彼岸,玛丽安和康奈尔在一段又一段长对话里,逐渐了解彼此,读懂对方的内心,从一个“我感觉我了解你”的模凌两可深入至“原来他/她是这么想的”的恍然大悟。
正如侯麦电影里自省温柔的巴黎男女,洪常秀脚本里纠葛于暧昧和爱情的男男女女,以及林克莱特三部曲里的杰西和塞林,穿越白天黑夜的对话才是他们爱恋最精致的载体,每一个“我”说出口的字都走进了一部分的“你”,我们絮絮叨叨,颠来倒去,尽力完成一道难以解开的方程式,但在时间和话语的双向附丽下,我们最终找到了最优方程解。
《正常人》剧照虽然《聊天记录》里四位角色时时刻刻都处于对话模式,但他们的对话尴尬,浅薄,停留在上游,终止在疼痛点,你不言我也不答。
匮乏深度和人物解剖的对话并没有推进弗朗西斯或者博比或者其他任何角色,十二集过去,六小时流失,他们硬生生地成为了另外一个人,但他们的内核仍然说着从前的话,思忖着同样的恋爱疑惑。
这当然不是鲁尼想通过小说所体现的情节。
刚过而立之年的鲁尼,和一百年前的王尔德,都来自都柏林,都于年轻之时闻名文学界,也都是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作家。
鲁尼是一名马克思主义拥护者,她热衷讨论当下西方社会资本主义的无力和分离,多重阶层之间的脱落让她清醒意识到,或许在社会主义者构想的那个理想社会,人类才有可能拥有终极幸福。
虽然不少西方书评人抨击鲁尼为“站在浅显马克思主义之上观望先进欧洲社会的千禧年轻人”,她在小说里,用大篇章的,人类学般的自省意识思忖着当今人类社会中的每一件商品,每一个行为,和每个人的一呼一吸。
在书中,一次,弗朗斯西在超市里挑选着罐头,但突然她意识到这一个罐头的生产等于无数人的劳动和时间,她便放下了罐头,索然离开,觉得自己的金钱付不起那些劳动。
这种极端的思考正凸显了鲁尼自己的思想,在她眼里,或者说在她的脑海里,这个世界的运作方式不应该呈剥削与被剥削的状态,而正是因为她处于优越的欧洲环境,才迫使她把眼光放在更遥远的东半球或南半球,感受当下人类的所有运作模式。
《聊天记录》剧照出生于90年代初期的鲁尼,经历了爱尔兰前期的经济辉煌也遭遇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余震,国家与个人一体,社会语境拥有随时颠覆命运的无情能力,当她身处于灰暗的未来环境里时,不可知论的黑暗便包裹了她笔下的每一个角色。
她的角色不仅对世界愤懑不平,也挣扎在彻底成年的边缘,比如弗朗西斯、博比、康奈尔和玛丽安,他们在安全干净的校园环境里了解到社会的细枝末节,在逐渐丧失对未来的把控力的同时,看不清性、爱情和亲密的底层逻辑,阿弗雷德曾说“职业、性和社交关系是对人类的终极考验”,这三个裹挟社会和个人的难题,仿佛三场雪崩,一次又一次,不限时间,不限地点,以最大形式碾压着他们。
所以在每一个抉择前,鲁尼笔下的人物都失去了兴趣,通常以一句平淡的“好吧”随意带过,因为他们知道,又似乎不知道,在这个万事如空花游戏的世界里,他们的选择或努力究竟意味着什么。
《聊天记录》剧照等等,这不回应了当下所谓的“躺平的一代”吗?
在正在进行时的疫情时代里,我们的选择在动荡不安的白色社会里也显得苍白无力,我们的声音犹如白色噪音,只能给社会带来消极的不可持续。
鲁尼说作为千禧一代最难的是,我们知道的太多,但我能改变的却太少。
我们知道经济的衰退,知道爱情逐渐廉价,知道短视频逐渐吞噬大脑,也知道核酸的赏味期限意味着自由的维度,但我们却仍然苟活于惨淡的万物世界之中,玩弄彼此感受的同时,麻痹着自己的神经,调戏着周遭环境从中作乐,安抚着逐渐失去脉搏的心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着“躺平的一代”。
不过无论是在《聊天记录》里还是《正常人》中,弗朗西斯最后明白了自己心之所向,玛丽安选择放手让康奈尔去纽约筑梦,他们在接二连三的悲剧前选择以勇敢面对过去缠绕未解的爱情,这一最终落点也许看似陈词滥调,但王尔德曾经也说“爱是靠想象力滋养的,通过想象力,我们能完整地看见生活本身”,或许我们被万千负面情绪缠身,也或许乌云袭来,暴雨如注,但“在危机时,我们都必须一次又一次地决定,我们究竟爱谁”。
《正常人》剧照编辑:芝芝味桃桃Everything comes full circle.-FIN-
原著党,昨天看了三集,实在看不下去了,仿佛一个长相很有特色的人被化妆化的平平无奇。
借此脑洞大开一下,大家可以一起探讨,也许应该增删改哪些镜头、台词、演员的表演方式,会更贴合原著,或者更贴合原著想要表达的意思。
1. 原著中有很多Frances和Nick发邮件的场景。
两个人的精神交互很多都表现在往来文字的纠缠中。
原著中是Frances是这样表述的:“写信给尼克很轻松,但也有竞技感,令人兴奋,像一场乒乓球比赛。
我们对彼此总是轻率无礼。
”两个人在邮件中会互相引用对方说过的话。
当对方发来了一个自己的经历,对方会用这个经历开文学、哲学、历史、阶级有关的玩笑,好像我们现在网上玩文学梗和历史梗一样。
这样的场景在剧中几乎被删掉了,只有两个人用手机发短讯。
或许我们可以脑洞大开一下,用九号秘事中的那种拍摄手法,镜头直接怼着电脑屏幕,演员写写删删、推敲措辞,观众甚至都能看到一个字母一个字母的敲进去、退格键删掉、再敲进去的紧张和兴奋。
发送后,两个人的场景切换,再表现另外一个人收到信息、想措辞、推敲修改、发送的镜头。
赛博年代的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很大一部分都是线上文字推拉。
赛博年代的我们,对此都深有体会而且乐此不疲,拍出来的话,可能比OXOX的镜头更加intense。
【未完待续】2. 原著中Frances和Nick独处的环节3. 原著中Bobbi和Melissa独处的环节4. 原著中四人交互的环节
Bobbi和Nick的选角是我没想到的。
读原著的时候,脑海里的Bobbi是一个开朗直率的爱尔兰人,所以一开始看到绑着一头脏辫、操着德克萨斯口音的形象的时候非常不适应;而Nick则应该是一位从随手拍的照片中都流露着英俊二字的中年男子,而Joe的颜值似乎得通过近距离观察和多次接触才能体现出来,显然不至于到看一眼就被认为是trophy husband的地步。
但是两位演员最后还是演的挺好的,Nick确实给人一种沉默寡言但内心细腻情感丰富的感觉,即使Joe的爱尔兰口音没什么说服力;Bobbi的外表虽然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但是性格还是挺贴合原著的。
反观Frances,本该是个性格内向但很有想法的女孩子,在剧里的样子更像是个极度社恐且无内涵的人。
其实剧集整体评分不太行的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原著本身就不太行吧。
书里的Frances本身就是一个自私而又不自知的人,剧集很好的还原了这一点,让观众很难引起共鸣。
四个人之间的关系进展也很奇怪,Bobbi吐槽Melissa和Nick不搭,一个才华洋溢热情开朗另一个总是郁郁寡欢,但是Bobbi和Frances不也是如此?
在书中没有理解对Nick来说Frances的吸引力在哪里,在剧中也没有理解。
我对剧中Frances的大多数决定都无法认同。
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欺骗自己最好的朋友,为什么一边口口声声地说不想当homewrecker一边得知Nick和Melissa亲吻上床后大受委屈(他们是夫妻哎!
),为什么自己得了严重的病要瞒着自己的妈妈,为什么会把以和Bobbi的关系为原型的小说写出来甚至发表后都不告诉Bobbi,为什么好不容易和Bobbi和好后还要让Nick来找自己。
但是这些对于女主的厌恶大多在读原著的时候就有了,也不能完全怪剧集,往好了说是对原著的还原度很高,往差了说就是没什么新意。
也不知道为什么剧名翻成了聊天记录,即便剧里面的聊天记录并没有很多。
不过原名Conversation with Friends我也不太认同,conversation在剧里并不是什么特殊或重要的存在,这四个人的关系用friends一个词概括也显然不合适。
之前看到有人评价原著时说,Frances和Bobbi是作者自己眼中的Sally和别人眼中Sally,如果说书里的两人还有一些相通之处,就好像一个人的两面,那剧里的两人则是截然不同了。
聊天记录 (2022)6.92022 / 英国 美国 爱尔兰 / 剧情 爱情 / 伦尼·阿伯拉罕森 利安娜·韦勒姆 / 艾莉森·奥利弗 萨莎·莱恩
Conversation with Friends不仅仅是关于私人情感的叙事,它还充斥了关于爱与友谊、权力的反思与讨论。
无论这些命题是囿于个体的世界,还是着眼于更为宏大的格局,我们都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在当下,无论是哪一种文学形式,这种类型的反思与讨论都是稀缺而珍贵的。
1. 爱是什么这个世界关于爱情的话语与符号几乎无处不在。
经过二十世纪自由恋爱革命的洗礼,“浪漫爱”的观念已经席卷到每一个角落,爱情被定义为承诺和激情的组合,且二者缺一不可。
爱情在私人领域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想象和集体潜意识。
小说、电影、电视剧、歌曲等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充斥着爱情的话语和叙事,我们关于爱情的想象不仅被这些文化形式塑造着,也被我们关于爱情的实践定义着。
同时,在个体主义的时代,作为允许分享我们私密空间的唯一例外,亲密关系似乎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同质化。
若我们再向外看,当下我们对“爱情”的过度关注与讨论也是公共空间被不断挤压的产物。
比如,都市生活中绝大部分关于“幸福”场景的描述是躺在私人领域里的,它可能是家庭生活的日常,可能是情侣之间的缱绻,也可能是母亲对新生儿的爱抚。
政治、阶级和差异被消费主义淹没,与其说幸福在私人领域的隐匿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不如说这是一种被动的驱逐。
于是每个人关于“爱情”的想象变得几乎没有什么差别,我们也很难学会更广义的去“爱”人。
但是,我们是否仍可能去探索、创造与实践新的关系形式以重新定义“爱情”?
爱与友谊、爱与婚姻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何种形态的爱情是可堪期待的、更好的?
这部剧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却用其搭建与描绘的人物关系与情感线索促使我们不断地思考并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弗朗西斯和尼克之间的爱关乎激情却无涉承诺,它徘徊在道德的幽微地带,是隐蔽的、热烈的、不可说的。
它关乎情欲,却很少涉及占有,因为彼此都心照不宣,“占有”这个词在这样一段关系里是越界的,它可能将这种爱拖入死亡。
但无法否认,这样的爱也是某种新的关系形式的探索,具有危险的美感。
在原著中,弗朗西斯这样形容她和尼克的关系:我喜欢他像这样和我亲密无间,我们的恋情就像一个我们一同书写和编辑的Word文档,或者一个很长的私密笑话,除了我们没人能懂。
我喜欢感觉到他是我的搭档。
我喜欢想到他夜里醒过来想我。
尼克在这个故事里似乎长着一张面目模糊的帅脸,他被梅丽莎描述为“性格软弱,会身不由己地告诉别人他们想听的”“他喜欢伴侣能为他的所有决定负全责,仅此而已”。
相较之下,弗朗西斯的情感和性格则更为具体,她是共产主义者,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她认真接受了自己的人生将充满“平庸的痛苦”,并借由对关系的实践和理解重新发现了自我、爱情与生活本身。
她在给博比的信里写到:但现在我意识到没有什么是由两人甚至三人组成的。
我和你的关系是由你和梅丽莎的关系、你和尼克的关系,还有你和你童年的关系,等等,等等组成。
我想要获得某些东西,因为我以为这样我才能存在。
...我们有没有可能创造出一种彼此相爱的新模式?
2. 爱与友谊此处想论证的命题是:爱是友谊的一种。
即使是伴侣式的包含肉欲的爱,也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友谊。
这种友谊基于信任、理解、尊重和欣赏,借由此平衡爱情中因激情和冲动而脆弱的部分。
沿着这条逻辑,才能够将对某个人具体的爱与激情转化为更广义的爱,进而达成人与人之间更深度的相互理解,而不是跌入小家庭逻辑,也即将一个又一个原子化的、以实现家庭利益最大化为主要追求的小家庭间的关系作为构成社会的基础。
弗朗西斯和博比的关系似乎是整个故事所有关系中最接近友谊的爱。
从大学校园里的LGBT恋人到分手到继续做亲密的伙伴,她们关系的脆弱性更多来自外部的张力和阶级的差异,但友谊一直在修补这些间隙,让她们能够达成更深的相互理解和自我探索。
3. 爱与权力在资本主义的产权逻辑裹挟一切进而追求持续不断的发展、繁荣与富强的时代,爱与婚姻中的双方越来越固化为一种相互占有的关系,这种关系进一步被一种互惠的逻辑支配。
“我爱你”似乎意味着,我拥有占有你的权力,而这种占有是一种对时间、物质、肉体的全面占有。
占有生成了亲密关系中的张力,导致身处亲密关系中的人普遍缺乏安全感,执迷于寻找“爱的物证”。
在产权逻辑之外,阶级的分野也加剧了亲密关系之间的张力。
阶级的差异似乎自然而然的意味着一方相对于另一方拥有更多的权力,而这凭空多出的权力是以物质财富的占有为基础的。
亲密关系之中的脆弱、敏感、多疑与不安全感很大程度上也来源于此。
我们一方面认可“爱即是正义”,另一方面又无法否认“资本就是强权”。
这二者之间生成了永恒的矛盾。
我觉得Sally Rooney本质上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吧,不然她小说的主人公为什么都一定来自不同的阶级?
弗朗西斯和博比、尼克、梅丽莎三人显然来自不同的世界,阶级的差异与矛盾大部分时候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显现的,有的时候也来自于某个细节的描述,比如弗朗西斯第一次受邀到梅丽莎家时,她立马决定要记住她家里的一切,过后才好向其他朋友描述它,即使她被塑造为一个共产主义者。
在弗朗西斯和尼克的爱中,阶级差异导致的权力关系显然存在,并经过弗朗西斯敏感的过度审视,成为他们的爱中某种痛苦的来源。
爱中的权力关系是否是可以消解的?
可能还需要回到上一个命题中寻求答案。
在这个每一天似乎都可以被消费主义定义为与爱情相关进而与消费相关的时代,希望每一个人都可以不被资本与权力逻辑俘获,找到友谊一样的爱,与爱一样的友谊。
这里纯粹是我个人观后感,如果你不喜欢,你有别的见解,那很正常,但是请别回复我试图纠正我或者跟我battle,当然如果你觉得我们想法相似,倒是可以交流一下。
首先我看完整部剧集,我就是李安那句话,我看不懂,但我大为震撼。
目前还没看过小说,但买的已经到了,有计划会阅读。
以下开启针对。
1.她到底是不知道她想要什么,还是她其实想要的太多。
2.Bobbi对于她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是作为前任也好,突然又亲吻也好,最好的朋友也好,到底是真的爱她还是需要她be there with her。
理解她当下需要那笔写作赚的钱,但至少应该及时告诉Bobbi。
3.我不懂婚外恋是怎么谈得像真正的恋爱,至少曾经失误闯进别人婚姻的我,在那段短暂的日子里觉得每一天都是煎熬。
即使他们三个脑子抽风似的open relationship还是啥,那依旧是别人的婚姻+她。
4.无论Melissa和Nick的婚姻怎么样,Melissa是怎么出轨背叛在先,那是Melissa和Nick的问题,不是她觉得这段婚外恋可以站得住脚的理由。
5.Melissa当然说的一套做的一套,但guess what,奈何人就是正儿八经的妻子。
6.Melissa即使不为自己辩解,只说那句I don't know Frances,why did you fuck my husband?
我想也足够作为怼她的理由。
我说了这么多针对Frances的话并不是我在这种问题上只爱针对女性,是因为我觉得类似Nick这样的男人不需要多说什么,他甚至能问出Do you want me to leave her?
这种问题,请问我还需要多说什么?
我理解每个个体都是复杂的,其实我也明白Frances才21岁,而且小说背景是不是她本身也在自我挣扎,这种年纪这样的状态偶尔的迷失可以被理解,但作为观看者的我希望她这样的女生可以把这些事情当做成长的代价或者仅仅是一种经历都行,可以从中领悟,就让它过去,然后蜕变。
人当然,我想是大多数,无法一生只爱一个人,即使是结婚以后,但这就是婚姻,是在道德感上约束你的一纸婚姻,你可以不婚,可以坦然告诉对方你也不会一对一的恋爱,把选择权给对方,这没问题,但既然选择结婚,就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感情,作为婚姻外的那个人,及时止损,不要破坏不要伤害别人更重要的是不要伤害自己。
这部剧给我太多想法了,我试试看能不能讲清楚:1⃣️首先从MBTI的角度四个主角明显两个是I 两个是E从这部剧就可以看出来 I需要E朋友来enrich自己的生活 (如果没有Bobbi,Frances可能和Melissa只有一面之缘,the end)但E会觉得跟I沟通很累 (Bobbi好几次给Frances发很长的信息说这一点)还有两个I之间的沟通有多难!
(Frances和Nick之间,有很多事都是过后很久才说出口的)(我作为一个intp,可太喜欢这部剧了❤️ 但是好像E看这部剧会觉得又慢又没什么剧情😂)2⃣️这部剧也在反思我们当下的道德观和一夫一妻制比如我们为什么认为人只能爱一个人,不能同时爱两个人?
剧里Bobbi跟朋友讨论时提到:你可以同时爱两个孩子,为什么不能同时爱两个爱人?
为什么爱情和亲情友情不一样,必须要强调它的专一性?
在一夫一妻制之下,出轨屡屡发生,那我们是不是该想想它的问题?
毕竟一夫一妻制也不是亘古不变的,它也不会永远保持下去,那下一步应该怎么改变?
Melissa对于Nick出轨的反应是我觉得最有意思的部分,她并没有简单的选择离婚或者要求Nick离开Frances,而是在试图work out怎么和谐的维持他们3个人的关系,这才有了那次特别尴尬的4人聚会,但这正看出来人类要从一夫一妻制向开放关系发展可能要经历的尴尬局面(一定会有尴尬期)到第一季结束,Frances终于坦诚自己同时爱Bobbi和Nick,Nick同时爱Frances和Melissa。
剧中已经明说Bobbi是可以接受开放关系的,Melissa也在试图接受,那么接下来他们4个人要怎么处理这段关系?
(可以把这个剧的内容看成是从exclusive的关系往开放关系发展的第一阶段,到剧终F和N和好,4人关系进入第二阶段)另外,我在想对于一个双性恋,最理想的关系是不是同时有一个男朋友和一个女朋友?
…暂时只想到这些,也不知道我有没有讲清楚…
看完《正常人》就把《聊天记录》小说中英版都加入了书架,但没想到,直到剧版刷完我的小说之旅还是起步。
但也好,在没有剧透的情况下开启追剧。
也不能说不好看,引用个营销热词来概括的话,那就是氛围感拉满。
男女主人公依然拥有,忧郁而有故事感的眼睛,尤其是女主的眼神非常玛丽安(《正常人》女主名)。
但比不上《正常人》。
主结构是四个人四种关系,二男二女,依然是身体探索自我认知的主题,也依然是存在主义式的孤独与虚无。
北爱尔兰阴沉的天气,不完美的原生家庭,乃至一整个嘈杂纷繁的世界,都是这个孤独故事的底色。
可这个故事仍然可以拍得更好,《正常人》珠玉在前,《聊天记录》的人物没有前者立得住,导致情节乃至情绪的推进都感觉有些赶,而铺垫和节奏掌握不好,就很容易把这部小说拍成一个简单狗血的婚外恋故事。
刷完剧终于看起了小说,因为一种不满足。
就是有种盲目的信任,觉得剧最多呈现了小说的七八成,想去书里补齐剩下的二三成。
目前进度30%,维持预判。
还是再安利一下《正常人》康奈尔和玛丽安CP吧。
荒诞人之爱:爱是想触碰又缩回手终于看完小说,补个安利链接。
《聊天记录》:去选择、去经历,去迎接后果
这期节目是一个深度的自我剖析。
我和【聊天记录】里面的Frances和Nick一样,需要直面内心的脆弱面,来谈我和我之间,我和周围人之间的关系。
也许是一个稍稍冗长,且困惑的讨论。
讨论结束时,并没有到达某一个终点,而是有可能绕回到起点或者原点。
但我们都是画着同心圆长大的。
链接:聊天记录小说聊天记录剧集Ep12 成为“正常人”,要付出多少代价选曲:全部来自郑秀文的歌曲: * 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 万物有时* 十诚(禁忌的游戏)* 隔着玻璃* 亲密关系* 交换温柔* 终身美丽嘉宾:Chris制作:Shor
我被这个名字吸引了,我以为是信息社会的当下的一种社交批判,其实不是。
我理解,题目和拍摄手法是用文字,打字的状态去表达情绪、想法和内心的。
就好比,女主弗朗西斯表达困难,但是内心是丰富的情感和矛盾的。
她没法精准表达,她通常需要很长的时间去消化,去思考她做的事和人物关系。
我连着看了两遍,很少有美剧让我这样,我的第一感觉跟《普通人》的调性有点像,包括片头的标题,字体都是一样的。
其次女主都有点古怪、敏感,但是都很有才华 我不得不说演员真的演的很好,细腻的感情能表达出来,让我们感受到就是成功的,可惜这个剧评分不高。
我很少看到女主是“双”的剧,在这里,其实我看到了人性的包容一面,我们不予评判你的选择,当梅丽莎知道尼克出轨,她要求她们还一起吃晚餐,我真觉得很伟大,很慷慨了。
如果是我我会这样吗?
我不觉得应该在道德上评判两个人的感情,尼克和弗朗西斯真的很美好,他们彼此是懂的,作为观者,我可能更理解他们,我好心疼尼克我也好喜欢他。
他的魅力,整个人的气质和说话的节奏媚眼之间,太迷人了。
弗朗西斯说她嫉妒梅丽莎事业,家庭。
但是应该不是有心报复。
这种心态在大学时候我觉得再正常不过了,她也嫉妒博比的美,耀眼引人注目。
我个人理解,年轻的我们似乎都是这样,我们觉得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但是寻求关注。
我们都有傲气的一面,那是青春啊结尾其实她跟博比和好了,又要跟尼克和好了,我不知道有没有第二季,不知道该怎么去进行之后的关系,总觉得弗朗西斯是不是想要的太多呢?
会伤害爱她的人吧
男主看起来不具备任何一点魅力,感情的发生描写也很潦草,很难带入,男女双方的纠葛没有根基,强行推进。
还不错,可以让我一直追下去,剧情有点老套,演员演的不错,喜欢不停的有反转情节
第一集,实在坚持不下去了……节奏比较慢,估计也是最近太浮躁了吧
这房东明显不像什么好人,这么极简,反而好像在遮掩什么,连续三个对象都是长相类似的卷发非裔女性(实际上长得并不像,只是发型像,剧中非说像),第一个是老婆Elizabeth。第二个是租客Emma,和对象Simon一起入住,但因为Emma在交往中被性侵(后面说明施暴者是Simon的好朋友saul),导致两人关系破裂,房东Edward趁虚而入。第三个是租客Jane,怀孕39周胎死腹中,很崩溃,同样房东Edward趁虚而入。I think three is a pattern, 当然,也有可能房东只是特别强迫症,只喜欢同一种类型,在筛选租客的时候下了功夫,因为那么多人申请、面试,房子还空了3年。但是我觉得这个反转虽然并不出人意料,但是却有些违和,疑点那么多的人竟然不是杀人凶手。不过生活中好像确实是这样,处处都充满了未知,知人知面不
黏黏糊糊又慢。 Too "korean".
真次呀,故弄玄虚,看完真的不知是浪费生命
可看
强迫症的故事hiahiahia
一直提着心看到最后……还是要有勇气面对真相
剧情其实一般,反而让我联想到当今社会的女性恋爱态度,都是受创伤的两个女孩,但Jane还是个比较独立,有想法,有自己的底线,在发现问题会去质疑、探究并且最后也选择了离开,独自抚养宝宝;Emma相比较就更恋爱脑,没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只有依附,最后被前任杀害也算有点反转;总体而言,剧中四个人都是“精神”有问题~
用悬疑的方式讲一个女性主义的故事,但是两个女性之间的联系很弱啊,最后的反转也不是很出乎意料,好在比较短,不算浪费时间
报看 节奏奇慢无比 其实可以作为电影足够讲好故事了 分成四集 女主还是洛基的反派 刚看完洛基非常讨厌她 男主穿衣打扮有范但真的一点也不吸引人 怎么大家就都爱上他了
女主为什么不离开别墅?导演不让。
故弄玄虚,不合理收尾
悬疑剧情就是靠打死不说+法盲+弱智+行为混乱来营造?看到最后,就是心想,这不活该嘛,以及这啥啊?!
一集,有一些悬念但不多,两女很像啊,脸盲了
英剧通常短,所以能规避掉一些硬拖悬疑的理由。但过于架空的建筑设计(包括科技和契约的部分)一直让人觉得很难完全投入进故事里, it's too good to be true,只有心很大的人才会觉得住进这样的公寓没问题。看点是几个演员的演技,台词没有太不合理的地方,相对netfliex长且莫名其妙的悬疑剧集,这部剧的节奏把握得还算合理。
故作玄虚,完全看不下去
好喜欢结局
设计师妻女之死和参观团…没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