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一些经历会改变人的一生,乖乖女即使陪洋子做了一点冒险出格的事情,跟着规矩的母亲生活,长大后也老实本分地作做着普通的工作,过着平静的生活,正如洋子对她小时候说的那样,“你长大以后也不会变的。
”那条坐在挎斗摩托车上的狗,好像它本来就坐在那里那么自如,后来小薰自己坐在那个位置,笑得很开心,后来她学着洋子用头撞父亲的肚子,叫了几声汪汪,可能在她的意识里,自己也是被圈养起来的小动物,被要求乖巧、温顺、听话,做什么都要考虑会不会被母亲骂,父亲什么都不管,带朋友来家里打麻将吸烟,只有洋子做自己,不被规矩束缚。
那个卷发造型只有竹内结子可以驾驭,太美了。
还有男主这个选角不知道是不是为了贴近现实,可是那么吸引两个美女又很魔幻,要是换个小田切让之类的演员不知道效果如何。
后劲太大,这部电影过了几天还在我脑海里回放,洋子手里的《维庸之妻》到底是在影射男主,还是他老婆,甚至她自己?
这个疑惑还没得到答案。
竹内姐姐演主人公“我”爸爸的情妇,被爸爸抛弃后,用22万日币分手费带上“我”一起去海边过了一个暑假的故事,应该是结子在闪婚闪离人气大跌之后的作品,我觉得这部戏比<春雪>适合她多了,反正一直是看到纯爱,行定勋就绕道走的。
这次竹内能接到这个角色不知道能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能够情场失意赌场得意一把。
故事感觉不错,无奈的淡淡的女性意识觉醒的感觉。
自行车就是她们共同代表独立坚强不向男性世界妥协的道具。
不过我还是十分好奇她们在海边凿的那个龟手是啥东西呀,google好像也搜不到的说,有人能告诉我不?
洋子来的时候,夏天已经开始了许久。
洋子走的时候,夏天尚有时日才结束。
待这个季节转过弯直行以后,百花就会进入一个凋零和新生的衔接段,很长一段时间内再无花开,这就是传说中的,开到荼靡。
这样想起来,洋子这个人,其实是不是真的存在过呢?
开得那么灿烂,而又消失得突然,当没有告别话的作为留念的时候,往往记忆就变成了无据可依的错觉。
于是洋子这个人,就好象那短暂的半个夏天中的梦幻一样,在她固执而乏味的童年生活中,见到了荼靡之前最惊叹而欣喜的一场花开。
却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如果忘记了,也就忘记了。
就算始终牢记,却也没有相见的理由。
她不曾叫过一声阿姨,更不用说妈妈,她叫她洋子。
这也许是一个诡异的故事,母亲离家出走后的第二天,父亲的情人出现了,在各种散漫而无所谓的情节中,无关任何温情和感人,一个是固执和倔强,一个是叛逆和不羁,她们成为了好朋友。
再然后,这一个又走了,那一个回到母亲身旁。
在这个诡异的故事中,太少争吵,太少煽情,是日本电影中难得的,不过寥寥几句台词和完全放弃大道理的阐述。
只是用几近乏味的安静,没有波澜地划过一段夏天的岁月,你懒得看,却又好象似乎因此错过了自动贩卖机了的冰汽水之味。
诡异得不合常理,安静得乏善可陈,却穿插在各式各样诙谐的配乐中,谁也不搭谁的调,似乎真的不用那么在意,逻辑分明。
人和人的相识,靠近和分离,不过是瞬间的事情,有些时候甚至不用分辨来历和背景,去向和将来,唯一可以凭藉的,直觉而已。
母亲离开的时候,是夏天中蝉鸣最响亮的时候,街道空空。
洋子出现的时候,裤子上开满了蔷薇,挎包上开满了蔷薇,长发像海藻一样缠绕,卷曲而柔软。
她总是和自行车在一起,永远的九分裤和帆布球鞋,一双黑色一双白色,她还有一条真正的牛仔背带裤,难得穿一次,裤脚也会高高地卷起来。
就是这个洋子。
我在看电影的时候无数次地想,原著的小说到底是怎样一种笔调,如果这些细节变成铅字,是不是会变得更加细腻而纠缠,那个时候的心情,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比如说总是有风吹过,可是导演不发一言。
那么这个时候,那些句子会不会是这样说的:小熏拿着罐装可乐走过公园边的小路,那红透色的铁皮还不住滴下由冷气转化而来的水滴,却似乎好象依然能感觉到几分钟之前洋子握住它的温度,这时候公园里的女孩子们骑着自行车欢笑而过,小熏一边努力记住这可乐的味道,一边又隐隐觉得,洋子是个创造奇迹的魔法师,她这样想着,才感受到夏天的风夹杂着潮湿的气息正吹过自己短发的发梢,于是,她更加肯定了,是的,洋子就是魔法师。
当然,原著一定不是这样写的,也许十万八千里也挨不着边,是我意识流了。
小孩子一定会记得在自己的心里留下痕迹的人。
那么,让我们来看看洋子留下了些什么:装过咖喱的盘子马上擦干了就用了装小麦巧克力,也许这样会变得更加好吃;自行车的座椅被偷走了以后,马上拿走了旁边自行车的那一个代替;抽烟的时候竟然会看太宰治的书,另外,旅行的时候也会;玩投球游戏的时候非常投入,若无其事地修理好自行车;突发其想要去看山口百惠的家,冲进别人家的院子里把庭院里的景观灯开开关关,又冲着够大喊大叫,吓个半死;………那时候她总是对着洋子的背影微笑出来,因为她知道了,这个洋子,这个鲜艳的不加掩饰的洋子,和自己一直严厉而压抑的母亲不一样,她是放肆的,又是自由的。
没有人知道她从哪里来,她亦从不会刻意要对谁好,可是她的脸上总是有着明显的欢欣,她就是鲜艳而醒目的,好象一个指示标。
洋子是随性的,她的人生中,从未见过的世外桃源。
放烟火的那个晚上她的牙齿开始松动,伸手进去试探的时候,红色的鲜血沾在上面。
她尚不清楚成长自此开始,没有强烈的爱也没有强烈的憎,洋子放上天空的降落伞烟花染尽之后,只剩下悠悠下降的小伞,而就是这样的成长,也是很好的。
吃柠檬的时候洋子哭了出来,总是在笑的洋子,竟然哭了出来,她问了一句是太酸了吗,哪里知道洋子越哭越厉害,黑暗中,就连那海藻一样的头发也变得伤感起来,她意识到了还是没有意识到,离别就要来了。
22万6千元,是洋子和父亲分手的数字,两个人一起去了海边。
公车的最后一排,阳光一半一半,从奇怪的梦中醒来,她伸手把她拉上来。
她变得勇敢,大概都是洋子教她的,那一次也是她伸手,她就跳下了高高的台阶。
冰淇淋。
油画。
海生物。
稀稀落落的人群。
岩石上的洋子。
不认识的洋子。
小时侯的洋子,喝酒时候的洋子。
在回家的汽车上,松动的牙齿终于掉落下来,却不小心吞进了肚子里。
那个时候,洋子大笑起来。
从牙齿的松动到掉落,不过是从酝酿到真正告别的时间。
洋子是不是真的爱过父亲呢,她不知道,她也无所谓,她从小的感情就那么稀薄,对母亲是,对父亲也是,对洋子,是不是呢?
洋子在和母亲大打出手之后冲出了家门,她背对着摔倒在地上的母亲追了出去,那于是成为她第二次看见洋子哭,洋子说,我很喜欢你。
然后一如既往地骑着自行车穿过门口那条宽马路,转过弯去,她再看,只剩下广阔而寂静的路面,一些蔚蓝色的天空,一些高大而茂盛的树木,一些阳光穿射而下。
于是她已经知道,这就是告别了。
她曾经给洋子说过,那条在家族旅行的路上遇见的、挎斗摩托车里的狗。
那之前洋子问了她一个问题:你喜欢养狗还是被养?
两种都讨厌吧,和我一样。
她后来坐在挎斗摩托车里,抬头看见洋子真正旁边的摩托车后座上俯视着她,伸手摸了摸她的头,光影绰绰。
她后来总是想起的,又是这个镜头。
她曾经跟着洋子学骑自行车,后来终于可以并肩在路上,洋子说,我的小腿很结实,因为总是骑自行车。
她后来总是想起的,还有这个镜头。
我的小腿也很结实呢,她骑在自行车上,这样想着。
“人正直的话就会沉默,但是那样的人几乎没有,我也不想那样做。
我很尊敬阿熏的。
”“比起喜欢讨厌的东西,讨厌喜欢的东西更难。
”“熏总是走在我的左边呢,从父亲载着回家的那个晚上。
” “谢谢你陪我过暑假。
”“……” 她到底是为什么记得洋子呢,这个父亲短暂的情人,这个总是在大笑却哭过两次的女人。
她到底是为什么喜欢她呢。
她,最后还是没有变成她的样子,却是她一直向往的样子。
在那半个夏天之后,许许多多个夏天,三分之一天空,三分之一树冠,三分之一阳光,风吹全迹。
她,从前是想成为她的吧。
后记:我最最喜欢的结子JJ,我知道她会给我惊喜的。
她从来擅长于纯良而天真的演出,这般随心所欲,再带些市井江湖味,我倒是第一次感受到。
也正是这个时候,我才明白过来,离过婚的结子,做了妈妈的结子,不仅仅只是瘦了脸颊褪了婴儿肥而已。
她的羞涩神情,她的少女情怀,我自不必再挂念了。
也许这样也是好的,她该有另外一种表达方式,或者干脆利落,或者内心纠结。
于是我喜欢这个时候的她,带给了我很好的故事。
她开怀的时候总是放肆,转身过去又还是寂寥,我希望这寂寥也只是电影里的,娱乐娱心,却不喜欢她娱了自己,感动感怀,却不喜欢她感伤了自己。
于是这篇文章要写给她,也要写个那个催着我写文也同样喜欢着她并且也一定会喜欢这个剧的姑娘。
电影杂乱不齐,得一此足亦。
而娱乐圈混乱,我唯希望她好。
如果说《野良犬》营造的情感氛围过火了些,那《挎斗摩托车里的狗》就是始终维持浅淡的清凉感。
喜欢这部片子的原因很简单,除了易换角色形象的竹内结子之外(也不是特别出格,但已经远离了先前作品的单一形象),就是对片子一直是夏天的气息所着迷,如同记不大清楚的长大故事。
单是今年新片中,关于成长的片子都有太多,比如《屋顶上的童年时光》,那里头也有个离家出走的私奔老妈,小孩子却不能因此将成长停滞。
反过来,正是父亲/母亲的缺席,促使他们迎来了成长更为迅速的机会。
30岁的薫陷入人生低潮,必然地想起这段童年往事。
开始回忆,洋子的出现到消失,占去了片子大部分内容。
之后始终没有再出现被岁月蚕食的洋子,那也不大重要。
所以,熏在那个夏天遇见了会抽烟的洋子,她似乎还和老爸维持着某种关系。
只要不是幕后常见的狠毒妇人,谁是父亲背后的女人,一点都不重要。
故事的进展很平缓,洋子教她骑自行车,洋子带她去找百惠,洋子带她去伊豆海边,一直到最后,洋子离开了熏,就此远离不再出现。
她留给熏的似乎都是微不足道的东西,那年夏天那些事还有那个人。
熏对于洋子的欢喜悲伤失落也无法尽懂,这种称之为“心灵碰撞”的东西其实再寻常不过,一段相处的时光,夏天的太阳,鸟叫蝉鸣。
走出心情的低潮,结尾的乐观、希望和感动是可以预判的,因为《挎斗摩托车里的狗》有一个追忆的开头,它必然要首尾呼应。
不知该说编剧导演到位,还是原著小说厉害,这个成长故事简直是个标准的人生范本。
跟根岸吉太郎的《向雪祈愿》那种感悟生活、体验收获其实近乎一致,只不过讲述者成了一名女子和她10岁时的童年。
最后,回到狗的话题。
片名“挎斗摩托车里的狗”,在小女孩眼里,狗与人的相通,养跟被养,就是片中父亲骑车来接她们回家段落传达的含义。
套用个说法,或许这个片名让清淡的影片有了些调皮色彩,因为,片中确实有很多小幽默待你去留心意会。
http://www.mtime.com/my/moviel/blog/841690/
悶片我並不討嫌。
但是這個我就覺得看到中間看不下去了。。。。。
或者是之前看一個悶片,注意力不夠吧。。。。。
不如。。。。
安安靜靜地聽歌。
在土豆上看的,(三轮车的狗?
恩确实有3个轮...)翻译水平实在有限,与其说语言水平有限,不如说理解力有限更加确切一点,所以结果基本还是得靠自己听,多少有点累。
长岛有的处女作,根岸这个导演完全没听说过,拍过的作品一部也没看过,不过怎么说长岛这个作品并没有什么特别难的地方,所以拍摄起来也算游刃有余,演员的选择什么都变得不太重要。
ma习作的感觉。
故事的内容方面,如果弄成动画片,大概又有人要说是宫崎骏作品了(笑)。
恩,所以内容什么无所谓。
正如大江在他的奖里提到的,这个情报技术支配的世界里(在我的印象里这个时代还没彻底到来),最被削弱的且更应该被推广的“文学的语言”部分,到确实可以在影片中被感受到(最容易被乱翻的部分或者回归情报技术似的翻译,呵呵,所以土豆这个版本彻底没有价值,如果你不懂日语的话)。
世界上很多事情很怪,对小女孩来说是这样,对很多人来说也是这样,但是又觉的多少可以理解一点,但是依然理解不了,然后放弃理解,和小女孩一样。
“真是铁石心肠呢,薰。
”老实说多少让我想起菊次郎的夏天,对于迷惘,比起男人的强硬来说,女人更多出一些漫不经心,那个或许是对于情绪的压抑,对于未知的胆怯,是一种娇纵,和男人不同,他们懂一点,但是却不想继续懂下去。
所以,对于饲养的主人也好,对于被养的狗也好,互相并不需要知道太多,喜欢自行车,那就一直骑就好了。
ps:那份闲散而又有点忧伤却不争的心情,看来我们座的人打底都有点sentimental的浅质。
这部电影最吸引我的就是海边那一段。
“藤壶的同伴叫龟手,放在味兽汁里面很好吃。
”什么是龟手?
真的很想知道。
隔壁奥运开幕式正热烈的播放着。
我给朋友发了几条短信,无意中点了这部很干净片子。
偶尔会会意的笑笑,随手点着了一根烟,在八月的夜晚。
其实一个人静静的看就好了,不需去揣测结局,很舒服。
适合调剂心情用,故事很简单,但是很温情,一切都很自然,感情淡淡的,但是又影响了一个人一生,就是这样,你感到了温暖,你感到了一阵风拂面而过
继续追结子的片 片中故事的主视角熏已经30岁生活的不顺心 回忆起小时候一个叫洋子的女人 在母亲离家后突然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又突然的离去. 而洋子的随性不加掩饰的生活态度感染到了熏,虽然熏是胆小固执的性格正好与洋子相反但两人惺惺相惜. 全片没有特意交代洋子和父亲的关系,所有的镜头都非常自然就像身边发生的事. 最后父母离婚熏跟着妈妈,弟弟透被判给爸爸, 而洋子 因为他这样的性格 不会因为这样的家庭因素访碍她喜欢一个人,但这样的结果往往只会带来伤痛,洋子拿到钱对银行柜面说:22万,这是给我的分手费!爸爸在熏临走时告诫说:以后别这么固执了,长大要吃亏的. 30岁的熏在人生不如意时想起洋子,那个做她不敢做的率性的却也总是受伤的女人,心理是否会获得一点慰藉? 每个人的记忆里是否会有这么一个人 虽然是你人生路上的匆匆过客, 但他却拥有令你向往的性格和生活态度,使你总是回忆起他,勉励自己.
小成本恶趣味,胜在疯狂玩梗打脸段子够密集,玛丽苏的人生开挂果然有原因,德蒙特莫罗尼贡献出了生涯最佳喜剧演出?
喜欢无厘头
真是一部典型的美国现代主义的烂电影,大概这就是类似于中国的某二代拍出来的吧,这是迄今为止看到的最让你头大的电影,看到一半就吐了
❓
7.9 mary fucking s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