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好治愈的预告片开始,就深深的被吸引到了,然而当时还陷在《begin again》里然后repost:for Keira😑😑😑本以为是爱情电影,有些细节又觉得像是喜剧,看到最后的反转,它真的是“爱情治愈电影”啊,好俗啊!
其实没有俗套不俗套之说,它带来触动却是真实。
虽然好多转折都别扭的要死,但是切入之后表演总能抓住眼睛和心,不过本身就是冲演员和剧本来的,就别管导演了。
强大的角色清单各自藏着一个窝心的故事,又都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一起,其实也是都在讲“love time death”,直到最后只给主线画出大团圆,反而留白的支线却更让人期待完美结局,向往美好。
一直看到中后段才被提到的片名collateral beauty,原来发生的那么的温馨。
对啊,知道啊,不光男主知道,每个人都知道吧,老奶奶金句那么多,这几个词我们都逃不过啊,那为什么不去试着发现这些附属的美丽,让发生在负面的事情不要残酷的那么彻底,也让一些失去换回一些价值吧。
2017.4.5
就像经典的“辛巴达”测试,鸡汤对于每个人的意义不同,电影传递出的关于爱、时间、死亡的意义,带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思考和领悟。
就像有很多人给出鸡汤过剩的差评,但都无法改变它给我的触动和启迪,威尔斯密斯、诺顿、凯特、凯拉……每个角色都很精彩,他们的演技令人信服,这是一部在你生命中任何时候都能给你力量的电影
不要忘记注意附属的美丽。
我觉得这是一种解脱的方式,安慰自己的方式,简单的解说是,失去的同时也在得到,绝望的同时也在重生。
时间不是因为时间在走,所以人才变老,而是人在变老,所以感受到时间在走。
时间本身不被定义,从何时起,到何时停,是自然的选择,是人类的观点。
死亡如果有人说活到九十岁,像个萎缩的葡萄干有什么意义。
但我还是想活到九十岁。
讲述了一个失去年幼女人的父亲如何在三个朋友的帮助下走出痛苦和阴暗,帮助的过程很特别,他们找来了三个演员分别扮演,死亡,时间,爱情,与男主角面对面对峙,同时男主角的妻子以陌生人的身份也出现在男主角的生活中,整片没有高潮,最大的高潮或许是他第二次面对死亡,时间和爱情的撕吼,其实我没感受到哪个时间点是他转变的点,也或许转变是一个内化的慢慢的过程,我们不能轻易感觉到。
最后男主角在妻子的引导下,说出了自己女儿的名字,说出了女儿生病去世的事实。
这个说出来意义好大,对他而言意味着面对。
他们重归于好,重新手牵手面对生活。
最近经历太多身边人因为癌症离开的。
同事的父亲因肺癌过世,奔丧完回来她整个人都瘦了好多,魂不舍舍,时不时后悔没能够多陪父亲一点,没能在可能的时候带他去更多的地方去走走,我们都是远嫁的女儿,在异乡他地少有机会能与父母相处。
晚上和她聊天,说起父亲临终前对生活的不舍,对儿女的不舍,平时硬朗固执的大东北爷们哭的像个孩子。
她对父亲充满愧意,我们总会遗憾自己做的不够多不够好,我们总以为还有好多好多时间和机会。
而生命有时候又那么脆弱和无法控制,那就把握能在的每一天吧。
刚知道这部电影的时候,是在一个疗愈塔罗公众号一篇推送中,我那时 也是接触神秘学有一段时间,看到里面所说的刚接触这些从自我掌控到想知道命运从而变得痛苦,觉得感同身受。
虽然此片在豆瓣评分并不高且被大批“影评人”称为鸡汤,但这些看看就好了,还是要保留自己内心一片净土和专注感受自己当时的感受。
由男主写给死亡、时间与爱情的三封信开始的故事,其中让我突然有一种“你是无限的”感觉的就是剧中关于时间的语言。
时间不是从早到晚,也不是从一月到十二月,这只是人类强行定下的规则,而时间本就是虚幻,我们对于时间流逝的感知不过也是一种相对而言的感受。
有了这样的认识,许多对于时间的焦虑,自己完全可以使其不复存在。
你是万物,是无限,你自行创造你周身的一切,只需珍惜当下的每分每秒。
还有,当你越在意最后的结果是否是好时,反而会失去过程中的美丽。
而电影让我更加恍然的是,结果是无法预测的,你每一天每一时刻所做的事会自然导向某个结果,若过程中一直感受到快乐和美丽,结局那个节点可能会被无限延伸成过程中的一部分,也可能戛然而止在一个不太理想的位置,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段时间以来你所感受到更多的是美好,因此,不要为了执着于结果而失衡于过程。
也相信自己,力量源自我们的内心。
同时,“爱是不连续的,是发生积极共鸣的微小瞬间”,在亲密关系中,也不必过问:“你会永远爱我吗?
”本身即是悖论,我们只有不求回报无私的爱,与那一个个共鸣的瞬间迸发出的,源自内心的,自己能清晰体察到的“爱意”。
愿你时刻将自己的心,自己的感受当作重点。
如果人生遇到一次猝不及防的失去,将会怎样?
人到中年,看到很多的苦,有的人选择了宗教信仰,有的人选择了沉沦,还有很多人在苦难中挣扎,慢慢成长出共情人的情感,更加珍惜世间美好,希望活出简单通透而纯粹!
影片从爱,时间和死亡三个哲学概念入手。
稍微反思下,我年轻时为爱情而疯狂,中年开始为父母的衰老疾病而害怕,感受时间无情流逝,不正是这三个主题?
影片的概当然比我说的要广义,爱无时无地不在,不仅仅是情侣之爱还有对孩子的爱。
(“我们不能选择去爱谁,或谁来爱我们”)(“我觉得我不是感受到爱,而是化身成为爱”)时间不仅仅是流逝(我是礼物,但你却浪费了!
”)(孩子不一定是你生的,但是可以通过你成长)死亡可以有很多方式再生。
最重要的是,失去之后,请注意接收🎁随之而来的礼物,这就是本片名字:附属的美丽。
类似乌云背后的幸福线silver linings,类似经历风雨之后的彩虹🌈,我相信!
故事的演绎有两个我喜欢的意外:1.三个哲学概念用“yes and”的方式先认同再演绎,三位演员开启🔛了主题对话,精彩而戏剧化,并且每位同事也经历了同样主题的洗礼和升华。
2.if only we could be strangers again的反转当我们经历过痛苦,经由老戏骨们的群体演绎,从中一定能感受到那种悲伤,煎熬,思考和前进的方向!
博客名:蓓蓓的电影世界现在坐长途飞机成为了我最佳观影时间,这一次我从成都飞布拉格的来回飞机上,又看了三部电影,很巧,都与“爱,死亡和时间”相关。
《附属美丽》其实这三个词都出自这部电影,毕竟里面出现了直接以这三个词语作为身份的人物定位。
这也是本片最大的亮点。
让三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把所谓的虚拟事物:“爱”“时间”“死亡”以人的身份亮相。
本片主要是威尔史密斯扮演的广告人因为女儿的死亡而一蹶不振。
广告公司合伙人一方面为了利益一方面为了情感,雇了三个人扮演“爱”“时间”和“死亡”,试图与威尔史密斯交谈,从而引发的一系列身边所有人对“爱”“时间”和“死亡”的反省并且从而改变了自己的生活。
所以,本片是一大碗心灵鸡汤。
我一直都觉得美国人拍这样心灵鸡汤的影片不够聪明,这不是他们擅长的,毕竟美国大多数人的神经比较大条,无法像日本此类型的电影那样心思细腻,能完美的拍出没有太多诟病的心灵鸡汤的美国电影比较罕见。
所以本片最大的问题在于把过多的“道理”以说出来的方式在呈现。
其实所谓的“道理”和“心灵鸡汤”其实真的不是靠说的,是靠一些生活方式的演绎而让观众体味出来的。
这才是最聪明也能最能让观众感同身受的做法。
显然本片想要表达的主题过于厚重和巨大,导演并没有如李安,诺兰等导演那样的深厚功底能把这种细腻的人类复杂情感完美表达出来。
但是我依然还是感动cry了。
我一直抱有的座右铭是: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所以本片真的就是大事,我也许无法理解丧孩之痛,但是我也体会过至亲去世给我带来的巨大冲击。
哪怕岁月流逝,那种突然想到最爱的人已经不在的事实也是能够一下子击中内心最痛苦的部分,在深夜的晚上不自觉突然泪泉涌下。
“爱”“时间”和“死亡”是人类三大永恒主题,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我们也许一辈子都无法彻底搞清楚这仨大主题存在的最根本意义,其实人这一一辈子就是在试图真正了解它们三个的意义过程中走到终点的。
有人爱,有事做,有饭吃,是我们给“爱”“时间”和“死亡”最好的交代。
《明日的我与昨日的你约会》很巧,在飞机上看的这部电影也是关于“时间”“爱”和“死亡”的。
你相信平行世界吗?
本片就是讲的两个注定要有一场恋爱的人在5岁到35岁之间,你的昨天是我的明天,我的明天是你的昨天,时光是完全背道而驰,所以,他们的恋爱注定短暂而又刻骨铭心。
这是一个巧妙的安排,日本纯爱电影也挺爱在时间上做文章,比如《你的名字》也是如此。
但是抛开不现实的部分,我其实从这部电影里感受到的是,人的一生当中,有些人注定是过客,不是吗?
只是这部电影给到的结束这场恋爱的客观因素是时间。
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两个人从相识到相恋,再到分开,也是一段恋爱的结束。
我们往往感动于电影里那些因为客观因素不得不分开的爱情,为他们心痛,为他们落泪,为他们遗憾。
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又何尝不惋惜过那个曾经陪你走过一段路的人?
哪一场恋爱的分开不带一点遗憾和难过?
只是,时间给了我们走下去的动力。
我们常常说,失恋之痛交给时间。
有些人会很快,有些人会很慢。
但是总会好的。
时间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它能带来很多东西也能释怀很多情感。
用斯嘉丽在《乱世佳人》里说的一句话来表达失恋之痛:我从来没有耐心把破碎的东西补好,我宁愿记得它好的时候而不是看着那伤疤过一辈子。
”《因为爱》对,在飞机上把美国,日本和韩国的影片轮流看了一遍。
最后看的是韩国电影《因为爱》。
这部片子又是如何体现“时间”“爱”和“死亡”呢?
因为男主角一出场就出车祸出于死亡边缘,然后灵魂出窍附体在不同人物身上,像丘比特一样把附身之角色快要濒临死亡的爱死灰复燃,再讲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和发酵,自己从死神手上神奇脱身并找到了一生所爱。
我最佩服韩国人的一点就是能把老生常谈,老套俗气的故事拍出小清新,拍出爱来。
无疑,虽然我明知道老套,但是我还是感动了。
本片是为了纪念韩国著名音乐人柳,而柳在夏曾凭借《因为爱》一首歌成名于韩国乐坛,却因为车祸英年早逝。
爱有悲有甜,甜应大于悲才叫爱。
影片结局的甜蜜,足以把我生活中想要缅怀的忧伤淹没,因为爱。
因为看《因为爱》,所以听《因为爱》。
《附属美丽》,威尔史密斯继《七磅》后的暖心之作。
天然丧又温暖的气质。
精致的剧情安排。
故事性和诗性都充斥着。
广告商霍华德丧女后一蹶不振。
公司濒危三个合作伙伴止损,录下演员扮演霍华德三个幻象“爱情”“死亡”“时间”对话情景,而三个伙伴现实遭遇刚好与三个观想主题呼应,双扣的结构,与埋伏好妻子温情守候最终开解的线交结。
有故事有感情好演员,说起来可能是我的缘故,原先最爱的这种救赎故事类型没法打动我了。
情节铺陈得可能刚刚到那个点了,笔锋一转去了别家。
百来分钟要讲好总分总三个主题四个故事确实有难度,而费这样笔力试图证明自己并不冷漠也是悖论而无力的。
或者这是故事本身的意图,点到为止,透纸的墨留给余韵。
不至于用力过猛,当我们谈及人生的时候稍稍勘破肤浅就容易把握不住火候,而当我们再度费力去试图把握火候时,丢失了生活本身。
有些人要真实有些人要快乐,更多人浑浑噩噩不知道要些什么,或借别人的或袭别人的,也慢慢假装自己要点什么,并以为自己真的要这个。
绕开绕去,装逼装得烟雾缭绕的。
这不是文字本身的意图。
它在这里,它不为你写作、呈现、交互。
如《第六感》里情节安排的,人人如鬼,都只看得到自己想看的。
这不是坏事。
《附属美丽》的败笔可能也在它试图去升华点什么——通过模糊现实和故事之间的界限。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文字和思考。
不止一个人觉得想反驳和吐槽,真实的人不是这样子的,真实的生活不是这样的。
不一定要上纲上线上价值。
不一定要刻奇。
不一定要用花里胡哨的写法好为人师的说教。
不一定有那么多人愿意听。
——让我们回到这段主题句。
电影里穿插着略显浮夸的咏叹,关于死亡关于爱卿关于时间。
不够诚恳地话,容易跳戏。
是的,因为我们现实生活里不这样。
——而我们在面对一个严肃而永恒的话题时,带一点古典的处理与诗性的礼敬是恰当的。
无意自我辩解,而文字本身自我表达自我接洽。
通通到这里会师。
有意思的是我不觉得电影触动了我点什么。
但它激发了我想动一动的念想。
就想主角签字回归理性那段般突兀。
我们认为悟道是渐进积累一朝顿悟的,它应当有个仪式才符合逻辑。
但这是生活如同你所强调的,变化不是你幡然醒悟痛改前非,变化是今天早点睡明天晚点起。
是减少不开心时的转移性摄入。
是开窗透风。
是按时吃饭。
有时没头脑,有时不高兴。
月亮忘记了。
价值观疯狂输出男主因病失去了6岁的女儿 2年都无法走出阴霾 自己的公司也走入绝境 三个合伙人偶然发现男主写信给时间 死亡和爱 决定找三个演员装做它们与男主沟通 他们治愈男主的同时也治愈着三个合伙人电影很反转的是男主去互助会认识了发起人 电影给了大量男主和发起人的单独戏份 本来以为只是为了体现帮助男主走出悲痛 最后揭示发起人是男主的妻子另一个反转是 三个合伙人找到三个演员扮演时间死亡和爱 但事实上三个演员真的是超自然现象本身
内核是喜剧,非常之高级,怎么评分才这么点❔看之前不知道阵容这么华丽,略带实验性质,有科班味儿又完全跳出了科班的范式和水准,台本出挑,情节紧凑,为一堆虚构理念赋予了实体的形象与象征(概念化探索)。
广告公司老板的人设流畅自然,出场定位是哲学家和诗人🤣,三位员工的个人生活境况也完全扣住了社会敏感家庭话题和三个特邀演员所代表的抽象概念主题,是舞台剧和电影的交融啊(风格化表达)。
Howard在公司签字那一段,每个人都把五味杂陈演绎得太好了,蓝眼睛和绿眼睛好美。
全片的ost有品❕很喜欢爱德华诺顿在片子里的表演。
凯特变美了,整个人在绽放的感觉;还有Time,好像蜘蛛侠动画男主照进现实的真人版🤣。
【这片子在豆瓣上的简介不行哈哈,实际的故事讲述跳过了所有陈词滥调的部分。
】
張吉安這次想表達的,是大馬三大族裔傳統與現代化思潮(棄嬰收留艙)的碰撞,以及身處於其中,種族膚色各異,命運相似的女性困境。能看出導演在對風土民俗的展現始終帶有一定的批判色彩,例如父權制對女性的壓迫在不同宗教觀念下如何表現。然而,不時出現的昆蟲鳥獸、攝影頭、神像等「非人」視角,似乎又想透過不動聲色的觀察,眾生平等式地呈現凡間的善行與惡意(包括張擅長的魔幻/超現實段落亦然),那這樣是不是間接削弱了大馬女性普遍遭受的性暴力現實、墮胎/棄嬰、生育權利等議題本身的探討力度,以及對宗教文化糟粕的批判呢?影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不是那些多少帶點獵奇眼光的民俗風情及夢境,應該是這麼一個兼具女性避風港的棄嬰收留站,還是敵不過保守勢力取締的嚴峻現實;兩位女主的互助是在黑暗中讓人稍感溫暖的一縷微光。
张吉安导演延续了从南巫开始的超现实镜头。“蜗牛”寓意着性,戴胜鸟寓意着新事物,大悲咒花车、夜空中在屋顶上行走的人……简简单单,荒唐不已,充满张力[强][强][强]摇篮凡世
2024tiff 看的人昏昏欲睡,从视听说没什么调度,即便是用了一些有想法的镜头,也没有太大作用。内容更别提了,以为张吉安去年和那扇门有竞争,这次拍了个类似的。实际上远远不如。叙事直给简单,导演毫无深挖的欲望。民俗的添加更像是大学生毕设的做法。婴儿与母亲身份的联系已屡见不鲜,想以题材夺人眼球也根本行不通。加半星给映后可爱的导演和演员
我還以為能有點新意,空洞又故作高深,浪費我2h,能不能有點好電影!!!
其实看张吉安的电影,最大的乐子是看拿督公什么时候出来。这次跳大神的对象换成了天师,还蛮契合要表达的主题:在欠发达地区,女性困境的一大重要来源就是解释权被男性控制的封建迷信和宗教势力(TGHFF61@松仁威秀)
#HKIFF 三星半。弃婴舱是很好的题材,尤其在马来西亚这个多种族国家和Post-COVID的时代背景下。张吉安选取一种女性视角切入,对性别和母职的探讨杂糅着种族和宗教问题,其招牌式的魔幻/超现实段落(比如蜗牛和戴胜)和民俗部分有一种奇异的疏离效果(但也未必很有效)。总之我总幻想如果让怀斯曼从机构角度来拍一个关于弃婴舱的纪录片会不会更精彩?
TIFF 给我带来一些大马多元文化的震撼。直到映后见面之前,一直以为导演是女性来着...
温情叙事细腻,角色鲜活,平凡故事戳中泪腺。
能看到映后谈真是太好了。想说有些人真的不懂马来西亚也不懂马来西亚复杂的种族之美,好了今天不要再生气了,已经被败坏的穆斯林秩序气过一遍了:)
【于HKIFF49】张吉安对于母亲角色一贯的敏感有表达欲,叠加他最擅长处理的种族宗教冲突问题,对伊斯兰社会女性处境从第一帧开始即行批判。不过电影叙事的话题庞大就不好找重心,难免有些段落的节奏拖拉,两位女主的表演煽动力也比较一般 ,3.5…意外导演亲自到场,完成一场高质量的映后QA,补充了很多电影的创作背景,蜗牛戴胜鸟雌雄同体等等意象的解读,更加感受到他作为男性导演罕见的对女性的友善和反思,+0.5
内核太沉重的一部电影,前1/3看得一头雾水,从两女子相遇以后渐入佳境,不断抽丝剥茧,直到天师被抓完成对片中女性的“救赎”。就算塞了很多民俗元素也不能消解生育本身给人带来的恐惧和母职自身的残忍。灵感来源于covid,足以见得不可控的灾难对每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影响。就是电影院那一段的表演看得我实在是一头雾水…片尾曲超好听!
(hkiff 25/4/10)3.5 可能因为映前听导演讲了一些创作背景和想法,所以能感觉出故事还是有点儿意思的。但叙述如同马来西亚的语言系统,乱到让人有点头疼。
还行
牵扯到不同的群体(米南加保母系氏族、马来族、印度人、大马华人)、信仰(穆斯林、无神论者、佛教徒)、各类女性的困境,塞得满满当当,很像导演观察到很多案例,但是没有很完备地调查其中某一个的来龙去脉一样,停在表面,不过无一例外都对男性进行了调侃,除了涉嫌迷奸女性的神棍其他的男性角色均不在场,更像是虚空索敌了。监控的视角贯穿始终,摄影机的摆设位置也很刻意,要么极低要么极高,却始终和具体的人保持着距离,处理这种公共性极强的话题,放大媒介会显得冷冰冰。张吉安导演处理民俗与神秘仪式还是更驾轻就熟,吃碎盘子那个桥段像吃了菌子一样,但是过多的奇幻元素也会消解掉现实的沉重,让影片看起来向猎奇的方向偏移了一些。
好看的电影,剧情有意思,推荐给大家
导演很好地呈现了马来西亚的多宗教多民族特点。但是还是建议男导演少碰/不碰女性议题。个人无法共情。Ivana片尾曲加分!
马来的民族结构非常复杂,然而女性共享着相似的命运。但本片既想呈现这种议题,又非常迷恋于拍摄巫术等民俗的东西。看完不知道导演到底想拍什么。
#Hiiff2024是枝裕和要是能看过这个也不至于把《掮客》拍出那个鬼样子了(
4.5 hkiff49
支持张吉安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