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子还算不错,任达华和郭富城演的最好,不愧是影帝。
这是又一种风格,我觉得也还可以,特务头子的汽车掉下去,不给镜头,任达华死了,也没有给镜头,挺好,难道非要看那种傻逼特效吗?
通片看完,除了每个人都会功夫,稍微浮夸一点,就是最后飞机上的搏斗,赵丽颖竞连把枪都没有。
而开头一个报馆,每个人都有手枪。
这个是个败笔。
不错,没有电脑做的特效挺好的,习惯了就好。
说是“密战”,但感觉变成了“明战”,感觉一点悬念都没有。
打斗场面挺多的,潜伏线却感觉挺单薄的。
在那个年代里,有太多前辈们为了祖国而献出了生命,感谢那些为了光明而在黑暗中密战的先辈们。
有一种活着是为了牺牲,有一种牺牲是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着。
——《密战》
看了《密战》和《战狼2》才知道,原来张翰也是一个会演戏的人。
他对情绪的把控、细节的处理、人物整体的塑造能力在30岁年龄段的男演员中并不算差,但他的演技却一直为人诟病,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难道是他最近这两年才学会演戏的吗?
其实不是,中戏严苛的选拔制度以及专业训练决定了:大部分毕业生的业务能力不可能会差。
但同整个市场大环境结合,中国演艺圈愈演愈烈的反智化倾向已经深深影响到了这些顶尖表演学校毕业的新人,使他们若干年后的演技不但得不到成长甚至有所倒退!
首先表现在剧本上。
中国是一个极其不尊重原创的国家,知识产权的意识在老百姓的心中依然是淡漠的,大家秉承着“天下文章一大抄”的传统,各种自媒体、公众号都相互抄袭甚至剽窃,但违法成本却很低。
而真正的原创者反而因为获利微薄而不受社会尊重。
表现在影视行业也是一样,真正原创的堪称优秀的电影剧本每年没有几部,大部分都来自于拼凑、抄袭或者拙劣的模仿。
剧本做为一剧之本,可以说是演员创作的源头,连这个源头都被污染了,想要有精彩绝伦、震撼人心的表演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有很多海外获得重要表演奖项的电影,它的剧本根基都是相当扎实的,能接到这样的剧本,甚至原本平庸的演员都可能焕发出惊人的光彩。
所以欠缺原创力的好剧本,是中国演员脱颖而出的命门。
相对而言,《密战》的剧本就相当不扎实,人物普遍缺乏深度和内涵,大部分角色都流于符号化,所以演员很难有上乘的表演,除了张翰给人意外惊喜,张蓝心、朱一龙包括男女主角郭富城和赵丽颖的表现都只能用“平庸”二字来形容。
其次是观众品味。
不得不说,大部分中国观众的品味不敢恭维,有些人甚至连“什么叫好的表演”都分不清。
其实点评演技也是有门槛的,没有领略过高阶表演的普通观众可能认为“表情丰富不面瘫”就是好的表演了,这种对表演粗浅的认识在《演员的诞生》这档节目中也有所体现,大部分攻击郑爽的人都说不清楚她到底哪里不好,只会牵强地把问题归结为她“小动作多,总是干瞪眼”上,而根本没有关注到她的人物行为逻辑和情感真实性上来。
更令人意外的是,竟然会有人认为刘芸比章子怡的演技还要好,我真的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从哪方面看出来的。
低下的观众品味,逼的整档节目的定位都不得不随之扭曲,第一期导师们对任嘉伦和郑爽令人尴尬的称赞,对整个青年演员群体起了很不好的示范作用,更强化了他们心中“形象大于演技”的认知,也给了那些毫无业务能力却幻想成为明星出人头地的年轻人极充分的现实依据。
在第二期节目中,专业的影视演员车晓竟被赵本山的徒弟周云鹏轻松PK掉,差点让人误以为这是在《欢乐喜剧人2.0》的现场!
表演艺术的严肃性和专业性正在一点点丧失。
在这个时代,充斥着靠偷奸耍滑、利益捆绑上位的成功者,而那些真正脚踏实地的艺术工作者却拿着极微薄的酬劳得不到理应获得的社会尊重。
年轻演员不把磨练演技做为自己的第一要义,而是去攀附权贵、去整形、去蹭各种热点和花边新闻,但问题却不是出自他们自身,因为整个社会的裹挟,想要生存和发展,他们不得不这么做······
不确定提到的算不算剧透,一点小想法而已因为里面有几个我喜欢的演员,所以看了电影,这部电影画面很有质感,拍摄手法也挺好,郭富城跟张翰那段追逐战印象深刻,但我们要看的不是那么多幸运。。。
女主一开始被抓到的时候就因为照片没有她就被放了??
不知道是不是小时候看过太多抗日片,总觉得不应该是这样的,剧情的逻辑不太行,看的时候会有一些片段是黑人问号的表情,就根本想不通怎么他们的警惕心能这么差??
但演员们都挺好,起码不让我出戏,最后郭富城跟张蓝心在车上的时候的打戏挺精彩的。
嗯,就这样
密战是我为数不多在电影院里看的抗日题材类的电影。
今天我不说别的,只想说说这个戏份不多的地下党员岑子默。
子默出现的场景不多,印象让我深刻的却有很多。
当然,不否认,我也着实比较关注他。
那个撕心裂肺喊着五叔想要回家的“孤儿”,那一声声的“我想回家”,喊的我汗毛都竖起来。
他让我看到了一个尽管与组织失去联系却不放弃自己做人底线和原则的好青年。
那个与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坐在一起抽烟谈心的少年人,题外话,抽烟真的很帅。
他问道:“做好人有错吗?
”眼神坚定,让我看到一个坚持信仰的当时家国环境下的挣扎者。
那个坐在钢琴前百无聊赖弹着琴的钢琴师,当林翔坐在身边告诉他可以回家了的时候,我尤记得当时在电影院我的眼泪都掉下来!
我不否认我是个容易伤春悲秋的人。
但是,我可以理解子默当时的心情,一个在外漂泊的孤儿终于找到了家乡,遇见了亲人,自己对于信仰的坚持终于有了归宿,我替他开心。
他让我看到了一个有决心有抱负为了理想可以奋斗终身的优秀预备党员。
那个拿到汪精卫濒死照片时眼神都在放光的子默,让我看到了一个伟大国家即将在困苦中取得胜利的希望…… 岑子默代表了当时水深火热的中国大环境下那一批愿意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付出和牺牲的青年革命者。
正因为有那么多的“林翔”、“岑子默”,才有了今天我们美好和平的新生活。
我还要夸奖一下朱一龙的演技。
在这个全篇戏份极少的影视作品里,朱一龙演出了多种不一样的情绪,不一样的感情,甚至我觉得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子默。
朱一龙真的是眼技派,那一双眼睛,能够传达出的东西太多太多。
子默想回家的“焦急”、想劝说梁栋的“坚定”、可以回家的“激动”以及知道林翔被抓时的“惴惴不安……”每一个镜头,朱一龙都抓的紧紧的,不愧对任何一帧映像。
最后,感谢前仆后继为了祖国奋斗牺牲的所有英雄,谢谢你们给了我们一个这么美好的生活。
根据百团大战和太平洋战争的时间推断,影片的背景大约是1941年上海的法租界。
主题当然是抗战中共产党员的革命斗争和革命精神,节奏还是比较紧凑的,剧情推进也比较合理。
郭富城先生作为主角的表现是让人敬佩的。
在影片中他的动作戏是比较多的,而且强度也很大,能够一直保持良好的演员和歌手的状态非常不容易,可以感受到他对于职业的敬畏。
朱一龙先生把岑子默表现地很好。
岑子默作为配角,独立场景并不多,但是失去组织时候的茫然和焦急、找到组织的欣喜以及打戏都很厉害。
非常期待朱一龙先生新的荧幕作品。
“在这个时代,要么做个坏人,要么做个死人。
”我们的近代史是不幸的,但我们更多的或许是“怒其不争”。
好人可能在那个年代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但若是所有人或者大部分人选择做个好人,我们的民族将会是团结而伟大的。
在战争中,难免会遭遇亲友逝去的打击。
这个时候人是会绝望的,但带着对于亲友的记忆活下去也许才不算辜负他们的牺牲。
总的来说,这部影片不论是主题还是演员们的表演,都是值得去一看的。
以为是风声那样类型的电影,满怀期待进场…这不就一动作片吗?!
鬼子都傻,关键时刻有枪不用,非用腿踹用车碾。
结尾处,我方三人,为掩护女主角逃生,干掉日本一个女军官,多辆荷枪实弹的摩托和吉普,别忘了,还有两卡车鬼子…有这实力,咱不用地下了,几个人直接去端了日军上海总部吧。
尊重先烈,也请用恰当的方式。
密战,原名是永不消失的电波。
根据原来的名字,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部关于电报的电影。
郭富城饰演的角色潜藏在人群之中,为了重组电报站而努力。
他发电报的样子很专业很厉害,还要对抗日本人。
有个情节记忆很深,就是他被日本人抓住的时候。
一直遭受日本人的严刑拷打,伤痕累累。
我都不忍心看了,还好后面大家把它救了出来,这段真的很惊险,要内外配合。
还有那个内奸打电话的时候,我真的很害怕。
不过张翰和朱一龙威胁他,又让我放心了。
里面朱一龙先生的半长发真的很好看,请求归队的时候心情急迫,像个走失的孩子,语气铿锵坚定。
后面他弹钢琴的时候又很气质。
后来他想出办法模仿他的师傅发电报的手法。
让日本人以为他们抓错了人,这个想法真的是很及时很机智了。
还有后面的大乱斗,要送那架飞机走,真的很惊险刺激。
还有朱一龙先生的连体工装裤,穿起来好好看哦。
闲来没事在网上看了《密战》这部抗战电影,这部电影里,郭天王演技全场在线,任达华反派演的栩栩如生,赵丽颖哭戏也很不错,在看时我也落泪了。
电影讲的是隐蔽战线之上的谍战,这可谓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谍战的核心就是人心的战争,而这部电影就是一部专注于描摹和刻画人物内心的谍战片,内心戏的厚实让谍战戏份不在是一场猜谜游戏,而是能让人读懂那个年代人他们做出的选择。
该影片以抗日题材为背景,讲述了我党林翔同志和兰芳同志在党的领导下,结成“假夫妇”与日本侵略者和伪政府特务展开殊死搏斗的故事。
在影片中,虽然有所谓的“识时务者”为侵略者卖命,然而也更不缺乏那些为了民族和国家大义而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
这些英雄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我感动颇深。
最令我感动的是岑子默,他的不忘初心。
他是一个在战争中和组织失去联系的流浪儿,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要回家去,回到自己温暖的党组织中去。
在失去联系以后,他没有依靠自身掌握的党的秘密去投靠侵略者以谋求荣华富贵,而是时刻关注上海的动向以寻找自己的家——党组织。
当找到组织的踪迹之后,他冒着暴露的风险,去营救地下党员,去寻找自己的组织,这是难得可贵的。
结尾时候我哭死 不知道为什么…我挺喜欢的。看的很肉痛又很感动很难受,感受太复杂了……这太深了…ps呼唤一个片尾曲
就生育議題而言,比《虎毒不》站得更高,反思更深;傳統及教條強加於人,非自願生育造成的悲劇往往無可挽回;有時候,避孕才是真正尊重生命的方式。張吉安這鳴地圖炮,注定不會討好。
202508于槟城影院第二次看导演张吉安的作品,比上一次看《五月雪》要平和一些。
也就比想飞的女孩的导演聪明点儿
这个导演几部戏都是有点东西的
马来西亚的语言系统真是混乱。/HKIFF世界首映
Hkiff49 从南巫到五月雪到这一部 反思自己是不是作为非此文化背景的人像在欣赏一场奇观 如果抛开这个想法 我真的挺喜欢很经典的语言 象征 还有他已经自成风格的拍摄和表现另外 最近正好在读马来作家的书&昨天刚刷了半天戴胜的视频&早晨梦到有人怀孕 这就是关注即存在么
音乐最佳 还是符号法 为善良的男导演加分 看完登 再看这个解气
有些长镜头(准确说就是长时间记录)还行,算是剧情需要吧;但有不少有点拖沓,节奏慢,事无巨细都拍下来,不剪辑。摄影的一些角度还不错。马来西亚的民族太复杂了,语言切换也太频繁了,有意思。#香港国际电影节# 第一天看的,对文化中心去魅了,坐着好不舒服。
弃婴舱为切入口,讲述被穆斯林父权制吞噬的马来社会。张吉安还是擅长用符号隐喻来渲染故事的底色——古兰经里的蜗牛,衔走脐带的戴胜鸟,仁慈之眼的菩提树。最后一幕三位不同种族处于不同文化序列的三位母亲相互对视,我是第四堵墙外的另一双眼。高赞评论之一所说的“猎奇风俗表演”指的是森美兰州歌颂母亲的碟子舞还是印度婚礼之舞?导演映后谈“这些不是符号,是马来人民拥有共识的日常”。当他真诚地在影片中展现着文化的内部视角,讨论在马来西亚独特情境下性别与生育的谜题,试图向观众打开一扇理解他者之门,却被解读为讨好的“猎奇”…我们在怎样高傲地俯视着南方世界。
很好的题材,很好的想法,但叙事上略显单薄,也不难看到男性视角下对这类议题思考的局限。不过这是一部了解完一些背景之后能够更好地去回味的电影。
hkiff49第一部~情节上有点散了,想讲的很多,但很多都没有很清楚。隐喻很多,没有相关的宗教背景有点难懂()但画面是美的色彩是美的。记一下“天堂在母亲脚下”,时不时拿出来品一下
亚洲式恐怖
#TIFF37# 第五部,议题很好,演技也可,作为女性观众很动容,但叙事还是略减分,穿插的马来少数民族风情展示似乎更加剧了剧情上的割裂感(也许是有意为之?),另外想表达的很多导致主旨似乎不是很明确?另外映后有被主创圈粉
ISP year 4之13,只能说演员的表演是ok的,也拍出了马来特定的种族文化特征,但故事还是碎了一点。相比之下也许觉得五月雪好点。
#HKIFF49 电影院洗手间的那场哭戏简直是灾难……
还可以啊
(hkiff 25/4/10)3.5 可能因为映前听导演讲了一些创作背景和想法,所以能感觉出故事还是有点儿意思的。但叙述如同马来西亚的语言系统,乱到让人有点头疼。
天堂就在母亲脚下
还是张吉安一贯的风格,将马来民俗文化与现实结合。也是又一部男导演对女性命运与女性议题的关注。个人还是很喜欢的。片尾曲竟然是之之唱的!